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电子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_本文原题: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 , 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 , 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蕴藏着无数个历史故事 , 都有一串串鲜活的记忆 。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 , 书童跟大家分享一本沉淀中华文明的记忆之书 。

kindle电子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这本书就叫做《国家宝藏》 , 央视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授权同名书籍 。 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 , 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 探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本源 。
书中收录大量节目未播出内容 , 结合史料文献和专家研究成果 , 梳理文物知识 , 揭开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 让更多人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 , 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 , 都是文明演变的载体 。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 , 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有多年轻 , 也就上下五千年 。

kindle电子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而在这本书里 , 你就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荡气回肠 。
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根 , 是传承的最好方式 。 过去和现在 , 也从来不是断连的 , 中国之所以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一脉相传的文明 , 正在于过去对现在的意义 , 而这些意义的物质呈现便是这些文物们 。
比如讲述国宝今生故事的“今生守护人” , 他们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传承者:
《千里江山图》卷的“今生故事讲述人”冯海涛 , 为了研究出《千里江山图》卷的绘画技艺 , 他用了整整四年 , 最终把这个遗失多年的技法找了回来 。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今生故事讲述人”年轻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修复师们——他们把最好的青年时光沉浸在“枯燥”的文物修复工作上 , 有时候一幅壁画的修复就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 是他们忍耐了寂寞 , 让一件件文物完整起来 。
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和电视节目里眼花缭乱 , 往往都会使我们没有专注于文物本身 , 而《国家宝藏》这本书里 , 每一件国宝 , 都有高清细节图展示 。
除了文物从业者外 , 《国家宝藏》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讲解人 。 在他们的共同讲解下 , 我们可以完整了解每件国宝的前世——出土——今生 。 那些历史细节和故事 , 你都可以在书里找到 。
文物铭记过去的历史 , 也成就今天的故事 。 数十位国宝守护人无论职业背景、性情性格、学术成就 , 他们与27件国宝命运交织 , 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 。 每一位国宝的创造者、挖掘者、守护者都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宝库 。
下面 ,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吧!
第一章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绿水青山

kindle电子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国宝小传 青绿山水之巨制杰构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 。 纵长51.5厘米 , 横宽1191.5厘米 。 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 , 江河烟波浩渺 , 气象万千 , 壮丽恢宏 。 山间高崖飞瀑 , 曲径通幽 , 房舍屋宇点缀其间 , 绿柳红花 , 长松修竹 , 景色秀丽 。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 , 与山川湖泊相辉映 。 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 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 , 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 , 被称为“青绿山水” 。 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 , 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 , 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人物虽细小如豆 , 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 , 渔舟游船荡曳其间 , 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 , 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 , 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 , 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 , 色彩或浑厚 , 或轻盈 , 间以赭色为衬 , 使画面层次分明 , 色如宝石 , 光彩夺目 。 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 , 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 自可独步千载 , 殆众星之孤月耳 。 ” 分页标题

kindle电子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国宝守护人——李晨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每一道颜色 , 都要经历日夜无歇的反复提炼 , 以这样的诚心之色描绘的作品才能历经千年不掉色 。 我们解读《千里江山图》卷 , 就是让大家了解为何它是青绿山水之最 , 为何它能够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中 , 它不仅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细致入微 , 还能展现泱泱大国的气势如虹 。 这幅画的背后 , 是我们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匠心和坚守 。
诞生 宋徽宗诲谕
《千里江山图》卷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 这是隋唐时期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 , 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 。 它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历程 , 也是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 。 时隔千年 , 颜色不败 。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大约政和三年(1113) , 宋徽宗的“亲传弟子”王希孟终于完成了一幅让这位书画双绝的皇帝满意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卷 。
这幅长卷让起源于隋唐的青绿山水重回宋人视野 , 并将这一绘画形式推向顶峰 。
此后经几代画家发展传承 , 青绿山水画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 但画好难度极大 。 清初“四王”之一王石谷说:“凡设青绿 , 体要严重 , 气要轻清 , 得力全在渲晕 , 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 ”
宋徽宗宠臣蔡京是这幅画的第一位主人 , 他的题跋讲述了画者生平: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 希孟年十八岁 , 昔在画学为生徒 , 召入禁中文书库 , 数以画献 , 未甚工 。 上知其性可教 , 遂诲谕之 , 亲授其法 。 不逾半岁 , 乃以此图进 。 上嘉之 , 因以赐臣京 , 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
宋徽宗赵佶 , 一代书画大师 , 也是帝王艺术家 。 对宋徽宗来说 , 人生最得意的事 , 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宫廷画院院长” 。
承宋徽宗在艺术修养上的前瞻性以及蔡京“崇宁兴学”的倡导 , 画学于1104年创办 , 专门培养绘画人才 , 以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素养 。
作为第一批画学生徒结业后 , 王希孟在文书库工作 , 但他仍然喜欢画画 , 并多次向宋徽宗献画 , 虽不“甚工” , 但因为显示出一定的才能而被宋徽宗看重 , 得宋徽宗亲授画技而终有成就 , 绘制出《千里江山图》卷这一千古绝作 。
宋徽宗看后赞赏不已 , 特意将画赐给以书法载誉的宠臣蔡京 。
作为皇帝 , 宋徽宗不一定合格 , 但作为一名文艺青年 , 他可是当时艺术界的领军人物 , 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他自己的作品大都洋溢着古典美 , 这种美出自对传统的继承、对现实主义的观察和富有诗意的文学素养 。 将诗、书、画融为一体 , 也是他最先倡导的 , 他十分关注画作中的诗意 , 在考察画院画师时 , 就常常以一句诗歌为题 , 命画师作画 。
这正是王希孟写唐人诗意的背景 。 他要进入翰林图画院 , 必须过考试这一关 。 宋徽宗爱出隐逸之句考学生的画意 , 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 。 比如他曾考画“野水无人渡 , 孤舟尽日横”之句 , 山水画家宋迪之侄宋子房画一渡工卧于船尾 , 横一孤笛 , 拔得头筹 。
王希孟艺术天分极高 , 模仿能力极强 , 品行孤傲不羁 。 《千里江山图》卷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 , 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 , 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 。
王希孟能够创作出不平凡的作品 , 并非单纯因为他是“天才” 。 一方面 , 王希孟勤奋好学 , 皇家画院又有优良的学习条件 , 便于其观摩前代的优秀作品 。 另一方面 , 宋徽宗作为帝王 , 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 , 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 , 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 , 引领了后代画家长久的艺术审美 , 让“青绿山水”这种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得以流传和创新 。分页标题
【kindle电子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无独有偶 , 王希孟在画院的同事张择端 , 画出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 , 那《千里江山图》卷则是对锦绣山河的唱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