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悼文具体什么情况?何氏家族悼文具体情况
李氏文化:李氏家族起源与分布
文章图片
陇西李氏的四大房系
陇西李氏有四大房系 , 即武阳房 , 姑臧房 , 丹阳房和敦煌房 。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 , 有四房最为兴盛 。 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 。 唐朝时期 , 这四房出宰相十名 , 荣显功高 , 流芳百世 。
【何氏家族悼文具体什么情况?何氏家族悼文具体情况】武阳(陵)房世系
武阳房出自兴圣皇帝第七子李豫之玄孙李纲 。
李豫 , 字士宁 , 为东晋西海太守 。 其孙李炎之 , 字景珍 , 为后魏侍中、文简公 。 李炎之生二子:纲、慧 。 李纲 , 为宜州刺史 , 生充节、充信、充颖三子 。 李充节 , 为隋朝朔州刺史、武阳公 , 他生三子:大通、大辩、大亮 。 李大亮 , 为唐朝右卫大将军、武阳懿公;李充颖 , 为后周滑州刺史、流江公 , 他生宣州刺史义本 。 李义本生(辶向)秀 , 李(辶向)秀 , 字茂实 , 武后时为相 , 他生子名俊 。 李俊为黄州刺史 。
姑臧房世系
姑臧大房出自兴圣皇帝第六子李翻 。 翻 , 字士举 , 为东晋祁连、洒泉、晋昌三郡太守 , 他生有三子:怀达、抗、宝 。 李抗为东莱太守 , 他生子思穆 。 李思穆 , 字叔仁 , 为后魏营州刺史、乐平宣惠伯 , 他生子奖 。 李奖 , 字道休 , 为北齐魏州尹、广平侯 , 他生子壤 。 李壤为黄门郎 , 牛斌 。 李斌为散骑侍郎 , 袭乐平侯 。
李宝有七子:承、茂、辅、佐公、业、冲、仁宗 。 老大李承号姑臧 。 承 , 字伯业 , 为后魏荥阳太守、姑臧穆侯 , 他生有四子:韶、彦、虞、蕤 。 李韶 , 字元伯 , 为定州刺史 , 封姑臧文恭侯 , 他生有三子:(王兴)、瑾、瓒 。 李瑾 , 字道瑜 , 为后魏通直散骑侍郎 , 文恭侯 , 他牛有二子:蓓之、行之 。 李菁之的儿子李蔓容 , 为北齐考功郎中 , 生有二子:元俭、武卿 。 李元俭生有五子:义(王寿)、义珙、义璋、义琛、义瑛 。 李义琛为工部侍郎 。 李武卿的儿子元德 , 为瘿陶令 , 他生有三子:义炎、义罐、义(王进) 。 李义炎 , 唐高宗时为相 。 李行之 , 字义通 , 隋朝时曾为唐州下溠郡太守 , 封固始县男 , 他生有二子:夷道、元道 。 李元道 , 为秦王学士、给事中、常州刺史 , 他生有二子:正基、云将 。 李正基为太子合人 , 他的儿子李直 , 字景信 , 为给事中 。 李宣的儿子李成裕 , 为秘书监 , 他生子名揆 。 李揆 , 字端卿 , 肃宗、德宗两朝为相 , 被时人称为“唐第一人李揆” 。 李揆生有四子:兴公、次公、幼公、佐公 。
李揆的弟弟名毖之 。 毖之的儿子上公 , 为秘书少监 , 生子景素 。 景素生蔚 。 李蔚 , 懿宗时为相 , 曾谏奉佛太过 。 李蔚有三子:李涯 , 为礼部侍郎;李洵 , 为福建观察使;李说 , 字明(一作殷)泽 。
李元道次子云将 , 为尚书右丞 , 他生晏 , 晏生颜 , 颜生归期 , 归期生逢吉 。 李逢吉 , 字虚舟 , 唐宪宗时为相 , 他的儿子彦 , 字次仲 , 为后魏秦州刺史 。 李彦生二子:燮、爽 。 李爽 , 字明德(一作德明) , 生元相 。 元相五世孙乾升 , 为秦府户曹参军 , 他生水部郎中岑 。 李岑生二子:舟、丹 , 李舟为虔州刺史;李丹为豪州刺史 。 李岑弟李峰 , 为开州刺史 。
丹阳房世系
丹阳大房出自晋朝东莞太守李雍 。 李雍长子叫李伦 , 他的五世孙李文度 , 为西凉的安定太守 , 就在那时 , 他与族人一起人后魏 , 把家安在京兆山北(今属河南省) 。
李文度生子李权 , 为后魏河、秦二州刺史 , 封杜县公 。 李权的儿子崇义 , 为后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 , 封武康县公 。 崇义的儿子李诠 , 在隋朝任赵郡太守 , 封临汾襄公 。 李诠四世孙有四:端、靖、客师、正明 。 李靖 , 字药师 , 太宗时为相 , 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厂平章事、司徒,封卫景武公 , 史称他“兼资文武 , 出将人相” 。 李靖生二子:德謇、德奖 。 李德謇 , 为将作少监 , 封卫国公 。分页标题
李靖兄李端 , 字药王 , 为梓州刺史 , 封永康公 。 李靖弟客师 , 为右武卫将军 , 封丹阳郡公 , 年九十犹驰猎 , 人谓之乌贼 。 李客师孙令问 , 官至散骑常侍 。
李靖五世孙彦方 , 为凤翔司录参军 。 李靖叔父传(一作伟)节 , 为司隶州刺史 , 他的儿子乾佑 , 为唐朝刑部尚书 。 乾佑的儿子昭德 , 武后时为相 。
在闽李氏的其他几个支脉
李氏宗族人闽还有其他几个支脉 。
唐宗室 , 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宗系 。 《新唐书》载 , 李元祥 , 高祖第廿子 , 初封许王 , 贞观十一年(637)徙封“闽越江王” ,授苏州刺史 , 赐实封八百户;贞观二十三年(649)加实封满千户 。 唐高宗时曾任苏州金陵(今南京)、鄜州(今陕西富县)、郑州刺史 。 谥曰“安” 。 元祥次子皎 , 袭爵武阳王 。 皎子藂 , 武后篡唐大肆诛杀李唐宗室 , 以年幼黜爵流放岭表 , 行至闽地南安 , 被武后遣使杀害 。 藂子万康 , 父母遇害 , 落难于南安县安定里 , 遂定居南安 , 是为入闽始祖 。
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 , 泉、潮间蛮獠啸乱 , 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 , 掌管岭南军事 , 时有偏稗将领132员 , 随之人闽 , 而这些将领之中 , 已有李氏 。
另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 , 宋元间 , 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 , 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 。 这就是李氏燕楼派 , 因做官而迁居福建 , 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
据永舂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 , 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 , 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 , 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 。 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 , 则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 , 开基祖名祖友 。 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 , 今名狮峰 。 族谱载 , 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 , 至民国十七年(1928)第七次修谱时 , 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二百人左右 。
综上所述 , 李氏宗族入闽 , 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为最早 , 其次为李伯瑶一支 , 此后一支则为元代李善浦的一支 。 李氏宗族入闽 , 标志着李氏宗族已大规模地深入沿海 。 福建 , 这个在李氏宗族迁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地区 , 在明 。 清时期已成为李氏宗族向海外迁徙的基地 , 大凡今天居台湾及东南亚 , 甚至远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 , 多是当年由福建迁入 。 寻根问祖 , 饮水思源 , 福建把海内外的李姓子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 高山大河、风波险阻都隔不断他们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 。
海外李姓
李姓在海外的布局涉及到十几个国家 , 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姓李的 。
据台湾《李氏源流》及大宗祠《李氏史记》等有关资料记载 , 李氏在海外的分布极广 , 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 , 初步统计 , 这些国家是:
