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要说北宋历史上一大迷案 , "烛光斧影"绝对排的上第一位 。 "烛光斧影"又称"烛影斧声" , 也称"斧声烛影" , 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 , 太祖赵匡胤大病 , 召晋王赵光义议事 , 屏退了左右 。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 , 有逊避之状 , 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 , 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 , 好做") 。
当夜 , 太祖驾崩 , 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 。 但王继恩没有去叫赵德芳 , 而是去叫了晋王赵光义 , 宋皇后见赵光义 , 大吃一惊 , 随即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 , 皆托于官家 。 "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 , 勿忧也!" 。 后晋王光义继位 , 史称太宗 , 改元太平兴国 。
从这段记载 , 能明显感觉有很多不合常理之处 。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不合常理之一:
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去世了 , 而且 , 奇怪的是 , 史料中对太祖去世记录非常简单 , "癸丑夕 , 帝崩于万岁殿 , 年五十 。 "对于一个开国之君 , 生前南征北战 , 统一中原 , 同时又比较仁厚的君主 , 就这么一句记录 , 似乎简单的不合常理 。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不合常理之二:
即皇帝位的是太祖的弟弟 , 当时的晋王赵光义 , 而不是太子的儿子 。 这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千年的父死子继传统 , 怎么到这就变成兄终弟及了 。 要是太祖无子 , 或儿子尚且年幼 , 这还说得过去 , 可是当时赵匡胤有儿子 , 而且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 , 长子赵德昭都25岁 , 赵德芳也有18岁 , 怎么轮 , 也轮不到作为弟弟的赵光义呀 。
不合常理之三:
宋皇后见赵光义 , 先是大吃一惊 , 便马上称呼赵光义为"官家" , 在大宋 , 这可是皇帝的专有称呼 , 要举行过登基大典 , 才算真正的皇帝 , 宋皇后称赵光义为“官家” , 相当于宋皇后立马就确立了赵光义皇帝的身份 。 而反观赵光义呢 , 也并不推迟 。 直接承诺"共保富贵" 。 这实在是于理不合 。
正因为这些不和常理之处 , 所以很多野史秘闻一致认为 , 是赵光义为皇位砍死了哥哥赵匡胤 。
再说说这"金匮之盟" , 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 , 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 , 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 , 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 , 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 。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 , 通柜)之中 , 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不合理之一:
《金匮之盟》并不是太宗即位之时就宣告的 , 而是太宗即位六年之后之后才有赵普道出的 。 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份盟书的存在 , 都是赵普一个人自说自话 , 怎么看 , 都像是赵普为了邀功杜撰出来的 。
不合理之二:
《金匮之盟》内容比较匪夷所思 , 说杜太后担心赵匡胤儿子太小 , 让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 , 再由二弟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光美 , 再由赵光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 这么匪夷所思的要求 , 这么复杂的传位过程 ,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 , 应该也能想到这么传 , 自己儿子估计是得不到皇位了 , 这中间得有多少变故啊 。 但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 , 赵匡胤答应了 , 真是孝子啊 , 可是再孝顺 , 也不能不顾自己子孙血脉吧 。 所以让人生疑 。
按史料记载和历史沧澜的理解 , 我们可不可以有以下这样的推测:
一、赵匡胤被赵光义用斧子砍死 , 这不太可能
"烛光斧影"是后世文人的杜撰 , 所谓玉斧 , 是赵匡胤经常在手里把玩的一个礼器 , 不大 , 是不能用来杀人的 。
根据司马光和李焘等宋朝史学家证实 , 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 , 按照宋代宫廷制度 , 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宫廷的 , 因此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 , 太宗不在宫中 , 自不可能有杀兄的机会 。分页标题
2、 赵光义即使没直接杀兄 , 但地位肯定不正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 , 怎么轮也轮不到赵光义 , 而且 , 赵光义应该是收买了皇宫中不少人替他办事 , 王继恩就是很好的例子 , 他没有遵照宋皇后的意思宣赵德芳进宫 , 而是跑去晋王府通风报信 , 让赵光义抢占了先机 。
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办了一件赵光义很反对的大事 , 迁都 , 为什么迁都 , 历史沧澜觉得主要就是想剪除赵光义的势力和党羽 。 从“陈桥兵变”看 , 赵光义就是个很有谋略的人 , 是他和赵普实施的黄袍加身具体计划 。 可以说赵匡胤的天下 , 他这个弟弟也是出力不少 ,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 赵普 , 赵光义两人的权利越来越大 , 赵匡胤先是罢了赵普的相位 。 后面迁都 , 应该是想摆脱赵光义在京城中盘根错节的人脉和影响 , 因为赵光义一直担任京兆尹 , 可以说 , 北宋的内务 , 赵光义管了一大半 。 时间一长 , 积累的势力不容小觑 。
