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建校115周年是什么原因?复旦建校115周年背后的真相
华农建校109年迎首位女校长
文章图片
南都讯 贺蓓 通讯员 方玮 12月28日下午 , 华南农业大学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干部任职宣布会议 。 广东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陈文明在会上宣布有关任免决定并讲话 , 省委决定任命刘雅红为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据悉 , 刘雅红是华农建校109年来首位女校长 。
此前 , 陈晓阳自2006年5月16日起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副书记、校长 。
刘雅红简历
刘雅红 , 女 , 1966年5月生 , 1996年7月参加工作 , 1988年12月入党 , 学历研究生、农学博士、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 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院长 , 2014年6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
1990年7月东北农业大学兽医本科毕业 。
1993年7月获东北农业大学兽医药理学硕士学位 。
1996年7月获华南农业大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专业博士学位 。
1996年留校任教 , 1996年晋升为讲师 , 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 , 2003年晋升为教授 。
1997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兽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
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任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常务副主任 。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院长 。
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任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院长 。
2014年7月至今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
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2011年受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12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复旦人物 | 研究冷门“绝学” , 实力圈粉!这位“青年文艺家”就在复旦
办公室摆放着博物馆周边、仿古文具和蜡烛 , 曾去到南亚、中亚等地探访古迹 , 总是妆容得体、衣饰优雅……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教师包慧怡就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中世纪人文主义者 。
入选了本年度“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包慧怡为中世纪深深着迷 , 散着光热、令人瞩目 , 很容易让人想到灯或者火炬 , 想到那些属于老师的经典比喻 。 她从复旦获得知识的光亮 , 再走到爱尔兰独自捕光 , 而后回到熟悉的母校将火光传递 。 她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自在欢畅 。
文章图片
▲
包慧怡讲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在暗处捕捉光
在参加复旦外语类保送生体验营时 , 2018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欧阳姝琪曾被一堂有关中世纪文学的讲座深深吸引 。 那个说着《奢华时辰书》 , 因喜欢相关研究而透着认真专注 , 在讲座中侃侃而谈的人 , 在后来成为了促使她愈发勤于学业的老师兼学姐 。
这个人 , 就是包慧怡 。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 , 中世纪感官史 , 8-15世纪手抄本中文本与图像的互动 , 欧洲古文书学……包慧怡所关切的领域 , 是欧阳姝琪和许多人心目中的神秘世界 。 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不同 , 在翻译前 , 需要先将手稿上不甚清晰的内容转写下来 , 先判断 , 再确认字母 , 过程冗长 , 还考验眼力 。
对自嘲少有耐心的包慧怡来说 , 会选择这般耗费爬梳功夫的研究领域 , 也曾下了大决心 。 “人文学科仅仅靠灵气和天赋是不够的 。 ”包慧怡明白 , 灵光闪现的中世纪研究势必诞生于大量枯燥材料之上 。 她要求自己尽力找到手抄本、手稿 , “能一手不要二手” , 即使是面对已有的精校本 , 也绝不“掉以轻心” 。 她将阅读看作是自己的根基 , 几乎把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变成了书房 , 在博士学成归国后的一、两年里都没有读过与研究不相关的“闲书” 。分页标题
包慧怡非常享受专注沉浸于科研的时光 , 认为这是一种令人宁静的力量 。 所以 , 除了备课、上课和事务性工作 , 她将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科研 。 为了尽可能保护这一段珍贵时间 , 她总是集中一个时段来回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 没有纯粹的休息日和假期 , 即便在旅行路上也会背着电脑随时记录灵感 。
