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一二传昙花一现的梨园:唐朝皇帝的"戏班子",为何红火了不到百年?
本文插图
唐代梨园
"襄阳才子得声多 , 四海皆传古镜歌 。 乐府正声三百首 , 梨园新入教青娥" 。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 除了经济、政治等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外 , 在艺术上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
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成为了唐朝艺术发展的温床 , 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诗词外 , 音乐方面的发展也非常值得称道 。 当时的音乐经历了乐府诗和诗经的沉淀 , 已经初步展现了非常齐全的品类 , 而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带领下 , 唐朝时期开创了首个"皇家音乐戏剧学院"——梨园 。
梨园作为开元、天宝两个时期风光无两的音乐机构 , 为唐朝的音乐素养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 , 甚至成为了民间音乐、歌舞艺术品位提升的直接原因 , 然而这个被唐玄宗悉心经营的梨园却只存在了不到百年就渐渐没落直至消失了 , 随着梨园一同衰亡了 , 还有曾经的盛唐 。 唐朝的三大音乐机构 , 囊括了朝堂至民间的全部音乐教育和传扬工作
唐朝可以说是历史上对礼乐方面重视程度最高的一个朝代 , 得益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 礼乐这种纯属"烧钱"的行业在唐朝拥有极大的市场 。
在唐玄宗继位以前 , 唐朝最知名的礼乐机构是太常寺 , 直到开元二年 , 玄宗李隆基亲自开办梨园 , 这个被皇帝寄予厚望的礼乐机构一跃而成为与太常寺和教坊比肩的第三大机构 , 甚至以唐明皇的自留地这一身份 , 逐渐成为三大音乐机构之首 。
本文插图
大唐皇家歌舞剧院“梨园”
虽说后世多将教坊当做青楼妓院一般的存在 , 而梨园也成为戏曲行业的统称 , 但在这三个机构设立之初 , 却都是为皇家贵族开设的专属礼乐机构 , 分管祭祀、娱乐等不同的音乐门类 , 这三个机构的存在代表着盛唐之下音乐文化的百花齐放 , 见证了整个唐朝音乐历史的兴衰荣辱 。
1、作为朝堂重器的官方礼乐机构:太常寺
太常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足够正统 , 作为官方认证的演乐机构 , 它最初是全部音乐的聚集地 , 无论是高山流水 , 正声雅音还是歌舞故事 , 下里巴人 , 都曾在这里缓慢而稳定的自我充\ 。
然而为了唐玄宗的私心 , 一句"太常礼司 , 不宜典俳优杂伎"之后 , 太常寺便专司祭祀以及宫廷雅乐的演奏 , 其余分数"俗乐"中的散乐部分则交给了教坊来排演和创新 , 梨园则作为皇帝的心头好"法曲"的特别机构得到了最大的优待 。
本文插图
太常寺
2、娱乐"乐团"组织:教坊
所谓散乐 , 大约是那些诸如俗乐、杂技和俳优等供人娱乐的舞乐节目 , 当然也有一些故事性的舞台剧 。
教坊成立后 , 分内外教坊两部分 , 我们熟知的琵琶行中失意的商人妇曾有一句"十三学得琵琶成 , 名属教坊第一部" 。 这个曾经的"京城名伶"让我们发现了教坊也负责乐器的教授等事宜 , 甚至梨园中的一部分艺伎就来自于教坊的输送 。
从职能上来说 , 教坊和梨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 开办梨园其实只是帝王将个人爱好"独立"了而已 。
3、唐玄宗开办的个人专属娱乐机构:梨园
梨园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果园 , 从李隆基将这里当做发展法曲的大本营时才是它正式走入众人眼帘的时候 。 李隆基和梨园对于如今戏曲行当的人来说大概再熟悉不过 , 直到今日许多剧院后台都有祖师爷"唐明皇"的画像 , 而梨园甚至代表了整个戏曲行 。
唐玄宗和梨园并不是戏曲的开创者 , 能够成为戏曲的代名词是因为从这里走出去的艺伎为我国的音乐艺术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页标题
