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吴与弼身为明代大儒 , 一生不应科举 , 讲学家乡 , 屡荐不出 。这一选择 , 除时局混乱、吴欲明哲保身之外 , 更与其“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力除闲气 , 固守清贫”的思想有密不可分之关系 。考察其多次“拒聘”行为 , 亦有助于加深对吴与弼理学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
吴与弼 , 号康斋 , 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吴与弼是明代理学开山 , 创立了崇仁学派 , 从其学者数百人 , 其中不乏如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等后世大儒 。陈献章承其“静观涵养” , 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承其“笃志力行” , 遂启余干之学 。吴氏实乃明代学术中一关键人物 , 有发凡起例之功 , “微康斋 , 焉得有后时之盛哉!”
吴与弼品德高洁 , 襟怀坦白 , 学识渊博 , 深受后人仰慕 , 他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 就是被召入京城 , 却三度坚辞皇帝授官一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 吴与弼拒聘事梳理
吴与弼天资聪颖 , 六岁入学 , 十九岁时赴金陵求学 , 偶然读到朱熹所著《伊洛渊源图》 , 即“慨然响慕 , 遂罢举子业 , 尽读《四子》、《五经》、洛闽诸录 , 不下楼者数年 。”二十一岁开始讲学 , 从学弟子甚众 。此后 , 吴与弼一生讲学家乡 , 不应科举 , 屡荐不出 。
正统十一年(1446) , 山西佥事何自学荐其入朝 , 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 , 吴与弼都谢绝不出 。景泰七年(1456) , 御史陈述荐举他入阁讲学 , 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 , 他又辞谢不出 。
天顺元年(1457) , 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 , 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 。第二年五月 , 授吴与弼左春坊左谕德 , 他上疏请辞 。英宗召对文华殿 , 希望他能辅佐太子 , 他以“少贱多病 , 杜迹山林 , 本无高行 , 徒以声闻过情 , 误尘荐牍”力辞 , 后又多次上疏请辞 。先生三辞不得命 , 称病笃不起 。上谕文达曰:“与弼不受官者何故 。必欲归 , 需秋凉而遣之 , 禄之终身 , 顾不可乎?”文达传谕 , 先生辞益坚 。上曰:“果尔 , 亦难留 。”乃允之 。先生因上十事 , 上复召对 。赐玺书银币 , 遣行人王惟善送归 , 命有司月廪之 。盖先生知石亨必败 , 故洁然高蹈 。其南还也 , 人问其故 , 第曰:“欲保性命而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辞官归里后 , 明英宗派人护送回乡 , 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 , 以示关怀 。成化五年(1469) , 吴与弼病故于家 。其辞官原因 , 绝非仅因黄宗羲猜测的“知石亨必败” , 也并非吴与弼自己所言“欲保性命而已”之类推脱之辞 。考其此前也曾多次拒聘 , 可知这并非一时匆忙之抉择 , 而是吴与弼一贯的行事风范 。吴与弼所乐处的 , 正如其诗中所言 , 乃是“澹如秋水贫中味 , 和似春风静后功”这样清贫而和乐的生活状态 。从其弱冠时罢举子业时起 , 就已为其人生奠定了“不乐庙堂”的基调 。
吴与弼曾晚年曾自我反省 , 认为自己平生所为不堪回首 , 使学不向前 , 身心荒怠 。“今日所当为者 , 夙兴盥栉 , 家庙礼毕 , 正襟端坐 , 读圣贤书 , 收敛此心 , 不为外物所汨 , 夜倦而寝 , 此外非所当计 。”张俊相认为 , 吴与弼所追求的“乐” , 是由于道德情感润泽身心 , 油然而生的轻松、愉悦和舒泰之感 。它不为贫贱富贵所左右 。富贵未必真乐 , 贫贱未必不乐 , 是为“ 孔颜乐处 ” 。这种纯粹的“乐” , 也是吴与弼理想境界与终身追求 。
理解了吴与弼的精神追求 , 就不难对其屡次拒聘做出合理的解释 。吴与弼欲为者 , 无非二者:一为“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 一为“力除闲气 , 固守清贫” , 这两种思想 , 在其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而拒聘这一行为 , 正是吴与弼长期坚持的理学思想的外在体现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 、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与弼之学, 实能兼采朱陆之长, 而刻苦自立 。”正如陈奇所言 , 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者的身份, 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 。在他的心学理论中, 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 又是一个伦理本体 。他的修养方法, 偏重于“敬以直内”“反求于心”, 径向心上求, 也注意到读书、日用间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工夫 。