美国各埠、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朝鲜 , 欧洲各国、加拿大各地 。
当然 , 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统计进去 。 但仅从上述各国来看 , 李姓在这些国家中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有人统计说 , 海外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姓李的 。 以上可见李姓在海外的人数之多、分布之广、作用之大 。
另据台湾《李氏源流通讯录》所载 , 世界各国拥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堂”、“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74处李氏宗族组织 。
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专门谈到宗族组织的问题 。 其中说:“所谓宗亲会 , 就是集合同姓人士 , 不论亲疏 , 不分派别 , 建立宗祠 , 共祀其受姓之始祖 , 用以联络同宗感情 。 早期的宗亲会称为‘食祖公会’ , 其宗旨是宏扬祖德 , 敦睦友谊 , 团结互助 , 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 , 祭祀 , 修谱 , 奖学 , 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等 。 ”这里把宗亲会的作用及任务 , 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分页标题
现台北市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是现今李氏宗族中规模最大 , 组织设置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组织 。 它正式成立于1973年3月15日 , 在此之前进行了认真的筹备 , 先由发起人李石会、李嗣聪、李品仙、李宗黄、李建兴、李朴生、李英、李峻峰、李鸿儒、李雅仙、李继渊、李儒聪、李普同 。 李丙心、李开忠、李洁、李士贤、李宝淦等 , 在台北市中山南路13号召开"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 。 发起人会议 , 从而产生了筹备委员会 。 经过一段积极的筹备工作 , 于1971年10月29日召开国内外宗亲恳亲大会 , 会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309号李氏宗祠 。
会议召开之时 , 有22个国家、地区 , 77个宗亲团体及600余位宗亲出席大会 , 真是盛况空前 。 会议通过了各种议事规程 , 并通过了《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组织章程》及《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组织章程》 。 这个命名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的世界性李姓宗族组织 , 终于宣告成立 。
除了台北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外 , 还有不少李氏宗族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 , 他们有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 , 在思祖寻根的共同精神之下而建立 。
世界各国李氏 , 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荣耀昭显于世 , 把李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 。 每个李姓后裔 , 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 , 他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 , 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
赵郡李氏
赵郡位于今河北赵县 。 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 , 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 , 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 。
赵郡 , 其初建置于后魏 , 此后各朝有沿置 , 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 。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 。 玑 , 字伯衡 , 在战国末 , 拜为秦国太傅 , 功名显著 。 玑有三子:云、牧、齐 。 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 , 被封为武安君 。 从他开始 , 把家定居在赵郡 。 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 , 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 , 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 , 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 。 赵郡李氏的邕祖李牧 , 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 。 作为赵相 , 他足智多谋 , 治国有方 , 又长于用兵 , 抵匈奴,打东胡 , 屡有战功 , 甚得军心 。 曾于公元244年 , 率军伐燕 , 使秦国不敢轻易侵伐赵国 。 公元233年、234年 , 李牧两次击败秦军 。 秦国惧怕李牧 , 就收买赵王嬖臣郭开 , 诬李牧造反 , 赵王优柔寡断 , 听信谗言 , 终于在公元248年杀害了李牧 。 李牧一死 , 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赵国 。 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 , 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 , 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 。 其后世子孙支庶繁多 , 现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 , 叙述如下 。
在秦末汉初 , 赵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发展 。
广武君李左车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 , 这三兄弟为赵郡李氏第四代 , 此时已经是汉高祖一统天下时 。 老三李遐 , 字伯友 , 是汉朝的涿郡守 , 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 。 老大李岳 , 字长卿 , 官拜谏议大夫 。 李岳之了李秉义 , 字世范 , 当上了颖川太守 。 颖川在念河南境内 , 出于任职之便 , 李秉义把家搬到了颍川 , 从而 , 使原来在河北的赵郡李氏 , 分出一支到了河南 , 成为河南赵郡李氏的开端 。
颖川的赵郡李氏自其开基始祖李秉义之后 , 不断发展 。 李秉义有三子:李翼、李协、李敏 , 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将军 , 他又生有三子:李谟、李道、李朗 。 李谟 , 字道谋 , 为临淮太守 , 有哆华、旭三子 。 老大李哆 , 字子让 , 官至上党太守 , 其子李护 , 官至酒泉太守 。 李护生有三子:武、昭、奋 。 老大李武 , 字昭先 , 曾任书郡太守、太常卿 , 他生有四子:赞、修、奕、龙 。 老二李候船 , 字伯游 , 为后汉的太尉 , 又生有四子:李谅、李叔、李训、李季 。 老大李谅 , 字世益 , 是后汉时赵国相 , 其子李膺 , 字元礼 , 为东汉大臣 , 其品行高雅 , 被称为“天下楷模” , 先后任青州刺史、度辽将军、河南尹 , 官至司隶校尉 , 因谋诛宦官事败 , 而死于狱中 。分页标题
