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传扬“三国”那段历史 陈寿与罗贯中谁的影响更大
东汉末年 , 魏蜀吴三国争雄的那段历史以及那一时期的诸多风云人物的故事 , 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事实上 , 中国五千年的浩瀚历史 , 还没有哪一段像三国历史那样广为人知 。
短短60多年的三国鼎立 , 也算是一部英雄史 。因为涌现出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和周瑜、吕布等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
知晓这段历史和相关故事 , 都应感谢古代两位文字大师:一位是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一位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罗贯中 。
按现今的通俗叫法 , 他二人一个是小说家 , 一个是编撰史志的政府官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容置疑 , 在民间 , 小说《三国演义》早已成为很多人了解那段历史的基础 , 其内容与观点在不知不觉中 , 已经成为很多人所信赖的事实 。
而当一些人以讹传讹 , 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当真历史讲解时 , 必定会有人拿出《三国志》来予以修正 , 使它成了须臾不可离开的“三国”工具书 。看来 , 古人早就预留了防伪办法 。
两部书、两个作者 。一个被称为“写了一部历史”;一个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表述的内容虽然出入很大 , 但都成为人们熟悉和了解三国历史最重要的源头 。
细细分析对比 , 陈寿与罗贯中对三国历史传承的贡献 , 真是难分伯仲 。两人的巨著份量 , 也可以说不分上下 。
但陈、罗两人和他们的著述有何区别呢?
其一 , 陈、罗两人都热衷文字写作 , 但从事的职业本质不同 。
拿陈寿、罗贯中两人的作品比较 , 《三国演义》闪烁着不朽的文学光辉;《三国志》则有着无以替代的史学价值 。
《三国演义》影响了数代人 , 但它是从以《三国志》为主的母体派生而来的 。
看三国精彩故事 , 离不开《三国演义》;研究三国时期历史 , 则必须依据《三国志》 。
比起许多封建王朝历史来说 , “三国”的历史其实很短暂 。如果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算起 , 到了最后吴国被晋朝所灭 , 其实只有短短的六十年 。
这其间蜀国刘家王朝还没有设立史官 , 因而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史料匮乏 。
早期人们了解三国历史 , 一般就是通过陈寿所写的《三国志》 。但是因为陈寿治史比较严谨 , 不仅文字简洁 , 凡是陈寿不确定的史料 , 书里里都没收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到了南朝 , 宋人有一位史学家叫做裴松之 , 他在《三国志》的基础上 , 为其做了注解 , 添加了许多三国时期陈寿所没有引用的史料 。
人们现在所看的《三国志》 , 大多都是附有裴松之注解的版本 。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的《三国演义》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 应该始于明代 。而且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三国志》 。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属于古典章回小说 , 小说的本质特性 , 决定其要精彩引人 。所以 , 书中含有大量的虚构成分 。
而《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专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 有别于文学创作 , 是可信赖的正史 。
陈寿历经十年艰辛 , 才完成这部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的著述;而罗贯中也是耗费心血近十载 , 才完成《三国演义》的创作 。
人物词条中 , 对此二人的记载是:
陈寿(233年-297年) , 字承祚 ,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其著作《三国志》 , 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的三国史籍 , 后世将此书列为中国二十四史前四史 , 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寿)
蜀降晋后 , 陈寿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晚年多次遭贬 , 屡次受人非议 。元康七年(297年)病逝 , 享年六十五岁 。
后人赞誉陈寿:“破万卷书求索宇宙人生真谛 , 修三国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 , 名本 , 字贯中 。原籍山西并州太原府 , 号湖海散人 , 元末明初小说家 , 《三国演义》作者 。
罗贯中七岁开始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十四岁时母亲病故 , 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 。后弃商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 。大约公元1345~1355年间 , 他来到了杭州 。