同前代多位大儒类似 , 吴与弼也将“明德”“新民”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同时他也认为:“明德、新民 , 虽无二致 , 然已德未明 , 邃欲新民 , 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 , 岂能有新民之效乎?”要达到“新民” , 必须先明己德 , 欲明己德 , 就要向前代圣贤学习 , 加强自我修养 。吴与弼所指的修养 , 偏重于内心修养 , 而去除“心垢” , 乃是其内心修养中的关键之一步 。正所谓 , “人须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 常惺惺地 , 方好 , 此敬以直内工夫也 。嗟夫!不敬则不直 , 不直便昏昏倒了 , 万事从此隳 , 可不惧哉!”“身垢易除 , 心垢难浣 。夫心 , 虚灵之府 , 神明之舍 , 妙古今而贯穹壤 , 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 , 本自莹澈昭融 , 何垢之有?然气禀拘而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为垢无穷 , 不假浣之之功 , 则神妙不测之体 , 几何而不化于物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与弼认为 ,心乃“虚灵之府”“神明之舍” , 是全身之主宰 。心本纯净莹澈 , 了无杂质 , 但一旦为外物所拘 , 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便会导致产生无数的心垢 , 只有化去心垢 , 才能“化物”而不被外物所同化 , 最终达到“精白一心 , 对越神明”的境界 。
对吴与弼而言 , 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 , 乃是将心“安顿在书上” 。吴与弼曾道 , “心是活物 , 涵养不熟 , 不免摇动 , 只常常安顿在书上 , 庶不为外物所胜 。”对其来说 , 读书不仅有增进知识这般寻常作用 , 更是他借以调节内心、自我修养的重要功夫 。吴与弼回忆在京求学时 , 他昼夜读书不间 , 而得精神无恙 。后十余年 , 疾病相因 , “少能如昔精进 , 不胜痛悼” , 其所惜非但为少读多少书籍 , 更为减退了读书以求涵养此心的重要功夫 。
晚年吴与弼读书又有所成 , 他于南轩“读《孟子》甚乐” , 加之“绿阴清昼 , 薰风徐来 , 而山林阒寂”的外部环境 , 使其有湛然虚明之感 。“邵子所谓’心静方能知白日 , 眼明始会识青天’ , 於斯可验 。”观《近思录》 , 吴与弼但觉精神收敛 , 身心检束 , “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 , 有悚然奋拔向前之意” 。偶因病体衰惫 , 家务相缠 , 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 , 吴与弼即有“中心鄙诈”“外貌暴慢”这般严肃的自我批评 , 由此也可见其对读书以求净心这一修炼方式的认可之深 , 坚持之笃 。
正是通过读书 , 吴与弼重获内心之“静” , 有了安顿其心的处所 , 领悟到“天地自阔 , 日月自长” , 也使其“精白一心 , 对越神明”的目标有了切实可依之实现途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力除闲气 , 固守清贫
自吴与弼十九岁弃去科举业 , 谢绝交往世俗 , 潜心于程朱理学 , 便已为其人生奠定了清贫的基调 。其日常生活 , 乃是“躬耕食力”“饭粝蔬豆” , 即使身为一代大儒 , 也要与诸生并耕以自养 。吴与弼言 , “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耒耜可见” , 生活的艰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吴与弼 , 但在更大意义上 , 它为吴与弼的理论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 这种“安贫乐道”式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吴与弼的心智 。虽然年轻时吴与弼对此有过些许抱怨 , 但随时间推移 , 吴与弼逐渐不以为忧 , 反以为乐 , 晚年他曾自豪地表示 , “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然此心极 , 不敢不勉 , 贫贱能乐 , 则富贵不淫矣 。贫贱富贵 , 乐而不淫 , 宜常加警束 , 古今几人臻斯境也 。”分页标题
吴与弼的这种思想 , 又可分为“力除闲气”与“固守清贫”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 下文进行分别论述 。
1、力除闲气与邻人处一事 , 涵容不熟 , 既以容讫 , 彼犹未悟 , 不免说破 。此闲气为患 , 寻自悔之 。因思为君子当常受亏於人方做得 , 盖受亏即有容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与弼与邻人处一事 , 因己“涵容不熟” , 言辞上有不当之处 。不久 , 吴与弼陷入后悔之中 , 以为此行为不但是己修养不到位 , 更是由于“闲气”作怪 , “闲气”使自己争强好胜 , 忘却了做君子之道 。“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 , 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 , 自治疏矣 , 可不戒哉!”观《崇仁学案》之《吴康斋先生语》及吴与弼所著《康斋文集》 , 不难发现吴与弼天性刚忿 , 常因小事动怒 , 但其怒后能及时反省、反思 , 尚有亡羊补牢之效 。吴与弼也深知己之脾性 , 故以“力除闲气”自勉 , 并将之作为自我修炼的重要方式 。
