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宋七子》之老子: 鹤驮老子歇高台


_本文原题:《古宋七子》之老子: 鹤驮老子歇高台

老子《古宋七子》之老子: 鹤驮老子歇高台
本文插图
阅读提示:神仙 , 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 看过《西游记》就知道里面有很多神仙 , 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祖师等 。 其实 , 这些正是中国道教体系里面的神仙谱系 。 道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 ,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 道教其实是归于老子的思想 , 老子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 。 老子从哲人到天神的过程 , 见证了道家学派到道教的发展 。 道家学派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学派 , 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是东汉时期的宗教流派 , 尊老子为教主 , 其创始人是张道陵(张天师) 。
张道陵以《老子》为基础所著《老子想尔注》首先把老子称为太上老君 , 说:“太上老君 , 姓李名耳 , 字伯阳 , 一名重耳;生而白首 , 故号老子;耳有三漏 , 又号老聃 。 ”“一者道也 , ……一散形为气 , 聚形为太上老君 。 ”后来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可能由此受到启发 。 老子在道教初创之时曾是最高神 。 之后 , 老子又被称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 , 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为“三洞教主” 。 其地位虽列第三 , 但因其分身救世、世为圣王师的特殊身份 , 是真正有影响的尊神、教主祖师 。 张道陵虽被视为天师 , 但他受命于太上老君 , 地位低于老子 。 道士多托言太上老君造作道书 。 历代各地对老子尊崇有加 , 居于老子故里鹿邑北侧的柘城县更是受到道教文化浸润 , 自古建有歇鹤台、升仙台、老君庙 。
【老子《古宋七子》之老子: 鹤驮老子歇高台】