当时 , 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 , 一些杂剧作家 , 也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 开始文学创作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 他已写书十二卷 , 之后数卷写作于洪武四年以后 。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期间 , 他的老师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 , 并在洪武三年逝世 。为了纪念施耐庵 , 罗贯中在完成《三国演义》之后 , 又加工、增补完成了施耐庵的《水浒传》 。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 , 罗贯中七十岁时 , 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逝世 。
其二 , 史书与小说区别明显 , 陈寿和罗贯中对“三国”同一事件和人物的叙述描写完全不同 , 可谓一实一虚 。
《三国志》是西晋初期编著成书的 , 编纂时间距离三国历史并不久远 , 所以它的真实性颇高 。《三国演义》是一千年后的元末明初时编著的 , 里面融入了历代很多的民间传说 。
诸如 , 陈寿所写刘备“三顾茅庐” , 只有一句“三顾之乃见” 。而罗贯中写此事就笔墨多多了 。细节有诸葛亮在睡觉啊、童子的傲慢态度啊、张飞见状发怒生气等等 , 区别很大 。
陈寿《三国志》中的“隆中对” , 是事件真实经过的记载 。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 , 则是根据《三国志》改编演绎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如 , 关于“桃园三结义” , 《三国志》中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如何结拜为异姓兄弟的记载 , 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
小说中精彩的“三英战吕布” , 在《三国志》记载中则是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 , 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 , 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夸张史实 。
还有 , 《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 也大多是虚构或移花接木:
如:“温酒斩华雄 , 实际是江东猛将孙坚所为;“徐州诛车胄”是刘备的杰作;“斩颜良、诛文丑” , 斩颜良确有其事 , 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 。
人尽皆知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 史实是 , 关羽离开曹操后 , 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 , 并未发生过五关 , 斩六将之事 。而古城会战蔡阳 , 也是刘备干的 。
“华容放曹” , 实际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 , 但是他去晚了 , 使曹操得以逃脱 。
小说中关公“单刀赴会” , 属于本末倒置 。实际是鲁肃单刀会关羽 , “单刀”为军士之佩刀 , 不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
“刮骨疗伤”更是虚构 , 因为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 , 疗伤并非华佗所为 , 可能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
至于关羽死后灵魂追命吕蒙 , 玉泉山显圣等情节 , 不用说自是子虚乌有 。
关于诸葛亮用兵如神 , 《演义》中写得活灵活现 , 而陈寿在《三国志》中说 , 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 , 用兵并非其所长 。分页标题
其“火烧博望坡” , 是刘备所为 , 发生在建安七年 , 而建安十二年 , 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为东吴孙坚、孙权父子的创造 , 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时 。
“赤壁之战”在小说中 , 只有智激孙权那段是史实 , 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而流传甚广的“三气周瑜” , 也不存在 。因为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 , 诸葛亮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周瑜病逝后 , 刘备派出吊唁的代表是庞统 , 而不是诸葛亮 。
小说中着墨很多的诸葛亮“七擒孟获” , 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 , 也确有孟获其人 。但七擒孟获 , 在《三国志》上没有记载 。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 , 是文官并非武将 。
《三国演义》书中很吸引读者的诸葛亮的事迹 , 仅“三顾茅庐”是史实 , 其他多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
但是 , 绝对不可因《三国志》内没有记载 , 就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 他毕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和谋略大师 。
