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帮王小枪:谍战剧想创新,要改变切入角度(2205期)
_本文原题:王小枪:谍战剧想创新 , 要改变切入角度(2205期)
源丨影视独舌 文丨 冯壹
献礼剧《功勋》备案了 。 八个单元 , 八名编剧 , 王小枪是其中之一 。
熟悉他的人颇为惊喜 , 从杂文集《疯狂医院》、长篇小说《心机重重》《完全神仙手册》开始 , 他就以嬉笑怒骂的方式 , 创作了一部部天马行空的“疯狂”之作 。
不熟悉他的人也多少听过他的作品 , 从年代剧《人是铁饭是钢》、生活剧《媳妇是怎样炼成的》《读心》 , 到谍战剧《密使》《追击者》《面具》 , 王小枪的剧作笔法愈加成熟 。
他不是“专精派” 。 虽然依托谍战剧成名 , 但多年的职业编剧生涯 , 让他并没有局限自我 。 不过 , 他还是认为自己善于写两类小人物的故事 , 一类为情节剧 , 一类为喜剧 。
本文插图
王小枪
如今 , 他手头尚有《小大夫》未曾播出 。 这是和导演卢伦常的又一次合作 , 预计于今年上半年播出 。 与王小枪对谈的过程中 , 聊到酣处 , 空气中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
从“影像科医生”到职业编剧
如今看来 , 王小枪走上编剧之路颇有些一波三折 。
他自幼生活在山西 , 读的是医科大学 , 毕业后进入山西一家公立医院的影像科工作 。
那时正值非典 , 几乎所有医生都要到发热中心轮岗 。 但由于基层防护措施欠佳 , 久居影像室的王小枪因X射线影响导致免疫力下降 , 值班期间频频发烧 。 不得已 , 只得自我隔离 。
隔离期间闲来无事 , 他就顺手给***写起非典稿件 , 颇受好评 。 没过多久 , 王小枪就辞去医院工作 , 应新浪的侯小强和吕无然邀请 , 改行赴京北漂 。 尔后几年 , 写的是杂文和小说 。
两份不同的工作体验 , 让王小枪添生了无数灵感 。
在医科大学的时候 , 学校教的是冷冰冰的知识和操作 , 要指哪儿打哪儿 , 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情感 。 到了影像科 , 就仿佛进入了人类情感的大熔炉 。 “生”“死”二字难写极了 。
本文插图
《追击者》
“病人的苦痛、求生的欲望以及形形色色的家属 , 百样人百张脸 , 在医院里见到的这些人间百态 , 在普通生活里很少 , 即使电视上播出也没那么纯粹和极致 。 这种喜怒哀乐很大程度被集中了 。 那些情感和形象再用到小说和剧本里 , 都是活的 。 ”
在***博客频道工作的四年半 , 也让王小枪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 他的工作是“拉客” , 不仅要采访很多新闻当事人 , 还要请他们开通自己的个人博客 。 一来二去 , 见识丰富 。
后来机缘巧合 , 王小枪开始跟着编剧石康学习写剧本 。 石康也是写小说出身 , 《大腕》和《奋斗》的剧本即出自他手 。 石康和王小枪合写的首个项目 , 被他称为“中国版”越狱 。
当时影视环境算不上火热 , 网生内容平台尚未崛起 , 绝大多数编剧需要自个给自个找活儿 。
“那是07、08年 。 先写剧本大纲 , 然后拿着大纲去找投资人 , 看有没有人感兴趣 。 如果有人想要 , 再按照大纲往下写 。 ”当时《越狱》刚火 , 他们就想写一个“中国版越狱” 。
本文插图
编剧石康
可惜的是 , 虽然双方洽谈颇为顺利 , 但这个项目最终还是以“流产”收尾 。 真正开始署名创作 , 还要追溯到2009年 。
刚过春节 , 王小枪就接到了石康的电话 。
“石康说手头有个活儿 , 电视剧《人是铁饭是钢》 , 导演是他的朋友唐大年 , 问我有没有兴趣 。 ”没几天 , 他就来到了唐大年家里 , 与其商讨具体的大纲 。 当时 , 除了唐大年和制片人 , 还有另外几个编剧 。分页标题
几经磋商 , 剧本的走向就定下来了 。 连同唐大年在内 , 写剧本的共有四个编剧 , 每人负责四分之一 。 写的时候充满激情 , 定稿的过程也比较顺利 。
似乎在转眼间 , 编剧跨行这项工作就完成了 。
