李老三2020年高考小说阅读方略


_本文原题:2020年高考小说阅读方略
张彦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 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 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构成了小说的文体特征 。 因此 ,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方面来进行的 。 下表给出了2014~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情况 , 显然 , 小说阅读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 对此 ,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阅读的考点 , 分析各种题型特点 , 并指出注意的问题 。

李老三2020年高考小说阅读方略
本文插图
一、鉴赏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这类题型 , 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 , 提问形式主要有: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 , 有什么作用?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 , 二是结构上 。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 , 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 其中把握故事情节包括以下三种题型: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 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 而鉴赏故事情节也有两种题型: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 , 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此外还有情节安排评价 , 如就开头来说 , 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 其作用是制造悬念 。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各题 。
戏痴李老三
书名
城不大 , 如一大铗锅平放地上 , 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 , 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 。 城里人戏称为锅城 。 锅城人好戏 , 由来已久 。 城志载曰:“梨园婆婆 , 无日无之……举国喧阗 , 昼夜无间 。 ”
早年 , 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 , 无不搭台唱戏 , 热热闹闹 。 当年的锅城 , 戏是无日不演 , 看戏呢 , 则是通宵达旦 。
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 , 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 。 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 , 不仅爱听 , 更爱唱 。 李老三 , 原名李阿山 , 独喜潮剧《柴房会》 , 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 。 《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 , 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 , 半夜遇鬼魂莫二娘 , 正直善良的李老三同情莫二娘的悲惨遭遇 , 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 。 戏里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 , 一会是声音宏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 , 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 。 台下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柴房会》 , 每每听完看完 , 回家又学又评 , 十足一个戏痴 。
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 , 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 。 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 。 闲暇时 , 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 。 低矮的泥砖房里 , 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 。 清汤寡水的日子里 , 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 , 常引来邻居伫足听戏 。 夫妻俩纵然艰辛 , 生活却因戏而精彩 。 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 。
一日 , 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 。
女声:不怕 , 奴自藏于大哥伞下 , 便能去得 。
男声:天地不公 , 世道崎岖 , 恶人自在 , 屈死无事 , 我老三越思越想 , 就是身无盘缠 , 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 , 忍饥受饿当化子 , 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 , 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 。
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 , 等候来生做马报还 。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 。 走着 , 唱着 , 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 。 女人走了 。分页标题
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 , 一直为女人撑着 。 送走了女人 , 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 。 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 , 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 。 李老三相信 , 女人自藏于伞下 。 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 。
在锅城 , 李老三靠着录音机 , 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 , 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 。 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 。 在城里 , 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 。 录音带换成了光盘 , 李老三不仅有得听 , 还有得看 。
莫二娘:(入室 , 见室中有异 , 又闻蚊帐内鼾声 , 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 , 酣睡在帐中?
(莫用手一拂 , 老三翻身下床) 。
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
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 , 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 , 欲逃无路 , 惊恐万状 , 李老三目不斜视 , 想唱又不张口 , 一动不动 , 呆呆坐上半天 , 恍若隔世 。
一日 , 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 , 连演三天 , 戏目有《柴房会》 。 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 , 李老三的眼直了 。 《柴房会》开演那晚 , 李老三收拾齐整 , 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 , 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 。 “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 , 服务员问 。 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 , 笑笑没吭声 , 径直入场 。 偌大的戏院 , 李老三第一个进场 。 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 , 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 , 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 。 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 。
戏开演了 。 “为生计 , 走四方……” , 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場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 。 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 , 聚精会神 , 竖耳聆听 , 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 。
莫二娘:尊一声 , 我的我的……大恩人!
