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古代人的“高考”——科举 , 起源于隋朝 , 终止于1905年的清末新政 。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 , 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英国的大百科全书称赞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是中国的科举制 , 极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
对于科举制度盛行的古代世界 , 它无疑是最完美的人才选拨制度 , 更是对越南、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甚至于为世界的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
但是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与作弊 , 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怎样作弊的呢?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呢?科举考试的捷径——“高考”作弊的产生与发展科举作弊的起源
科举考试的产生可以说为穷苦底层人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跻身上流社会哥统治阶级的平台 。正所谓:“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可以说是百姓唯一的出路 , 但众所周知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 。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举作弊现象最早起源于唐朝(隋朝历史太短 , 其科举考试作弊现象 。也基本上无从考证 。) , 唐代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 , 时人评价“三十少进士 , 五十老明经 。”据《新唐书.选举制》中记载:“又以郑愔为侍郎 , 大纳货赂 , 选人留者甚众 。”
可以说 , 唐初盛行的最简单粗暴的作弊方法就是直接向考官行贿 。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 但是却相当实用 。尤其是在当时朝中陇右门阀所统治的唐代 , 其独特的政治土壤也为行贿主考官的作弊手段的盛行 , 提供了基础 。
当然此种作弊手段局限性过大 , 只适用于一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子 , 而一些真正有才华的读书人还是不能够步入官场 。所以在盛唐时期就出现了更加高雅的作弊手段“行卷” 。
行卷顾名思义就是考生在科举考试之前 , 将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一些有声望 , 有背景的名臣和大官 。比如比较有名的就是我们的大诗人王维 , 其曾经将自己的诗词赠送给玉真公主 , 获得了公主的保证 , 从而在科举考试之中成为状元郎 。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不紧使笔者想到我们的太白兄如果参加科举 , 会不会也能进士及第 。毕竟我们太白兄也是得到了宫廷诗人贺知章“谪仙人”的认可啊 。
最后到了唐代衰落之时 , 有些官员甚至是被一些小人所操纵 。据《旧唐书.选举制》中记载:“杨国忠为右相 , 先遣吏密定员阙 , 一日会左相及诸司长官于都堂注唱 , 以夸神速 。由是门下过官、三铨注官之制皆废 , 侍郎主试判而已 。”
从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杨国忠等人将进士名额实现了内定 , 从而彻底操纵了科举取试 。也为自己的公子杨萱由本来的“学术荒漏”一下子变成了上第 , 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
个人认为在科举制度发展的时期 , 由于各项制度的不完善 , 以及唐代门阀势力还未完全根除 。造成“制度性作弊”屡禁不止 。(制度性作弊就是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 , 而使得考生钻了制度的空子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 。所以 , 在唐代“高考作弊”只能说是刚刚起步 , 鲜有技术性特别强的作弊手段产生 。“高考”作弊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唐代之后 , 作弊手段实现了大的发展 。宋代 , 由于糊名制的实施 , 行卷这种作弊手段可以说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考生们不得不选择其他的作弊手法以使自己能够中举 。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分页标题
而最行之有效的手法便是“打小抄” , 许多应试的举子将四书五经刻在一个非常小的本子上 。(这是和我们小时候考试打小抄如出一辙啊) 。甚至于连自己的随身衣物和毛笔、砚台都不“放过” 。更有甚于同乡者 , 通过彼此的考试房间的窗户直接传递答案 。
另外 , 宋代的另一种作弊方式就在于冒籍 。《宋书.选举制》中记载:“有笃废疾者不得贡 。贡不应法及校试不以实者 , 监官、试官停任” 。
也就是说一些残废的和犯过罪的是不能贡举的 , 但是寒窗十年 , 这些仁兄们肯定不会甘于寂寞 。于是乎冒籍这种作弊手法呼之欲出 ,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高考移民” 。