昼夜不息的努力换来了高质量的产出 。 至今 , 包慧怡出版了包括英文学术专著《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Shaping the Divine, The Pearl-Poet and the Sensorium in Medieval England”)、文学评论集《缮写室》在内的5部主要著作 , 及《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爱丽尔》《好骨头》等14部译著 。 她的课题《英国中世纪世界地图中的“东方叙事”图文研究》也作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顺利立项 。
文章图片
▲
包慧怡著作:Shaping the Divine: The Pearl-Poet and the Sensorium in Medieval England (《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 2018
包慧怡自述 ,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研究在国内是一片鲜有人问津的领域 , 这份科研工作就像在暗道处发现光 。 很多事情都像垦荒 , 有冒险 , 但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这块做的人太少 , 我只是在做垒砖的工作 。 在奠基的过程中 , 我还是比较有成就感和骄傲感的 。 ”她说 , “我是一个养成中的学者 , 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
▲
在“一席” 讲解中世纪世界地图的图文叙事(点击图文即可查看)
“点亮”年轻的星球
2017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许欣妤保留着一张和包慧怡的交流截图 。 截图中 , 她对着包慧怡拍摄的复旦校景图评论道“诗歌课拥有一整个窗棂的银杏叶和蓝天” , 而包慧怡则回复她“满树都是leprechaun(小精灵) 。 ”
对许欣妤来说 , 这张截图记录着一刻无法言喻的快乐 。 那一刻 , 诗歌的力量为她打开眼界 , 使她看到了原本无法看到的世界 。
这是一堂《英语诗歌赏析》课带来的心领神会 。 在对话发生以前 , 包慧怡在课上讲到叶芝 。 她提到叶芝创作中用到爱尔兰传说 , 传说里 , 精灵世界和人类世界并非泾渭分明 。
《英语诗歌赏析》是包慧怡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 。 课堂上的她一如截图中闪着点点启发人心的灵光 , 被受其感染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作“包包” 。 对于教学 , “包包”有一套符合个质的理念——她希望去“点亮”(illuminate) , 而不是去“阐明”(illustrate) 。
“点亮只不过是一个邀请的动作 。 你可能是推开那扇大门的人 , 但是最终的光和找寻的路属于学生自己 。 我觉得这特别重要 。 ”包慧怡打比方 , “其实你是一个传递火光的人 , 我更看重的是为别人开启一种可能性 。 光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图景 , 为他照亮怎样的风景 , 你是不知道的 , 也无法掌控 。 ”
文章图片
▲
带学生参加布鲁姆日(Bloomsday)古装派对 , 朗诵乔伊斯《尤利西斯》片段
这样的理念贯彻于她的课堂中 。 为了帮助没有古英语基础的学生理解中世纪的枯燥文本 , 信奉埃科“图像是俗世的文学”的包慧怡会顶着“灵魂画手”之名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自行作画 , 更会准备几十页的PPT展示中世纪手抄本 。 在《英语诗歌赏析》课上 , 她曾安排了10首需逐堂赏析的精读诗歌 , 要求学生完成带注解的翻译(annotated translation)——逐行翻译 , 写下处理疑点时做决定的理由 , 比较自己译本和著名译本的异同 , 阅读相关研究 , 一切只为“写作、翻译、阅读能够结合在一起 , 在诗歌的选修课上都得到训练” , 让学生自己来和文本“打交道” , 充分吃透文本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
课堂板书
知识储备丰富的她经常在课堂上旁征博引 , 小到一个单词的词源 , 也能挖掘出令学生惊叹“原来如此”的历史故事 。 她会在第一节课特意教授大一学生检索的基本功 , 帮助新生从头建立良好研究习惯 , 鼓励他们尽早从事独立研究;也会教导学生要有大文科概念 , “安利”其它院系课程 , 和课外书籍、纪录片、博物馆展览等种种资源 。
包慧怡曾见过毕业后深入课上所学 , 继续做相关研究的学生 , 也曾偶然发现本无太多交流的学生基于自己的课写出漂亮的毕业论文 。 “点亮”虽间接而迂回 , 但那些发现被点亮之人的意外时刻 , 却总能让她感到极大欣慰 。
授课的迷人之处正在她面前不断展现 。 有时 , 通过列课程大纲就会让她感觉建立着一个“知识宇宙”:她和学生都是星球的主人 , 每颗星球都依循轨道运转 , 有一种“纯粹的求知的乐趣” 。 包慧怡如此形容这种感觉:“世界是混沌和无序的 , 但一门课能在无序的世界中建立一种有序 。 虽然时间和空间看似是一种限制 , 但迷人的恰恰是在有限中创造无限 。 ”
青春仿若无尽
从2003年就读本科 , 到如今担任“青椒”至第4年 , 包慧怡的复旦之缘已延续整整16年 。 这片校园不仅带给她太多重要回忆 , 亦是将本科和硕士时的她“点亮” , 令她徜徉于可能性大海的原点 。
她仍然记得在复旦时选读的那些“看起来离本专业比较远”的课 。 《旧约原典导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梵文》……世界文学宝库的浩渺 , 不同国家的灿烂文化 , 有关语言的全新认识曾这样展现在当时的她面前 。
文章图片
▲
在印度拉贾斯坦邦做田野调查 , 给中学生做建筑细节讲解
“复旦像一个大的缮写室 , 缮写士是流动的 , 缮写室本身还在 , 像柏拉图学园的感觉——最好的头脑 , 永恒的年轻的感觉 , 在于你被一群求知的人和热爱自己研究的有趣的人所包围 。 你很高兴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 。 ”
如今 , 换了身份的包慧怡得到了复旦给予的另一份“礼物”:学生们总是乐于和她打成一片 。 他们之中 , 有的关注了包慧怡的豆瓣账号和“慧怡拾穗” , 有的在课外参加思南书局的朗诵会 , 有的则购买了包慧怡从未在课堂上介绍的个人著作 。 在包慧怡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另两位教师不定期组织的多语种诗歌论坛“沙仑的玫瑰”上 , 学生亦经常欣然受邀 , 用自己擅长的语种分析同一个意象 。
而“迷弟”、“迷妹”们或许未曾想到 , 被崇拜的包老师也会有因与他们交流而打开思路、产生研究新灵感的特别时刻 。
“在学校里 , 经常觉得死亡和衰老绝对不可想象 。 对我来说 , 活着就是一个漫长的青春期 , 去创造、去生活 。 ”包慧怡说 , 与学生在一起时 , 会忘了自己多少岁 。 她时常生出一种错觉 , 好像时空皆未移动 , 青春绵绵无尽 。
