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中医师承学堂中医补益上焦,补益下焦的用药窍门
《营卫生会》:“上焦如雾 , 中焦如沤 , 下焦如渎” , 是形象地概括三焦的主要功能 。 “上焦如雾” , 形容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气 , 如同雾露蒸腾 。 “中焦如沤” , 形容中焦主腐熟水谷 , 化生精微 , 如同沤物浸渍 。 “下焦如渎” , 形容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 , 如同沟渠水道 。 这是关于对三焦用药的训诫——对上焦用药要轻、中焦要适量、下焦要重 。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心肺头面为上焦.脾胃肝胆至脐为中焦.脐下至二阴.肠胃肾膀胱女子包为下焦.在气机方面,上焦心肺上者宣降.中焦脾胃中者能升能降.下焦肝 , 在气机运动上 , 肝为下焦 , 肝肾下者宜升.
该句形象概括了"三焦"的功能 。 上焦为心肺所居 , 功能输布气血 , 以温养肌肤筋骨 , 通调腠理 , 若雾露之溉大地 , 所以说“上焦如雾” 。 中焦属脾胃 , 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 , 通过肺脉化生营血 , 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 , 故说“中焦如沤” 。 “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 , 犹如沟渎一样 , 必须疏通流畅 , 故曰“下焦如渎”
本文插图
比如 , 人参气味阳多于阴 , 少用则泛上 , 多用则沉下 。 再比如地黄 , 生用多沉 , 熟地可升 , 但是量也不应重 , 十克足亦 。 故遇肝肾之病 , 必须多用之于补血补精之中 , 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 , 使阴中有阳 , 反能生血生精之易也 。 (〔批〕吕道人曰∶人参功用 , 诚如所言 , 无奈世人错看了 。
非单用以出奇 , 即乱用以眩异 , 反致无功而收败 。 )盖天地之道 , 阳根于阴 , 阴亦根于阳 。 无阴则阳不生 , 而无阳则阴不长 , 实有至理 , 非好奇也 。 有如气喘之症 , 乃肾气之欲绝也 , 宜补肾以转逆 , 故必用人参 , 始能回元阳于顷刻 , 非人参入肾 , 何能神效如此 。 (〔批〕肾虚气不归元而喘 , 乃是虚喘 。 人参定喘嗽须多用 , 一服即止 。 若是肺家实火而喘 , 断不可用 。 )又如伤寒厥症 , 手足逆冷 , 此肝气之逆也 , 乃用四逆等汤 , 亦必多加人参而始能定厥 , 非人参入肝 , 又何能至此 。 是人参入肝、肾二经 , 可共信而无疑也 。 惟是不善用人参者 , 往往取败 。 盖人参乃君药 , 宜同诸药共用 , 始易成功 。 如提气也 , 必加升麻、柴胡;如和中也 , 必加陈皮、甘草;如健脾也 , 必加茯苓、白术;如定怔忡也 , 必加远志、枣仁;如止咳嗽也 , 必加薄荷、苏叶;如消痰也 , 必加半夏、白芥子;如降胃火也 , 必加石膏、知母;如清阴寒也 , 必加附子、干姜 。 如败毒也 , 必加芩、连、栀子;如下食也 , 必加大黄、枳实 。 