李老三:叫一句 , 我的我的……冤鬼魂 。
台上 , 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 。 台下 , 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 , 斜靠在了2号位上 。
戏痴李老三走了 。 他是伴着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 , 安详地走了 。
戏还在唱……
(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 , 有删改)
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 。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题、情节本身的手法、效果等角度回答 。 本题“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 , 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 李老三夫妻因戏结缘 , 婚后夫唱妇随 , 写戏文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对情节的作用 , 李老三进城后仍然痴迷于听戏看戏 , 引出下文去城里大戏院看戏 , 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三处戏文本身的作用是增强文化韵味 。
题干中有“赏析”关键词 , 意谓是以表达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活动 。 这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描写艺术 , 重点是写人艺术 。 做这种题型 , 关键有二:一是细读所给语句 , 抓住关键词 , 把握内容;同时注意把它放在上下文中解读 。
小说中的语句赏析一般首先切入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 , 即一般要判定它属于哪种描写技巧 。 当然 , 在人物描写角度已明晰的情况下从修辞角度切入是首选 。 而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 , 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 。 一般从景物、人物大类上判定 。 判定好后 , 如是人物描写 , 则需进一步判定它属于哪一小类 , 如肖像描写或语言描写等 。 细节描写是常考的重点 。 侧面描写较特殊 , 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 。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小题 。
寂寞尼玛路
叶广芩
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 , 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 , 寻找下车地点 。 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 , 那样太没有意思 。 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 , 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 , 那里叫尼玛 。分页标题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 , 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 , 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 。 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 , 那扬起的硕大风尘 , 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 。 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 , 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 , 转身去走我的路 。
不远处有小饭铺 , 只卖拉条子 。 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 , 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 , 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 , 临时加跑一趟 。 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 , 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 。 朝外看 , 太阳已经向西滑落 。 天还很亮 , 街上不见一个行人 , 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 。 我把头抵在玻璃上 , 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
过了许久 , 车停了 , 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 。 外面天已黑透 , 头顶繁星闪烁 。 凉意从窗缝里沁入 。 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 , 门开了 , 门关了 , 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 , 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 , 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 。 我将身体尽量缩小 , 向窗口靠拢 。 隔壁在哼 , 继而发出鼾声 , 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 。 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 , 他全不在乎 。 对面有车开过 , 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 , 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 。 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 , 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
天渐渐发亮 , 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 。 这时 , 皮袍子突然醒来了 , 站起身使劲抠玻璃 。 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 , 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 ,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 。 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 。 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 , 让我打了个冷战 。 皮袍子不怕风 , 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 , 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 , 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 , 挥手尖叫 。 声音细而尖 , 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 。 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 。 车上的人们都醒了 , 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 。 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 , 兴奋地朝外面望 , 还有人吹口哨 。 很快 , 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 , 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
我看清了 , 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 , 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 , 奔腾跳跃 , 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 , 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 。 司机老王把车停下 , 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 , 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 , 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
