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引言
黄金、白银、铜钱 ,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种流通货币 , 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货币价值体系 。
时至今日 , 人们已经抛弃了沉重的古代货币 , 转而使用方便快捷的现代纸币 , 现代人对于古代货币的了解 , 也只能通过史书记载、考古发掘、以及“不靠谱”的影视剧 。
其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当属影视剧 , 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古人使用银两的场景 , 动辄几十两、几百两 , 甚至还有从口袋中拿出上千两银票的剧情 , 这些史实性的错误 , 往往消失在观众对影视剧的痴迷中 , 但如果深究内在 , 这种历史性的错误是源于现代人对于古代货币价值的错误认知 。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白银
有的人以为古代一两银子就等同于今天的一元钱 , 有的还以为古代银票就是今天的支票 , 这些都是现代人对于古代银两的错误认知 , 那么让人疑惑的是 , 古代的银两到底值多少钱呢?为何会让现代人分不清呢?一、“银两”源自秦朝 , 经历各朝发展 , 于明清时期臻至顶峰
银两 , 是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 , 而货币的使用深刻影响着市场上一切商品交易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白银作为钱币的国家 。公元前221年 , 秦王嬴政横扫六合 , 席卷八方 , 建立起中国最早的统一封建君主王朝 。登基为帝后 , 他将原先七国纷繁的币制统一 , 以黄金和圆形方孔“半两”铜钱作为国家货币 。
在同一时期 , 白银铸币也开始出现 。西汉时期曾发行过“白金三品” , 但仅仅沿用了一年多就遭到废止 , 到东汉时白银铸币已在市场上普遍流通 。随着唐、宋、金、元时期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 白银终于在明朝被法律认可 , 成为了官方货币之一 , 明朝中后期 , 民间开始大量使用白银 。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白金三品
白银未曾大规模流通之前 , 人们普遍使用铜钱、粮食或布帛等货币进行交易 , 这些媒介由于物质具有价格稳定、普遍易寻的优点 , 在古代早期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 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 长途运输这些重量较大的物资就显得非常耗时耗力 。
于是 , 体积小、币值高的稀有金属货币——白银成为了人们进行大宗交易时更好的选择 。
银两往往又被称作“元宝” , 最早的元宝是在上海发现的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 。银锭每枚重五十两 , 背部刻有“元宝”字样 , 于是后世沿用了这一称谓 , 将银锭统称为银元宝 。
古代社会中真实的元宝其实并不完全是影视剧中的样子 , 而是中间凹陷、两头翘起 , (除了少数时期外)并没有中间的半圆形凸起 。每枚银锭上都刻有铭文 , 以记录其产地、用途和重量 , 故又称为“纹银” 。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纹银
从唐宋大力开展海外贸易开始 , 具有价值大、重量轻等优势的贵金属白银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媒介 , 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坚实纽带 。“白银帝国”的名号由此得来 。二、“银两”到底价值多少?历朝历代各有千秋
其实 , 中国古代的银子非常稀缺 , 导致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非常之高 。清朝初期 , 一两银子为1200多文 , 到了道光年间 , 则涨到了3000多文 , 当时猪肉的市场价是一斤20文 , 买一亩良田也不过七八两银子 。所以 , 其实几两银子的买卖是很大的一笔交易 , 如果说有一个家里有百两银子 , 那他绝对算得上一个“大款” 。分页标题
要知道 , 经过张居正改革后相对富庶的明朝万历年间 , 政府财政的年收入也不过200万两白银 , 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则顶多不过一两半银子 。戚继光手下的士兵一日军饷只有三分 , 一月下来不足一两纹银 。
清朝时英国对中国开展鸦片贸易 , 白银大量流入 , 银价曾有短暂的下跌 。但到了鸦片战争结束大量赔款之后 , 银与铜的价值比率再次回升 。很多贫苦大众一辈子都没用过银子 , 而是用铜钱进行买卖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 , 一两银子实在是太多钱了 , 根本没办法在生活中使用 。且不说银两的重量和携带的不便 , 使用时还需要按价定量切成一小块付给卖家 , 卖家经过天平称量方可完成交易 , 非常麻烦 。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代白银坯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 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大米的物价作为参照物 , 我们可以对历代银两的价值进行大致的估算 。唐朝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唐太宗贞观年间 , 国运兴隆、经济发达 , 民间的物质精神文明都得到很大的满足 。当时的一斗米卖5文钱 , 而一两纹银折合1000文 , 又称一贯 , 足可买200斗大米 , 古代10斗为一石 , 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60公斤 。
比方说今天的米价为一块七毛五 , 那么唐朝一两银子就是今天的4130元人民币 。开元盛世时通货膨胀 , 米价上涨 , 一两银子约值2065元 。当时的九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为五石米 , 也就相当于一个初级公务员的月工资为1000元 。宋朝