李膺有三子:壤、瓒、瑾 。 老三李瑾为东平相 , 后来为避难复居于赵 。 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 。 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奖、硕 。 老大李定 , 在曹魏时任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等职 。 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机叔二子 , 李机叔先后任太学博士、临江及乐安二郡太守 , 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
李楷 , 字雄方 , 在晋朝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 。 时赵王伦自称皇帝 , 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 , 战乱空前 。 李楷为避战乱 , 带领全家 , 渡过长江 , 徙居于浙江的常山 。 于是 , 赵郡李氏的一支又扩展到了长江以南 , 李楷便是江南的赵郡李氏之开基始祖 。
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 , 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 , 这五个儿子形成三大房系 , 从而使江南的赵郡李氏分而成三流 , 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 。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 , 为南祖房 , 东祖房 , 西祖房 , 辽东房 , 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 , 定居在浙江常山 , 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 , 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 , 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 , 则南徙故垒 。 因而 , 以此三个方位 , 李睿又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
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 。 辑字护宗 , 为高密太守 , 其子李慎敦先徙居于柏仁 , 因子孙甚微 , 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
李晃 , 字仲黄 。 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 , 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 , 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 , 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 南祖之后 , 有李善权 , 为后魏谯郡太守 , 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 , 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 , 为燕司空长史 。 李义有子李吉 , 为东官舍人 。 李吉之子李聪 , 官至尚书郎 。 李聪生有二子:真、融 。 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 , 其五世孙李叔睿 , 官至唐朝刑部侍郎 。 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 , 在武后时拜为宰相 。 此后南祖房名宰相还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绅、李元素 。 《新唐书》中皆有记载 , 有唐一代300年 , 南祖房将相满门 , 世代荣显 。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 。 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 , 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 。 也就是说自李牧至李就 , 正好10世 。
李就 , 为后汉会稽太守 , 封高阳侯 , 他由于做官的缘故 , 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 , 于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 , 传至六世孙李式 , 李式曾任东晋侍中 , 其孙李矩 , 为江州刺史 。 李矩有子 , 名李充 , 为中书侍郎 。 李充下传八世 , 为李元哲 , 元哲徙居广陵(今山西广陵县) , 这样在山西广陵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
李元哲下传四世 , 至李鄘 , 李鄘是唐宪宗的名宰相 , 李鄘之孙李磎 , 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
李鄘 , 字建侯 , 进士出身 。 初为李怀光幕属 , 当李怀光于河中反唐时 , 李鄘将李怀光军队的虚实及作战方案透露给朝廷 , 后被李怀光察觉 , 责问他 , 李鄘从容不迫 , 词气激昂 , 三军为之感动 。 河中平 , 李鄘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书右丞、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户部尚书 , 为政显著 。
李磎 , 字景望 , 进士出身 。 先为户部郎中 , 分司洛阳 。 当时黄巢起义攻陷洛阳 , 李磎怀抱尚书大印 , 避之河阳 , 当洛阳留守刘允章受黄巢义军胁迫 , 派人前来索印时 , 李磎坚决不给 。 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李磎一生好学 , 家有书万卷 , 世号“李书楼” 。分页标题
东祖房
东祖睿 , 字幼黄 , 为高平太守 , 封江陵宁公 。 其子李勖 , 为顿丘太守 。 李勖有子名李颐 , 为高阳太守 , 封武安公 。 李颐有四子:勰、系、奉、曾 。 老二李系的九世孙李峤、十二世孙李绛 , 都是唐朝名宰相 。
李峤(644-713) , 字巨山 , 高宗时进士 。 他幼时失去双亲 , 传说他曾梦见一个人给他留下两支笔 , 此后 , 他便有了文辞 , 15岁能通五经 , 20岁就中了进士 。 李峤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 , 为官清正 。 当时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等人 , 李峤极力为狄仁杰等人鸣冤 , 以至得罪了武后 , 一度被贬为润州司马 。 李峤不仅官至中书令 , 而且还善诗文 , 他以文章与同乡苏味道齐名 , 而被合称为“苏李” 。 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 。 明人辑有李东阳像 。 李东阳 , 明湖广茶陵人 , 字宾之 , 号西涯 。 天顺进士 , 历编修、侍讲学士 。 弘治八年(1495)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 , 参预机务 。 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
《李峤集》流传至今 。
李绛 , 字深之 。 宪宗时进士 , 曾多次上书直谏 , 自知言切 , 必遭祸殃 , 焚署内奏稿 , 等待帝问罪 。 帝果然大怒 , 绛从容对答 , 说臣居朝廷 , 而惜身不言 , 这是臣有负于陛下;倘若陛下只愿听顺耳的话 , 只信佞人之言 , 那就是陛下有负于臣下 , 一句话说得高宗怒气全消 。
李绛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山西道节度使 , 累封赵郡公 。
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 , 是隋朝的南和公 , 其子李爽 , 官至左金吾卫将军 。 李爽的玄孙李珏 , 在唐文宗时 , 官至宰相 。
西祖房
