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无论荤素 健康为先



广州日报无论荤素 健康为先
本文插图
“翡翠布袋”

广州日报无论荤素 健康为先
本文插图
古法明炉海鲈鱼

广州日报无论荤素 健康为先
本文插图
“纸包得住火” , 自然也能盛住腐皮 。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曾繁莹 通讯员陈淑燕、饶泰荣、舒然
本周 , 广东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整为三级响应 , 在按照相关技术指南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 , 全面开放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 。 近日 , 采访人员实地走访餐饮市场 , 见到许多餐饮门店依然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 , 并未松懈 , 而到店消费的市民明显较此前增多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健康与卫生”成为更多消费者的用餐诉求 , “健康美味餐“亦成为这段时间餐饮门店的特色 。
健康鱼肉食多都不肥
鱼类的脂肪含量较低 , 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 对人体益处大 。 河源万绿湖的水库大头鱼 , 脱落得“俊俏” , 鱼肉雪白 , 不带腥味 , 鲜美十足 。 广州郊区有一家餐厅 , 过去正是用的万绿湖的水库大头鱼 。 它的个头不算大 , 一年也就长2~3斤 。 大头鱼可做“河鲜汇” , 与蟹、虾、白贝等共冶一炉 。 在慢烹细煮中 , 各种河鲜的独特鲜味互相渗透、交织 , 鱼肉滑嫩鲜美 , 让配菜也吸满了鱼肉汤汁 , 变得鲜香诱人 。
近日 , 鱼肉的另一健康吃法也受食客关注 。 农林下路的喜客喜宴餐厅的竹篙粉老虎斑 , 能将蒸鱼吃出新层次 。 厨师选用生猛即宰的老虎斑 , 起片蒸 , 再配以鲜葱白切粒 , 淋入滚油 , 葱油味与鱼鲜味混入米磨制作的竹篙粉中 。 竹篙粉通常用大米磨成米浆后蒸熟成米粉皮 , 再用竹篙晾干 , 白若凝脂 , 爽薄滑嫩 , 自带淡淡竹香 。
东南亚菜馆里 , 鱼的吃法也相当健康 。 星樾城行政总厨黎碧川是中国烹饪大师 。 他烹制的“古法明炉海鲈鱼”颇得人心 。 鲈鱼鲜活现杀 , 鱼身下垫好泰国香茅、南姜 , 鱼肉上铺满青柠檬、泰椒等香料 , 配鲜榨的青柠檬汁同蒸上桌 。 鱼肉鲜滑细嫩 , 青柠的香气萦绕舌尖 , 酸鲜美的泰国风情溢出 。
新式叉烧一改肥腻形象
叉烧是广府人再熟悉不过的一味了 , 传统认为有点肥腻?但创新一下也可以变得更健康 。 传统叉烧常用肥腻的五花肉烧制 , 但现在一些师傅改用肥瘦更均衡的梅花肉 。 既改用梅花肉 , 又要保持传统口感 , 烹饪方式也要相应改变了 。
例如位于越秀区的“四季厅” , 师傅就把叉烧酱、海鲜酱、面豉酱、南乳、玫瑰露酒等十数种腌料混合成秘制酱料 。 腌制3小时后 , 在烤炉用超过250°C高温烤制 。 先用大火把肉质烤松软 , 然后熄火焖焗30分钟才算完成 。 每次烤制 , 都根据肉的大小和天气变化来调整火候大小 。 最后以玫瑰露酒浇淋 , 裹上芳香的糖浆 , 酱味浓郁 , 肉质也保持了传统的嫩滑 。
这叉烧最震撼的一步 , 在于火炙 。 只见厨师在叉烧上撒些许芝麻 , 用火枪喷射叉烧表面 , 高温释放独有的“腩叉”香气 , 将肉质和糖分紧紧锁住 。 如此 , 叉烧便能健康美味兼得 。
享“复古”素食 身体无负担
【广州日报无论荤素 健康为先】对于素食主义者沙飞而言 , “吃点好的”并非奢靡大餐 , 他认为是安全的、健康的、营养的食物 , “最好是素食” 。 他主营一家新派素食餐厅:水木笙蔬食料理 , 致力于恢复传统的素食古菜谱 , 结合现代的健康饮食理念 , 精选食材、精心烹饪、精致料理 。 “翡翠布袋”是他家的明星菜 , 来自宫廷古菜谱 , 失传多年 , 素食大师妙手回春 , 得以挽救 。 这道菜用料讲究 , 厨艺繁复 , 融五种味道于一身 。分页标题
“纸包得住火” , 没错 , 这的确是一道菜名 。 这道菜是店家特供的由农家手工鲜腐皮烹饪而成 , 豆香味十足 , 他们用纸锅装盘 , 是为撇除金属器皿的铁锈味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