用之补则补 , 用之攻则攻 , 视乎配合得宜 , 轻重得法耳 。 然而人参亦有单用一味而成功者 , 如独参汤 , 乃一时权宜 , 非可恃为常服也 。 盖人气脱于一时 , 血失于顷刻 , 精走于须臾 , 阳绝于旦夕 , 他药缓不济事 , 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四五两 , 作一剂 , 煎服以救之 。 否则 , 阳气遽散而死矣 。 此时未尝不可杂之他药 , 共相挽回 , 诚恐牵制其手 , 反致功效之缓 , 不能返之于无何有之乡 。 一至阳回气转 , 急以他药佐之 , 才得保其不再绝耳 。 否则阴寒逼人 , 又恐变生不测 。 可见人参必须有辅佐之品 , 相济成功 , 未可专恃一味 , 期于必胜也 。
或疑人参乃气分之药 , 而先生谓是入肝、入肾 , 意者亦血分之药乎?夫人参岂特血分之药哉 , 实亦至阴之药也 。 肝中之血 , 得人参则易生 。 世人以人参为气分之药 , 绝不用之以疗肝肾 , 此医道之所以不明也 。 但人参价贵 , 贫人不能长服为可伤耳 。 (〔批〕人参疗肝肾才得精血之长生 , 妙论也 。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仲景中医师承学堂中医补益上焦,补益下焦的用药窍门】
或疑人参既是入肾之药 , 肾中虚火上冲 , 以致肺中气满而作嗽 , 亦可用乎?此又不知人参之故也 。 夫肾中水虚 , 用参可以补水;肾中火动 , 用参反助火矣 。 盖人参入肝、入肾 , 止能补血添精 , 亦必得归、芍、熟地、山茱 , 同群以共济 , 欲其一味自入于肝、肾之中 , 势亦不能 。 如肾中阴虚火动 , 此水不足而火有余 , 必须补水以制火 , 而凡有温热之品 , 断不可用 。 即如破故、杜仲之类 , 未尝非直入肾中之味 , 亦不可同山茱、熟地而并用 。 况人参阳多于阴之物 , 乌可轻投 , 其不可同用明甚 。 不知忌而妄用之 , 则肺气更满 , 而嗽且益甚 , 所谓肺热还伤肺者 , 此类是也 。 至火衰而阴虚者 , 人参断宜重用 。 肾中下寒之剧 , 则龙雷之火不能下藏于至阴之中 , 势必直冲而上 , 至于咽喉 , 往往上热之极而下体反畏寒 , 两足如冰者有之 。 倘以为热 , 而投以芩、连、栀、柏之类 , 则火焰愈炽 , 苟用人参同附子、桂、姜之类以从治之 , 则火自退藏 , 消归乌有矣 。 盖虚火不同 , 有阳旺而阴消者 , 有阴旺而阳消者 , 正不可执之概用人参以治虚火也 。
或问人参乃纯正之品 , 何故攻邪反用之耶?不知人参乃攻邪之胜药也 。 凡人邪气入身 , 皆因气虚不能外卫于皮毛 , 而后风寒暑湿热燥之六气始能中之 。 是邪由虚入 , 而攻邪可不用参以补气乎 。 然而用参以攻邪 , 亦未可冒昧也 。 当邪之初入也 , 宜少用参以为佐 , 及邪之深入也 , 宜多用参以为君 , 及邪之将去也 , 宜专用参以为主 。 斟酌于多寡之间 , 审量于先后之际 , 又何参之不可用 , 而邪之不可攻哉 。 故邪逼其气 , 陷之至阴之中 , 非人参何能升之于至阳之上;邪逼其气 , 拒于表里之间 , 非人参何能散于腠理之外 。 邪逼其气 , 逆于胸膈之上 , 非人参何能泻之于膀胱之下 。 近人一见用人参 , 病家先自吃惊 , 而病患知之有死之心 , 无生之气 , 又胡能取效哉 。 谁知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用人参于攻邪之中 , 始能万无一失 。 余不得不畅言之 , 以活人于万世也 。 (〔批〕人参不是攻邪之药 , 而遇邪气盛 , 正气虚 , 佐之以攻邪 , 则取胜也 。 )