前述李芬与弟劲 , 共称西祖 。 李劲 , 字少黄 , 为晋朝治书侍御史 。 他生有二子:盛、隆 。 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 , 其十世孙李怀远 , 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 , 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 , 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
李吉甫 , 字弘宪 , 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 , 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 , 颇有政见 。 元和三年(808) , 他出任淮南节度使 , 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 , 溉田千顷 , 受民爱戴 。 此后再次入相 , 多有建树 。 所著《元和郡县图志》 , 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 。
吉甫子德裕 , 文武两朝为相 , 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 , 是“牛李党争”李派首领 , 主张削弱藩镇势力 。 宣宗时 , 遭牛党打击 , 死于崖州贬所 。 有《次柳氏归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
李吉甫父子为西祖房门庭 , 增辉添彩 。
上述赵郡李氏渡江南迁后的三房 , 千百年来 , 名人辈出 , 门庭流芳 。 除此三房外 , 赵郡李氏还有另外三房 , 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 , 现分别给以勾述 。
辽东房
辽东房始祖李齐 , 是李玑的少子 , 也就是说李齐与创立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 , 是同胞兄弟 , 李牧行二 , 李齐行三 。 李齐在赵国当上国相 , 他把家开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县) 。 至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时 , 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 。 李宝 , 字君长 , 曾任后汉元菟都尉职 。 李宝把家迁到了襄平 , 于是在今辽宁辽阳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 由此推来 , 古之高丽国 , 今之朝鲜族 , 其李氏当有不少出自辽东房 。 李宝儿子李雄 , 曾任车骑长史职 。 李雄之子李亮 , 为原武令 。 李亮子李敏 , 为河内太守 。 李敏之子李胤 , 在晋朝官至司徒 , 封广陆侯 。 李胤子李固 , 为散骑侍郎 。 李固子李志 , 为阳平侯 , 袭广陵侯 。 李志有弟 , 名李沉 , 李沉孙为李根 , 李根为后燕中书令 。 李根的九世孙 , 名李泌 。 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 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分页标题
李泌 , 字长源 , 是唐德宗时的名宰相 。 说他七岁能赋诗 , 谈论国家大事 , 是位神童 。 曾与肃宗同坐辇车 , 出入宫中 , 人们指着辇车说 , 穿黄衣的是圣人(指肃宗) , 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 。 李泌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 , 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 他曾几度仕宦 , 几度潜隐 , 在相位期间 , 曾多次上谏德宗 。 李泌死后 , 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流传于世 。 汉中房
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前述 , 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 。 李武之孙李颉 , 为后汉博士 , 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 , 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 , 今陕西南郑一带也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
李颉定居汉中后 , 其家族不断繁衍 。 李颉之子李邰 , 官至司徒 。 李邰生子李固 , 为太尉 。 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 , 官至隋朝内史 , 封安平公 。 李德林之孙名李安期 , 在唐高宗时任宰相 , 是位知名人士 。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药之子 。 李百药被贬至桂州 , 七岁的安期随父行 , 途中遇盗贼 , 欲杀其父 , 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 , 愿以自身代父受刃 。 贼被感动了 , 于是放了他的父亲 。 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 , 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 , 祖孙三代 , 三世掌制诰 , 权重如山 。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 每房子孙都有众多的杰出者 , 仅唐朝就出宰相17名 , 正因为如此 , 赵郡李氏的名声远扬 。 赵郡这个地方 , 也成为有名的郡望 。 赵郡李氏的后裔 , 无人不为自己的门庭而感到荣耀无比 。
以上摘自李氏宗亲网
赌王去世后三位夫人悲痛亮相!并发布家族追悼文 , 豪门气派足
赌王何鸿燊去世 , 意味着何家的经济形势即将发生巨大转变 , 而当网友们都在讨论家产如何瓜分时 , 赌王的“家人”露面了 。 以往一家人难以凑齐 , 但这次三位夫人都来了 ,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 , 有三位最亲密的夫人相送 , 也可以安静的离开 。
文章图片
何家四房家人一起在养和医院门外开采访人员会 , 二太蓝琼缨、三太陈婉珍、四太梁安琪 , 还有其他子女到场 , 现场家人都超过20人 。 再加上媒体采访人员朋友们 , 这个简单的采访人员会变得十分隆重 。 而三位夫人罕见同框 , 也是赌王去世后的首次亮相 , 看得出来 , 大家都十分疲惫 , 眼神空洞 , 对赌王的过世十分哀伤和悲痛 。
文章图片
大概是几位夫人太过悲伤不愿意发言 , 这次出面讲话的是二房长女何超琼 。 她本身就在商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 加上爸爸生前对她十分器重 , 这次成为何家的发言人 , 也是顺理成章 。
文章图片
原本以为赌王一走 , 家人就开始反目 , 但从采访人员会现场来看 , 他们都很忧伤 , 甚至“团结一心” 。 何超琼向外界宣布 , 爸爸一点钟离世 , 享年98岁 , 声音没有任何颤抖 , 但语速很慢 。
文章图片 分页标题
随后提到老爸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 说要“取之社会 , 用之社会” , 赞扬了爸爸生前的原则有多崇高 ,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心情:虽然知道这一天终将来临 , 但还是难以掩盖此刻的悲伤 。
文章图片
最后她说:爸爸永远回留在我们家人的心中 , 并愿意秉承老爸生前的教诲 , 去完成爸爸惠泽社会的 。 不愧是出身豪门的大家闺秀 , 发言就是有素质 , 多次提到爸爸对社会的恩泽 , 以及爸爸的处事观 , 想给爸爸留下一个好名誉 , 说话稳重有底气 。 她还礼貌拒绝了媒体的“财产分割提问” , 说要先处理后事 。 这段话说的很有水平 , 也体现了豪门家庭教育有多厚重 。
文章图片
最后 , 她表示“希望大家尊重我们家人 , 我们有共识去处理后事” , 和很多面对父亲离世的子女一样 , 希望给他们时间处理后事 , 不要被打扰 。 也体现了家人的团结和睦 , 打脸了媒体的“争家产论” 。
文章图片
赌王已经98岁了 , 他的夫人们也年色渐衰 , 就连女儿何超琼 , 也快步入了中老年行列 , 在这样的年纪看到亲人离世 , 应该会很触动吧 。 外界的关注点都在家产上 , 而忽视了他们的亲情 , 豪门也有真情在 , 不然又怎么会全部前往医院看望呢?