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 , 越近越真切 。 不少人已经跑下车 , 手舞足蹈 。 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 , 精神十分饱满 。 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 。 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 , 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 , 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 。 我想 , 我为什么不是四兔 , 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 , 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 , 这该是不难 。
四免骑着马来了 , 四兔是个军人 。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 , 有汉语有藏语 , 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 , 也没有谁说听不懂 。 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 , 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 。 老王指着我说 , 让她在尼玛发吧 , 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 。 四兔说也好 , 就把信给了我 。 连我是从哪儿来的 , 姓甚叫甚也没问 。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 。 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 , 从十一点到现在 , 整整跑了七个小时 。 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 , 我算不来 。 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 , 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 。 老王催大伙上车 , 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 。 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 , 老女人俯下身去 , 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 , 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换 , 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 。 老女人开心地笑了……
我说 , 四兔 , 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 , 俺姓司徒 , 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 , 四兔就四兔 , 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 , 其实叫啥都一样 , 顺嘴就中 。分页标题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 。 汽车继续向西开 , 四兔打着马往北走 , 很快就看不见了 。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 , 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 , 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 , 一下变得很美好 。 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 , 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 , 窗外吹进的风 , 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
一時 , 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 , 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 解答此类题时 , 要注意从表层义和深层义着手 。 表层义就从字面意思分析即可 , 深层义就从常见主旨角度思考 。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 , 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问个为什么 , 即“我为什么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 通过联系情节来看 , 我来是想去尼玛排遣郁愤的 , 那为啥忘记了呢?日出的瞬间 , 让我感到了大自然的光辉;所给句子在结尾段 , 应该是故事情节之后 , 即路遇让我有了更多的美好的体会;我忘了郁愤 , 是因为我有了更多的感悟 , 多思考与主旨有关的内容 。 让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分点逐一作答即可 。
【答案】: 在日出的瞬间 , “我”被大自然与人性的光辉照亮心灵 , 忘记了想去尼玛排遣郁愤的初衷;路遇让“我”体味到世间的真情与温暖、生命的乐观与坚强;“我”顿悟到应当怀着真挚的爱融入社会 , 拥抱生活 , 才能收获幸福 , 不再寂寞 。
四、探究小说的意蕴
就阅读而言 , 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 , 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 。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 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就高考而言 ,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 , 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
小说探究问题高考命题表现在五个方面: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探究 , 情节类探究题 ,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 , 艺术技巧类探究题 , 标题类探究题 。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面小题 。
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
丁 丽
阿生在森林中奔跑 , 踩过的地方冒出青烟 , 烟越来越大 , 砰的一声 , 着火了!火势在风的助推下迅速蔓延 , 火过之处 , 碳化的树干像一只只手臂 , 向他求救……
阿生从梦中惊醒 , 心还在剧烈地跳 。 他喘了口长气 , 同监舍的人一个个打着呼噜……这一次在德馨鱼庄吃“三秒鱼”时 , 阿生又再次提起了服刑时的那个梦 。
德馨鱼庄的特色菜“三秒鱼片”味道鲜美 , 但价位很高 , 阿生常在这里请客 。
阿生刚刚花二百万元买下了一套二手“鳄破”——就是将大块石料破碎成细沙的一种大型机械设备 。 河道治理 , 一个个蚂蟥一样叮在大河上吸血的选沙厂都被关停 , 勒令拆除 。 他一个年轻人 , 却凭一股猛劲儿 , 趁机捡便宜 , 淘到了这架八成新的先进设备 。
阿生只有二十七岁 , 眼角的皱纹还没长出来呢 , 但他很有钱 。
阿生将“三秒鱼片”夹起 , 放到锅中一涮 , 豁达一笑 。 在老山窝里 , 一条不出名的支流上 , 他本来有个沙厂 , 河道和环境治理 , 还没有延伸到那里 。 前几年 , 因为地僻路远 , 沙不好卖 , 一直没赚到钱 。 现在主流河道不让采挖 , 大车小车远道来山窝里买沙 , 供不应求 , 正好买来设备扩建升级 。
“我要包下一座石头山 。 ”同座的人都放下筷子 , 瞪大了眼睛 。 设备的原主人互相看了一眼 , 看见了彼此脸上的皱纹 , 一种再也提不起斗志的苍凉感 , 让他们沉默着 。
我也静静地看着阿生 , 听他滔滔地讲述 。分页标题
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 , 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 , 收购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原木——“窖木” 。 那时 , 他又瘦又小 , 看大山格外巍峨 , 山林深不可测 。 山里人家 , 每天到山上原始林中 , 将直径十厘米的树伐倒 , 削掉枝丫 , 背回卖给他们 。 长则四五天 , 短则两三天收够一车 , 他便打电话让大哥半夜带车上山 。 这一车 , 若顺利过得林业局设的道道关卡 , 送到木料场 , 便能赚到十倍的利润 。
吃好的穿好的 , 还有零花钱可拿 , 押车躲避盘查的惊险刺激都让阿生乐此不疲 。 直到春节前两天 , 他们储积木料的地点来了一大拨工作人员 , 将木料全部贴上封条 。 这一年 , 阿生已经十八岁 , 被山水滋养、山风磨砺得健壮挺拔!
血本无归的领头大哥拎着一瓶二锅头一只烧鸡 , 找到阿生 , 两人推杯换盏 , 不觉间就喝高了 。 大哥说:“靠山吃山苦哇 。 我这回要拼命把这堆木料拉下山去卖掉 , 好给弟兄们发薪大家肥肥地过个年 。 ”阿生酒劲上涌 , 一拍胸:“我帮你!”