另一件 , 赵匡胤开始培养儿子赵德昭 , 给他更多露脸的机会 。 赵德昭也逐渐有了一批死忠追随者 , 这从后面北伐契丹时 , 有人想趁赵光义失踪拥立赵德昭为帝 , 就更看出 。 当然这件事成了后来赵光义逼死赵德昭的导火索 。
赵光义对他哥哥的心思应该是有明显的嗅觉 , 他虽然没怎么领兵打仗 , 但政治权谋非常厉害 , 甚至远在赵匡胤之上 。 这也是后来赵匡胤越来越忌惮这个弟弟的原因 。 为什么忌惮他 , 这就要引出另一件悬案《金匮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 。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按当时的记载 , 杜太后极其宠爱二儿子赵光义 , 她的确有可能要求过大儿子将来把位子传给老二 , 不光是她对老二偏心 , 也有当时环境的实际考量 。
宋之前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 , 不仅国土四分五裂 , 而且礼教、信仰、道德沦丧 , 中原王朝平均每3年换一个皇帝 。 杜太后去世时 , 仅仅是宋朝开国第二年 , 即建隆二年 , 那时没人知道宋会统一天下 , 会长治久安 。 因此杜太后担忧宋朝重蹈后周幼主登基 , 江山覆灭的危险 , 是符合道理的 。
而且五代的现实是 , 皇帝善终的很少 , 而且基本都是王朝第二代就被灭国 , 灭族 , 皇帝寿命过40的都不多 。 面对如此乱世 , 身为母亲的杜太后自然担心自己的儿孙会重蹈覆辙 , 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凄惨下场 , 于是才提出在当时更为合理 , 且常见的"兄终弟及" 。
而赵匡胤应该也是和母亲有一样的担忧 , 他也不知道他以后能统一天下 。 按当时的乱世环境 , 选择已成年 , 谋略过人的弟弟做继承人 , 确实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 母子之间的这个协约 , 可能只是口头的协商 。 毕竟后面的事谁也说不准 。 如果赵匡胤能活到自己的儿子有能力坐稳江山 , 那就不必“兄终弟及” 。 而对这个口头协议 , 赵光义就算当时不知道 , 但后面应该能猜到 。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因为 , 杜太后去世一个月后 , 即建隆二年七月 , 宋太祖赵匡胤就正式封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 。 五代时期的皇室成员 , 一旦被确立为京城的府尹 , 也就是相当于皇储 , 皇位的继承人 。 如后晋少帝石重贵 , 后周世宗柴荣 , 在继位前的实际职位都是"开封尹" 。 由此可见 , 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并非空穴来风 。 赵匡胤早期 , 确实是把赵光义当继承人培养 。 这点赵光义自己肯定也有体会 。 就是说 , 他哥哥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前景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天下统一趋势已定 , 社会越来越安定 , 自己的侄子也一天天长大 , 这个时候 , 赵匡胤想把位子传给自己儿子了 。 赵光义应该是从哥哥的言语、行动上看出了哥哥的想法改变了 。 自己与皇帝宝座可能就要失之交臂 , 这肯定不甘心呐 。分页标题
所以 , 虽然烛光斧影牵强附会 , 但赵光义一定做了很多夺位的准备 , 历史沧澜大胆猜测下 , 他甚至把他哥哥的一举一动都监视了 , 甚至可能在饮食上动手脚 。 从后来对李煜等降国国主下毒害死 , 可见一斑 。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李煜剧照
再来说下宋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继后 , 并不是原配 , 比嫡长子赵德昭还小几岁 , 而赵德昭17岁出阁离宫时 , 宋皇后尚未进宫 , 可以说二人仅仅是名义上的母子身份 , 而并没有多少亲情 。 与赵德昭不同 , 幼子赵德芳不仅生母不详 , 而且比宋皇后小很多 , 宋皇后进宫时 , 他才只是个9岁的孩童 , 而被宋皇后抚养了8年之后 , 才于开宝八年(赵匡胤驾崩的前一年)年满17岁出阁离宫 。
由此可见 , 本身无子的宋皇后和赵德芳之间是有不错的母子亲情的 。 因此 , 在赵匡胤驾崩之时(极有可能是猝死而没有遗诏的情况下) , 宋皇后为了自己的私利 , 越过赵德昭 , 传赵德芳入宫 , 只是王继恩背叛了她 , 宣了赵光义 。
宋皇后本人并没有什么政治经验 , 以为召谁第一个进宫 , 迅速继承皇位 , 就可以造成既定事实 。 而完全不知道 , 如果没有前一任帝王的刻意铺路----设立多个忠心且德高望重、能力极强的辅政大臣 , 没有朝臣的支持 , 没有自己的实力 , 即使成为了皇帝 , 也很快会被废甚至被杀掉 。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推测如下:

历史沧澜大宋千古迷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本文插图
赵匡胤想立的接班人是长子赵德昭 , 可惜被弟弟识破 , 还没来得及给儿子铺好了 , 就一命呜呼了 。
宋皇后想立的接班人是赵德芳 。 但没想到被赵光义钻了空子 。 至于日后太宗会对宋皇后各种薄凉 , 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内心对宋皇后的不满和不屑 。
赵光义虽是最大的赢家 , 但也要被天下质疑他的皇位得来不正 , 从后来逼死赵德昭和他三弟赵光美 , 以及赵德芳23岁就莫名死亡 , 能够跟他争皇位的人 , 都不在了 , 可见他的心虚和狠辣 。
皇家无亲情 , 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 , 太多人泯灭人性去追逐 。 赵光义一脉 , 统治北宋 , 但是北宋末“靖康之耻” , 金国攻破汴京 , 几乎把赵光义的后代 , 北宋王族一网打尽 , 宋高宗赵构也没有子嗣 。 尤其是北宋灭亡之后 , 社会舆论都认为是赵光义做事不对 , 遭到报应 , 所以赵构就找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继承自己的皇位 , 也就是宋孝宗 。
所以说天道有轮回 , 苍天饶过谁 , 不为自己积德积福 , 也得为后世子孙多考虑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