当然 , 剧播出是2011年的事了 。 但对于昔日的王小枪来说 , 一个热爱影视行业的跨行编剧 , 哪怕是日常开会也弥散着乐趣 。 更何况 , 这是自己在荧屏上的第一个创作作品 。
当时王小枪还没想过成为职业编剧 。 他是作家出身 , 写杂文、写小说也积攒了不小名气 。 再加之 , 他还在盛大文学网负责出版书籍的版权引进工作 , 频繁出差 。
本文插图
写完《人是铁饭是钢》后 , 王小枪先后在本职工作之余 , 参与了《密使》《终极证据》《媳妇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剧的编剧工作 , 这三部剧同在2012年定档播出 。
有趣的是 , 这三部作品虽然题材各异 , 却又颇有关联 。 《密使》的导演是卢伦常和潘越 , 随后前者执导了《媳妇是怎样炼成的》 , 后者执导了《终极证据》 。
《媳妇是怎样炼成的》是当时荧屏上“婆媳热”的产物 。 用王小枪的话说 , 通常这种“活儿”是轮不到男编剧来写的 , 好不容易来一个 , 需要珍惜 。
只不过男编剧写婆媳关系有着先天劣势 , 强写总归不甚满意 。 讨论之后另辟蹊径 , 做了喜剧化的处理 。
《终极证据》的创作过程十分“短平快” 。 由于《密使》合作比较愉快 , 出品人王辉希望主创团队再合作一个低成本的涉案剧 。 于是 , 这部剧被匆匆写就 , 紧接着匆匆播出 。
本文插图
然而 , 真正让王小枪踏上职业编剧之路的由头 , 还得归到谍战剧《密使》上 。
谍战剧想创新 , 要改变切入角度
虽然已有《人是铁饭是钢》的编剧基础 , 但在王小枪来说 , 《密使》的创作过程依旧颇为劳累 。
一则 , 这部剧没有四个编剧 , 后期定稿几乎由他一人完成;二则 , 这部剧的写作比较匆忙 , 剧本还没定稿 , 剧组就开机了 , 后半程几乎是边拍边写 。
《密使》改编自张成功的同名小说 , 王小枪拿到的是他创作的部分初稿 。 由于张成功在南京 , 王小枪在北京 , 两人正式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 。
好在小说的地基牢固 , 两人也相谈甚欢 , 后期就由王小枪独立操刀 。 也是从那时起 , 他才感受到编剧的压力 。
“开机一个月 , 还有四分之一的剧本没写 。 周五一下班 , 马上坐晚上的飞机到杭州 , 去横店和导演聊后续的剧情 。 周末开两天会 , 周日再从义乌坐最晚的一班飞机回北京 。 我周一到周五还要上班 , 只能用下班时间写剧本 , 制片人三天两头问候 , 后来都不敢开手机了 。 ”
本文插图
高强度的创作过程 , 让王小枪养成了“写快活”的能力 , 也铺就了他未来编剧创作的前行之基 。 而他与石康合作时 , 两人的创作没有拍摄上的压力 , 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写 。 “只要定稿的剧本成熟 , 后续的事情就和编剧没什么关系 , 没必要进组 。 ”
《追击者》是王小枪仅有的改编于自己小说的作品 。 虽然是作家跨界编剧 , 但对他来说 , 删减自己的作品着实有些不忍心 。 尤其是有些小说内容尺度不小 , 为了过审修修改改 , 成片后倒成了另外一个故事了 。 一来二去 , 作家和编剧的身份在他身上开始巧妙分离 。
即使前作《密使》大获成功 , 收视率一度还超过了同期的《甄嬛传》 , 但对王小枪来说 , 重复自己实在无趣 。 面对二次约稿的制作人傅敏 , 他提出用喜剧和谍战混搭的方式来写下一部剧——《追击者》 。分页标题
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英雄 , 而是一个痞里痞气、吊儿郎当的小混混 。 尔后让他阴差阳错间成为一名特工 , 历经磨难 , 最终成为信念坚定的地下工作者 。
本文插图
《追击者》的设定比较新奇 , 播出后收获热度的同时也招致些许争议 。
在王小枪看来 , 任何剧种都要创新 , “求新生守旧死 , 不惜争议” 。 因为工作需要以及兴趣使然 , 他把这几年来全世界的谍战剧看了个遍 。 不说区别之处 , 相同点在于:几乎世界上所有谍战剧都在求变、求新 。
