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文会忘情公子:他没有来,他生病了丨【文化一瞥】
_本文原题:忘情公子:他没有来 , 他生病了丨【文化一瞥】
《夜雨寄北》乃是李商隐名篇 , 绝大多数初中生即能背诵 。 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
这首诗的内容 , 在昨天之前我都未曾有疑 , 因为教材和老师所授 , 与我自己所读 , 结果都是一致的 , 即诗中的君应该是作者妻子 , 诗的内容是写的对妻子的思念 。
这首诗的美感 , 在今日之前我都不很能领略 , 虽然其时空变换的手法向来为人所称道 , 但就如许多艺术作品一样 , 当你尝试理性地、分析地去理解其美感 , 你就已经与其美感相违甚远了 。
直到昨天 , 我才知道原来古今许多学者都不认为此诗中的“君”是作者妻子 。
【京师文会忘情公子:他没有来,他生病了丨【文化一瞥】】我已经两次说诗中的君 , 而没有说诗歌所寄之人 , 因为在我看来诗题为“寄”者 , 未必皆是如书信一般是要寄与其人的 , 或者说给这个人写的 , 至少不完全如此 , 我宁愿将之理解成为这个人写的 , 理解成怀这个人的 , 是因为这个人有了想说的话 , 所以说了出来 , 有些是对她说的 , 有些是为了她说的 。 所谓人生如寄 , 所谓有所寄托 , 寄北啊 , 也就像心里有些东西趁着夜雨一时跑到北边去了 。
当然 , 此说未必就对 , 只不过以己度人罢了 , 我常常也用“寄”字题诗 , 却不会寄给谁 , 寄情对象往往也在有无之间 。
不过若依从学者的看法 , 上文的“她”须得易为“他”字 , 因为李商隐此诗很可能是写给亲密友人的(我还是宁愿说是“为亲密友人而写的”) 。
诗无达诂 , 毛公与郑玄便不一样 , 据说连诗小序的第一句话和后面的也不完全一致 , 战国流传的孔子解读诗旨 , 又和汉人不同 。 读诗 , 各有各的理解 , 若非有特别的背景、文字等等隔膜 , 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 即便与作者同时代的人 , 也和几千年以下的我们是平等的 。
古今学者之所以需要特别注释《夜雨寄北》中的“君”是亲密朋友 , 或许正好是因为许多人尤其是流俗之人 , 也和今天的教材、教师以及我本人一样 , 自然而然地认为“君”是作者妻子 , 或者至少也该是位女性 。 毕竟东海西海古人今人都有类似的心灵 , 有时候有些东西读来有相同的认识也再正常不过了 。
从文字理解的角度说 , “妻子说”和“友人说”应当是平等的 , 甚至“妻子说”更近乎人情一些 , 所以许多版本直接题作《夜雨寄内》也就可以理解了 。 就像《庄子·徐无鬼》 , 我若认为徐无鬼当是“徐无畏” , 平时称引可能就直接写成《徐无畏》了 , 假若自己出个校订本 , 改了也就改了 。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 , 学者和一般读者之间确实有信息差存在 , 即为一般读者所不知的是:在这首诗的写作时间里 , 作者的妻子其实已经不再人世 。
既然已经不再人世 , 作者如何会有诗寄给她呢?又何来“巴山夜雨时”“剪烛西窗”的“却话”呢?
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情况之后 , 那么剩下的一种无论多么离谱 , 那也是真相 。
李商隐这是首诗 , 既然不可能是写给他妻子的 , 那就只能是写给友人的(除非还有别的选项) 。
当知道这一切的时候 , 我的心情略略有一丝波澜 , 不光是以前的观念被颠覆了过来 , 而是隐隐地感觉到学术考证有几分令人不可思议 。
当然 , 学术的进展往往是以刺痛人类对自己基本信心为前提的 , 上个世纪的物理学不就是这样吗?