梨园是唐玄宗的自留地 , 这里的数百艺伎有的是教坊里最好的儿女 , 有的是颇具天赋的宫女 , 更有来自太常寺"坐部伎"的乐师 , 这些人只为唐玄宗一个人服务 , 而唐玄宗也通过自己音乐素养将这里发展成了一所音乐戏剧学院 , 在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帝王和臣子 , 只有沉迷于音乐创作和教学的"李院长"和无数动人的乐曲 。
本文插图
梨园的兴盛以唐玄宗的音乐喜好为基础 , 但更得益于时代红利的推动
唐玄宗的音乐素养大约真的有天赋的加成 , 他六岁那年便在武则天的宴会上表演过《长命女》 , 而他对音乐的感知力也的确出众 , 甚至对杨贵妃的独宠也是有她舞姿出众、堪当知己的因素 。
【纪一二传昙花一现的梨园:唐朝皇帝的"戏班子",为何红火了不到百年?】在自身底蕴的基础上 , 玄宗将梨园发展成了一个集学习、演绎、创作为一体的学院 , 加之众多才子文人为皇帝的爱好执笔着墨 , 让这里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成为了唐朝音乐的最高殿堂 。
新旧唐书中对李隆基好为人师这一点都有记载 , 例如《新唐书·礼乐志》中说:"玄宗既知音律 , 又酷爱'法曲' , 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 教于梨园 。 声有误者 , 帝必觉而正之 , 号皇帝梨园弟子 。 宫女数百 , 亦为梨园弟子 , 居宜春北院 。 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 。 "这个校长李隆基当得既认真又名副其实 , 可以说梨园证明了李隆基的音乐才华 , 但也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
盛世的存在造就了蓬勃发展的艺术 , 在太宗时期甚至七言诗都未能完全成型 , 正是玄宗大力推进音乐才让七言诗成了后期唐朝的主流诗词制式 , 而在唐朝颓势未显之时甚至还做成了《霓裳羽衣曲》这样的旷世之作 。 可以说此曲是唐朝盛世的缩影和见证 , 但靡靡之音也是唐朝衰落的预告函 。 《霓裳羽衣曲》完成后不久 , 安史之乱开始了 , 此曲也在战火中遗失大半 。
说来有趣 , 南唐后主李煜据说曾花费极大心力寻回了将近八成的《霓裳羽衣曲》曲谱 , 然而金陵城破之际 , 却宿命般的将它付之一炬了 。 如果将朝代更迭仅仅归于妃子祸国或不祥之音其实过于武断和低级 , 然而从太宗时期诗词歌赋皆可谈论朝政到玄宗晚年仙音妙笔的歌舞升平 , 其实也不难猜测盛唐转衰的真正原因 。
本文插图
晚年唐玄宗安史之乱导致梨园子弟四散流离 , 也是梨园分崩离析的最重要原因
聚和散是时代中难以规避的话题 , 每个人、每个组织甚至每个朝代都由聚而兴旺 , 因散而凋零 , 《红楼梦》中的贾府因一句"恰似一食尽鸟投林 , 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分崩离析 , 可见这个散字才真的是诛心 。
安史之乱是梨园"离散"的开始 , 战火开始后盛世就荒芜了 , 艺术是缠绕在盛世这棵大树上的菟丝花 , 盛世不在 , 艺术的沃土也就立刻消亡 , 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艺伎也或早或晚的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中了 。
1、安史之乱后梨园子弟的下落
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率兵攻占京城 , 玄宗被迫遁走 , 那些在梨园里歌舞升平的艺伎们也失去了往日的安逸 , 他们之中很少的一部分足够幸运 , 随着李隆基一同逃亡 , 甚至在马嵬坡处死杨贵妃后还为唐玄宗作曲以纪念两人的过往 , 为这个落魄的帝王遥寄哀思 。
这些人虽然在战火中也难免死伤一二 , 但最终在肃宗收复长安后又同唐玄宗一起回到了京城 , 重操旧业做起了梨园里的名伶 , 可以说是受苦最少的一部分 。
梨园弟子的数量在史书记载中曾高达六百甚至更多 , 一度几乎超越早期教坊常备乐师人数 , 唐玄宗带走的是极少数 , 剩下的大多流落到了民间 , 有些甚至没能逃出宫去就被安禄山俘获 , 之后也有许多被安禄山从民间抓回 , 不仅为军士表演 , 也为将来他建立新朝储备礼乐人才 。分页标题
