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


近日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正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对1511 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后 , 得出一个较为惊人的结论:在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中 , 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

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
本文插图
近3 成孩子被家长忽视
“ 求关注”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之一 。 自婴儿起 , 孩子不仅对大人的脸感兴趣 , 而且能够对大人的表情有所回应 。 当母亲的眼中闪着愉快的光芒时 , 孩子看到了自己被喜爱 。 这样的互动 , 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 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归属感 , 还会让孩子更敢于探索 。 父母的脸色 , 就是孩子的情绪表 , 决定了孩子的安全感 。

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
本文插图
【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然而一项关于美国儿童被忽视的研究显示 , 大约每1000 个0~17 岁的孩子中 , 就有270 个被忽视 。 在中国 , 早在20 世纪初的抽样调查中就显示出 , 3~6 岁儿童中 , 有28%受到家长的忽视 。
现在很多家庭是父母双方都要工作 , 亲自照料孩子的时间很少 , 或者即便照料孩子 , 自己也十分冷漠 , 很难耐心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 有些家长则独断专行 , 忽略孩子的想法 。 小到买衣服 , 大到填志愿 ,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 从而反复、持续、长期地漠视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
长期被忽视 , 孩子会“习得性无助”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 , 忽略孩子的存在 , 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 , 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 , 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

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
本文插图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 。 结果 , 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 。 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 , 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 , 不被重视 , 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 , 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 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 。 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 , “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 , 而我想说的话 , 他们不肯听!”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 他让一位母亲先和孩子互动 , 孩子非常开心 。 然后让母亲面无表情 , 婴儿会持续尝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 但无论孩子怎样做 , 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 最后 , 孩子开始崩溃哭泣 , 吃手指 , 抓自己 。
后续的实验数据表明 , 在母亲对孩子冷漠以对、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里 , 孩子出现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 长期的忽视 , 则会使孩子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及注意力受到伤害或压抑 。
婴儿的啼哭、幼儿的撒娇、儿童的调皮 , 都深藏着被重视、被关注的情感需求 。 尤其在孩子三岁之前 , 如果父母刻意切断与孩子之间的情绪关联 , 孩子就会痛失对外界的依恋和探索欲望 , 相当于是把孩子扔在情绪的沙漠里 , 让其自生自灭 。 孩子经常受到忽视 , 便会形成条件反射 , 认为“我”的需求和欲望发出了信号 , 也不会得到满足 。 长此以往 , 孩子可能会对社交变得“习得性无助” 。

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
本文插图
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温暖和关爱 , 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 , 甚至轻贱自己 , 转而从其他地方寻求归属感 , 可能是网络游戏 , 可能是异性朋友 , 也可能是父母不愿接受的人 。分页标题
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可能是这样的:
1、空虚感 它让你感到与世隔绝 , 好像你本应该更加享受生活 , 却没有 。
2、反依赖 大费周章地避免寻求帮助 , 不表现出也不想感觉到自己需要别人 。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自我认识是一幅不准确的图画 , 不一定是消极的 , 但就是不准确 。
4、对自己毫无同情 , 对他人满怀同情 对待自己相当吹毛求疵
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
6、对自己生气 , 自责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 认为如果人们真正了解我 , 他们不会喜欢我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极难向他人投以情感上的关爱
9、自我约束能力差 常常对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欲罢不能 , 又很难强迫自己做那些应该做但又不想做的事 。
10、 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 , 也无法辨认其他人的情感 。
如何让孩子更有“存在感”?

obilion欧比能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它是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敌人”
本文插图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侯瑞鹤建议 , 倾听比纠正更重要 。 近些年媒体不时报道幼儿园老师虐待、体罚孩子的事件 。 可是当家长问孩子有没有受到伤害时 , 有些孩子却选择了沉默 。 有一条新闻中提到 , 孩子之所以不告诉家长是“怕妈妈担心” 。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 。
通常妈妈担心是因为事情没有按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 , 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 , 父母们往往急于纠正孩子的想法或表达 。 慢慢地孩子就会认为 , 父母不能理解我 , 如果和他们说一些事情 , 尤其是负面的 , 他们会不喜欢 , 会担心 。 孩子为了少受评判 , 遇事就少和家长说 , 甚至不说 , 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常常流于表面和浅层 。
另外 , 父母的理想标准也会拒绝真实的孩子 。 “妈妈 , 我不喜欢我们班的婷婷 。 ”“婷婷是你的好朋友 , 你怎么不喜欢她呢?”“妈妈 , 我不喜欢上幼儿园 。 ”“幼儿园多好呀 , 有滑梯 , 还有好多小朋友 。 ”类似的亲子对话片断在生活中经常上演 , 似乎没有不妥 , 然而细品一下 , 妈妈的每一句回馈其实都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情绪状态、想法等 , 只是活在自己头脑中理想小孩的标准中 , 急于评价纠正 。 成人拒绝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 , 就是拒绝真实的孩子 。
因此 , 家长一定要学会带着好奇走进孩子的内心 。 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只是他的一小部分 , 他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 若我们把这些看作是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一个信息 , 就更可能放下头脑中的诸多评判 , 带着更多好奇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 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