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作者张守生
齐齐哈尔酒文化源远流长 。
清代以前 , 齐齐哈尔是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之处 。清代以来 , 齐齐哈尔城旗民人等聚集 , 渐进形成少数民族、驻防八旗、水师营、驿站、官屯、流人等人文文化 。特殊的人群 , 铸就了特别的酒文化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饮酒习俗
往昔的齐齐哈尔社会 , 从上到下可分为若干等级 , 每个等级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 。
所谓官场及“文人帮”酒文化 。清代至民国 , 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 , 督军、巡抚、民政长 , 幕僚、官佐多从京城、关内派来 。受京畿、中原、江南文化影响 , 齐齐哈尔城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宴饮之时 , 即是吟诗作对、应答附和之际 。西清的《黑龙江外记》留下许多黑龙江将军与当时文化流人客饮燕集的故事 。在清代黑龙江最后一任巡抚宋小濂诗集中 , 清楚的记载了当年文人墨客们酒后抒发爱国情怀的情景 。民国魏毓兰先生在《黑水诗存》中 , 多处记载齐齐哈尔文人的酒后诗情 。
1914年 , 齐齐哈尔城内以聚源永为代表的烧锅业兴起 , 白酒不再依赖外运和“进口” , 成本降低 , 由此 , 很大程度扩大了齐齐哈尔人饮酒范围 , 一定程度改变了老卜奎的饮酒方式 。
传说 , 1917年黑龙江督军举办寿宴 , 喝的酒是马子良带去的封坛三年聚源永高粱酒 , 还留下“三日余香”的佳话 。北大仓酿酒师傅口口相传 , 说宴席结束后许多酒杯被爱酒之徒“顺”走 , 佐证了聚源永酒“空杯留香”的特点 。
清代黑龙江官场迎来送往必定有酒相佐 , 这不必说 。在处理与俄罗斯官兵的关系时 , 有时也要用酒去沟通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 , 黑龙江驻防八旗官兵每年察边至格尔毕齐河 , 到边境后备酒肴 , 招待“玛玉尔”(俄方官员) , 显示大国风范 。互市的时候 , 我方兵士一只手持酒与俄兵对饮 , 另一只手揽过俄兵手中之物 , 酒尽物得 。有时弄不好 , 酒被俄兵骗去 , 东西却没换回来 。
市井坊间酒文化更丰富 。民风民俗方面 , 齐齐哈尔人的婚丧嫁娶 , 无一处不用酒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彼此见面要喝酒 。据《龙城旧闻》记载 , 蒙古人相见 , 以敬烟、酒为上 。家里来客人 , 必须饮酒 。据《盛京志》记载 , 在黑龙江城(今黑河市)一带 , 遇客到门 , 必留酒饭 。菜肴不过是猪肉、鸡蛋 , 每每双盘端上 。“酒则子弟执壶侍侧 , 酒不尽不去 。”
定亲娶亲要用酒 。据《龙沙纪略》记载:“各部落聘妇 , 例纳牛、马 。其远者、贫者 , 或挽媒定其数 , 先以羊、酒往 , 如赘婿然 。”羊与酒同为聘礼 , 这种状况只有少数民族才会有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满洲、汉军女既聘 , 婿先行叩头礼 , 然后送簪珥衣服 。富者或致羊、豕、鹅、酒 , 谓之过礼 。”
迎娶新娘第二天 , 设宴席款待亲族 , “贺者至 , 饮酒三杯则去 , 择日更设席谢之 。”据魏毓兰《龙城旧闻》记载 , 民国时代 , 满洲人娶亲彩礼范围扩大到首饰、布帛等 , 有的干脆折合成了大洋 。娶亲之日 , 满族出现了“交杯酒”之说 。汉军有“会亲家”之说 , 男方家长必须备酒 , 带领儿子拜谒女方父母 。还有“换盅礼”习俗 , 男家馈送猪、酒等物 , 放置于女家祖堂 , 双方还要完成换酒、叩拜等等程序 。
