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_本文原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本文插图
阅读提示:“梁上君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永城市太丘镇 。 太丘 , 是一个地处黄淮腹地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镇 , 这里曾是宋国桑林神社的所在地 , 曾立太丘故县 , 老子曾在这里修真悟道 。 长久以来 , 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要慌 , 不要忙 , 二月十五老君堂” 。 老君堂 , 是当地人所建纪念老子的庙观 。 农历二月十五这天老子诞辰日 , 大家都要放下手头的活计 , 去老君堂焚香叩拜 , 参加一年一度的老君堂庙会 。
老君堂的道家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 据说老子在太丘桑林神社故址之上修行时 , 曾降服巨兕化为青牛代其原有坐骑 , 他西出函谷关时所骑青牛即此 。 兕乃上古神兽 , 《山海经》有载 , “其状如牛 , 苍黑 , 一角 。 ”因太丘既有一望无际的桑林 , 又有清澈甘甜的睢水 , 兕经过这里就栖息于此 。 饮水时 , 遇到老子的坐骑嵩山千年松精所变的青牛 。 兕很生气松树成精幻化成与自己差不多的模样 , 就与松精所变青牛缠斗起来 。 松精不敌变回原形 , 成为后来陈寔祠前的大松树 。 兕仍不依不饶 , 用独角撞击遍体鳞伤的松树 , 并伤及无辜百姓 。 老子用金刚镯把巨兕降服 , 将其独角给磕了下来 , 用两根竹笋代之 , 又把拂尘接在了兕受伤的断尾上 。 从此 , 兕化为板角青牛驮着老子游方布道;老君把兕角做成如意 , 以替拂尘 。

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本文插图
道教文化浸太丘 一镇两宫成奇观
老子的道家文化浸润在太丘人的骨子里 , 就从当地建有两座纪念老子的老君堂即可感受到 。 笔者在太丘采访时询问老君堂的位置 , 当地人问:“您是看老的老君堂 , 还是新的老君堂?”经了解方知 , 老的老君堂即是明代建筑遗存 , 位于太丘中学院内;新的老君堂即是另辟新址所建 , 位于旧址东北方向的陈寔路北侧 。
当地人有浓浓的老子情结 。 据地方文史学者依据有关文献推测 , 在唐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间 , 时任永城主簿的姚铤与太丘乡贤共同捐资兴建了太丘老君堂 。 为什么老君堂会建在太丘而不是建在永城县城或别的什么地方呢? 学者说 , 因为太上老君是“道德天尊” , 太丘是宋国神社“以德化民”之地 , 老君堂建于此处名副其实 。 后来历经战乱 , 太丘老君堂在明代重新修建 , 并于1903年由崔楼村崔吉才的祖父请山东工匠再次修缮 , 以及1947年崔楼村村民集资最后一次重修 。 该旧址老君堂建筑形式为中国传统的庙宇式结构 , 堂开三间 , 蓝砖砌筑 , 小瓦覆顶 。 庙堂正中太上老君端坐在青牛之上 , 面目慈祥 , 手托如意 。 东西两侧塑有张天师等神像 。 诸神像神采各异 , 栩栩如生 。
随着形势的发展 , 老君堂因位于教书育人之地 , 当地群众焚香祈福不太方便 。 时光流逝 , 到了2012年的时候 , 太丘镇工商联筹资200余万元另辟新址再建老君堂 , 有大殿、东西厢房等 , 形成颇具规模的园林建筑群 , 称“弘道宫”并建山门牌楼 , 牌楼前建有青石牌坊 。 石坊高8米 , 宽12米 , 正中书有“道德真源” , 左右书有“崇法”“弘道” 。 从石坊到牌楼是33米 , 寓意着道家“三生万物”的宇宙观 。 牌楼中供奉的是风雨雷电四神 , 东厢房供奉的是王灵官 , 西厢房供奉的是黑脸武财神赵公明 。 大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两侧分列四位弟子庄子、文子、关尹子、列子 。 不同于一般老君像手持蒲扇或拂尘 , 这尊老君像手托捧着一柄玉如意 , 正蕴含的是太丘流传的“得青牛拂尘换如意”的故事 。 由此 , 太丘形成了“一镇两宫”新旧辉映的景观 , 使饱经风霜的老君堂重新焕发出道教圣地的风采 。分页标题
老君故事传后世 孝子护庙成美谈
