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宣纸”其名

在世界造型艺术之林中 , 没有哪一种造型艺术能将浓淡、干湿、阴阳、虚实、飞白与皴擦、点线与重彩如此巧妙地糅合集中在一张画上 , 只有中国画才能做到这一点 。被誉为现代艺术创始人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评价中国书画艺术时说“没有一点颜色 , 用一根线画水 , 却使人看到江河 , 嗅到了水的清香 ,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 , 却包含着一切 , 连中国字都是艺术” 。而为这样一个艺术呈现提供最好保障的就是宣纸 , 只有宣纸才能将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理想追求和情感表达 , 变化莫测地全方位体现 , 形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 , 所以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宣纸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 。

「」再谈“宣纸”其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宣纸产品侧影
笔墨当随时代 , 从先秦时期的壁画到唐宋以后发展的纸本画 , 特别是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建立密切发展关系后 ,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 , 中国书画艺术依靠宣纸发展关系不可变 。然而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人们对宣纸却出现了很多的误解 , 主要体现在 , 一是认为只要是柔性的带有帘纹的纸就是宣纸 , 认为只要能用毛笔沾墨书写绘画的就是宣纸;其二是宣纸的产地不受地域限制 , 日本、韩国、台湾、浙江、云南、广西、四川等地都能产宣纸;三是宣纸有机制和手工之分 , 认为最好的是手工宣纸;四是宣纸是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发明的 。
【「」再谈“宣纸”其名】
「」再谈“宣纸”其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郭沫若于1964年为宣纸题词
导致人们对宣纸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就是 , 一是很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驱动 , 将手中劣质的手工纸或低成本的机械纸充当宣纸卖给终端消费者 , 而制作的虚假宣传;二是很多手工纸的传统文化功能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而弱化或消失 , 为了生存加上这些手工纸也具备一定的书写、绘画特性 , 被终端消费者误认为宣纸;三是宣纸一直是各地手工纸争相模仿的对象 , 冠以宣纸一名的销售也算正常;四是宣纸是由手工纸在流传过程中注入地方元素诞生的特有纸种 , 其技艺和表现形式的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并非某个人或某个家族能在很短时间内发明创造的 ,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不能坚守宣纸的正统传承 。
宣纸产于唐代 , 以归属于宣州府而得名 , 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献是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 用法蜡之 , 以备摹写 。”据《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载:“宣州贡纸、笔”等内容 , 明清时期多部《泾县志》记载宣纸最迟在明代由巡按衙门直接从泾县宣阳都提调 , 清代康乾盛世期间 , 改成内差采买、布政司运输 。由此说明 , 宣纸不同于他地的纸张进贡方式而彰显出非凡地位 , 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宣纸历史文化 。因至少有1200年历史传承形成的文化认同 , 在中国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对宣纸的诠释为“一种书画用纸 。用檀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 。原产于唐代宣州(今安徽泾县) , 故名 。纸质洁白、细致、柔软 , 宜书宜画 , 也用于雕版印刷 。原有渗化性能的 , 称‘生纸’;煮捶或上蜡砑光的 , 称‘熟纸’ 。”

「」再谈“宣纸”其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彦远于847年完成的《历代名画记》
宣纸技艺在不断注入泾县地方元素中 , 与泾县的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 形成鱼水关系 。工艺发展成熟后的宣纸采用安徽省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 , 在泾县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条件下 , 分别进行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腌沤、发酵等工序 , 通过日晒雨淋的自然漂白后 , 按不同比例混合 , 经过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完成 , 历时2年多100多道工序 , 使用同样的原料 , 没有泾县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也同样达不到宣纸质量要求 。因其产品根据不同的配比、规格和厚薄形成不同的分类 , 产生不同的分类方式而彰显出宣纸文化厚重的原因之一 。从而 , 宣纸成为泾县乃至安徽的文化符号 。2002年 , 宣纸被列为国家原产地域(后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 , 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 ,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成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中唯一进入人类非遗项目 。宣纸进入国际视野后 , 越来越多不怀好意的人对其名众说纷纭 , 越来越多的仿冒产品充斥宣纸市场 。再谈“宣纸”一名 , 主要告诫大家擦亮防伪驱劣的眼睛 , 不仅能为自己选购正宗宣纸 , 也能进一步弘扬正统中华传统文化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