市场开业要饮酒 。进入正月 , 齐齐哈尔各业停市 。据《黑龙江述略》记载 , 正月初七“人日”以后 , “夜夜闹市 , 车马喧阗 , 男女杂沓 。”街道厅请示将军衙门派兵巡逻 , 由商户出资 , 犒赏官兵酒食 。所以 , 商户要出钱买食物和烧酒 , 以保平安 。分页标题
踏青要饮酒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四五月 , 青草初生 。载酒牵羊 , 饮宴于江边林下 , 号曰耍青 。”这种踏青活动 , 酒食游人自备 , 在齐齐哈尔民间形成早 , 延续的时间长 。这与官方的“楚勒罕”会盟不同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 , 楚勒罕盟会上 , 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率属僚驻扎音钦屯 , 凡“穹庐、马匹及羊、酒” , 均由布特哈按项供应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饮酒特点
习俗如此 , 饮酒也就成为齐齐哈尔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
酒楼及酒楼胡同 。据《龙沙纪略》记载 , “入土城南门 , 抵木城里许 , 商贾夹衢而居 , 市声颇嘈嘈 。”这是康熙年间的景象 , 商业氛围为饮食业提供了基础 。到乾隆年间以前 , 已经出现了酒楼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 , “城中通衢委巷皆无名号可称 , 惟齐齐哈尔南门一街 , 因有酒楼 , 俗呼九龙胡同 , 九龙者 , 酒楼之转音也 。”到民国时代 , 直呼为“酒楼胡同 。”
酒将酒兵 。八旗官兵的主要任务是驻防、出征、察边、剿匪 。在极边的齐齐哈尔 , 以酒驱寒是正常的 。但许多人由此嗜酒如命 。史志记载 , 俄伦春部落之人酷嗜烧酒 。归属布特哈总管管理时 , 有“谙达”(交易人)携酒入山款待他们 , “罄家所有 , 予之无吝” 。传说鄂伦春人阿穆勒塔经常酩酊大醉 , 但力大无比 。在征剿金川时 , 因功授总管加副都统衔 。
嗜酒如命的人不在少数 。据《黑龙江述略》记载 , “江省风俗素朴 , 嗜酒之外 , 饮馔极菲 。……兵丹入齐字营 , 月饷较优 , 每三五成群 , 酣饮市肆 , 一日未终 , 罄诸所有而后已 。……醉则随路倒卧 , 亦无人过问之 。省城小酒肆极多 , 大率山东回民执此为业 。”
许多人因喝酒误事 。据《黑龙江述略》记载 , 光绪十年(1884)呼兰教案 , 是呼兰一名叫来仓的“城管”酒后巡街惹出的事端 。据《清实录》记载 , 一些八旗士兵饮酒后在街头闹事 , 许多被流放新疆等地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达斡尔人与酒 。日伪时期日本人池尻登撰著的《达斡尔族》记载 , 清代至民国年间 , 大多数达斡尔人和蒙古人一样特别爱喝酒 。拿酒待客也成了一种礼节 。然而 , 一旦喝起来,不到烂醉绝不罢休 。一般情况下他们显得非常拘谨,但喝了酒,也会拍起手来唱即兴歌曲 , 有时还发挥天生的直爽劲 , 大做辩论 。
流人与酒 。流人至齐齐哈尔 , 许多人借酒浇愁 。道光年间的流人朱履中在卜奎曾经写下“香片茶商出盛京 , 烧刀名酒买新城 。居人罕识南中味 , 但解渴来不解酲”的酒诗 。所谓新城 , 即吉林将军辖区的伯都讷城(今松原市) , 说明了齐齐哈尔城的白酒来处 。有些随旗当差的流人 , 整日捧着瓦罐烧酒 , 在市间苟活 , 被称为狗皮无赖 。
流人中的“牛人”并非没有 。据《龙城旧闻》记载 , 光绪二年(1876), 号称“大帅”的清军大将陈国瑞被流放齐齐哈尔 , “所至必葺馆垣 , 好陈列 , 四壁悬名人画帖 , 烹茶品酒 , 居然处士之庐 , 名其轩曰卧虎居 。”
下酒菜 。喝酒如果有酱牛肉等上等的下酒菜 , 那当然好 。但在从前的齐齐哈尔 , 喝酒不一定有下酒菜 。齐齐哈尔产一种大如樱桃\色味皆如李子的野果 , 叫欧李子 , 渍以饧蜜 , 是秋日下酒佳品 。