用人参于攻邪之中 , 亦自有说 。 邪之轻者 , 不必用也 。 人之壮实者 , 不必用也 。 惟邪之势重而人之气虚 , 不得不加人参于攻药之中 , 非助其攻 , 乃补其虚也 。 补虚邪自退矣 。
或问人参阳药 , 自宜补阳 , 今曰兼阴 , 又宜补阴 , 是人参阴阳兼补之药 , 何以阳病用参而即宜 , 阴病用参反未安也?不知人参阳多阴少 , 阳虚者阴必虚 , 阳旺者阴必旺 。 阳虚补阳 , 无碍于阴 , 故补阳而阳受其益 , 补阳而阴亦受其益也 。 阳旺补阳 , 更助其阳 , 必有火盛之虞 , 阳火盛则阴水必衰 , 阴水衰而阳火更盛 , 阳且无补益之宜 , 又安望其补阴乎 , 故谓人参不能补阴非也 。 人参但能补阳虚之阴 , 不能补阳旺之阴耳 。 又何疑于人参之是阳而非阴哉 。 (〔批〕人参补阳虚之阴 , 千古定论 。 )
本文插图
或问人参不能补阳旺之阴 , 自是千秋绝论 。 然吾以为补阴之药中 , 少加人参 , 似亦无碍 , 使阴得阳而易生 , 不识可乎 , 此真窥阴阳之微 , 而深识人参之功用也 。 但用参于补阴之中 , 不制参于补阴之内 , 亦有动火之虞 , 而制参之法何如 。 参之所恶者 , 五灵脂 。 五灵脂研细末 , 用一分 , 将水泡之 , 欲用参一钱 , 投之五灵脂水内 , 即时取起 , 入于诸阴药之内 , 但助阴以生水 , 断不助阳以生火 , 此又千秋不传之秘 。 余得异人之授 , 亲试有验 , 公告天下 , 以共救阳旺阴虚之症也 。 (〔批〕此人未知用参以救阳旺阴虚者 , 所以寡效 , 今得此法 , 可以善用之矣 。 ) 分页标题
或问喘胀之病 , 往往用参而更甚 , 是人参气药 , 以动气也 , 吾子不言治喘胀 , 深有卓见 。
嗟乎 。 人参定喘之神方 , 除胀之仙药 , 如何说气药动气耶 。 夫喘症不同 , 有外感之喘 , 有内伤之喘;有外感之胀 , 有内伤之胀 。 外感之喘 , 乃风邪入于肺也 , 用山豆根、柴胡、天花粉、桔梗、陈皮、黄芩之类即愈 , 固非人参所能治也 。 若内伤之喘 , 乃平日大亏其脾胃之气 , 一时气动 , 挟相火而上冲于咽喉 , 觉脐下一裹之气升腾 , 出由胸膈 , 直奔而作喘 , 欲睡不能 , 欲行更甚 , 其状虽无抬肩作声之象 , 然实较外感之症而大重 。 盖病乃气不归原 , 肾气虚绝 , 下无藏身之地 , 不得不上而相冲 , 看其气若盛而实虚 , 非有余之症 , 乃不足之症也 , 此时若用外感之药 , 则气更消亡 , 不得不用人参以挽回于垂绝 。 然而少用则泛上 , 转觉助喘 , 必须用至一二两 , 则人参始能下行 , 生气于无何有之乡 , 气转其逆而喘可定也 。 (〔批〕气绝非多用参不能救 , 不独救喘症也 。 )外感之胀 , 乃水邪也 , 按之皮肉必如泥土之可捻 , 用牵牛、甘遂各二钱泻之 , 一利水而症愈 , 不必借重人参也 。 若内伤之胀 , 似水而非水 , 乃脾胃之气大虚 , 虚胀而非实胀也 。 此时若作水治 , 则气脱而胀益甚 , 不得不用人参以健脾胃之气 。 然而骤用人参 , 则脾胃过弱 , 转不能遽受 , 反作饱满之状 , 久则胃气开而脾气亦健 , 渐渐加用人参 , 饱满除而胀亦尽消也 。 谁谓人参非治喘胀者哉 。 (〔批〕气虚中满 , 非参不除 , 先少后多 , 实有次第 , 用参必加行气之药 , 渐渐引之 , 使入于胃方投 。 )
