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前言:
师爷的全盛时代莫过于清朝的康乾时代 , "无绍不成衙"这个坊间流传的"潜规则"从侧面证明了绍兴师爷在清朝官衙这个"名利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 随着绍兴师爷队伍的壮大 , 绍兴老酒跟随师爷通行各地 , 乾隆老爷的"越酒行天下 , 东浦酒最佳"便是当时对绍兴老酒的极尽美誉之辞 。 那么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呢?
本文插图
Δ"绍兴师爷"剧照
本文插图
Δ绍兴黄酒从幕府发展看绍兴师爷成为清朝官场一大特色"师爷"兴起
清代幕府主要分为军事幕府和地方行政幕府 , 而地方行政幕府是清代普遍存在的幕府形式 。 与前朝历代幕府不同的是 , 清代地方行政幕府的成员由地方官员自己掏钱私请 , 参政不主政 , 并无实权 , 多从事一些刑名、钱谷 , 章奏、书启等工作辅佐官员 。 由于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地存在全国各地 , 遍布各级官衙 , 并且贯穿整个清朝时代 , 所以社会上普遍将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称为"师爷" 。 "师爷"这一群体的常态性使得地方行政幕府超越并取代军事幕府成为必然 。 "绍兴师爷"成为官场新秀
师爷又分为奏折师爷和京吏 , 奏折师爷多从事奏章、书记类文墨事务 , 京吏则是参与刑名、钱谷类的管理 。 其中京吏所从事的刑名、钱谷并非一般文人所能 , 所以京吏的特殊性使得大批"绍兴师爷"从一般文人中脱颖而出 。 正是由于绍兴籍的师爷特别多且师爷质量高 , 为人精细严谨 , 善于谋划治理 , 将民生事务处理的相当出色 , 所以清代官场尤其喜欢任用"绍兴师爷" 。 "绍兴师爷"便是以绍兴地区为主的幕僚群体的总称 , 依靠自己的才能辅佐地方官处理政务 , 这一特殊群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 , 涉及面也相当广泛 , 渗透在政府各个部门 , 所以便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 绍兴师爷在清代政治、经济、司法以及军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活跃了二百多年 , 成为清朝官场的一大特色 , 影响尤为深远 。
本文插图
Δ演员陈道明饰演"绍兴师爷"清朝官场的人才需求以及绍兴地区人才储备丰富
(一)扬己之长 , 为人作幕
明清时代 , 众多读书人为了"功成名就"这一人生追求 , 选择科举选仕这一独木桥 , 当时的绍兴正是文风炽盛、科举竞争激烈的时候 , 不是还有民间谚语:"一百秀才莫欢喜 , 七个贡生三个举 , 四十五个平平过 , 四十五个穷到底 。 "桥窄人多 , 绍兴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是非常苦难的事情 , 所以不少文人落榜 , 于是他们只得另辟求生谋名之道——为人作幕 , 等待机会 。
(二)文风炽盛 , 人才辈出
本文插图
Δ绍兴"三味书屋"
又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培养的人才所学知识内容僵化 , 社会处事能力缺乏 , 思想保守导致清朝官员"高职低能" , 对于国计民生事务的处理一窍不通这是"师爷"能进入清朝官宦名利场的重要条件之一 。 而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绍兴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 无论是经济、人口、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 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支撑的绍兴在明清年间成为学术中心 , 不断发展教育 , 并且当时浙东学派的发展到达顶峰 , 基本奠定了绍兴"尚学"的风气 , 为"师爷"这项事业培育了大量储备人才 , 能源源不断地输入官场 。 绍兴师爷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人品
让我们以"一代名幕"王辉祖为例来看看绍兴师爷的才能与人品 。分页标题
在王辉祖出任师爷辅佐官员期间 , 他为人清正 , 始终以民为本、为民办事 , 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 。 经他手的诉讼案件必须反复核验细节对错与真实性 , 凡是对案件尚存疑虑之处 , 他一定会告诫嘱咐主官不可操之过急对犯人使用刑法逼供 , 要注意审讯案件的细微之处 。
正是由于他的勤恳敬业、清正廉明 , 他所处理的案件才令人心悦诚服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 , 王辉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 , 出任湖南永州宁远知县 。 任官期间 , 他依然恪守本心 , 洁身自好 , 勤政爱民 。 在当地推广种植 , 兴办学校 , 崇礼尚学 , 本地民风得以改善并且经济也有所发展 。 当地人为感念他的恩德 , 尊称他为"汪佛" 。
本文插图
Δ"绍兴师爷"王辉祖