摆桌及酒令 。往昔的齐齐哈尔城乡 , 少数民族、汉族饮酒成风 。家遇喜事要“摆桌” , 甚至连摆数天 , 从白天到夜晚 , 号称“不拉桌” 。酒桌上的男男女女 , 往往爱打“酒官司” , 想方设法迫使对方多喝酒 , 图的是个乐呵 。酒令多 , 什么“哥俩好”、“三星照”、“四喜财”、“五魁首”、“六六六”、“七个巧”、“八匹马”、“九莲灯”等等 , 嘴上说手在酒桌上比划 , 口中出言与双方伸出的手指数相合即为赢 , 输则喝酒 。分页标题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酒业贩运
酒业贩运一直是清代民国黑龙江一项较大产业 。嘉庆年间以前 , 黑龙江将军辖区没有烧锅 , 市面上的白酒是商人从盛京、吉林、伯都讷贩运 。到光绪时代 , 呼兰白酒不仅能供应省内 , 还能外运 。据徐宗亮《黑龙江述略》记载:“呼兰三城 , 粮产最富 , 而岁以酿酒耗散者 , 殆难数计 。税局专税酒筒 , 至一万余金 , 概可见矣 。闻酒坊日夜并作 , 随运各城 , 时有匮乏之虞 。盖边地苦寒非借酒不足御之 。”当时 , 呼兰白酒北运各城 , 南运吉林各城属 。入冬 , 草地结冰 , 坚滑易行 , 又无江渡间阻 , 以此谋生者 , 趁机运送 , “车马相接 , 日夜喧阗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白酒售卖
齐齐哈尔城酒业商店出现较晚 , 往往与杂货相间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 , “关以东 , 处处卖之 。南酒来自奉天 , 岁不过数坛 。烧酒来自伯都讷 , 岁不下数十万斤 。”至聚源永烧烤创设 , 以卜奎城内百货商铺销售为主 。伪满时期 , 齐齐哈尔从事烧酒贩卖业的有隆盛胡同4号的醉仙居 , 德盛胡同的同兴居 , 永定街43号的福兴合 , 永定街39号的东大涌 , 东盛一街5号的聚源永专卖店 , 正阳大街11号的清泉居 , 永安大街47号的福源酒店 , 龙江县富拉尔基镇的振兴泉 , 富拉尔基兴隆街的乃积仓 , 德盛胡同的复盛涌 , 等 。
1946年齐齐哈尔光复后 , 酒业生产按计划 , 政府专卖 , 由轻工局、糖酒公司、酒类专卖局执行 。直到改革开放 , 酒厂开始开拓市场 , 自产自销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医用烧酒
烧锅酒有医用价值 , 关键是度数高 。在齐齐哈尔 , 土著少数民族用酒治病 。比如 , “用七枚貂鼻 , 烧存性 , 以酒冲服 , 可止胃痛 。用靴内年久桦皮烧灰 , 酒服一钱 , 日一服 , 可治乳痈腐烂 。”但这些方子齐齐哈尔本地人并不知道 。用这种土法 , 老百姓却屡试不爽 , 可惜 , 药方不存 。聚源永烧锅高度酒有杀毒杀菌功效 。传说在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 在酒精不敷使用情况下 , 个别部队曾以烧酒当做杀毒酒精使用 。
烧锅酒可去腥 。呼兰地区产大鱼 , 开江后 , 鱼车夜以继日进入齐齐哈尔 , 用盐腌制 。“然腥味特重” , 吃的时候以酒调节 , 可去掉腥味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盛酒器皿
清代 , 烧锅常用盛酒器皿为木质酒海 , 商家往往用陶制酒瓮 。民间常用的盛酒器皿并非陶瓷或木器 , 而是动物的脏器 。据《龙城旧闻》记载 , 时人以猪尿脬制酒囊 , 携带方便 。民国以后 , 陶瓷、玻璃器皿渐多 。北大仓 , 大型储酒器皿沿用了木制酒海 。这种酒海 , 外部是木制的 , 里面涂动物血 , 不仅存储耐用 , 还有特殊的混合作用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七、酒型酒品