木材连夜转移走了 , 阿生被拘留起来 , 他始终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背后无人指使 , 也不肯供出帮忙装卸的人 。 真相依然大白 , 他被判服刑九个月 。
没有文化的阿生 , 之前一直认为靠力气和义气便能行走天下 , 这九个月让他知道了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
等他出来的时候 , 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 。 不同的是干得公开体面 , 收的是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树 , 连根带梢 , 活的 。 于是 , 一批批的绿树由山里人家统一打包 , 风风光光 , 千万里乘车进京去了 , 变成了首都“万亩造林”工程的一员 。
吃着大山 , 阿生买房、结婚、生子;望着大山 , 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 , 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 , 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 , 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 。 有一晚 , 领头大哥告诉他自己还有一个赚钱的门路愿与弟兄共享 , 把他带到了城外的一个工厂的围墙内 。 一辆长长的台式货车 , 拉来了一棵巨大的树 , 工人们悄无声息地围着它开始工作 , 浓烟在灰暗的火光里升起来 , 冲向夜空 。 三天后 , 它将变成一堆上好的木炭运出去 。 领头大哥得意地笑了:“深林里头 , 这种大树长了几十年上百年了 , 纯天生的 , 没有主家 , 钱都不用付 , 用挖机吊车弄卡车上 , 拉回来就成倍变现钱 。 ”
阿生脑海里出现了那个满山焦黑的梦 , 他说:“大哥 , 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呀 。 这树不能这样挖呀 , 烟也不能这样四下飘呀!”
“管它呢!怎样 , 合伙干吧?”
他第一次对领头大哥的作法产生了疑惑 , 说要考虑考虑 。 大哥挥手让他离开 。 独自离开时 , 阿生心里很痛很痛 , 像自己与自己分离 。
天一亮 , 阿生就一个人去了那座深山:瘦了 , 那山更瘦了 , 流进谷里的小溪也瘦了 。
就是在那一刻 , 他决定挖沙卖 。
桌上的“三秒鱼”片涮完了 , 阿生要给我们再杀一条 。 我们止住他 。 我说:“河沙也会挖尽的啊!”
阿生开始往锅里倒豆腐 , 眼皮不抬地说:“所以要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 , 将石料破碎成细沙 。 等石料采尽 , 我就买土回填 , 在山上种树……”
(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 有改动)
小说以“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 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 , 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 , 等等 。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 。 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 , 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 , 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 。 这是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 , 可以结合文本 , 从结构上(是线索)、内容上(揭示主題)、艺术效果上(吸引读者)分别加以分析 。 由原文“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 , 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和“等他出来的时候 , 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可知 , “山”是小说人物生存的依靠 , 活动的主要场景;由原文“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 , 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 , 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 , 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可知 , “荒秃”表现出人们对山林的破坏;由原文“天一亮 , 阿生就一个人去了那座深山:瘦了 , 那山更瘦了 , 流进谷里的小溪也瘦了 。 就是在那一刻 , 他决定挖沙卖”和“阿生开始往锅里倒豆腐 , 眼皮不抬地说:‘所以要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 , 将石料破碎成细沙 。 等石料采尽 , 我就买土回填 , 在山上种树……”可知 , 全句强调了人物的觉醒与转变 , 使主题更突出;艺术效果上 , 可激发好奇心 , 引起阅读兴趣 。分页标题
【答案】“山”是小说人物生存的依靠 , 活动的主要场景;“荒秃”表现出人们对山林的破坏;全句强调了人物的觉醒与转变 , 使主题更突出;“为何要买荒山?”暗藏玄机 , 可激发好奇心 , 引起阅读兴趣 。
【李老三2020年高考小说阅读方略】在高考试题中 , 上述各类题型往往组合在一起 , 对一段文本设置3~4个问题 , 分值一般在15~20分 , 对此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