史书中的猛张飞 , 实际并不鲁莽 , 他是世家子弟 , 不但擅长书画 , 而且喜欢结交文士 , 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
著名的“徐庶进曹营” , 真实记载是:曹操南征 , 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 。乱军中 , 徐母被俘 , 于是徐庶告别刘备 , 进入曹营 。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
另外 , 还有些人物相悖史实 。例如:关羽的儿子关平才是关羽的亲生长子 , 而关兴是文官 , 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 关索是虚构人物 。关羽还有一个女儿 , 相传叫银屏 , 嫁与李恢之子 。还有所说张飞之子张苞 , 他还未成年就夭折了 。专门给关羽扛大刀的周仓 , 在《三国志》中也没有记载 , 应是虚构的人物 。
【「三国志」传扬“三国”那段历史 陈寿与罗贯中谁的影响更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一些名将所用兵器上看 , 小说与史书记载差别也很大:关羽用的兵刃是长矛 , 而不是青龙偃月刀;吕布的兵器是长枪 , 也不是方天画戟;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 , 而是一般的铁矛等等 。
罗贯中有过从军张士诚经历 , 因此很善于写战争 。《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被他写得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 无一重复 。
如赤壁之战 , 就写得极其精彩 。此战的突出特色是两国开战 , 三方参与 。既有大量的军事活动 , 又有频繁的外交活动 , 罗贯中将三国时期的主要谋臣战将都引入到这些活动之中 。
书中大量描写和记叙的是文章而不是武打 。赤壁之战之前 , 是汉末诸多军阀混战局面 , 而火烧赤壁 , 烧出了几十年的三国鼎立历史 。
罗贯中还谙熟地理知识 。曹操、孙权中间 , 横着一条滚滚长江 , 它水势浩淼 , 惊涛拍岸 。作战双方 , 都围绕这一条江大做文章 。江面云遮雾锁或阴晴变化 , 时刻都影响着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安排 。
战果则更是往往出人意料:恃强者败 , 示弱者胜;兵最多将广者败得狼狈 , 兵少谋精者获利多多 。
其三 , 陈寿、罗贯中两人著述所站立场有所不同 。
罗贯中生长在元末 , 他创作《三国演义》 , 主题是宣扬“拥刘反曹” , 实是恋汉宋而反蒙元 。
而在罗贯中之后三百余年 , 长于清初的毛宗岗 , 在修订和评点《三国演义》时 , 更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 , 实际是思恋大明而排斥满清 。
罗贯中与毛宗岗虽生不同时 , 但处境都是朝代更替之时 , 所以心有灵犀一点通 , 体现了同时期中原内地汉人的愿望和情感要求 。
陈寿是西晋人 , 为了维护他们国家的正统性 , 著书就必须维护魏国的正统 , 因为这里还有着禅让关系 , 魏如不是正统 , 晋怎么算呢?分页标题
所以 , 陈寿当时的年代的人们是尊曹魏的 。而罗贯中当时是思汉尊刘的年代 , 所以两个人的政治出发点本身就不一样 。
对于刘备和曹操谁是正统 , 历来看法也不一致 。
历史上 , 中国北部曾被“五胡”先后占据 , 东晋政权偏安于江左 , 处境与蜀汉相同 , 所以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就改蜀汉为正统 , 以魏为逆;
北宋政权上承五代 , 进而消灭割据诸国 , 情况与曹操略同 , 所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沿陈寿先例 , 改尊魏为正统;
但到金国铁骑南下 , 南宋偏安以后 , 朱熹作《通鉴纲目》 , 又一反司马光的看法 , 跟习凿齿一样 , 为推祟汉族政权的地位 , 仍尊蜀汉为正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罗贯中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 , 他与张士诚农民起义军有较深瓜葛 , 传说“有志图王者” 。他以蜀汉为正统 , 是为抒发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 , 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
可见 , 提出以蜀汉为正统 , 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 , 是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 。
但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 , 是和习凿齿、朱熹所标榜的正统思想有本质差别的 。后者是为维护东晋和南宋政权的统治 , 前者却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
《三国演义》中 , 刘备和汉室属于远亲 , 他还是编织草鞋出身 , 为何罗贯中唯独推崇他?书中通过周仓之口 , 说出了真正意图:“天下土地 , 唯有德者居之 。”
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 , 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
罗贯中曾从事过民族反抗活动 , 深知人民的愿望所在 , 他在《三国演义》里宣扬“拥刘反曹”的思想 , 就不足为奇了 。