呼兰开设烧锅后 , 齐齐哈尔饮用酒几乎被其垄断 。但呼兰酒味薄 , 并不好喝 。伴随日俄酿酒业的植入 , 到1915年 , 齐齐哈尔不仅有烧锅、黄酒(绍兴酒)酿造 , 还有西洋酒和日本清酒的生产 。分页标题
1914年 , 商人马子良在海山胡同开办了聚源永粮栈 , 同时兼营油坊、豆粕、烧锅酒 。1923年9月 , 王玉天投资1.2857万元(银元) , 以马子良为经理,用工70人 , 正式创办聚源永烧锅 , 专业生产高粱酒 , 开启了齐齐哈尔人饮酒的专项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聚源永烧锅创设后 , 齐齐哈尔陆续又有酒厂开设 。据齐齐哈尔日本领事馆出版的《满洲情况》记载 , 到1915年 , 黑龙江省有烧锅约150余家 。据《齐齐哈尔市政概要》记载 , 1943年前后 , 日伪加强谷物控制 , 采取紧急措施 , 合并齐齐哈尔市原有的烧锅 , 剩余聚源永、裕泉涌、龙江泉三家烧酒工厂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传说旧时聚源永号称“南烧锅” , 裕泉涌号称“北烧锅” 。裕泉涌烧锅的“把头”是河北容城人 。他介绍了很多河北容城人进入南、北烧锅工作 , 许多人成为酿酒技师 。到1946年前后 , 烧锅业再次兴起 , 出现了万源长烧锅 , 以及天德合、天德永、醴泉居、同兴居等小烧锅 。齐齐哈尔光复后 , 政府加强酒类控制 , 合并兼营 , 只留下聚源永、裕泉永 , 最终两家合并 , 成为齐齐哈尔制酒厂 , 也就是后来的北大仓 。
作为品牌 , 北大仓酒成名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之所以受到大多齐齐哈尔人的青睐 , 一是原料好、水质好、酿造技艺精湛;二是口味以酱香型为主 , 味道醇厚、色泽金黄 , 回味绵长;三是北大仓酒接地气、流传故事多、名人轶事多、科技含量高;四是饮酒习惯使然 。
齐齐哈尔人一度喝过其它地产白酒 , 但比较中意的还是北大仓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附:齐齐哈尔的酒局
在齐齐哈尔 , 酒局如同战局 , 酒场既是战场 。不论城乡内外 , 也不论层次高低 , 老少爷们大多是在酒局中冲杀过来的 , 老娘们中也有一批酒场“英雄” 。
说是战局 , 首先 , 齐齐哈尔具备战局的条件 。齐齐哈尔是中国白酒的大本营之一 , 高档的如部优“北大仓”、“富裕老窖”系列 , 中档如“黑土地”、“依安白”、“玉酒” , 低档还有小酒坊自酿小烧 , 无一不全 , 且产量丰厚 。啤酒除明月岛(被雪花兼并)系列外 , 县区的小啤酒厂大部分被外埠大牌兼并 , 灌装着人家的啤酒 , 销往全国各地 。其它红酒、黄酒不在齐齐哈尔生产范围之内 。而朝鲜饭店的米酒只在饭店中引用 , 不在大众酒局之中 。加之外地高中低档各种酒类的进入 , 齐齐哈尔每年酒类销售在全国也是遥遥在前 。如此 , 具备了战局的武器条件 , 可以为进入战局的每个人提供有力的“杀伤性”武器 。
再说 , 战局中的主角 。也许是地域条件造就了齐齐哈尔人对酒的承受力 , 严寒、风沙、食性、习性、人性决定了人们对酒的渴求 。自古以来 , 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达斡尔人、蒙古人、满族人、朝鲜人......大碗饮酒 , 大块吃肉 , 唱着酒歌、舞着酒步、豪饮于马背 , 驰骋于草原 , 不醉不归......;流人们浅吟低唱 , 向南凝望 , 泪眼婆娑......;将军和战士醉卧沙场 , 志在四方...... 。如今的齐齐哈尔人 , 在酒局中交往 , 在酒局中休闲 , 在酒局中表达着情感 。这个战局中没有平常中所说的敌人 , “敌人”恰恰是朋友 , 甚至是自己 。
在齐齐哈尔 , 不会喝酒肯定是一大缺陷 。因此 , 即使不善于喝酒也要硬挺 , 直到喝倒 。南方人对东北人的饮酒方式是惧怕的 , 敢于叫板的很少 。分页标题