在太丘老君堂新址 , 笔者与前来拜谒的老者攀谈 , 他们娓娓道来讲述了许多老子在当地的故事 , 与老君堂西墙上《老子圣迹图》所绘老子一生的17个故事及东墙上《道德经》经典全篇相互映衬 , 彰显着浓郁的老子文化在此的厚重底蕴 。 据传 , 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由鹿邑去山东沛国曾途经太丘讲学传道 , 后辞官归隐 , 骑青牛过函谷升天成仙 。 当时的百姓传其掌金木水火 , 管风调雨顺 , 使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 遂集资兴建老君堂祭之 。 据说自从太丘建了老君堂 , 年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很少遭受自然灾害 。 从太丘镇流传的俚语“宁舍爹和娘 , 不舍老君堂”中 , 可见老君堂在太丘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 在这里 , 你可以静心感悟道家学派的思想 , 也可静静聆听道教有趣的故事 , 更可细细品味这方热土的乡风民俗 。
当地所传“宁舍爹和娘 , 不舍老君堂”的原话其实是“想要爹和娘 , 别舍老君堂” , 只是经后世口耳相传 , 讹误成今日似有极端之嫌的俗话 。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据《永城县志》记载:“弘治十一年(1498) , 河决夏邑县北 , 经永城之太丘、茴村 , 经萧县入徐州界 。 ”汹涌的黄河水夹裹着泥沙 , 淤平了睢水 , 冲塌了城郭 , 漫过了庄田 , 百姓们流离失所 。 此时的太丘老君堂 , 眼看着在洪水中成了一个孤岛 , 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 太丘附近洪庄洪东焕的母亲 , 天天到老君堂里焚香祭拜 , 祈求洪水快快退去 , 祈求乡邻老少平安 。 洪东焕年少丧父 , 对母亲极为孝顺 , 为了母亲安全要把她送到外地亲戚家去 。 老人说啥都不愿意离开太丘 , 并要求儿子一定要竭尽全力保护好老君堂 , 并说要是老君堂不在了 , 她的命也就不在了 。 洪东焕听了母亲的话 , 一面召集附近乡邻筑堤挡水 , 日夜守护着老君堂;一面派弟弟洪东耀领着洪依、洪修等子侄 , 带着粮食衣物挨家挨户地救济灾民 , 发誓说只要他有一口气在 , 决不让母亲和老君堂有半点闪失!几个月的时间里 , 一直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就是这句流传后世的俚语:“想要爹和娘 , 别舍老君堂!”据说 , 太上老君闻听此事 , 也是感动非常 , 急忙命令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 , 亲赴太丘消除水患 , 解救了黎民百姓 。
庙会盛世展新姿 学术交流拓内涵
“不要慌 , 不要忙 , 二月十五老君堂” , 是太丘群众所说老君堂庙会的俚语 。 老君堂庙会历史悠久 , 早在明朝 ,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天 , 豫鲁苏皖等周边省份的文人志士、道家学者、善男信女都前来朝拜老君 , 烧香还愿 , 祈求福寿安康 , 并进行物资交流 。 久而久之 , 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老君堂庙会 。 太丘镇退休干部齐庆林说 , 老君堂庙会在民国时期极盛 , 豫鲁苏皖方圆数百里商客皆会于此 , 名震中原 , 每次都长达10天 。 当地的老百姓 , 无论贫富 , 每年一次的老君堂庙会是必赶的 。 纳履踵决的寻常老百姓即使只在庙会给孩子买了一串糖葫芦 , 心中也是充满了喜悦和自信 , 因为他们坚信拜过了老君爷 , 这一年一定能五谷丰收、全家安康 。“文革”初期 , 太丘革委会强制废除了老君堂庙会 。 自2012年起 , 太丘镇恢复久负盛名的老君堂庙会 , 已连续举办八届老君堂文化节 , 并融入了“最美太丘人”评比、廉政专题讲座、真人CS对抗赛等新时代内容 。
新旧老君堂 , 见证着太丘的今朝与历史 , 已成为当地文化的符号与靓丽名片 。 2014年3月 , 永城市首届老子文化研究会在太丘镇举行 。 2018年8月 , 永城市老子学院在太丘镇揭牌成立 , 之后连续举办多期《老子》文化研修班 。 老子学院与古庙会相映成辉 , 使太丘成为了豫东的重要文化商贸中心 , 亦为当地群众奉献了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 。 道教文化是太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积淀着太丘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 将为促进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分页标题
【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刊登于2019年7月18日《京九晚报》13版“厚重商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