从1981年开播的《敌营十八年》开始 , 国产谍战剧已走过了近四十个年头 。 四十年里 , 常规的故事早就被编剧写透、被观众摸透了 。 再加之 , 谍战剧往往需要有推理的过程 , 而推理题材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全世界的小说家写尽了 。 两难困境下 , 新与变是必由之路 。
基于此想法 , 王小枪在2018年播出的《面具》里继续寻求突破 。 “行业都在说创新 , 到底要怎么创新?当题材的红利被挖尽 , 就需要从切入角度入手 。 《面具》就是这样 , 有人觉得它和很多谍战剧不一样 , 不一样是切入角度的区别 。 ”
《面具》从2015年开始创作 , 是他编剧的第三部谍战剧 。
当时 , 《追击者》的剧本已经定稿两年 , 《读心》的剧本也交了 。 本着搞一个“不一样的东西”的念头 , 王小枪全身心地投入到《面具》的撰写中 。
“最初是想写个季播剧 , 两季60集 , 每集一天24小时 , 以春节为界 , 讲述前后两个月的故事 。 第一季是‘猫抓老鼠’ , 第二季身份反转 , ‘老鼠抓猫’ 。 ”
本文插图
在这部剧里 , “猫”是侯勇演的丁战国 , “老鼠”是祖峰演的李春秋 。 丁战国的表面身份是公安局的骨干 , 内里是国民党的特务 , 最里层实则是个汉奸 。 三层洋葱 , 这是王小枪最初的设想 , 让每个人物都有反转 , 每个人物都有秘密 。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 这种想法被放弃了 。
【编剧帮王小枪:谍战剧想创新,要改变切入角度(2205期)】虽然两季的念头断了 , 人物的设定还继续保留 。 “每一集都有一个小反转 , 三到五集一个大反转 , 每集就是24小时 。 常规意义上的‘互相渗透’也没有变化 , 依旧是按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处理 。 审查带来的变化是 , 结尾处李春秋直接被抓捕判刑 。 ”
李春秋和丁战国的故事结束了 , 编剧的创作仍在继续 。 三部谍战剧播完 , 王小枪的谍战笔法也日益成熟 。 据他透露 , 目前正在创作一部现代谍战剧本 , 他又找了一个全新的切入角度 , 合作方依然是配合默契的老搭档 , 《面具》的制作人张海东 。
年轻编剧的第一个本子 , 拖稿也要沉住气
抖擞王小枪编剧的影视剧 , 小人物是个避不开的永恒话题 。
《人是铁饭是钢》里的南易(冯远征)算一个 , 纵然是厂里食堂的大厨 , 却被一次次拖入矛盾与纷争之中 。
《追击者》里的常平安(朱雨辰)算一个 , 阴差阳错间“害”死自己的救命恩人 , 揣着复仇的信念进入军统 。
《面具》里的李春秋也算一个 , 藏身十年的他早就忘掉自己的身份 , 却在家庭和睦之中被突然“唤醒” , 不得不背井离乡 。
为什么喜欢写小人物?王小枪拿《面具》中的李春秋举了个例子 。
“你会发现他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 李春秋的潜台词全是反着来的 。 让他去做一件事 , 他会想我能不能不去 。 英雄和大侠都是很遥远的 。 普通人都会这么想 。 有些工作老板让你去做 , 你有时候不愿意 , 但是又不得不干 。 间谍更是如此 。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说到底 , 历史中绝大多数的间谍 , 不是叱咤风云的007 , 而是像《面具》中的李春秋一样 , 不知何时就被唤醒 , 安稳的生活被破坏 , 舍身犯险踏上不归之路 。
从编剧角度来说 , 他一直试图钻入他们 , 将普通人的情绪代入到那个时代、那些人物之中 。
“既往的谍战剧中 , 高大全的‘大哥式’人物太多了 。 就像古龙小说里的人物 , 天天好酒好肉 , 吃饭的钱从哪儿来?所有的女性都喜欢男主角 , 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 作为谍战剧就无趣了 。 总得让观众看到人物成长的过程 , 就像《西游记》里‘猴王学艺’这一章是不能跳过的 , 否则就没了共情 , 原本坚实的故事就散了 。 ”
谈及编剧的奥秘 , 王小枪认为不外乎“洞悉世事、熟悉技巧”八个字 。 技巧是一定要有的 , 像编剧创作中的谋篇、分集以及分场等戏剧结构 , 只有熟练掌握了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 洞悉世事则更为重要 , 没有医院和***当采访人员的工作经历 , 他也写不出这么多丰富的内容 。
