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马谡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望着被迫撤退的军队 , 先主当年的话语一遍一遍的冲刷着诸葛亮的脑海 。
街亭丢了后 , 诸葛亮最先会想到什么?没错 , 就是马谡跪在刑场 , 刽子手挥刀的那一瞬间 。遥想当初 , 幼常同自己彻夜不眠的谈论军事 , 平叛南中时又献出致胜良策 。
街亭丢了后 , 诸葛亮最先会想到什么?没错 , 就是马谡跪在刑场 , 刽子手挥刀的那一瞬间 。遥想当初 , 幼常同自己彻夜不眠的谈论军事 , 平叛南中时又献出致胜良策 。现如今 , 你必定要赴黄泉 , 这也多因为我的过错呀!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谡丢失街亭 , 导致诸葛亮第一次的北伐失败 , 在这前前后后都发生了哪些值得让人品论的事呢?今天 , 我们就来聊一聊马谡这个人 , 以及在《三国志》中马谡灵异的结局 。
刘备眼中的马谡
“马氏五常 , 白眉最良” 。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传出的这句话 , 意思就是马家有五个兄弟 , 白眉毛的最优秀 。可惜白眉毛的是马谡的兄长“马良” , 但这又能怎样 , 凭着马谡的才华和名望 , 不愁没有出场率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终于意识到 , 自己的团队中没有几个文化人是不行的 , 于是开始招贤纳士 , 马家兄弟也就在这时加入了刘备集团 。之后 , 在荆州发育好了的刘备决定开始继续努力 , 带领大军夺取益州 , 马谡也在随行的队伍中 。
在之后的日子里 , 可以看出刘备还是给了马谡机会的 。在刘备成功的占领西川后 , 先后任命马谡为绵竹令、成都令和越嶲太守 。也许是马谡在做成都令时和刘备有了过多的接触 , 也让刘备看清楚了马谡的本质 , 觉得他不堪重用 , 才被调到了越嶲当太守 。虽然太守比县令好听的多 , 但取远离了成都这个政治中心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记载上看 , 越嶲太守的职位马谡好像也没有干太长的时间 。当时刘备倾巢出动去夺汉中 , 大约在公元218年后 , 南中越嶲一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 这个时间上来看 , 马谡要么已经当上了越嶲太守 , 要么还在成都当县令 。暂且不管越嶲太守是哪位 , 平定这次叛乱的却是犍为太守李严 , 这直接证明了当时的越嶲太守平叛失败了 。
如果当时是马谡 , 那他在这次叛乱后应该是下岗待就业了 。如果马谡是在这次叛乱后才上岗 , 虽然任职时间不能确定 , 但从后来的雍闿叛乱来看(演义中描写的是孟获) , 马谡在越嶲太守的位置上也没做太久 , 因为当时马谡已经跟诸葛亮混去了 。
果然在刘备死后 , 他评价马谡的话让诸葛亮给选择性的忘掉了 。
诸葛亮眼中的马谡
不管是刘备的临终遗言 , 还是他对待马谡的态度 , 都可以看出马谡在刘备眼里就是个庸才 。可诸葛亮也算聪明绝顶 , 他难道看不出来吗?小编觉得 , 诸葛亮可能真的看不出来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谡在刘备面前的表现不尽人意 , 但到了诸葛亮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抛去马家兄弟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 , 马谡在诸葛亮眼中完全是一个“宝藏男孩” , 充满了才气和智慧 。《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虽然是杜撰 , 但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类似的事 , 而且还多亏了马谡的建议 。分页标题
在诸葛亮开始北伐之前 , 南中地区的雍闿联合当地部落起兵造反 , 公元225年 , 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 , 亲自率领大军平叛 。临行前 , 诸葛亮就曾问马谡有什么好的建议 , 马谡便说:“南中地区不服蜀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 及时这回将他们击败 , 下回他们还是会反 。如今北伐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 若在北伐过程中又遭反叛 , 南中路途遥远必定不利于我们 。如果对叛军斩草除根 , 恐怕会不得人心 , 而且我军同样会损失惨重 。依我看 , 应该以攻心为上 , 攻城为下 , 以心理战为上 , 以战场弑杀接为下 , 让他们心服口服 , 真心归降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也许是马谡帮自己解决了问题 , 或者是马谡的想法和自己一样 , 诸葛亮在听完这个建议后 , 真就这样做了 。也为后来的“七擒七纵”提供了历史原型 。
马谡眼中的自己
刘备的态度不能证明什么 , 丞相既然这么看重我 , 我必有过人之处 。公元228年 ,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了 , 当时诸葛亮令老将赵云占领箕谷吸引魏军主力 , 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 。
在任命先锋的时候 , 诸葛亮就完全没有听从他人意见 , 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接下了“军令状” 。马谡也是二话没说 , 当即就应下来了 , 凭着自己的能力 , 这样简单的任务有什么难度?我必定不会让丞相失望 。但结果在这里就不用说了 , 让丞相失望都算小事了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谡终究因为自己的傲慢自大而迎来了报应 , 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不免让人唏嘘 。但在《三国志》中对马谡结局的记载却颇为离奇 。
平行世界里的马谡
按常理来说 , 《三国志》算是三国历史的正确范本 , 但里面却又不少矛盾 , 最明显的就是关于马谡的结局竟然有三种 , 分别出现在诸葛亮、向郎和马良的传记里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马谡在这三人的传记里都是怎样的结局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先来看看诸葛亮的传记 , “亮拔西县千余家 , 还于汉中 , 戮谡以谢众” 。这个结局也就是我们比较熟知的那个结局 , 马谡被诸葛亮直接杀了 , 但是没有“挥泪”这一情节 , 大家一定觉得“挥泪”是演义里的杜撰 , 其实“挥泪”另有记载 。
在马良的传记里写到“谡下狱物故 , 亮为之流涕” , 诸葛亮挥泪的情节在这里哟 。但这里对马谡结局的描写却变成了在监狱中病故 。马良是马谡的亲哥哥 , 想让弟弟死的好看一点才这样说的?那向郎又是怎么回事?
向郎的传记和前俩位大不一样 , “谡逃亡 , 郎知情不举 , 亮恨之 , 免官还成都” 。这一段可就有意思了 , 马谡根本就没有死 , 而是逃跑了 。因为这个记载 , 在之后的民间传说里 , 出现了马谡逃跑后化名“宁随” , 跟随姜维继续北伐 。
这三种说法出现在《三国志》一本书中 , 而且作者还都是陈寿 , 明显的矛盾 。
结语
马谡名气大于实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但他的结局却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迷案 , 既然史书的记载也不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 那不妨让我们展开自己的想象 , 给马谡一个自己心中的结局 。
【结局@《三国志》里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给了马谡三种结局?】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