宋朝大力开展海上贸易 , 经济空前发达 , 国富民安 。但是这一时期的钱币制度也是非常混乱的 , 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大大便利了市场交易的运转 。但是纸币始终不是贵金属货币 , 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 , 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就会对国家经济造成重创 。加之江南潮湿的气候 , 纸币不易保存等局限 , 白银成为了朝廷无奈之下的第二选择 。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货币需求量的提高 , 之前的白银存量明显不够用了 , 于是宋朝时出现了以商品代替饷银发给官员的情况 , 并普遍改以2000多铜钱为一两 。但是由于朝廷没有一个权威的经济宏观调控部门 , 民间各地实际上的兑换比例“私用则各随其俗” 。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交子
有的地方以850个铜钱为一贯 , 有的以770钱为一贯 , 也有的以480钱作为一贯 , 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这种情况显然对经济的均衡发展非常不利 。按照2000钱一两作为标准 , 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4~8石大米 , 所以推算宋朝的一两银子大致是今天的925~1850元 。明清
据记载 , 明清时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大米 , 以当时的度量衡标准相当于190公斤大米 , 推算出明清时期的一两银子价值660元 。
《明史》记载当时的七品知县一年的工资收入是45两 , 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三万块钱 。
清朝六品官员相当于局级干部 , 年俸45两也就是年薪九千 。当时还存在卖官鬻爵的行为 , 有贪官污吏明码标价 , 花个两三百万就可以当大官 。
《红楼梦》里曾描写贾府中的一顿螃蟹价值24两银子 , 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连连感叹这笔钱够平民人家一年的用度了 。其实不难理解 , 看到贾府一顿饭吃了一万六 , 换谁都会不由得惊叹 。后来刘姥姥一个过节费拿了一万多 , 心里自然也就很高兴 。
鲁迅的白话文小说《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大户人家的长工们到了傍晚时分 , 在散工回家前去酒肆吃饭 。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四文铜钱可以买到一碗酒 , 现在长到了十文 。他们靠着柜台边 , 趁热喝了酒站着谈话、休息 。如果多给一文 , 则可以上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作为下酒菜 。如果再给几文钱 , 就能开个荤 。但是这些长工都是贫苦人家 , 大部分人没有这么阔绰 。文中描写的是清代后期 , 一两纹银合2000枚铜钱 。也就是说下一百次馆子一两银子绰绰有余 。分页标题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朝铜钱
康熙年间的肉价大约是三分钱一斤 , 也就是0.03两白银 。一斤猪肉38块 , 难怪古代的普通百姓会舍不得吃肉了 。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但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 , 盐的制作和运输都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的盐每斤5分 , 大约是现在的80块钱 , 可想而知古代人吃饭时买不起盐的窘境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 才开始有所改观 。三、文学、影视作品对“银两”的误会
很多人心目中都以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就是银两 , 这种偏见是怎么形成的呢?概括起来 , 可能就是小说和电视剧看多了 。《水浒传》《红楼梦》等家喻户晓的明清小说作品都以前朝的银价作为标准 , 把当时的文、贯、缗、铢等计量单位混为一谈 , 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误导 , 以至于今天我们才习惯于把古代所有的流通货币统统以“银两”概括 。
有时 , 我们会在影视剧中看到 , 某皇帝赏赐大臣 , 动辄纹银几千上万两 , 紧接着一个宦官从侧门上殿 , 端着一个盛放着银锭的木盘子就出来了 。要知道 , 几千两银子起码有三四百斤重 , 这种情景的出现实在令人捧腹 。

「」国家之命脉,民生之所在——古代的“银两”到底价值多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银两
其实 , 在明朝以前 , 市场上的白银总量太少 , 价值过高 , 导致其根本无法成为民间的流通货币 。可以想象一下 , 如果我们拿着一张2000元面值的纸币去菜市场买菜 , 一定会带来种种不便 。所以 , 当时的银两只存在于朝廷对大臣的赏赐以及国家税收等大数额的会计结算当中 , 而民间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则大都以铜钱为主 。结语
“银两”作为市场流通货币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 , 尤其在朝廷财政和国际贸易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它的形态和币值也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发生变化 。但是总体上讲 , 在古代绝大多数时候 , 白银都是皇亲宗室和富商大贾的专利 , 平民百姓的日常交易仍以铜钱为主 。
在今天的古装类文学、影视作品中 , 银两的使用都是难以避免的一个细节 。虽然说欣赏作品更多的是为了愉悦心灵、陶冶情操 , 但是涉及到常识性史实的地方 , 还是应当在考证方面多下功夫 。
参考书目:
《贞观政要》
《资治通鉴》
《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