或问人参乃升提气分之药 , 今用之以定喘 , 是又至阴之药也 。 吾子言人参入肾 , 信矣 , 然何以舍喘之外 , 别不能用参以补肾 , 此予所未解也 。 曰∶人参入肾 , 乃一时权宜 , 非中和之道也 。 大凡气绝者 , 必皆宜用人参以救之 , 盖气绝非缓药可救 , 而肾水非补阴之药可以速生 。
人参是气分之药 , 而又兼阴分 , 所以阳生而阴亦生 , 救元阳正所以救真阴也 。 君以为舍喘之外 , 别不能用参以补肾 , 吾以为凡用参救绝者 , 无非补肾也 , 肾气不生 , 绝必难复 。 然则救绝者 , 正救肾也 。 故肾不至绝 , 不必用参;肾既至绝 , 不得不用参矣 。 (〔批〕人参救气绝 , 即救肾气之绝也 , 论特精妙 。 )
或问人参生气者也 , 有时不能生气而反破气 , 其故何也?夫人参生气而不破气者也 。 不破气而有时如破气者 , 盖肺气之太旺也 。 肺气旺则脾气亦旺 , 肺气之旺 , 因脾气之旺而旺也 。 用人参以助气 , 则脾愈旺矣 , 脾旺而肺有不益旺乎 。 于是咳嗽胀满之病增 , 人以为人参之破肺气也 , 谁知是人参之生脾气乎 。 夫脾本生肺 , 助气以生肺之不足 , 则肺受益;助气以生肺之有余 , 则肺受损 。 惟是肺气天下未有有余者也 , 何以补其不足而反现有余之象?因肺中有邪火而不得散 , 不制其克肺金之邪 , 而反补其益肺金之气 , 此肺金之全不受生而转且受克也 。 然则治之法 , 制其邪火而兼益其肺气 , 则自得人参之生 , 不得人参之破矣 。 又乌可舍人参而徒泻肺气哉 。
或问人参健脾土之旺 , 以克水者也 , 何以水湿之症 , 用人参而愈加肿胀乎?曰∶此非人参之不健脾土 , 乃脾土之不能制肾水耳 。 肾水必得脾土之旺 , 而水乃不敢泛滥于中州 。 惟其土之不坚 , 而后水之大旺 , 欲制水 , 必健土矣 。 健土之药 , 舍人参何求 。 然而土之所不坚者 , 又因于火之太微也 。 火在水之中 , 不在水之外 , 补土必须补火 , 则补火必在水之中补之 。 用人参以健土 , 是克水也 , 克水则火愈微矣 , 火愈微则水愈旺 , 水愈旺而土自崩 , 又何能克水哉 。 故水胀之病 , 愈服人参而愈胀也 。 然则治之法奈何?先补水以生火 , 后补火以生土 , 用人参于补肾之中 , 亟生火于水之内 , 徐用人参于补肾之内 , 再生土于火之中 , 自然肾生水而水不泛 , 肾生火而土不崩 , 又何必去人参以防其增胀哉 。 (〔批〕补肾中之火 , 乃是真火 , 不可误认作心中之阳火 。 ) 分页标题
或又问补火以生土 , 则土自不崩 , 补水以生火 , 欲水之不泛难矣 , 岂人参同补肾药用之 , 即可制水以生火乎?曰∶水宜补以消之 , 不宜制以激之 , 水火之不相离也 , 补火不补水 , 则火不能生;补水更补火 , 则水不能泛 。 补水以生火者 , 即于水中补火也 。 益之以人参者 , 以人参同补肾之药兼施 , 则人参亦能入肾 , 使阳气通于肾内而火尤易生 。 盖阴无阳不长 , 肾水得阳气而变化 , 肾火即随阳气而升腾 。 然而人参终是健脾之物 , 自然引火而出于肾内 , 入于脾矣 。 火既入脾 , 土自得养 。 是人参乃助水以生火 。 非克水以生土也 。 又何疑于补水而水泛哉 。 (〔批〕人参助水以生火 , 非克水以生土 。 议论真泄天地之奇 。 )
或疑人参功用 , 非一言可尽 , 宜子之辩论无穷 , 然吾恐议论多而成功少 , 反不若从前简约直捷痛快之为妙也 。 嗟乎 。 余岂好辩哉 。 其不得已之心 , 窃比于子舆氏耳 。 盖当今之世 , 非畏人参 , 即乱用人参 。 畏用之弊 , 宜用而不用;乱用之弊 , 不当用而妄用 , 二者皆能杀人 。 余所以辩人参之功 , 增畏用者之胆;辩人参之过 , 诛乱用者之心 。