老子《古宋七子》之老子: 鹤驮老子歇高台
本文插图
清风仙骨歇鹤台 鹤驭飘飘老君来
在电视剧或仙侠游戏中 ,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唯美的画境:清风徐来 , 白云轻飘 , 远山绵远 , 仙鹤轻飞 , 青翠茂盛的百年松柏树下 , 几位仙道长者或树下弈棋或怡然品茶 , 其淡定逍遥态令人堪羡 。 在传统文化和道教信仰中 , 鹤是被推崇的几种动物之一 。 它羽色素朴纯洁 , 体态飘逸雅致 , 鸣声嘹亮脱俗 , 《诗经》中就有“鹤鸣于九皋 , 声闻于天”的描述 , 人们一直认为鹤象征着圣洁、清雅 。 而道教对鹤的尊崇更不必说 , 如天师学道的地方叫鹤鸣山 , 道士服的一种被称为鹤氅 , 连道士作法时行走的姿态也与鹤步十分相似 。 某种意义上 , 鹤已经成为道教修仙的“图腾” , 所以鹤又常被称为仙鹤 。 道教仙人们以仙鹤为坐骑 , 自然源于此 。 仙鹤的吉祥含义深入人心 , 提到它总让人联想到长寿、逍遥等等美好 。
据传 , 道教教主老子就常驾仙鹤行走天地间 。 在柘城 , 就留有老子驾鹤的传说 , 且留有文化遗迹 。 相传老子仙游时 , 曾在柘城故城内一高台歇鹤 , 后人称为歇鹤台 。 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载:“歇鹤台 , 在柘城 , 相传老子歇鹤于此” 。 清光绪二十二年《柘城县志》对歇鹤台的记载不多 , 只留下古诗二首 。 清代诗人王培诗《北城歇鹤台观荷》:“城北新秋水色空 , 清莆丛畔数茎红 。 净香生处游旷 , 鱼戏东南叶叶风 。 仙人骑鹤几年来 , 城上空留吊古台 。 祗为登临高士少 , 年年风月碧荷开 。 ”清代诗人江涛《歇鹤台同李蓼墅月下联句》:“秋月台边雨后明 , 草虫灯下酒盃倾 。 兴酣笔涌江郎彩 , 烛刻诗催李白成 。 慷慨吾徒同击筑 , 殷勤此夕欲空铛 。 夜阑山际银河转 , 鹤去仙游冷北城 。 ”正是对此处景色的描述 。
柘城县博物馆馆长张天军介绍 , 歇鹤台为柘城县“七台八景”之一 , 后发洪水时因有神鸡在此打鸣救民又称“锦鸡台” 。 由于此处地形奇特 , 历代被视为风水宝地 。 1996年 , 当地以台为核心建锦鸡园 , 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页标题
讲学论道升仙台 云上乘风驾鹤去
柘城县北部的远襄镇 , 古称傿城 , 曾是傿县治所所在 。 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 春秋时陈胡公在此筑城 , 西汉时刘邦在此置县 , 为经济文化重镇 , “远襄晴岚”为柘城八景之一 。 在这里 , 考古工作者曾大量出土“中华第一币”贝币 。 其出土的地点 , 正是世传老子羽化升仙的地方——升仙台 。 73岁的老君堂村民李海兰说 , 当年老子驾着仙鹤从南面而来 , 在此停留传道讲学 , 后来得道驾着仙鹤升仙而去 。 也因此 , 这里成为柘城县另一处与老子有关的文化遗迹 , 为该县明清“七台八景”之一 。 清光绪二十二年《柘城县志》记载:“升仙台 , 城北二十里 , 相传老子讲道于此 , 上有白云寺 。 ”其位置位于远襄镇老君堂村南侧 。 实际上 , 这座台子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的 。 因为古人有筑坛讲学的传统 , 所以 , 老君台是老子晚年传播天下大道 , 宣讲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尊道贵德”“以百姓心为心”的深邃思想的地方 。
伴着知了的嘶鸣 , 笔者在远襄集南宁柘公路东侧看到了掩映于苍翠树林中的升仙台遗址 。 与印象中的高大古台不同 , 李海兰所指的古台处却是一处坑塘 。 李海兰说 , 以前这里可不是坑塘 , 是高大的土堌堆 , 大约有两人高 , 方圆几亩地 。 1958年 , 生产队拉土积肥 , 这里逐渐被拉平 。 再向下挖 , 就挖出了很多汉代墓葬 。 后来 , 文物部门就来人开始考古 。 据市、县文物工作者探明 , 夯土台南北长120米 , 东西宽100米 。 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汉代墓群 , 发现大量的空心砖墓、画像石墓 , 墓内文物较为丰富 , 出土有大量彩绘陶罐 。 下层为新石器时期 , 某个部落聚集聚居地遗存 , 曾出土一些绳纹陶罐等器物碎片 , 而最具价值的 , 是发现并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 如今 , 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崇祀先哲老君庙 感悟大道读智慧
远襄镇老君堂村名的由来 , 与升仙台上所建的崇祀老子的庙宇老君堂有关 , 村以庙名 。 据当地群众讲 , 远襄自古就有“六里五座庙”之称 , 老君堂是这一带比较有名的庙宇 。 解放后 , 升仙台还高大如山 , 当时台上建老君庙数10 间 , 建设规模宏大 , 建筑风格独特 , 院内松柏林立 , 是当时柘城县城以北的一处胜景 。 可惜台庙在破“四旧”时被毁 。 如今的老君堂是20世纪80年代 , 当地群众在原址上重新修盖的 。 三间大殿仿古建筑古朴庄重 , 殿前功德碑林立 , 看起来附近村民崇祀老君之风依然盛行 。 李海兰说 , 这几间大殿当时还是他领着施工队修建的 。 “常为仙人驾 , 云上乘刚风 。 ”如今 , 老君堂遗址处绿树掩映 , 鲜花绽放 , 绿草如茵 , 古色古香 。 两侧河水潆绕 , 景色优美 , 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优雅、和谐的景象 , 吸引着当地香客和远处游人来此拜祭观光 。
伫立于远襄老君堂前 , 眼前仿佛闪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传经布道 , 又仿佛他驾鹤从云中来 , 来时紫气漫空 , 又仿佛他从云中去 , 去时仙鹤排空 。 老子 , 是一个人 , 他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无与伦比 。 老子 , 是一位神 , 他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地位至高无上 。 老子 , 是一本书 , 他深邃的思想底蕴须仰视才能品读 。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家 。 ”在柘城的歇鹤台、升仙台、老君堂遇见老子 , 在不可思议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智慧里 , 在道和德、虚和静、有和无、益和损、知和智、易和难、谷和神、天和地、进和退、美和善的自然里 , 在“瑞羽奇姿踉跄形 , 称为仙驭过青冥”的驾鹤仙游中 , 感悟着先哲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
(刊登于2019年8月1日《京九晚报》15版“厚重商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