说说战局的“作战”方式吧 。开战前是必须先布菜的 , 请客的人 , 会根据客人的数量 , 决定上几个菜以后开始开杯 。六个人以上至少需要上4道菜才可以开始 。开杯是有讲究的 , 在齐齐哈尔有开杯酒 , 还有收杯酒 。开杯酒是请客的主人 , 收杯的可以是主人 , 也可以是客人中地位、职务高的人 , 或关系好、年龄长的人 , 或大家推举的人 。酒词是齐齐哈尔的一大特色 , 值得大书特书 。在齐齐哈尔的酒场上 , 不管能喝不能喝 , 在酒桌上是要说话的 。
主人首先开场 , 表达请客的主题 , 可以一层意思也可以多层意思 。可以喝一杯也可以喝多杯 。被请者 , 也要表达心情的 , 此时语言艺术成了大家是否跟随的关键 , 说的好 , 大家喝彩 , 根据提酒人的提议就喝多少 , 说不好 , 人家可能少喝或打起酒官司 。提酒往往是有讲究的 , 先可领导、长辈或年纪大的先说 。说完喝酒 , 往往有人监督大家是否都与提酒的人喝的数量相同 。
有的人能讲 , 表达出多种意思 , 天花乱坠 , 直把请客的和周围的说得五迷三道 , 欢乐开怀 。有的人不能讲 , 一句话“都在酒里了” , 一饮而尽 , 也能获得大家的喝彩 。而不能喝 , 又偏偏位置低、辈分小、年纪轻的遭了罪 , 自己想表达的 , 前面的人都表达的酣畅淋漓 , 只能搜肠刮肚地凑词 , 终于轮到自己的时候也确实喝的够多 , 不胜酒力 , 得得瑟瑟表达出的内容大概已经走样 , 也记不得了 , “来吧 , 我打样 , 干了!”至于别人干不干 , 已经不可以监督 , 谁让你什么都在下风口呐?
没办法 , 监督自己吧 。最后是个别交流 , 谁想和谁对垒或加深印象 , 尽可以站起来 , 或坐着 , 自己先斟上 , 再给对方斟上数量相同的酒 , 或干或不干 , 但意思必须要表达到位 , 否则 , 人家也许不喝 。是卷面子吗?不是 , 此时 , 酒已经到量 , 有的人能控制自己的 , 尽量不喝或少喝 , 或找别人替喝 。此时 , 酒场计谋重重 , 有“36计” , “9大必须” , 不一而足 , 总之 , 是尽可能用各种办法让别人多喝而自己少喝 。此时是齐齐哈尔酒局最不文雅的时候 , 乱的几乎一锅粥而已 。
酒局在尚处于清醒之中的客人的一再坚持下终于落下帷幕 。你掺我扶 , 勾肩搭背出了饭店 。接下来的节目是歌厅狂放还是牌局大战 , 由类聚者斟酌 , 只要有呼应 , 打车即走 。

「文化」大清朝以来齐齐哈尔的酒习俗和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
张守生 , 男 , 汉族 , 1968年2月出生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曾就职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 馆员职称 。历任齐齐哈尔市政协研究室主任 , 办公室副主任 , 文史学宣委员会主任 ,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现任社科联二级调研员 。
齐齐哈尔医学院客座教授、黑龙江省民族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常务理事 。
著有《齐齐哈尔流人研究》(中国文化出版社 , 2009年)、《清代黑龙江驻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13年) 。主编《齐齐哈尔古驿站及站人文化》、《退食说故》四编、《齐齐哈尔知青往事》等多部文史资料 。
近年发表《清代黑龙江将军与流人管理》、《清代齐齐哈尔流人社会及其文化述略》、《清代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三次重大集结略论》、《日本516毒瓦斯部队探秘》等论文及文史作品近千篇 。2015年6月 , 《齐齐哈尔:达斡尔人的天然牧场》获国家民政部地名司与光明日报举办的“寻找最美地名”作品征集活动三等奖 。
2018年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