《三国演义》’问世几百年来;刘、关、张和诸葛孔明等英雄形象 , 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心里 , 成为人们祟拜的偶像 。而曹操作为书中阴险诡诈的典型 , 则一直被人们所憎恶 。
元康七年(297年) , 陈寿病逝后 ,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 , 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 。’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 , 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 , 武帝大为惊奇 。臣等认为 , 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 , 书中多有劝诫之言 , 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 , 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 , 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 , 但质朴实在 , 恳请陛下采录其书 。”
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 , 抄写其书 。
陈寿的《三国志》是纪传体断代史 。其中 , 《魏书》三十卷 , 《蜀书》十五卷 , 《吴书》二十卷 , 共六十五卷 。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 , 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
陈寿是晋臣 , 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 , 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 , 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 , 没有纪 。记刘备则为《先主传》 , 记孙权则称《吴主传》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 也是《三国志》的明显特点 。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 , 实际上秉承公正纪史的准则 , 对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 , 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 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 , 互不统属 , 地位是相同的 。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 与前三史一样 , 也是属于私人修史 。《三国志》书成之后 , 受到了好评 。
陈寿文笔流畅 , 叙事简略 , 内容很少重复 , 记事翔实 。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 , 为历代史学家所尊崇 。
《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 。其最大的缺点 , 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 , 受到了历代史学家批评 。另外 , 全书只有纪和传 , 而无志和表 , 也是一大缺憾 。分页标题
其四 , 比起《三国志》罗贯中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批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 。
陈寿在史书中 , 只是忠于事实记载了三国时期主要人物的生平特点及事件 , 往往都是寥寥几笔而过 。但罗贯中则在小说里重点描写、刻画了众多人物 , 使之活了起来 。
《三国演义》卷前“三国志宗僚”一栏 , 罗贯中所开列的人物----蜀汉方面 , 上自刘备下至黄皓 , 共104人;曹魏方面 , 上自曹操下至陈登 , 共242人;孙吴方面 , 从孙坚、孙权至刘赞共131人 。三方总共477人 。这只限于帝王后妃、文官武将 。而农民起义头领 , 以及渔樵耕牧等下层人物 , 都还没算在之内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人据粗略统计 , 毛宗岗整理过的《三国演义》中 , 有姓氏的人物 , 共有980多人 。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斗、北斗 , 还有孔明的书童、水镜先生的牧童和一些无姓无名的妇女也算上的话 , 就有1100多人了 。可以说 ,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人物最多的一部 。
还有细心读者计算后说 , 《三国演义》中一共描写了1191个人物 , 其中武将436人 , 文官451人;汉、三国及晋的皇族后裔、后妃及宦官等128人 , 黄巾起义者、鲜卑、乌桓及南蛮等有67人 , 其他各种人物109人 。书中角色虽以男性为主 , 但也有60多名女性 。有名有姓只有蔡琰、曹娥和李春香等3人;有名无姓的有貂蝉 , 其他的女性不是有姓无名就是无姓无名 , 如大乔小乔等等 。
罗贯中在笔下处理这众多人物的显著特点 , 就是主次分明 , 详略得体 。从而把他们组成到完整的历史画卷内 , 再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面貌 。
小说所歌颂的蜀汉人物 , 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 , 是全书的主体 , 写的有始有终 。来龙去脉 , 功过是非 , 都清清楚楚 。
罗贯中不但写他们生前叱咤风云的不平凡生活 , 而且还写了他们死后幽灵的种种活动 。
