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挣扎:维新思想形成及诱因

一、战前清廷各派态势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洋务运动 , 一方面增强了大清的国力;另一方面 , 又催生一个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这段时期 , 世界各大强国与洋务派为了争夺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 , 双方均有胜败 。 因此 , 在对外政策上 , 清廷中央内部、洋务派内部 , 均出现主战派与主和派 。但两派之间也存在不同 。 概而言之 , 清廷内部 , 主要是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帝党以光绪皇帝为代表 , 主战;后党以慈禧太后为代表 , 主和 。洋务派内部 , 主要是元老与新秀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之争:元老以奕訢、李鸿章为代表 , 基本是主和的态度 。 新秀以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 主战 。其中 , 洋务派元老——比如奕訢和李鸿章等人模棱两可的态度 , 主要缘于他们都是洋务运动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但通过洋务运动而权倾四方 , 并且 , 使他们的裙带都大发横财 。他们既不想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市场 , 而也明白战争不可避免;因此 , 他们有主战思想 。 但他们更担心 , 战争会使自己辛苦经营的家业彻底玩完 , 因此又有主和思想 。总之 , 做为洋务运动的既得利益者 , 他们主和思想的成份较大 。其中 , 洋务派新秀比如左宗棠与张之洞之所以主战 , 是因为他们一直受到清廷顽固派和洋务派元老的压制;希望能从战争中捞取政治资本以图崛起 , 因此主战 。左宗棠虽然算洋务派元老 , 但因与李鸿章之间隔阂较大 , 一直不甚得志 。洋务派的内部分歧与矛盾的不可调和 , 最为明显的表现 , 即是在中法战争中 , 左宗棠创办福建水师之下那点海防家底 , 竟然在马尾海战中一瞬间被法军消灭 。而当中法战争在陆路的越南取得胜利后 , 慈禧太后、李鸿章又主和 。 并且 , 慈禧罢免洋务派皇家首领奕訢的军权 , 改由她的妹夫即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接任 。 中法战争结束一年之后 , 左宗棠忧愤而逝 。二、甲午战争失败于内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 , 也与清廷和洋务派内部的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 。 归纳甲午战争失败结局的主要原因如下:1 , 战和两派对待战争模棱两可的态度 , 以致战争各方的准备工作严重脱节 , 贻误许多有利战机 。2 , 北洋水师成立八年以来 , 因军费长期被后党和清廷各方挪用、拖欠、挥霍 , 再未添置、更新海军装备和武器弹药 。战前几年 , 为了北洋水师建设付出一定心血和关爱的皇家权要、即光绪帝之父醇亲王奕譞逝世;而清廷继任的海军大臣奕劻昏 , 庸无能、见识鄙浅;为北洋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毁灭性灾难 。3 , 北洋水师 , 做为封建专制国家一个特殊的军事衙门 , 除了个别优秀战将之外 , 其余官员多为冗员;以致军纪不整、军风堕落、军心涣散 , 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 。4 , 战争临近及战中 , 李鸿章因陷于帝后两党的权力争斗;搅在洋务派内部争执中;陷入与顽固派的争锋中;他较为合理、正确的建议、要求和命令 , 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统一、支持和落实 。5 , 战争开始后的危急时刻 , 北洋水师更是得不到其它派系军队及时而有力的支援 。要而言之:失败的主要因素 , 都是封建体制无法消除的重大隐患 。 李鸿章做为北洋水师主帅 , 只好听天由命 。甲午海战的结局 , 决定了战争双方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命运 。总之 , 清廷的权力之争、洋务派内部的利益之争 , 都为世界列强瓜分、浸透中国市场提供可趁之机 。世界列强对中国市场新一轮的瓜分 , 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巨 。 尤其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 更加激起各阶层民众对封建统治的愤恨和失望 。在这一愤恨与失望情绪的激发之下 , 民族资产阶级的新生力量再也不愿沉默;他们自发登上末世政治舞台 , 适时发出革新政治、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要求 。三、各阶层的反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世界列强对中国市场的瓜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与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等等 , 在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民众出于对洋务救国的失望情绪 , 以及对洋商侵夺中国市场的愤恨情绪 , 几乎同时发出爱国保国、救亡图存的怒吼 。他们以社会地位的立场为出发点 , 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和救国办法 。社会下层无知民众受到利益集团蛊惑 , 主张拿起武器与洋人开战 , 于是 , 在全国各地掀起反洋教运动或反洋务暴动 。他们以捣毁洋教堂、杀戮洋教士、驱逐洋商等极端的斗争手段 , 伸张自己所谓的爱国主张 。 其以义和团运动为高潮 。而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层面 , 又采取两种不同方式开展自己的爱国救亡运动 。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 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怀着对世界列强侵夺市场和满清统治的双重仇恨 , 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排满反帝 , 救亡图存 。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这股力量 , 是以宋教仁、陶成章、黄兴、孙中山等人组织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为代表 , 称为革命派;以辛亥革命为高潮 。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 。 暴力起义和暴力革命对虽已衰落的大清王朝来说 , 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呈和轻易成功 。毕竟洋务派实干家几十年的辛苦努力 , 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成果;并使当时中国民众从中享受到社会进步的利益 。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和进步官僚阶级 , 则因与清廷统治者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故而 , 他们主张以变法改良、即通过政治维新手段来挽救清廷危局 。民族资产阶级中这股进步力量 , 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 , 称为维新派;以戊戌百法为高潮 。以变法改良的方式挽救朝廷和国家危局 , 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唐都浪子《近代国学大厦的坍塌》之: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