或疑人参补气血之虚 , 虚即用人参可矣 , 何必问其症 , 而先生多论若此 , 恐世人心疑 , 反不敢用人参矣 。 曰∶用人参不可无识 , 而识生于胆之中 。 故必讲明其功过 , 使功过既明 , 胆识并到 , 自然随症用参 , 无先后之背缪 , 无多寡之参差 , 无迟速之舛错 , 既收其功 , 而又绝其害矣 。 吾犹恐言之少 , 无以助人之胆识 , 而子反以论多为虑乎 。
或问人参阳药 , 何以阴分之病用之往往成功?先生谓阴非阳不生是矣 , 然而世人执此以治阴虚之病 , 有时而火愈旺 , 岂非阴虚不宜用参之明征乎?古人云∶肺热还伤肺 , 似乎言参之能助肺火也 。 夫人参何能助火哉 , 人参但能助阳气耳 。 阴阳虽分气血 , 其实气中亦分阴阳也 。
阴气必得阳气而始生 , 阳气必得阴气而始化 , 阴阳之相根 , 原在气之中也 。 人参助阳气者十之七 , 助阴气者十之三 。 于补阴药中 , 少用人参以生阳气 , 则阳生而阴愈旺;倘补阴药中 , 多用人参以生阳气 , 则阳生而阴愈亏 。 故用参补阴 , 断宜少用 , 而非绝不可用也 。
或问先生阐发各病用人参之义 , 既详且尽 , 而独于伤寒症中略而不言 , 岂伤寒果不可以用参乎?不知伤寒虚症 , 必须用参 , 而坏症尤宜用参也 。 虚症如伤寒脉浮紧 , 遍身疼痛 , 自宜用麻黄汤矣 , 但其人尺脉迟而无力者 , 又不可轻汗 , 以荣中之气血亏少故耳 。 气血亏少 , 不胜发汗 , 必须仍用麻黄汤而多加人参以补之 , 使元气充足 , 能生气血于无何有之乡 , 庶乎可矣 。
倘少用人参而多加麻黄 , 则元气既虚 , 力难胜任 , 亦取败之道也 。 (〔批〕于伤寒门中用参者 , 另开生路 。 )
或问伤寒脏结 , 亦可用人参以救之乎?夫脏结之病 , 乃阴虚而感阴邪 , 原是死症 , 非人参可救 。 然舍人参又无他药可救也 。 盖人参能通达上下 , 回原阳之绝 , 返丹田之阴 , 虽不能尽人而救其必生 , 亦可于死中而疗其不死也 。
或问伤寒烦燥 , 亦可用人参乎?夫烦躁不同 , 有下后而烦躁者 , 有不下而烦躁者 。 不下而烦躁者 , 乃邪感而作祟 , 断不可用人参 。 若下后而烦躁 , 乃阴阳虚极 , 不能养心与膻中也 , 必须用人参矣 。 但其中阴虚阳虚之不同 , 必须分别 。 阴虚者 , 宜于补阴之中少用人参以补阴;阳虚者 , 宜于补阳之中多用人参以补阳 。 而阴虚阳虚何以辨之 。 阴虚者 , 夜重而日轻 。 阳虚者 , 日重而夜轻也 。
或问阳明病谵语而发潮热 , 脉滑而疾 , 明是邪有余也 , 用承气汤不大便 , 而脉反变为微涩而弱 , 非邪感而津液干乎?欲攻邪而正气益虚 , 欲补正而邪又未散 , 此际亦可用人参乎?嗟乎 。分页标题
舍人参又何以夺命哉 , 惟是用参不敢据为必生耳 。 法当用人参一两、大黄一钱 , 同煎治之 。
得大便而气不脱者即生 , 否则未可信其不死 。
或问先生谓伤寒坏症 , 尤宜用参 , 不识何以用之?夫坏症者 , 不宜汗而汗之 , 不宜吐而吐之 , 不宜下而下之也 , 三者皆损伤胃气 。 救胃气之损伤 , 非人参又何以奏功乎 。 故不宜汗而汗之 , 必用人参而汗始收;不宜吐而吐之 , 必用人参而吐始安;不宜下而下之 , 必用人参而下始止也 。 用人参则危可变安 , 死可变生 。 然不多加分两 , 则功力有限 , 亦未必汗吐下之可皆救也 。