文 字
张曼麟 陈文雪
编 辑
西湖高研院首批博士生入学:与复旦联合培养 , 授复旦博士学位
据浙江在线报道 , 9月2日 , 国内第一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目标 , 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 , 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云栖小镇举行开学典礼 。 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从全国400多位申请人中选拔而出 , 成为西湖高研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正式入学 。分页标题
西湖高研院院长施一公在此次开学典礼上称 ,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 他特别强调要感谢复旦大学与西湖高等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 使得今年入学的19位学生有了一个温暖的大后方、一个可以信赖和获取知识与力量的家 。
澎湃新闻注意到 , 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曾于今年4月28日公布了“复旦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2017年招生简章” 。 根据招生简章的有关信息 , 复旦大学和西湖高研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 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
经教育部批准 , 上述两校从2017年起共同实施“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首批学生于2017年秋季入学) 。 学生入学后 , 在复旦大学注册学籍 , 由两校联合培养 ,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 , 发给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证书 , 授予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
此次招生的专业包含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等 , 均按一级学科招生 , 实行“申请-考核”制 。 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者、硕士学位获得者均可申请本项目 。
公开资料显示 , 西湖高研院是西湖大学(筹)的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 。 作为一所新型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 , 西湖高研院下设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生物学四个研究所 , 将为新型民办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筹)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
2015年6月 , 《筹建西湖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 正式启动西湖大学筹建工作 。 2016年12月 , 西湖大学(筹)的前身——西湖高研院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 。
【复旦建校115周年是什么原因?复旦建校115周年背后的真相】浙江在线9月2日的报道还提到 , 今年3月开始 , 西湖高研院与复旦大学采取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模式 , 展开博士研究生的遴选和培养 。 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到5年 , 在开始的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里 , 他们将根据各自培养计划 , 在复旦大学相应院系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 其余时间将在西湖高研院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工作 。
【复旦建校115周年是什么原因?复旦建校115周年背后的真相】西湖高研院首任院长 , 著名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在开学典礼上寄语学子 , “西湖高等研究院旨在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 , 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剑指世界一流……希望你们以创新为目标 , 通过批判性的思维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人类未知的前沿领域 。 ”
- “会,而且已经发生”
- 北大复旦学子当中介卖房,上一代造的孽,下一代来背
- 中金网|专利失效产品竞争力存隐忧,复旦张江供应商屡被要求整改或“埋雷”
- 财华社|复旦张江(01349-HK)A股发行的初步询价于6月8日进行
- 智通财经|复旦张江(01349)预期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55%-35%,首季归母净亏损1828.61万元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115岁“寿诞” 全球校友“云聚母校”“共沐光华”
- 复旦博士一年才赚8.2万,人大代表怒了
- 『复旦』复旦建校115周年 云端校史馆上线 校庆节目单出炉
- 问董秘|目前进展如何?,投资者提问:请问贵司和复旦大学在类脑芯片方面的研究
- ■原创 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复旦女博士患癌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