黄宗羲认为 , 吴与弼“言工夫则静时存养 , 动时省察” , 吴与弼不善于夸夸其谈而重视寓理论于实践之中 , 这也使得他的理学思想带有比较强的实践性 , 他不仅通过读书来体悟先贤之道 , 更将书中的哲理用于生活之中 , 并加以验证 。通过对其日常行为的经常性反省 , 吴与弼将其“力除闲气”这一目标做到了很成功的落实 。面对困窘的生活 , 他“放宽怀抱 , 毋使刚气得挠 , 爱养精神以图少长” 。天顺年间 , 吴与弼七十岁了 , “贫病交攻 , 未免心中不宁” , 但他“熟思之 , 须于此处做功夫 , 教心中泰然” , 此二句 , 充分表现了吴与弼豁达乐观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 。
2、固守清贫
如上文所言 , 由于外部条件所限 , 吴与弼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 。对于生计的思考 , 也占了他的语录中的不少篇幅 。晚年所得的皇帝的赏赐也未能对其生活有太大的改善 。有一夜大雨倾盆而下 , “屋漏无干处”;隆冬天气 , 他“彻夜甚寒 , 腹痛” , 却只能“以夏布帐加覆” 。在“旧催未还 , 新债又重” , 生计至难的情况下 , 吴与弼一度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重的迷茫之感 。对于生活的困窘 , 吴与弼无力改变 , 但最终却能以“素位而行”的姿态坦然面对 , 并从积极的层面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思考 , 留下了“固守清贫”的一段佳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枕上默诵《中庸》 , 至大德必受命 , 惕然而思:舜有大德 , 既受命矣;夫子之德 , 虽未受命 , 却为万世帝王师 , 是亦同矣 。嗟乎!知有德者之应 , 则宜知无德者之应矣 。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舜有大德 , 其受天命 。夫子亦有大德 , 虽未受命 , 却得为“万世帝王师” , 正所谓 , 有大德者“必得其位 , 必得其禄 , 必得其名 , 必得其寿” ,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 , 饱经风霜 , 但因其“德厚” , 不仅培养出一大批贤才 , 更得为“万世师表” , 青史留名 。吴与弼认为 , 有德则必有应 , 生活的困苦只是暂时的 , 自己只需“素位而行 , 不必计较” , 使己德厚 , 则一定有好的回报 。
此外 , 吴与弼还将贫困视作考验自身修为的重要方式 , 甚至觉得“贫困上稍有益”“看来人不于贫困上着力 , 终不济事 , 终是脆愞” , 面对贫困患难 , 人首先要立得脚住 , 克治粗暴 , 上不怨天 , 下不尤人 , 如此才能使心性纯然 , 达到“物我两忘 , 惟知有理”的境界 。有如此深刻之感悟 , 也能证明清贫的生活对吴与弼的作用是双向的 , 既磨炼了他 , 也提升了他 。“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 诚如是哉!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小结
吴与弼身为一代大儒 , 其品德高洁 , 学识渊博 , 深受后人仰慕 。吴氏一生中多次拒聘 , 甚至面对皇帝的邀请时 , 他也不为所动 , 坚决请辞 。
“拒聘”是吴与弼一贯的行事风范 。吴与弼所乐处的 , 乃是“澹如秋水贫中味 , 和似春风静后功”这样清贫而和乐的生活状态;所乐于追求的 , 乃是“孔颜乐处”这般纯粹的“乐” 。为此 , 其付出了不少努力 , 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为“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 一为“力除闲气 , 固守清贫” 。
对吴与弼而言 , 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 , 乃是将心“安顿在书上” 。对其来说 , 读书不仅是为增进知识 , 更是他借以调节内心、自我修养的重要功夫 。正是通过读书 , 吴与弼有了安顿其心的处所 , 使自身的修为更上一层进境 。
“安贫乐道”式的生活 , 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吴与弼的心智 。面对困窘的生活 , 他“放宽怀抱 , 毋使刚气得挠 , 爱养精神以图少长” , 甚至觉得“贫困上稍有益” 。清贫的生活对吴与弼的作用是双向的 , 既磨炼了他 , 也提升了他 。
通过“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 “力除闲气 , 固守清贫” , 吴与弼“挺然生世间” , 乐处于“澹如秋水贫中味 , 和似春风静后功”这般和乐自在的生活 , 不仅其个人修为不断提升 , 其理学思想也不断进步、完善 , 以“物我两忘 , 惟知有理”评之 , 可谓得当 。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参考文献:《明儒学案》《康斋文集》《二程文集》
- 秋水伊人泪赵露思身材到底有多撩?当她穿上体操服的那刻,网友:我心动了
- 星座5月,夜不能寐,人憔悴,望穿秋水,只为再续前缘,此生无悔
- [一帘秋水梦]43岁林熙蕾身材有多好?看看她的比基尼照片,比二十年前更性感!
- 『黄鹤楼』中国最美的六座名楼, 你去过几个?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下坠》作者“重出江湖”,肖战粉丝的考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