《孟子》讲究“知人论世” , 看诗不能只看表面 , 虽然诗人说“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但人家意不在此 , 所以不能据此议论天下君臣问题 。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如何面对古代文字资料来说 , 仍然是一盏明灯 。
《夜雨寄北》这首诗正是如此 , 联系诗人际遇来说 , 不会是寄给妻子的 , 虽然诗句在我们表面看来多么像是写给妻子的 。分页标题
然而孟子还云“程然后知轻重” , 这首诗就是在戏弄读者一般 , 让人程了半天 , 却还是把轻重搞反了 。
所以我还是不愿意相信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君”只是位朋友 , 我还是宁愿相信这是他的妻子 。 我想这么固执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 。
我下意识地想到了史学研究中的“求真”与“求善”之辨 , 在这首诗的理解上我似乎站在了求善这一边 。
为什么真与善就是不能两全呢?
这个时候我发现 , 对于不安分的读者而言 , 学者的考证也未必就是真 , 它能告诉我们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 却未必能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一定没发生什么 。
正如上文提过的 , “夜雨寄北”未必就是一首一定要寄给北边某人的诗 。 李商隐可能是对北方某人生了此情 , 情发于中 , 诗就缘情而出了 。
亦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也未必就一定要寄给李白 。 不然 , “有寄”又是寄给谁呢?
诗可以群 , 亦可以兴 , 可以是写给别人的 , 有时候更多是写给自己的 。
若是此时李商隐妻子已经离世 , 当夜雨之时 , 想起当日剪烛西窗之约 , 此约可能是因着从前某次离别的许诺 , 也可能是作者梦中所见——所谓夜来幽梦忽还乡 , 甚至干脆是李生自己虚拟——这在李商隐并不难想象 , 总之都如一幻 。 此际夜雨当窗 , 斯人不再 , 自己身沉他乡 , 归期未必有 , 而相见则真是“未有期” , 因此也无所谓归与不归了 。 于是才有《夜雨寄北》 , 生离死别之情 , 就不动声色地藏在了二十八字之内 。
想到这一层 , 我忽然前所未有地被这首诗的情感笔法所打动 。 虽然最后看山还是山 , 山背后的天空 , 山中的草木却都不一样了 。
(这里又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创作诗篇 , 我相信AI写诗终有一天不会亚于人类 , 其工巧甚或超而上之 , 不过你很难将这些叫作诗 。 诗者 , 志之所之也 , AI何志之有?今天我们所以能为古诗所打动 , 非独其诗高妙瑰美 , 更有诗歌背后的诗人其心其情 , 其志其命 , 其风骨人格 , 其平生遭际 , 《诗品序》所谓“楚臣去境 , 汉妾辞宫”是也 。 唯有人才能真正永恒地动人 , 诗歌的动人 , 往往在于“进乎技”的地方 。 )
只有斯人不在 , 你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 而错过之后再想起曾经以为永远并不远的时光 , 岂非最为沉痛?
我记得自己读过看过不少类似的情节 , 一时却想不起几个 。
记得小的时候学那篇的“好好儿活” , 最后作者终于来到了菊花面前 , 想起自己拒绝了母亲临死之前说带自己看菊花的提议 , 可能也是相似的况味 。
或者干脆想起来一句歌词“又想起你曾说的陪我到最后” , 不过对于李商隐而言 , “你”“我”二字恐得互换一下 。
这自然有过度解读的嫌疑 , 对于历史上的东西 , 我们可以最朴实地理解 , 也可以增加一重又一重的实体来理解 , 减法往往更有说服力 , 而加法也未必不对 , 而且时常能增添别样的魅力 。 何况文学和文献的角度毕竟也不一样 , 有时一者可以排斥另一者 , 就像一开始根据李商隐妻子已死否定寄内说;有时一者有恰好可以升华另一者 , 就像我们若是根据李商隐妻子之死来重新理解“寄内”的意思 , 就看到了以前所未看到的东西 。 但最终都是一个心灵取向的问题 , 它包含了你的观念和理解力 。
我又想到了《斐多篇》里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面对最后裁决的苏格拉底时 , 一位学生特地提到“柏拉图没有来 , 他生病了” 。 这段文字正是柏拉图所写 , 当他写下这句话的时候 , 想起来自己没有见到苏格拉底最后一面 , 又该作何种心情呢?
