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厮杀的前奏 , 是不断的征兵……
2009年 , 阿里云的成立带动了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起步 , 也催生出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天翼云等厂商的出现 。
十余年后的2020年 , 随着各家云生态初步搭建完成以及新基建的热浪翻涌 ,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益发激烈 , 很可能会有一批基础云厂商惨遭淘汰 。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 , 可细思过后 , 其实自有一番道理 。
"招兵买马"的时代
生态系统 , 这个生物学术上的词汇先是落到了资本圈 , 随后又落到了云计算 。
2014年 , 阿里云携手合作伙伴召开发布会 , 共同推出阿里云生态共建战略 。 这是中国"云生态"概念首次被提出 。
可惜的是 , 阿里云在提出这个战略之后 , 并没有相应的实际动作 , 导致云生态在早期一直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
但这不能全怪在阿里云的头上 , 毕竟在2015年 , 我国IT企业才逐渐向云计算转型 , 一些企业陆续上云 , 让云服务市场迅速增长 。
后来云服务市场猛增的趋势 , 开始被互联网巨头百度察觉 。 于是 , 2016年11月 , 百度连忙推出云图计划 , 计划五年内投入100亿元 , 建立百度云平台及生态 , 提前建立阵营 。
腾讯云、华为云、京东云虽然慢了一步 , 可反映速度也并不慢 , 都在两年内陆续搭建自家的云生态平台 , 形成了早期基础云厂商势力分割的格局 。
接下来的事情 , 想必大家都清楚 。 随着各家云计算厂商的"台子"搭建完成 , "招兵买马"成为近两年最频繁的事情 。
离当下最近的一次 , 是京东智联云 。 在2020年4月2日 , 该公司与神州数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联手搭建京东智联云渠道生态体系 , 并计划开拓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 。
大家都知道 , 当下企业对云生态这件事极为看重 , 不论是阿里云的"被集成" , 还是腾讯的"千帆计划"等 , 都在卖力吆喝 , 鼓舞企业进入自家生态 。
本文插图
这也让很多业外人士都会产生一个疑问 , 即厂商这么卖力做云生态 , 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此事并非难以回答 , 因为对一家企业而言 , 大多数布局都是冲着营收和补足自身业务短板方面出发 , 而这也是云厂商搭建云生态的根本目的 。
首先 , 从营收角度来看 , 基础云厂商虽然在当下占据90%的市场份额 , 可随着SaaS、IaaS越发成熟 , 整体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将会产生变动 , 基础云也就没那么吃香 。
可将基础云演化成一个平台 。 基础云厂商在满足相应企业的云服务之外 , 利用平台优势帮助生态伙伴找到相对应用户的同时 , 也可以收取一定的提成 。
而且可以确定的是 , SaaS这类应用层次的产品 , 在未来将是数量最多的存在 , 如果做成一个平台帮助众多生态伙伴找到相应的用户 , 未来产生的提成收入就大的惊人 。
其次在补足自身业务短板方面 , 搭建云生态可以利用生态伙伴各自领域的长处去弥补自身不足 , 确定不会因某方面短板的出现 , 导致未来与友商竞争中出现颓势 。
要知道 ,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 , 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 , 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 , 这只桶就永远达不到最大储蓄量的状态 , 基础云的能力也是如此 。
结合以上来看 , 云生态注定是基础云厂商们的必备之物 , 是保证未来有更好发展的基础 。
渠道伙伴的选择成为关键
在云生态的布局中 , PaaS和SaaS类的企业在未来会担任重要的角色 , 这点基础云厂商们都十分了解 , 于是拉动更多这样的企业加入 , 在未来竞争中显得尤为关键 。分页标题
但合作是双向的 , 即便基础云厂商们很主动 , 企业对于加入谁家的生态 , 大多有自己的看法 。
根据中国软件网、海比研究院调查发现 , 在渠道伙伴在选择加入谁家云生态中 , BAT等互联网巨头是优先考虑的存在 , 其中阿里以26.67%的占比力压群雄 。
第二梯队则是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代表的运营商领衔 , 是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最受关注的存在 。
【钛媒体云计算淘汰赛:阿里招兵,腾讯圈地,「后浪」不服输】最弱的就是传统IT厂商 , 像IBM、Oracle这两家企业 , 受到的关注度与阿里相比 , 有着十几倍的差距 , 以此可以基本判定这两家公司在未来云生态比拼中出局的概率极高 。
当然 , 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虽然备受关注 , 却也不代表他们就稳操胜券 。
本文插图
根据海比研究调查发现 , 在已开展云业务的生态渠道伙伴中 , 选择两个基础云厂商的渠道合作伙伴最多 , 相对占比达40.95% 。 三个和四个及以上的占比共为14.28% 。
而选择一个基础云厂商合作的渠道合作伙伴仅为28.57% , 相对低下 。
看得出来 , 现在渠道生态伙伴们的选择取向并未是一个定势 , 第二梯队还有机会超越第一梯队的基础云厂商 。