文章图片
随后 , 何氏家族发布何鸿燊的追悼文 , 细数他生平的业绩 , 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 表达对他逝世巨大的哀痛 , 并罗列出他所有的家室和子女 , 办事效率极高 , 措辞面面俱到 , 很有豪门气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或许这也是何鸿燊期望的 , 家庭和睦 , 儿孙满堂 。 何鸿燊在生儿子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 目的不就是“传宗接代”吗?而传宗接代的基础是要家庭和睦 , 这也是何氏家族每次相聚 , 都以“友好团结”示人的原因吧 , 何鸿燊很讨厌家人窝里斗 , 所以他卧病在床时 , 几位太太同时守护 , 去世后几位夫人一起面对媒体 , 完成他最后的遗愿 , 让他风风光光离世 。 传奇的人生已经落幕 , 希望他一路走好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
陆再奇
第510期
六、宣城桓氏第六代桓振、桓亮考
宣城桓氏第六代史载男十一人、女一人 , 分别是:平南将军、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湘州刺史桓亮 , 义兴郡王、辅国将军桓濬 , 西昌县王桓邈 , 豫章王桓昇 , 宁都县王桓放之 , 襄城太守桓洪 , 作塘侯桓诞 , 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振 , 临沅县王桓穉(zhì)玉 , 中书令、吏部尚书桓胤 , 桓尹 , 史载不详;桓石虔女 , 晋桂阳太守、章武王司马秀妻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桓振(?—410) , 祖父征西大将军桓豁 , 乃大司马桓温之弟 , 父亲冠军将军桓石虔 , 叔父桓楚武悼帝桓玄 。 桓玄败死后作为其继任者 , 自称“桓楚皇帝” , 领导桓楚余党对抗东晋 , 终因兵败战死 。
桓振骁勇过人 , 勇冠三军 , 每次交战都怒目进击 , 没有人敢阻挡他 , 其果敢善战为宣城桓氏宗族第一人 , 但凶狠暴虐 , 横行霸道 。 桓玄任荆州刺史时 , 桓振任扬武将军、淮南太守 , 后迁江夏相 。 因名声不佳 , 桓玄称帝后没有重用桓振 。 元兴三年(404)闰五月三日 , 与叔叔桓谦夺回桓氏家族发迹地——江陵 。 入城后 , 斩杀投晋的荆州别驾王康产及南郡太守王腾之 。 听说堂弟、桓玄之子、六岁的桓昇被斩首 , 非常愤怒质问晋安帝司马德宗 , 并欲杀之 , 在桓谦竭力劝阻下 , 晋安帝才幸免一死 。 闰五月六日 , 桓振在江陵宣布桓玄“驾崩” , 追谥为“悼武皇帝” 。 《资治通鉴?晋纪》载 , 桓振叹曰:“公昔不早用我 , 遂致此败 。 若使公在 , 我为前锋 , 天下不足定也 。 今独作此 , 安归乎 。 ”七日 , 桓谦将玉玺还给司马德宗 , 并率百官朝见 , 承认晋朝复辟 。 司马德宗任命桓振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 桓谦复为侍中、卫将军 , 加江、豫二州刺史 。 司马德宗身边 , 均为桓振心腹 。 桓振自以为高枕无忧 , 纵意酒色 , 肆行诛杀 。 桓谦劝桓振引兵下战 , 自己扼守江陵 , 桓振不从其言 。
文章图片
西征将领刘毅等听说桓氏重夺江陵 , 发起进攻 。 刘毅首先攻克巴陵(今湖南岳阳) , 斩杀桓氏旧将王稚徽 。 何无忌、刘道规二将在马头(今湖北公安西北)打败桓谦 , 在龙泉(地处江陵之北)打败桓蔚 。 面对刘毅、何无忌等连战连胜 。 桓振主动出击 , 在江陵城西灵溪斩杀敌军数千 。 桓振在打退刘毅的西征军后 , 又打败了东进的益州军 , 斩益州将领柳约之 。 桓振以桓蔚为雍州刺史 , 镇襄阳 。 但是 , 梁州刺史桓希守卫汉中失守 , 桓希被毛璩斩杀 。 十月 , 车骑将军刘裕组织第二次西征 , 兵分两路 , 一路由刘毅统领 , 沿长江西上 , 连克鲁山城(今武汉汉阳)、偃月垒(今武汉武昌)、巴陵 , 打败桓家老将冯该;另一路由鲁宗之统领 , 南下进攻襄阳 。 元兴四年(405)正月 , 雍州刺史桓蔚逃回江陵 。 刘毅与两军 , 南北呼应 , 夹击荆州 。
《资治通鉴?晋纪》载 , 桓振挟持晋安帝出兵屯据江津 , 派遣使节请求割据江、荆两个州 , 以送回安帝作为交换条件 。 刘毅等人没有答应 。 辛卯(初九) , 鲁宗之在柞溪将桓振的部将温楷击败 , 进屯纪南 。 桓振留下桓谦、冯该镇守江陵 , 率部与鲁宗之决战 。 刘毅等人又在豫章口击败桓氏主力 , 桓谦慌忙和桓蔚、桓怡等桓家兄弟 , 以及何澹之、温楷等弃城出逃 。 晋安帝司马德宗和琅琊王司马德文被遗弃在江陵城中 , 摆脱了桓家的控制 。 刘毅率部进入江陵 , 抓住卞范之等人 , 全部杀掉 。 桓振回师 , 望见城中大火四起 , 知道江陵已经被攻陷 , 只得逃走 。 戊戌(十六日) , 晋安帝大赦天下 , 改年号为义熙 , 只有桓氏家族的成员不加原宥 。 因为桓冲一心忠于王室司马家族 , 特别赦免了他的孙子桓胤 。 