本文插图
不过 , 写个好本子不代表着能产生个好作品 , 像谍战、涉案等敏感题材更是如此 。
一来 , 从文字到影像有一百步路要走 , 稍有不慎就会“半于九十” , 想要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 二来 , 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后期 , 如果主创不能高度统一 , 结果也不会太理想 。
作为一个笔风怪凛的跨界编剧 , 王小枪给新人编剧提出的建议颇为奇特:沉住气 。
在他看来 , 沉不住气是新人编剧时常出现的问题 。 在业内 , 催稿是个常态 , 不能按时交稿的确会面临很大压力 。 但有时候 , 恰恰只有消耗大量时间才能产生拿得出手的剧本 。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 , 就是制片方对编剧说 , 五个月我们就要开机 , 头部剧 , 找谁来导找谁来演 , 你的剧本一定要抓紧 。 很多新人编剧听到这个就怯了 , 仓促写作 , 仓促交稿 。 但你紧赶慢赶 , 写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会让大家满意 。 ”
用王小枪的话说 , 这就像“写情书” 。 10分钟写完的情书 , 和10天写完的情书 , 感觉完全不同 , 收到信的人很容易读出来区别 。 剧本写作同样也遵循这一原则 。
本文插图
“比如要6月截稿 , 你三天一集把剧本写完了 。 自己不满意 , 制片人看了不满意 , 导演看了不满意 , 演员看了也不满意 , 你的剧本只能折回去重新修改 。 改剧本的过程是度日如年 , 再催再赶再交稿 , 大家可能还是不满意 , 来回磨了两年 。 恶性循环形成了 , 你的创作信心也消失了 。 ”
“那你倒不如慢慢写 , 哪怕到6月你只写完了1/3 , 但这1/3是扎扎实实的 。 你把它交给制片方 , 制片方看了会高兴地和你说 , 别着急 , 慢慢写 。 然后拿着这些剧本去找人 。 导演很满意 , 演员也喜欢 。 最终你全部写完一算 , 可能也就用了10个月 , 皆大欢喜 。 ”
当然 , 沉住气并不意味着临阵磨枪 。 拖稿的目的是最终拿出一个镇得住人的剧本 , 而不是该玩玩、该闹闹 , 最后剩下个把月 , 匆促写完几集 , 那这种拖稿就有些不敬业了 。
《功勋》是王小枪接到的最新项目 。 他负责的是“于敏”单元 , 与导演沈严合作 , 这是他参与的首部主旋律作品 。
本文插图
一边码着手头的字 , 王小枪一边在等待着定稿剧本的下一步进展 。 除了待播的《小大夫》、上文所提的现代谍战剧 , 下半年他还有部和制片人黄澜合作的古装喜剧要开机 。分页标题
主题是难写的教育 , 所以要用喜剧的方式贯穿始终 。 这是王小枪的拿手好戏 , 《疯狂医院》就是前行之灯 。
王小枪希望自己的新剧尽快与观众见面 , 但编剧总归得沉住气 。
责编 | 火娃
E N D
▽
▽
- 姚亚晴|“佛系”演员,一个颁奖不想去,一个为旅游让编剧将自己写死!
- 春霞说科技|51岁王小丫菜市买菜,讨价还价充满艺术感,减肥成功瘦一圈
- 酷盖王小花|杨丞琳都35岁了还像十八岁少女,除了娃娃脸,牛仔裤才是减龄神器
-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侵权案,编剧周梅森终审胜诉
- 王小厨的私房菜|酒的品种很多,其实只有三种,一文让你读懂所有酒的分类,涨知识
- 王小屯王小屯:李敖最后一任女人,为他改变自我,陪伴才子经历人生谢幕
- 酷盖王小花女神李海娜竟然已经32岁了,穿绿色连衣裙清甜可爱,说十八我也信
- 舒子呀王小丫都52岁了,毫不畏惧素颜出镜,穿一身西装脸上没有一丝皱纹
- 猎狐编剧建议建立污点艺人使用和惩诫机制《猎狐》编剧建议建立污点艺人使用和惩诫机制
- 手机大魔王小米出跑鞋被哄抢!199对标天价AJ,爆米花脚感,富二代:省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