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的大黄将军

相传 , 宋代元祐五年(1090)春 , 蕲、黄二郡疫痢流行 。宋哲宗下诏敕令各地名医献策 , 但用遍众药均不见效 。后黄郡东州知府献出祖传秘方“大黄汤” , 才控制了疫情 。“大黄汤”的配方其实很简单:取用大黄一两、酒二两 , 混和浸泡半日后再煮至煎液剩一两 , 分两次服用 。显然 , 疫情能得以控制完全有赖于大黄强大的抗菌作用 。
【[]中药中的大黄将军】
[]中药中的大黄将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黄 , 别名将军、川军、锦纹等 。我国最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大黄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明代李时珍、唐代孙思邈及清代瘟病学家都是善用大黄的高手 , 难怪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大黄为“良将” 。《神农本草经》将大黄归于下品 , 认为其功用:“主下瘀血 , 血闭 , 寒热 , 破癥瘕积聚 , 留饮宿食 , 荡涤肠胃 , 推陈致新 , 通利水谷 , 调中化食 , 安和五脏 。”《药性赋》纵论大黄“味苦、性寒、无毒 , 其性沉而不浮 , 其用走而不守 , 夺土郁而通壅滞 , 定祸乱而致太平 , 因名之曰“将军” , 寥寥数语便把大黄的性味、功效表达得鞭辟入里 。因其纹理斑驳 , 故又名绵纹、绵纹大黄 。因其产于蜀地最佳 , 又名川大黄 , 川军 , 川绵纹 。
在中国医药史上 , 从宫廷医案、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 , 从配伍内服到炮灸外用 , 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破积行瘀、解毒止痛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 , 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洗剂等 。除此之外 , 大黄酒、大黄茶等还是养生保健的佳品 。

[]中药中的大黄将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 除去细根 , 刮去外皮 , 切瓣或段 , 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性寒 , 味苦而微涩 , 气味清香 , 嚼之有黏牙的感觉 。归脾、胃、肝、大肠、心包经 , 具有泻下攻积 , 清热泻火 , 凉血解毒 , 逐瘀通经 , 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积滞便秘 , 血热吐衄 , 目赤咽肿 , 痈肿疔疮 , 肠痈腹痛 , 瘀血经闭 , 产后瘀阻 , 跌打损伤 , 湿热痢疾 , 黄疸尿赤 , 淋证 , 水肿;外治烧烫伤 。但大黄易伤脾胃 , 其性沉降, 善活血祛瘀 , 妇女怀孕、经期、哺乳期忌用 。
大黄不同的炮制品

[]中药中的大黄将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黄的现代研究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 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蒽醌类物质 , 包括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 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大黄除用于实热积滞便秘外 , 还被用于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急性细菌性痢疾、烫伤、口腔炎、口唇溃疡、毛囊炎等 。研究表明 , 大黄能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 , 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 使受伤部位的血管收缩 。所以 , 大黄临床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 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 ,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证明 , 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 故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

[]中药中的大黄将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
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