桓冲之子桓谦、桓豁之子桓石绥、桓石虔之子桓振相继称帝 。 晋安帝任命鲁宗之为雍州刺史 , 任命毛璩为征西将军及都督益梁秦凉宁五州诸军事 , 任命毛璩的弟弟毛瑾为梁、秦二州刺史 , 毛瑷为宁州刺史 。 桓家老臣卞范之江陵城失陷后被刘毅斩首 。 老将冯该在石城被刘怀肃杀害 。 桓谦、桓怡、桓蔚、桓谧、何澹之、温楷等人逃奔后秦 , 被后秦主姚兴收留 , 得到暂时的安全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义熙元年(405)三月 , 桓振自郧城(今湖北安陆)发兵袭击江陵 , 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败走襄阳 , 桓振自任荆州刺史 。 建威将军刘怀肃从云杜(今湖北京山县新市镇)带兵迅速赶到 , 在江陵之北沙桥与桓振展开决战 。 桓振身中数箭之后 , 被刘毅的部将广武将军唐兴斩杀 , 晋军重新夺回江陵 。 五月 , 桓玄的余党桓亮、苻宏等人 , 裹胁百姓 , 侵扰为祸地方郡县 , 被刘毅、刘道规等人带兵剿灭 。
文章图片
桓亮(?—405) , 桓济之子 。 元兴二年(403)七月 , 荆州刺史桓伟卒 , 南阳郡相桓石康接任荆州刺史、西中郎将 。 九月 , 南阳太守庾仄见桓玄为楚王、加九锡 , 趁桓石康尚未正式接任荆州刺史之机 , 聚众起兵反抗 , 袭击桓玄部下雍州刺史冯该 , 冯该败走 。 庾仄有七千多人 , 设坛祭七庙 , 声称讨伐桓玄 , 江陵震动 。
桓亮于罗县起兵 , 自号平南将军、湘州刺史 , 攻讨庾仄 。 南蛮校尉羊僧寿与桓石康联合攻打被庾仄占据的襄阳城 。 庾仄败退后 , 桓亮被长沙相陶延以擅自乘乱起兵遣散收编 。 《晋书?桓玄传》载:“长沙相陶延寿以亮乘乱起兵 , 遣收之 。 ”同时 , 被其叔父桓玄迁徙至衡阳 , 其同谋桓奥等被诛 。
桓玄篡晋称帝 , 建立桓楚 , 次年兵败被杀 。 桓亮及桓振、桓谦等子侄仍四处领兵扰袭荆州、湘州、江州、豫州等地 。 桓亮自号江州刺史 , 攻打豫章 , 被江州刺史刘敬宣击败 。 《资治通鉴?晋纪》载 , “桓玄兄子亮自称江州刺史 , 寇豫章 , 敬宣击破之 。 ”义熙元年(405)正月 , 桓亮再次聚众于长沙 , 自号镇南将军、湘州刺史 。 《世说新语?桓亮传》载“(桓亮)杀太宰甄恭及前衡阳太守韩绘之义等十余人” 。 五月 , 桓亮攻陷湘州 , 杀郡守、长史等数人 。 后在与荆州刺史刘毅部作战时 , 被广武将军郭弥斩杀于益阳 。
七、宣城桓氏第七代及后续考
宣城桓氏第七代 , 史籍仅载有楚武悼帝桓玄之孙、北魏襄阳王桓诞(472-—492)之子桓晖、桓叔兴及东晋征虏将军、江州刺史桓修之孙、桓尹之子桓崇之 , 其九世孙为唐中宗时宰相桓彦范 。 《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上)》载 , 晋宣城内史桓彝生子桓冲 , 桓冲生子桓修 。 桓修生子桓尹 , 桓尹生子桓崇之 , 桓崇之七世孙桓法嗣 , 郇王府谘议参军 。 桓法嗣生子桓思敏 , 少府丞 。 桓思敏生两子 , 长子桓彦范 , 唐中宗朝宰相;次子桓臣范 , 京兆尹 。 桓臣范生子桓庭昌 , 刑部郎中 。
八、宣城桓氏家族文学考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指出:“古人习一业 , 则累世相传 , 数十百年不坠 。 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 良弓之子必学之箕 , 所谓世业也 。 工艺且然 , 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 。 ”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对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6769名文学家地理分布考证后认为:东晋时 , 宣城就已产生了桓温、桓玄两位文学家 。 宣城桓氏家族文学 , 除玄言诗外 , 所著文章多与军事有关 , 且以章表奏议为主 。 宣城桓氏家族文学 , 除玄言诗外 , 所著文章多与军事有关 , 以章表奏议为主 , 风格平实典雅 。 两晋之际 , 桓彝广交名士 , 位列八达 , “雅好辞章 , 谈论辨 , 明理义” ,与当时著名文人王导、阮放等人交往过甚 , 经常参与文学创作活动 , 为晋明帝“咸见亲待” , 只可惜流传至今仅存作于太宁二年(324)的《上疏乞宣城郡》一文 。分页标题