王辉祖经历了幕道由"良幕化"向"劣幕化"的转变过程 , 当时各种陋规层出不穷 , 贪腐之风日盛 , 吏治日益腐败 , 但是王辉祖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 所著之书《佐治药言》正是他对于当时这一社会情况的良苦用心之言 。 由此可见 , 出色的政绩和优秀的人品便是绍兴师爷能在众多师爷中脱颖而出立足于清朝官场的重要原因 。 绍兴师爷的地位日隆
能凭借着自身才华在清朝官场立足根本 , 接下来要做的事自然是稳固地位 , 树立招牌 。 邬思道 , 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他曾效力于官员田文镜 , 田文镜颇受雍正器重 , 邬思道常替田文镜出谋划策 , 起草奏章 , 经常受到皇帝夸赞 。
清代野史有载 , 邬思道曾替田文镜代拟一折参劾权臣隆科多 , 皇帝借题发挥罢免了隆科多 , 并因此对这位神秘师爷刮目相看 , 一时间邬思道成了皇城争相追捧的人物 。 雍正时期 , 恰好清朝统治者需要大量人才来协助建立国家机构 , 稳定社会秩序 , 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皇朝地位 。 于是文人才子们搭上这班快车 , 纷纷为官作幕 , 受邬思道的影响 , "绍兴师爷"尤其受欢迎 , 成了官场上的"香饽饽" 。 "绍兴师爷"的地位也由此稳固于清朝官场 。
本文插图
Δ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
清朝晚期 ,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 受皇帝号召 , 各地纷纷团练武装 , 曾国藩也成立湘军 。 曾国藩十分重视幕府的作用 , 在他看来"办大事者 , 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 。 他发表的檄文号召道:"倘有血性男子 , 号召义旅 , 助我征剿者 , 本部堂引为心腹 , 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 , 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 , 赫然奋怒 , 以卫吾道者 , 本部堂礼之幕府 , 待以宾师 。 "
这一号召吸引了众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绍兴师爷 , 才华能力兼备的绍兴师爷 , 常被封疆大吏任用 , 这一时期也使得"绍兴师爷"事业达到顶峰 。 绍兴师爷这一团体的特殊培养体系
绍兴人受儒家伦理影响极大 , 注重家族亲缘、乡缘、师徒传承关系 , 家族成员和同乡之间相互提携形成特殊的地域群体 , 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庞大关系网 , 门路之处互通有无 。 由于师爷的举荐制度存在 , 所以在他乡 , 绍兴师爷便能依靠这一庞大的关系网顺利进入官场 。
除此之外 , 还有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 , 这些会馆大多都具有"准师爷之乡"的性质 , 还有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培训班 , 为师爷这门事业培养接班人 。 由绍兴师爷许葭村和龚萼编写的《雪鸿轩尺牍》和《秋水轩尺牍》讲述的就是绍兴师爷利用关系网拉帮结派的情形 。 在绍兴师爷这一行当里 , 以"绍兴胥吏"为关系基础 , 师爷间相互提携 , 并且形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关系户之间互相扶持的传统 , 这一传统让绍兴师爷队伍迅速壮大 , 并得以传承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Δ"绍兴师爷"泥塑结语
综上所述 , "绍兴师爷"这一特殊群体能在清朝官场中兴起 , 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 ,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对政治人才的急切需求 , 是当时国家政策的需要 。 第二 , 清朝实行僵化的科举制 , 使得有能力者得以善任 。 第三 , 绍兴地区物质资源丰厚 , 重视文化教育 , 为师爷队伍储备了大量人才 , 能源源不断的实现人才输送 。 第四 , 绍兴师爷本身过硬的能力本事和优秀的人品 , 这是获得官场认可的重要因素 。 以及后期由于国家政治局势动荡需要招揽更多的幕僚人才为己所用 , 使得绍兴师爷更加吃香 , 地位日益稳固 , 形成自己独特的招牌 。 第五 , 绍兴师爷之间形成以亲缘关系为核心的关系网 , 这一团体得以传承 。 "绍兴师爷"凭借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清朝官场如鱼得水 , 混的风生水起 。
参考文献:
《试论"绍兴师爷"的区域社会基础》
《秘书学视野下的清代幕友制》
《"绍兴师爷"遍官场》
《占领中国衙门的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与黄酒、文化传播》
《绍兴师爷论》
【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本文由文景文化社原创 。
来源:(文景文化社)
【】网址:/a/2020/0517/1589660995.html
标题: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