比如 , 诸葛亮死后 , 英灵尚在 , 仍可吓死司马懿 , 维护蜀汉王朝的安全 。关羽被害之后 , 阴魂不散 , 扼杀对手吕蒙 , 吓杀了曹操 , 还在战阵中保护着张苞 , 最后升天为神 。张飞的冤魂 , 来到刘备跟前 , 诉说自己的被害 , 要求替为报仇 。就连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死后 , 也能显灵 。
曹操、孙权集团中的主要人物 , 虽然也写的有始有终 , 但只限于生前 , 而且许多人还不得好死 , 如孙策被刺死 , 周瑜被气死 , 吕蒙被扼死等 。
曹操应是罗贯中在书中重点塑造的历史人物 , 他本姓夏侯 。少时被乔玄称为“治世之能臣 , 乱世之奸雄” , 因征讨黄巾军有功封为济南相 , 18路讨董诸侯之一 。后来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 然后举兵南下 , 被孙权刘备联军于赤壁打败 , 216年封为魏王 , 死后追谥魏武帝 , 年六十五岁 。
书中开篇写的董卓 , 为西凉刺史 , 相国 。原本屯兵凉州 , 十常侍之乱时受何进之召率军进京 , 借机掌控朝中大权 。
他为人残忍嗜杀 , 倒行逆施 , 招致群雄联合讨伐 , 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 。后来被王允设连环计 , 利用貂蝉挑拨其与手下大将兼义子吕布的关系 , 被吕布杀死 。
渤海太守袁绍 , 四世三公 。董卓入京后大权独揽 , 袁绍率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 后来诸侯互相割据 , 袁绍先后夺得冀州、青州、并州和幽州 。官渡之战时 , 败于曹操 , 元气大伤 。平定冀州叛乱后病死 。
吕布是武艺天下第一的勇将 。先后跟随丁原、董卓 , 并最终杀死了丁原和董卓 。他成为独立势力后 , 敢与曹操为敌 , 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 , 最终不敌曹操和刘备的联军 , 兵败人亡 。
刘备手下名将张飞 , 在长坂坡之战中 , 单枪匹马在当阳桥桥头 , 喝退曹操数万大军的追击 , 成为英雄的经典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羽一生追随刘备征战 , 义薄云天 , 又武艺高强 。于虎牢关温酒斩华雄 , 以斩颜良诛文丑报曹操 ,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投刘备 。刘备得益州后 , 他受命驻守荆州 , 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 , 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首 。后东吴吕蒙偷袭荆州 , 关羽兵败被潘璋所杀 。
关羽最为特殊之处 , 是他的忠义精神倍受历代推崇 , 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圣帝君等 。
书中的司马懿 , 是曹魏的大都督 , 大将军 , 太尉 , 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 , 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
他善谋奇策 , 多次征伐建功 , 其中最大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
《三国演义》中人物虽然众多 , 但经过罗贯中的巧妙处置 , 显得都各得其所 。足见罗贯中真是大手笔 。
其五 , 陈、罗两人谁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不争的事实是 , 《三国志》的史学价值明显高于《三国演义》 , 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三国志》 。
就名气来比较 , 陈寿的确不如罗贯中在后世的影响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寿经过多年仕途的历史观察和资料积累 , 写成了史书鸿篇《三国志》;罗贯中的创作 , 除了搜集一些民间传说外 , 更多的依据是陈寿的《三国志》 , 这也是两人虽然相距十多个世纪 , 还能产生联系的原因 。
从职业特点来看 , 陈寿是个官吏、史学家 , 编著历史是其本职工作 , 而罗贯中是“湖海散人” , 以写小说为业 。
《三国志》描述的是正史 , 表述的是三国时期的相对来说更为客观真实地的内容 。
《三国演义》饱含形象思维 , 在描写历史事件时 , 加入了许多子设想虚构的内容 , 更多的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人为演绎 。
客观比较 , 《三国志》仍是了解三国历史的最佳的第一手资料 。而对于广大读者而言 , 愉悦生活 , 还是要看《三国演义》 。
- 时间网新闻news|全球首宗!深圳产医药产品获准在三国同期开展临床试验
- 提加卡车人网|边缘小众车型却有中日韩三国车型,日本电动公交的发展历程简析
- 马玛丽 旅行志|一秒穿越到三国,打卡包邮区最好玩的影视基地玩法一:打卡古风建筑玩法二:乘古船游太湖玩法三:汉式婚礼体验玩法四:现场看《三英
- 马玛丽 旅行志|三国城举办了一场豪华汉式婚礼,网友:看的想再结一次婚了
- 红粉飞飞521|前有诸葛亮的古隆中,后有关羽关圣帝君的关圣古镇,襄阳又添三国文化新地标
- 汽车|新钢炮三国时代来临?德日双雄正面开怼
- 『』蜀国如果让张飞驻荆州,关羽守汉中主攻,刘备能否一统三国?
- ■三国时期出现的乌桓和鲜卑,在历史上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20世纪20年代的满洲里,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
- 「」武庙供奉的72位名将中,三国武将一共八位,没有吕布更没有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