桓温 , 有文武识度 , 其玄言诗成就较高 , 在东晋文学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 《旧唐书》《新唐书》均载:“《桓温集》二十卷 。 ”《通志》载:“晋大司马《桓温集》四十三卷 , 《桓温要集》二十卷 。 ”清代严可均辑佚的《全晋文》卷118收录有桓温的表、疏、文、笺、书共18篇 , 其《檄胡文》《荐谯元彦表》等为东晋名作 。 《檄胡文》全文以四言为主 , 开篇即曰:“胡贼石勒 , 暴肆华夏 , 齐民涂炭” , 文辞直白 , 文风刚健 , 事理明白 。 “一朝荡定 , 拯抚黎民 , 即安本土 , 训之以德礼 , 润之以玄泽 ,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 《文心雕龙》评价桓温《檄胡文》赞曰:“桓公檄胡 , 观畔尤切 , 并壮笔也 。 ”桓温不仅好文学 , 精书法 , 《宣和书谱》称其“颇长于行草”“字势遒劲 , 有王、谢之余韵 , 亦其英伟之气形之于心画也”;而且特别喜好音乐 , 《太平御览》卷46引《宣城图经》载:宣州白纻 , 在县东五里 , 本名楚山 , 桓温领妓游此山 , 奏乐好为白纻歌 , 因改为白纻山 。 ”
文章图片
桓温《大事帖》
桓温幼子桓玄文思敏捷 , 《全晋文》收录了其作品35篇 。 《世说?文学》注引《晋安帝纪》载 , 桓玄“文翰之美 , 高于一世” 。 太元末年(396) , 桓温去世后 , 朝廷以桓温有不臣之迹 , 对其一直疑而不用 。 桓玄《上疏理谤》以明其志 , 开篇即“周公大圣而四国流言 , 乐毅王佐而被谤骑劫 , 《巷伯》有豺兽之慨 , 苏公兴飘风之刺”的历史典故说明历代耿直忠正的人都受过流言非议 。 对其父桓温辅助朝政 , 不仅不被理解 , 反而被视为不臣之迹 , 以商朝太甲、汉代昌邑为例进行对比 , 说明其父的功劳比伊尹、霍光还高 。 “太和之末 , 皇基有潜移之惧 , 遂乃奉顺天人 , 翼登圣朝 , 明离既朗 , 四凶兼澄 。 向使此功不建 , 此事不成 , 宗庙之事岂可孰念!昔太甲虽迷 , 商祚无忧;昌邑虽昏 , 弊无三孽 , 因兹而言 , 晋室之机危于殷汉 , 先臣之功高于伊霍矣 。 ”让人读来颇觉其有惊人的胆识和辛辣的文风 , 直击问题的要害 。
元兴元年(402) , 司马元显下诏讨伐桓玄 , 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 , 桓玄率兵下 , 发布的《讨司马元显檄》 , 开篇直指司马元显天性凶暴 , 悖离朝礼 , 僭越名分 , 非法征役 , 遗祸人间 。 《文心雕龙》赞其“气盛而辞断” , 《世说?文学》载 , 桓玄初并西夏 , 领荆、江二州 , 二府一国 。 于时始雪 , 五处俱贺 , 五版并入 。 玄在听事上 , 版至即答版后 , 皆粲然成章 , 不相揉杂 。 ”而且常以音乐激发作诗的灵感 ,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八《仪饰部?俗说》曰:“桓玄作诗 , 思不来 , 辄作鼓吹 , 既而思得 , 云鸣鹄响长阜 , 叹曰:鼓吹固自来人思 。 ”此外 , 桓玄颇有玄学修养 , 《世说新语?文学》引周祗《隆安记》曰:“玄善言理 , 弃郡还国 , 常与殷荆州仲堪终日谈认不辍 。 ”《隋书?经籍志》载 , 桓玄曾著有《周易系辞注》二卷 , 可惜散佚 。
除桓温、桓玄父子外 , 《全晋文》辑桓氏作品最多者 , 当属桓冲 , 总计六篇 , 且都是章表 。 《表救凉州》作于桓冲与苻坚对抗时期 , 全文条理清晰 , 用词严谨又不失文采 。 《上言吉挹忠节》 , 魏兴太守吉挹死节一幕 , 采用四五句式 , 一气呵成 , “会襄阳失守 , 过情沮丧 , 加众寡势殊 , 以至陷没 。 挹辞气慷慨 , 志在不辱 , 杖刃推戈 , 期之以陨 , 将吏持守 , 用不即毙 , 遂乃杜口无言 , 绝粒而死 。 ”语言婉转动人 , 令人读之不觉动情落泪 。 宁康三年(375)上表晋孝武帝司马曜纳王蕴之女法慧为后 , 盛赞王法慧“天性柔顺 , 四业允备 。 且盛德之胄 , 美善先积 。 ”并以大禹在涂山娶妻 , 夏朝从此光明;妊姒嫁于周室 , 姬姓从而昌盛 , 说明纳法慧为后的重要性 。 全文用词绮丽 , 善于比兴 , 其文学功底由此可见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桓冲子桓谦 , 元兴元年(402)任左仆射 , 上疏《奏止百僚拜陵》 , 《世说新语?品藻》八十八条载:“旧以桓谦比殷仲文 。 ”又注引《晋安帝纪》曰:“仲文有器貌才思 。 ”桓温弟弟桓秘 , 少有才气 , 不伦于俗 , “与谢安书及诗十首 , 辞理可观” 。 桓温侄子桓石秀“幼有令名 , 风韵秀澈 , 博涉群书 , 尤善老庄 , 常独处一室 , 简于应接 , 时人方之庚纯 , 甚为简文帝所重”;桓嗣“少有清誉”;桓胤“少有清操”;桓石虔“超捷绝伦”皆有可观 , 纯然名士家风 。
宣城桓氏家族文学存世罕见 , 与桓玄称帝失败 , 家族被诛关系极大 。 如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曹道衡《中古文史存稿》所言:一个家族在兴盛的时侯 , 更能为子弟创造研习学术和艺术的条件 , 及时至败落 , 往往流离四散 , 不会有闲情雅致 。 衰落之后 , 其子弟从师、交友及接触图籍的条件 , 也必会受限制 , 使之较难取得成就 。 另一方面 , 一些兴盛的家族由于社会地位提高 , 其作品易于传播和留存 , 相反地 , 衰败的家族由于贫贱而作品亦难于得到人们的重视 , 文集亦难于流传和得到著录 。