或问伤寒传经 , 入于少阴 , 手足四逆 , 恶寒呕吐 , 而身又倦卧 , 脉复不至 , 心不烦而发躁 , 是阳已外越而阴亦垂绝也 。 用人参于附子之中 , 亦能救乎?嗟乎 。 阴阳两绝 , 本不可救 , 然用人参于附子之中 , 往往有生者 。 盖真阴真阳 , 最易脱而最难绝也 , 有一线之根 , 则救阳而阳即回 , 救阴而阴即续也 。 以真阴真阳原自无形 , 非有形可比 。 宁用参、附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 , 断不可先信为无功 , 尽弃人参不用 , 使亡魂夜哭耳 。
或问伤寒传经 , 入少阴 , 脉微细欲绝 , 汗出不烦 , 上吐而下又利 , 不治之症也 , 亦可用人参以救之乎?夫舍人参又何以救之哉 , 但须加入理中汤内 , 急固其肾中之阳 , 否则真阳扰乱 , 顷刻奔散 , 单恃人参 , 亦无益矣 。 (〔批〕更阐发得妙 。 )
或问伤寒下利 , 每日十余次 , 下多亡阴 , 宜脉之虚矣 , 今不虚而反实 , 亦可用人参以补其虚乎?夫下利既多 , 脉不现虚而反现实 , 非脉之正气实 , 乃脉之邪气实也 。 邪实似乎不可补正 , 殊不知正虚而益见邪盛 , 不亟补正 , 则邪盛而正必脱矣 。 论此症 , 亦死症也 。 于死中求生 , 舍人参实无别药 。 虽然 , 徒用人参而不用分消水邪之味佐之 , 则人参亦不能建非常之功 。
宜用人参一二两 , 加茯苓五六钱同服 , 庶正气不脱 , 而水邪可止也 。 (〔批〕探本穷源 , 故能尽其变也 。 )
吕道人总批曰∶今天不比古人之强壮 , 无病之时 , 尚不可缺人参以补气 , 况抱病之时 , 消烁真气乎 。 是人参非惟宜用 , 实宜多用也 。 但不知人参之功用 , 冒昧用之 , 而不中肯綮 , 往往不得参之益 , 反得参之损 。 此陈子远公悯之 , 欲辨明人参功用以告世 , 着人参 , 因着《本草》也 。 余读之而惊其奇 , 逐条评之 , 有赞叹而无褒贬 。 因其所论 , 折衷于正 , 非一偏之辞也此 。
编者按:何时补上焦 , 何时补下焦 , 何时补中焦?并非眼不明 , 耳不聪 , 就要滋补上焦 。 也不是小便数 , 大便溏就要温补下焦 。 全看脉诊 , 寸弱 , 关尺力尚可 , 那就要升举阳气 , 哪怕病在下 , 比如中气下陷导致的尿频 。 如果脉尺无力导致的眼花耳鸣 , 还是要补下焦 , 不能因为眼花就得非用菊花 , 尿频就非要用益智仁 , 必须要体现中医思维 。
- 鸽子中医|睡前2小时轻松伸展!让你该醒的时候清醒、该睡的时候睡
- 中医话育儿|孩子发烧一定是坏事吗?不,抵抗力强的孩子才会发烧
- 鸽子中医|身体发出6大信号肝脏不好了!中医1招超简单保肝护脾
-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一勺猪油竟然能改善十几种小毛病,有哪些功效和禁忌?
- 鸽子中医|要脆嫩、要松软?挑莲藕有诀窍,这样挑零失误
- 中医男科方医生|常吃安眠药,3个副作用会“盯上你”!失眠人群牢记这3个重要事项
- 中医艾灸养生TB|白菜萝卜统统靠边,它才是“菜王”!清理血管、养胃护胃很厉害,才几毛钱一斤
- 快问中医|想要照顾好健康身体,有3大关键,癌友饮食4大原则
- 中医师王刚强|经常肚子胀,产生肝掌,肝脏向你求救!牛蒡根煮茶清肝火、排肝毒
- 夏季夏季养生有讲究!中医医生手把手教你煲健康养生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