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前言
宋朝的一大现象便是文风盛行 , 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宋朝的一大成就 。 其实 , 宋朝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与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有着紧密联系 。
宋太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 , 因在位期间连续两次北伐失败 , 所以逐渐重文轻武 , 除了确立文官统治 , 他还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了中国古代的图书事业 , 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
本文插图
修建藏书处
宋代以前 , 历朝历代都有官府藏书处 , 主要拿来存放流传下来的典籍、文书和档案 。 宋朝建立后 , 官府藏书处是沿用了前朝的 , 仅仅是数十间小屋 , 虽然勉强可以遮风挡雨 , 但较为潮湿 , 面积也不大 , 这非常不利于图书保存 。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亲自视察藏书处 , 对现状十分不满 , 马上下诏建造新的藏书处 。 他对此特别重视 , 不但亲自参与了建筑设计 , 还在施工期间多次到现场指挥察看 , 在他的督促之下 , 新藏书处仅用了五个月就在次年落成了 。 《玉海》记载:“轮奂壮丽 , 冠乎内庭 , 近世鲜比” 。
藏书处周边环境也十分舒适 , 不仅有配套的花园 , 还有小河流经 , 优雅美丽的环境 , 十分适宜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们开展学问研究 。 为便于随时看书 , 宋太宗还在藏书处西面开了一个便门 , 鼓励大臣们经常去藏书处 。
新藏书处名为“崇文院” , 分为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 , 藏书总量为八万卷 。 各种图书不仅按类别防止 , 还有用青绫丝帕制作的帘幕遮光保存 , 一改过去昏暗潮湿的环境 。
新的藏书处建成后 , 宋太宗便率领大臣来此读书 , 大大增强了朝堂的文风 。
本文插图
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加 , 一些珍贵的书籍 , 额外拿出来另行存放就很有必要了 , 为此宋太宗又修建了密阁 。 “端拱元年 , 太宗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 , 择三馆珍本书籍万余卷 , 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 。
由于密阁的图书十分珍贵 , 所以管理很严格 , 一般读者仅为宋太宗一人 , 普通大臣很难接触到 。 可是没几年秘阁就不够用了 , 很多本应放进秘阁的图书只能放在崇文院的偏厅内 。 但是偏厅只能缓一时之急 , 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 。
于是宋太宗下诏另修馆舍 , 解决危机 。 新阁只花3个月就建好了 , 宋太宗亲自作文赞美它 , 并赐阁匾 , 上书“秘阁”二字 , 还带领一些大臣前去参观 , 大摆酒宴以示庆贺 。
新藏书处的建成 , 使得宋朝的官方藏书远超前代 , 为典籍的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 。 大力征书
宋朝成立之初 , 官府藏书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 , 而且少得可怜 , 仅有一万多卷 , 这完全无法满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 , 宋太宗为此很担忧 , 便采取了许多措施增加藏书 。 收缴其他国家的图书
宋太宗即位后继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 以完成统一大业 。 而这些割据政权或多或少的都有官府藏书 , 它们灭亡后 , 这些藏书也被北宋政府收缴 , 成为了宋官府藏书一个组成部分 。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 吴越国归顺大宋 , 所藏图书归北宋所有 。 次年北汉被打败 , 宋太宗派专人到其都城太原点检图书 , 并运回都城汴梁 。 命令地方官员收集图书
除了军事 , 宋太宗还利用自己是统治者的身份 , 发布政令施压官员征求图书 。 例如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诏命令各州搜访先贤笔迹、著作 , 有不少收获 。 《太宗皇帝实录》记载:“荆湖献晋张芝草书及唐韩干画马三本 , 潭州石熙载献唐明皇所书道林寺王乔观碑 , 袁州王浣献宋之问所书龙鸣寺碑” 。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 , 他又命令地方搜索魏晋时期的大书法家钟繇的作品 , 同样成果显著 。 而且除了钟繇的作品外还有意外收获 , 例如镇国军节度使钱惟演和秘书监钱昱献上了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墨迹 , 宋太宗给予肯定并进行表扬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派专人重金收购图书
中国古代的平民百姓有私家藏书的传统 , 所以当国家藏书匮乏时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一般都会采取从民间购买的办法 , 一般都有效果 , 很多珍贵图书常常会以这种方式进入官府 。
例如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 宋太宗派人到宋州的赵邻几家 , 花大价钱将其收藏的许多关于唐代以来的将相名贤的资料共百余卷买了回来 。 次年 , 他又派人到江浙地区购买图籍 , 购得古书六十余卷 , 名画四十五轴 , 还有王羲之、怀素等书法家的作品 。
这批图籍质量极高 , 全部放入了密阁收藏 。 大力校勘发行图书
宋朝政府对所收集到的图书并不是简单地按类别存放 , 而是先要进行整理 , 挑选有价值的书进行校勘 。 宋太宗极其看重校勘工作 , 严格程度为历朝历代之最 , 甚至还有绩效考核 。 《宋会要辑稿》记载:“凡校勘官校毕 , 送复校勘官复校 。 勘毕送至判官馆阁官点校、详校 , 复于两制择官一、二人充复点校官 , 俟主判馆阁官点校详校 , 讫复加点检 , 皆有程课 , 以考其勤惰焉” 。