《晋书》对宣城桓氏家族赞曰:“矫矫宣城 , 贞心莫陵 , 身随露夭 , 名与云兴 。 虔豁重世 , 冲秀双美 。 国赖忠臣 , 家推才子 。 振武谦文 , 寻邑为郡 。 归之篡乱 , 曷足以云 。 ”
宣城桓氏家族世系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 , 《史记》 , 中华书局1959年版
2.【东汉】班固 , 《汉书》 , 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晋】陈寿 , 《三国志》 , 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南朝宋】范晔 , 《后汉书》 , 中华书局1965年版
5.【南朝宋】刘义庆撰 , 【梁】刘孝标注 , 余嘉锡 , 《世说新语笺疏》 , 中华书局1983年版
6. 【南朝梁】沈约 , 《宋书》 , 中华书局1974年版
7 . 【唐】房玄龄 , 《晋书》 , 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唐】李吉甫 , 《元和郡县志》 , 中华书局1983年版
9.【唐】余知古 , 《渚宫旧事》 ,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0.【唐】杜佑 , 《通典》 , 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 【北宋】司马光 , 《资治通鉴》 , 中华书局1956年版
【何氏家族悼文具体什么情况?何氏家族悼文具体情况】12.【北宋】李眆等撰 , 《太平御览》 , 中华书局1960年版
13.【南宋】王应麟编 , 《玉海》 , 清光绪十年(1884)重刊本
14. 【元】马端临 , 《文献通考》 , 中华书局2006年版
15.【清】顾祖禹 , 《读史方舆纪要》 , 中华书局2005年版
16.【清】纪昀等编 ,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7.【清】李兆洛编 , 《纪元编》 ,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8.【清】严可均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中华书局1958年版 分页标题
19.【清】陈梦雷编 , 蒋廷锡校 , 《古今图书集成》 ,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联合出版
20.【清】王夫之 , 《资治通鉴》 , 中华书局1975年版
21.【清】嘉庆《宁国府志》 , 黄山书社2007年版
22.民国《当涂县志》 , 黄山书社2011年版
23.民国 , 罗振玉编 , 《校增纪元编》 , 民国铅印本
24.陈寅格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三联书店2001年版
25.吕思勉 , 《两晋南北朝史》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6.王素:《试述东晋桓彝之功业》 , 《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7.杨恩玉:《东晋宣城内史桓彝墓考辨》 , 《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
28.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9. 吕肖霞:《东晋门阀政治中的桓氏父子》 , 《南京晓庄学院报》2004年第20卷第1期
30.丁振伟:《关于东晋桓氏家族的几个问题》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李园园 , 《汉晋龙亢桓氏研宄》 ,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文章图片
- 王福星|李世民家族的六位王爷,个个傻得让人怀疑人生,全部得以富贵善终
- 职场扒哥|宝马裁员计划引发公愤,背后家族分红50亿,却要让5000人面临失业热点聚焦深度爆料
- 天涯看点历史|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没有外族进犯?你看哪个家族在镇守边关
- 中金网|连续两任掌门人突然离世 大亚圣象家族争权的戏剧性反转
- 「何猷君」豪门塑料情?何猷君疑似与何超莲闹翻 父亲去世不要家族体面内斗升级
- 斑马消费|大亚圣象董事长英年早逝,百亿家族“血亲夺权”悲情终结?
- 大摩地产|李华家族100%持股,卓越物业闯关IPO
- 雷达财经|大亚圣象董事长去世,曾与哥哥母亲内斗,家族遗产纷争会否重演?
- 社会新鲜事|她终于被轰出快乐家族,何老师挥手告别,网友:早该走了
- 深蓝财经|地板龙头董事长意外离世,年仅44岁!家族斗争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