对于这样情况的出现 , 一些生态合作伙伴也是表示 , 他们也需要多重对比才知道哪家效果好 , 不会轻易"为了一棵树 , 而放弃整片森林" 。
生态合作伙伴的顾虑虽然残酷 , 但极为现实 。 对于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而言 , 即便已经成为国家新基建的重点项目之一 , 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初步阶段 , 整体并不成熟 。
也因为这种不成熟的市场 , 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上云的积极性和决心 。
参考《2019年中国企业服务生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中的调研数据 , 对企业服务生态渠道伙伴而言 , 向云转型总体还是"想的多 , 做的少" 。
本文插图
具体来看 , 4%的生态伙伴开始形成了云业务的机制化、常态化的运营 , 成为了一个独立业务 。 他们是坚信云计算在短期内会快速腾飞的"死忠粉" 。
有35%的生态渠道伙伴开始了云业务的尝试 , 他们代表的是相信云计算未来的潜力 , 但不敢全力投入的典型代表 。
最为重要的是 , 有52%的渠道伙伴对云业务还处于规划阶段 , 并没有开始真正行动 。
在这类企业看来 , 已经从媒体、政策等等方面了解到云转型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 并也认同这种观点 , 但是从他们内心深处 , 是否要转 , 怎么转 , 怎么做 , 都没有想清楚 。 他们也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想 , 基本想法是"时间尚早" 。
最后的一批企业的观点是完全否定云计算未来的存在 , 在他们看来一个是市场不成熟 , 一个是转型的风险太大 , 与其在折腾中受尽折磨消失 , 倒不如走一步算一步 , 求个安稳的"寿终正寝" 。
从各个层次的企业可以看出 , 虽然基础云厂商的一直在卖力宣传自家的的云生态 , 但是还未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可 , 导致这些企业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 。
这也说明 , 在未来的生态比拼中 , 谁能获得更多潜在渠道生态伙伴的全力信任 , 将成为生存战的关键 。
"五朵云"的残酷竞争
2020年 , 苏宁云、美团云相继宣布关停、调整云服务 , 算是掀起了淘汰赛序幕 , 人们在从新审视云服务的同时 , 也再次搬出那句"未来只需要五朵云"的名言 。
无独有偶 , 还未摆脱美团云、苏宁云退场的阴霾 , 5月8日 , 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 , 再次点出中国基础云厂商的淘汰赛正处在进行时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具体来看 , 2019年下半年的公有云服务市场集中度居高不下 , 阿里、腾讯、中国电信、华为、AWS位居IaaS+PaaS市场前五 , 占据76.3%的市场份额 。
而在2018年下半年还在前五行业的金山云及百度智能云则是"名落孙山" , 与"Others"瓜分剩下的23.7%市场份额 。
与全球云计算市场发展格局类似 , 中国云计算领域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
此外 , 由于企业的IaaS需求对一致 , 即选择在线租用云厂商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资源 , 这些产品在各家云平台上也无太大区别 , 导致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 让巨头间的竞争面接触扩大 。
再加上目前基础云市场除了AWS能保证净利润为正之外 , 多家云厂商都在亏损 。
比如赴美上市的金山云在2017年到2019年分别亏损7.14亿元、10.06亿元和11.11亿元;青云科技三年总计亏损4.37亿元等 。
都在向外界透露着这是一个残酷的生存之战 。
所以此时厂商想要突围 , 除了保证自身基础稳健之外 , 牵手实力更强大 , 业务更多元的生态伙伴 , 成为另一个发展关键 。
也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 , 各家基础云厂商开始动作频频 , 希望吸引到更多的拥护 。
像阿里云则获2000亿投资加码竞争 , 优刻得、青云科技、金山云纷纷开启上市步伐 , 募资扩张等举动 , 一方面可能是想借着新基建风口为自己扩大影响力 , 另一方面或许也是为了招募更多、更强的生态伙伴所做出的准备 。
云时代 , 生态伙伴要想可持续、长期的健康发展 , 依托于一个强大的云平台 , 以及与之对应的生态体系 ,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 将是最核心的发展模式 。
反之 , 生态伙伴的加入 , 将原本的内容服务库进行了阔冲 , 更全面可以解决客户的各种业务需求问题 。 这是一个互惠的存在 。
至于未来会不会仅剩下五朵云?答案还是一个未知数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未来的确不需要这么多云
新基建热浪推动下 , 很快就会有所答案 。 最后的胜者 , 一定会是基础运算能力强大 , 生态伙伴众多且多元的存在 。 而那些覆盖面太窄 , 基础能力弱的基础云厂商 , 只能乖乖地成为历史尘埃 。
来源:(钛媒体)
【】网址:/a/2020/0514/1589455443.html
标题:钛媒体云计算淘汰赛:阿里招兵,腾讯圈地,「后浪」不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