以往的图书校勘通常只有初校和复校两道工序 , 但在该时期多达五六关 , 可以看出宋太宗对待学术和图书事业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
宋太宗时期校勘的主要图书有《五经十义》《史记》《前汉书》《后汉书》《说文解字》等 , 质量都很高 。
其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杰出成果 , 现在仍是相应领域的基本文献 , 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备书目 。 这些书能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 , 宋太宗功不可没 。
本文插图
校勘整理后的图书 , 宋太宗会要求送到负责出版工作的国子监进行印刷出版 , 向社会公开发行 , 以提高国民素质 ,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头一遭 。
校勘整理为图书出版奠定了高质量的基础 , 图书出版又促进了校勘整理成果的普及 , 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 还间接促进了印刷术的创新 , 使全社会受益 。 重视典籍编撰
前面说到了宋太宗推进图书事业的三大举措 ,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 , 以上措施都是对于前朝的图书事业成果的改进 , 对于一心想要在文治方面留名青史的宋太宗来说这是不够的 , 他在位时一定得做出有创新的成果 , 这样才能够说自己文治卓越 , 出类拔萃 。
宋太宗的措施便是编撰典籍 , 他在位期间组织专人编成了三部类书 , 分别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
类书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大型资料性书籍 , 负责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 , 按门类、字韵等方式编排 , 提供给学者查验研究 。
由于辑录书籍众多 , 涉及广泛 , 所以通常工程量极大 , 一部类书的编撰一般需要上百人工作数年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位期间能编一部就已经很出色了 , 宋太宗连编三部 , 非常少有 。 这三部类书整理并保存了大批古代文献 ,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术发展 。
《太平御览》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起编 , 耗时六年编成 , 原名《太平总类》 。 宋太宗亲自更名:“指掌千古 , 颇资乙夜之览 , 何止名山之藏 , 用锡嘉称 , 以传来裔 , 可改名《太平御览》” 。
该书所引用的书籍达2500多种 。 是现存古代类书中保存五代十国时期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 , 当今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 是古籍校勘工作的必备书目 。
本文插图
《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在同一年开编 , 3年后编成 , 内容主要是野史小说 。 该书对研究古代小说具有积极意义 , 而且宋代之后的许多文艺作品 , 都是从这部书里提取素材加工而成 。 它极大的推动了文艺的发展 , 所以有“小说家之渊海”的称号 。分页标题
《文苑英华》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2年)起编 , 耗时4年编成 , 共有一千卷 。 该书收录了南朝时期至五代的近2200个作家的两万多篇作品 , 并编入赋、诗、歌行、杂文等三十八类中 , 被评为“实为著作之渊海” , 是当今研究古代文学的必备书目 。
除了以上三部重要类书 , 宋太宗时期还编成了一些医术和佛书 , 以《神医普救方》和《大宋高僧传》为代表 。
《大宋高僧传》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完成 , 共三十卷 , 记述从唐高宗时至北宋初年的僧人事迹 , 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依据 。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神医普救方》成书 , 这是一部大型中医方剂书 , 共一千卷 , 是在广泛征集民间医书的基础上编成的 。 之后 , 宋太宗派专人在《神医普救方》的基础上编成《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 并把成果分享给大众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以印本《圣惠方》颁天下 , 每州择明医术者一人补医博士 , 令掌之 , 听吏民传写” 。
在中国古代社会 , 如此大规模的编辑医书是罕见的 , 宋太宗不仅这么做了 , 还共享成果 , 这同样是极其罕见的 , 可见他的爱民和非常渴望推广文化事业的心态 。
本文插图
总结
虽然宋太宗在位时 , 两次北伐接连失败 , 与辽国对峙的形势也随之急转直下 , 可以说他在军事领域做得十分糟糕 , 被后世所诟病 。 但他尤其注重文治 , 一大表现就是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极大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 , 为北宋的文化繁荣提供了条件 , 这在古代统治者中首屈一指 , 这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
看完后对宋太宗在文化和书籍方面的作为是不是很钦佩呢?
参考文献:
《宋史》
《文献通考》
《太宗皇帝实录》
【攀登历史高峰毁誉参半的北宋第二位皇帝,重文轻武,对图书业的贡献功不可没】《续资治通鉴长编》
来源:(攀登历史高峰)
【】网址:/a/2020/0521/1590063613.html
标题:攀登历史高峰毁誉参半的北宋第二位皇帝,重文轻武,对图书业的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