本文插图
(夜雨寄北)
按:友人忘情公子在读完我之前那篇小文后 , 一方面表示“震惊” , 一方面仍然表达他的观点 , 即更愿意相信是“寄内” 。 于是在我的“诱骗”下 , 有了这篇文章 , 以免读者诸君有偏听之虞 。分页标题
作者在文中说“诗无达诂” , 这是很对的 , 尤其对象还是向来被称隐晦的诗人李商隐 。 对于诗歌的解读 , 本身就有个体感觉和经历感情的差别 , 这个时候 , 我们自然不能大棒一挥 , “一概抹杀”——要允许异见别解的存在 。 不管什么样的解读 , 只要有一定的根据 , 言之成理 , 我们都当有包容的心态 , 就像世界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一样 。
“寄内”和“寄北”是问题吗?是也不是 。 它是问题 , 是因为我们可以借由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 从而窥见李商隐的行迹和心态 , 进而或许能对古代文人的交往有一些了解 。 它不是问题 , 正在于无论“寄”给谁 , 都无损于这首诗歌表达情感的蕴藉 , 构思的灵巧和打动我们内心的温柔 。 ——这也是我们读诗的意义所在 。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 , 叫“知人论世” 。 由忘情公子这篇文章 , 我们大概也知道这一方法的限度 , 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不现实 。 作者某时某地的状态 , 乃至于其一生所宣扬信仰的事物 , 会否就如实地反映在其作品中呢?恐怕未必 。 有过个人自由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 ,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确乎不移地贯穿自己作品始终的 , 某一段时间的悲苦欢欣 , 未必就能呈现在作品中 。 因为人是无时无刻变动的 。 更何况 , 我们更知道 , 人有时候又叫“无可奈何” 。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读诗、学诗是在做无用功呢?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 , 凭自己的喜好去解读诗歌呢?也不是这样的 。 笔者比较喜欢解读诗歌中的所谓“基本情感” , 即一首诗它所以打动人心 , 或者存乎不朽的所由 。 还是拿有十几种解读的李商隐诗《锦瑟》举例 , 有人说这是悼亡之作 , 有人说是作者自伤身世 , 也有人说是为了表达对恩主的忠诚 。 凡此种种 , 甚至得了“《锦瑟》一首解人难”的称号 。 但我们读诗 , 或许不必究得如此深 。 我更愿意把“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看作一种人类永恒的、固有的对于失去、错过事物的追悔和思忆 , 那样一种深深的、萦而不散的愁绪 。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和情绪 , 所以每个人在读到这首诗时 , 都会感到内心深处的悸动 。 如此足矣 。
基本情感 , 快乐哀愁 , 这是不易读错的 。 而所谓的构思画面 , 也是同学们容易感受的 。 再往上 , 我们完全可以交给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性 。 因为文学也是依托于“人”存在的呀 。
忘情公子是研究历史的 , 可跟他讨论时 , 我常常觉得 , 他更像是个文学研究者 , 而我反而像是个老实巴交的“刨土人” 。
希望同学们借由这篇文章 , 能对文学解读的意义和其中无限的乐趣 , 有所体会 。
- 全 文 完 -
原文转载自公众号“初一12语文课”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 , 转载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顾问
主编
图文编辑
- 南京师范大学|南师四年 人生四季 | 与你相见,春和景明
- 梅长酥聊娱乐|杨丽萍女徒弟同性婚礼:两人穿婚纱忘情拥吻,父母见证这幸福时刻
- 京师心理大学堂“你是Python我是R,缠缠绵绵到天涯”| 心理学情头
- 『崇祯』皇太极的游击战:让崇祯防不胜防!李自成直逼京师:崇祯煤山饮恨
- 京师心理大学堂为什么上周刚要到生活费,这周我又吃土了?
- 洋哥爱生活9天后,泪眼朦胧,心碎忘情浓,3星座难忘旧情,爱海再起波澜
- 有间大学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打开本文会让你茅塞顿开
- 『京师心理大学堂』凭什么那些声音大的就有理? |副语言的劝说魔力
- ■当李自成攻打京师时,为何崇祯的部队会不战而降?
- 『摩羯座』能让摩羯座忘情爱一生的,就是这几种人,逃不掉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