据记载 , 安禄山在凝碧池举办庆功宴命令这些乐师演乐助兴 , 一个叫雷海青的梨园弟子不愿为叛军表演 , 被当场处决 。 而其它乐师也大多不得善终 , 安禄山兵败之际 , 这些人几乎都成为了他的刀下亡魂 。
还有一些人比起死去总幸运许多 , 他们既没有跟随玄宗也不曾被安禄山抓住 , 而是流落民间 , 成为了一个民间艺人 , 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李龟年 。 《明皇杂录》记载:"其后龟年流落江南 , 每遇良辰胜赏 , 为人歌数阕 , 座中闻之 , 莫不掩泣罢酒 。 "
本文插图
安史之乱
这些人忘不掉曾经的辉煌 , 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再回到梨园 , 李龟年流落江南的十余年里 , 大多演唱着这些靡靡哀乐 , 但他们的"流落民间"却为民间的音乐鉴赏、发展、创作打开了一扇门 , 在梨园彻底消失后 , 反而是这群人让梨园之名得以留存 。
2、安史之乱前后音乐的发展趋势改变
肃宗复朝后 , 狼狈离京的唐玄宗也在不久后回来了 , 面对已经死走逃离的梨园子弟他大为痛惜 , 也曾大力寻回流落在外的原梨园子弟 , 可惜收效甚微 , 梨园从曾经最高六百人、常备三百余乐师的规模直接沦落为"三流乐团" 。 但这还不是最窘迫的 , "天宝十五载 , 玄宗西幸 , 禄山遣其逆党载京师乐器乐伎衣尽入洛城 。 寻而肃宗克复两京 , 将行大礼 , 礼物尽阙" 。
重新入主长安的肃宗发现安禄山将几乎全部的礼乐祭祀器物带走了 , 以至于他想要进行祭祀演乐时 , 连衣服都需要重新制作 , 而那些精良的乐器就更不用说了 , 许多乐器在安史之乱后再也没能达到曾经的精致 , 这不仅导致了梨园的青黄不接 , 甚至让整个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
2、梨园被撤的直接因素:唐朝的没落
从肃宗时期开始 , 唐朝已经肉眼可见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 年老体衰的玄宗越发恋旧 , 他痛惜的不再是山河破碎 , 而是支离的梨园和逝去的贵妃 , 长生殿里的贵妃和盛唐一起走了 , 而继任者唐肃宗堪称一个优秀的帅才 , 却不是第二个玄宗 , 他夺回了长安却守不住盛唐 , 唐朝的经济在安史之乱后的短暂平静中有所恢复 , 却再难重回巅峰 。
本文插图
唐肃宗
等帝王的宝座再传下去 , 大历十四年继位的唐德宗立志要恢复盛唐模样 , 第一件事便是改变由玄宗开始的奢靡之风 , 其中皇家音乐组织里数千"吃白饭的"便成了他的眼中钉 , 《旧唐书》记载:"大历十四年五月……罢伶使及官冗食三百余人 , 留者皆隶太常" 。
德宗的裁撤并不只针对梨园 , 教坊曾经两千余人也被裁撤殆尽 , 几乎全部流落民间成了我们更加熟悉的青楼歌女 , 而梨园这个本就因玄宗而存在的教坊编外组织则因为主人的离世而彻底被裁撤了 , 大部分人退回民间 , 剩余人士则并入太常寺 。
此后 , 盛唐的音乐发展和梨园都成为了过去式 , 而此时距离梨园建立却也不过区区六十余年 。 小结
梨园的出现和消逝都是随着时代一同起起落落的 , 梨园从存在的开始就昭示着唐朝仍然在最好的时代 , 然而沉溺在梨园所展示的美好中的唐玄宗却也直接导致了美好的破碎 , 导致了梨园的败落 。
十分红处尽成灰 , 梨园成于玄宗 , 玄宗毁于梨园 , 有幸的是那些被玄宗视若珍宝的梨园子弟真的没有辜负玄宗的一番真心 , 如今再说起梨园 , 我们仍旧能记得曾经那个才华过人的君王对此所做的贡献 , 柳暗花明般的结局不知能否让千年前的玄宗得到一丝释然 。
- 界面新闻|热沙拉是新风口还是昙花一现?
- 北青网综合著名大地艺术家去世,自费几千万,只为“昙花一现”的19件作品
- 新农民大雨|山东玉米普涨20元/吨,会不会昙花一现?接下来能涨到1.2元吗
- 「」碎片商店昙花一现的皮肤,心灵战警出现1次,梁祝没换真后悔
- []郭德纲从艺30余年立足梨园,争议声不断,他却说过得刚好
- 疫情疫情催生了网上理发这个行业,它会只是昙花一现吗?
- 自杀干预疫情期间日本自杀率大降,专家认为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 #牛腩#雕爷牛腩遭投资人起诉 网红餐厅缘何频频昙花一现
- 悬月映史唐代昙花一现,明代百花齐放:女性画家为何在礼教严格的明代骤增
- 小米小米研发芯片只为提升好感度?澎湃s1昙花一现,s2是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