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90后把游戏账号写入遗嘱:数字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_本文原题:90后把游戏账号写入遗嘱:数字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当网络占领个体生活 , 我们曾推崇的“真实”正在发生着某种变化 。 你有没有想过 , 离世后你的微信、qq、支付宝等“互联网遗产”怎么办?
请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是空想 。 近日 , 央视财经的一则新闻报道把我们带回了现实:一位90后把游戏账号写入遗嘱 , 引发网友热议 。 你会希望怎样处理自己的网上遗产?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 , 数字原著民和数字移民占据了人群的大多数 , 因此网上遗产也几乎和每个人相关 , 它关于隐私、道德、法律 , 伦理……但更重要的关于爱 。 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 · 卡斯凯特的《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以下简称《网上遗产》)日前由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 , 这是首部专述网上遗产的著作 。

南方都市报90后把游戏账号写入遗嘱:数字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本文插图
你担心自己死后 , 社交网络账号被家人登录吗?我们今天的“晒娃” , 孩子若干年后一定会喜欢吗?爱人离世时 , 你会把TA的记忆交给AI吗?在我们死后 , 我们在网上的私人信息并不会凭空消失 , 而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遗产:“数字遗产” 。
数字时代让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痛苦和悲伤都变得更加复杂 。 而伊莱恩 · 卡斯凯特正是一个处在死亡、科技和心理学相交点的人 , 大部分时间她都在思考数字世界如何影响我们的死亡、记忆与爱 。

南方都市报90后把游戏账号写入遗嘱:数字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本文插图
《网上遗产》作者、心理学家伊莱恩 · 卡斯凯特
自2006年起 , 伊莱恩 · 卡斯凯特就在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死亡进行研究 , 1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实例 , 并发表了众多学术文章 。 此外她还接受过BBC等知名媒体的采访 。 《网上遗产》正是作者首次向大众读者系统地呈现这一话题 。
书中 , 伊莱恩 · 卡斯凯特祖父母的故事揭示了很多主题 , “身份”“失去”“联系”“记忆”“控制”“所有权”“照管财产”和“隐私” , 但这些主题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与生和死息息相关 , 而且它们都深受数字时代的影响和挑战 。
《网上遗产》讲述了你和你的爱人 , 以及爱你的人之间的关系 ,你们对彼此而言意味着什么 , 你们如何相互联系 , 以及在你或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 , 你希望如何与他们保持联系 。 数字时代让这一切以 10年前难以想象的方式发生:什么是私人的 , 什么是公共的?因为信息时代已经颠覆了人们对隐私的历史期望和定义 , 你对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的设置 , 将如何决定你以何种方式被永远记住 。
这本书讲述了拥有或控制着你的数据的个人或力量可以最终决定你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 , 以及谁能看到你留下的东西 。 网络中生与死之间界限的消隐(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在研究AI语音机器人 , 根据死者的语音保存死者的记忆 , 这样他的亲人在他死后就可以通过语音跟他互动) , 讲述了人们在哪里交往、见面、社交 , 以及在不久的将来 , 某一天 , 你的一些最要好的朋友以及最投缘的谈话对象可能会死去 。
这寄托了我们对永生的幻想 , 以及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诱人希望 , 可能我们正开始弄明白如何欺骗死亡 。 所以 , 你是希望自己的遗产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存在下去 , 还是希望你的数字足迹完全消失 , 就像一道海浪把你留在沙滩上的脚印冲走一样?你更喜欢数字不朽的理念 , 还是物理和技术都会过时的理念?
新书试读
(经出版社授权节选自《网上遗产》)
不论你对数字技术有多熟悉 , 只要你的成长期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 , 你就可以自视为一个数字移民(数字移民 , 指需要后天适应网络时代的较年长的人) 。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 , 我可以为你勾勒出这类人的轮廓 , 你会感到既熟悉亲切又不乏怀旧之情 。 数字移民们遵循其母亲的建议 , 保存地址簿 , 用钢笔写下名字 , 用铅笔写下地址 。 在他们的观念中 , 当一封信因为收件人未知或寄送地址不存在而被退回时 , 意味着你可能再也联系不到那个人了 。 他们知道油印机是什么 , 能回忆起潮湿的卷筒纸的气味 , 回想起墨水显现出的紫色 。 他们还记得自己在图书馆里翻看卡片目录;当收音机播放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时 , 按下录音键 , 在磁带上翻录;在参加酒吧问答游戏或常识问答游戏时 , 他们没办法偷偷作弊 。 他们仍记得站在一个远离家乡(可能是异国)的电话亭里的自己有多么孤独:零钱用光了 , 接线员提示通话即将结束 , 电话断了 ,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 。 他们还记得 , 早在抵制数字唱盘的风潮复苏前很久 , 他们会去唱片行购买密纹唱片 。 他们还记得自己购买第一张CD或DVD时 , 对那闪亮平滑、极富高科技感的碟片表面感到多么惊奇 。 他们还记得从显影剂里取出照片时 , 心紧悬着的感觉 , 以及在等待了那么长时间后 , 发现胶卷过度曝光 , 或是重要的照片里意外出现了一根大拇指时的失望透顶 。 他们的相册或鞋盒里往往装满了褪色、卷曲的快照 , 在阁楼高温下坏掉的底片 , 还有一些信件、明信片、票据之类的东西 。 那些重要的纪念品 , 相当一部分易受老鼠和蠹虫攻击 , 而损坏的文件和有故障的主板并不畏惧这些生物 。分页标题
尽管我可能变得越来越精通数字技术 , 也会尽可能多地使用这些技术 , 尽管我每天都会使用Skype和FaceTime , 但我永远只是一个闯入者 , 一个在视频通话时仍感到兴奋和敬畏的人 。 在数字原住民看来 , 这些现象与一件家具无异 , 正如我8岁的女儿用来吃早饭的桌子一样 , 而我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 。 我的女儿从小就相信Wi-Fi在空气中无处不在 , 是氧气分子结构的一部分 , 并且认为它对生命而言几乎和氧气一样重要 。 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取得联系 , 她可以自行控制何时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 而谷歌、Siri或Alexa可以回答她可能想问的任何问题 。 对此她既不感恩 , 也不惊讶 。
与我恰恰相反 , 这是她与生俱来的权利 , 她无法想象世界会是另一番样子 。 她渗透吸收了数字时代的社交本能 , 要求在Instagram或eBay上分享她的照片 , 并且当有人不允许她像一些朋友那样 , 在YouTube上记录自己的爱好时 , 她会深感不满 。 不论是出于对隐私重要性的模糊认识 , 还是出于对自己所有物的全神贯注 , 她已在智能手机上设置了密码 , 就像她妈妈一样 。 当她进入青春期 , 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电子设备时 , 她每天有意储存的记忆和生活中无意留下的痕迹 , 都可能被无休止地、大量地存档 , 而且几乎全是以数字形式留存的 。 就算我女儿现在留下的数字足迹中 , 只有1%被保存了下来 , 未来的人在发现它们时 , 仍可以详尽地了解她 , 毫不费力地感受到她的个性 。 我完全相信 , 她的阁楼上永远不会有一个装满信件的鞋盒 , 而且当她去世以后 ,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想去给她扫墓 。 既然她就存在于他们手掌中的电子设备里 , 为什么他们还要给她扫墓呢?
【南方都市报90后把游戏账号写入遗嘱:数字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我的外祖父母在有机会成为数字移民之前 , 就已经经历了出生、活着和死亡 , 如果他们还在世 , 如今这些已被传开的照片和未被传开的一些事情会令他们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