从之前的考生所在地 , 迁徙到外地从而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 。而冒籍现象也是基于宋代对于贡举制度的宽松政策 , 如果考生有特殊情况政府也是会相应地进行特殊对待的 , 比如说在外地守孝的考生就可以回原籍参加贡举 。
而到了明清时期作弊手法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明清时期作弊大概分为三种 , “枪手代考”、约定门生和买通主考 。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首先说枪手代考 , 这其实和现代替考没有什么区别 , 由于当时没有什么识别手段 , 导致枪手代考这一营生发扬光大 。但是随着朝廷将个人体貌特征写入“准考证”枪手代考也就逐渐消声灭迹了 。
其次 , 就是作弊中的贵族约定门生课 。所谓约定门生 , 就是主考官在科举考试之前单独会面某位考生给这位仁兄透题的行为 , 之后无论哪位主考官选定这位仁兄 , 此仁兄都是之前这位主考官的门生 。这可以说使得作弊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
考生不但能得到平步青云的机会 , 考官也可以实现“养儿防老” , 达到一个双赢 。历史上著名的唐寅兄就是走的约定门生的路子 。(虽然 , 后因华某从中作梗没有中举 , 但属实得到了实惠 。)
最后一种就更为直接了 , 就是某些富家子弟为谋取功名 , 从而用巨资行贿买通考官 。这可以说是最稳妥的作弊手段 , 无论你是答不对题还是交白卷准能高中 。
具体作弊流程从之前不糊名时 , 通过认名字确定考生 。到糊名后主考官无法再通过名字确定考生 , 以至于与考生相约特殊的暗号或者是诗文 , 来区别其他考生 , 而达到中举的目的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作弊手段的不断升级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糊名制的产生 , 杜绝了体系内作弊糊名制最早出现于武后时期 , 据《新唐书.选举制》中记载:“初 , 试选人皆糊名 , 令学士考判 , 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 , 罢之 。”
也就是虽然糊名制出现的时间较早 , 但是在刚刚运用到实际之时 , 并没有起到其该有的作用 。而是被统治者孙抛弃 。直到宋太宗淳化三年 , “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 , 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 。
得到宋太宗的采纳 , 从而才实现了糊名制的广泛运用 。宋代之时糊名制考生姓名、籍贯、出身等一律盖住 。这就使主考官不受考生身份的影响 , 而能够进行公平、公正地批判试卷 , 以实现人才选拨的公正 。
但是到了明代由于新情况的出现 , 旧有的糊名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政府反作弊的需要了 。所以在在有明一代 , 糊名制也实现了新发展 。
具体内容上就是在科举结束之后 , 派以专人重新抄写考生的试卷 , 然后抄写完毕之后统一分发至不同的考官 , 进行审阅 。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考生买通主考官这一最简单有效的作弊途径 。
糊名制的运用是政府反作弊手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 宋真宗曾经评价糊名法说:“今岁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 , 然有艺者皆喜于尽公 。”可以说糊名制是古代时期最为完备的反作弊手段 , 该法的运用直接杜绝了体制内作弊 。从而使科举取试在审阅阶段实现了公平 。施以重罪提高作弊者的“犯罪”成本分页标题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历朝历代对于科举作弊都采取了重罪处罚的办法 , 以抑制科举考试的作弊行为 。在宋代考官泄题是要充军发配的 。而对于考生作弊 , 轻则要返还原籍 , 永世不得为官;重则充军发配 。而到了明代对于科举作弊的惩处也大多是继承宋法 , 考生作弊轻则返回原籍 , 重则坐牢 。如《明史.选举制》中记载:“弘治十二年会试 , 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 。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 , 乃命东阳独阅文字 。给事中林廷玉复攻敏政可疑者六事 。敏政谪官 , 寅泰皆斥谴 。”倒霉的伯虎兄从此远离官场而最终成为了一代风流才子 。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作弊与反作弊】而对于替考、冒籍等作弊手法的整治历朝历代也有相应的措施 。唐代建立了考生的个人档案 , 通过特殊准考证而确定考生籍贯、姓名、出身等各项信息 。
宋代 , 在准考证上增加了考生的外貌特征 , 从而基本上杜绝了替考的可能性 。
另外明代制定了南北榜制度 , 解决了南北举子分布不均的问题 , 从而大大降低了考生冒籍考试的几率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从而杜绝了考生各个途径的作弊行为 。总结:
科举举试历1300多年的发展 , 为我国的官员队伍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来源和人才储备 。但是在中途也确实出现了许多的弊端 , 但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终究科举取试是要真才实学的 , 如果光靠作弊实现“金榜题名”的理想终究是靠不住的 。
正所谓:“天亦有情天亦老 , 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最后也奉劝我们的广大学生 , 千万不要在考试中作弊哟!
参考文献:
《新唐书.选举制》
《明史.选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