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旧书网|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


_本文原题: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
文 | jennifer.d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匠心欲速则不达独善其身# 我们的匠心待传承
最近突然想起4年前的一部影片《 百鸟朝凤》 , 有人从中看到了文艺 , 有人从中看到了电影人的情怀 , 有人看到了可能会逝去的“唢呐”技艺 , 乡间白事偶尔能听到唢呐的踪迹 , 于是我们常常将这两者挂钩 , 其实它并非全部 , 影片中焦三爷身上方能窥见一二 , 在唢呐技艺没落中坚守到最后 。
我们时常能听到绝世技艺可能消失、失传等等的消息 , 总也希望能有好的方式能够让它们传承下去 , 《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有个桥段 , 二爷想让商细蕊录唱片 , 那就随时可以欣赏到他的戏曲 , 但是被否决了 , 后来他主动求着二爷 , 希望拍下电影 , 能够留下他们身上的那些技艺 , 留下形 , 总比形神都没要强太多 。
每年有几千万册的书籍出版 , 想想看再过几百年这些书还能留下会有多少?经历了些什么故事?有一群人专门负责书籍的修缮 , 称之古籍修复师 , 这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职业 , 在历史的长河中 , 古籍修复师是分派别的 , 跟菜系一样 , 以地域为划分 , 好几个派别在解放后大多因后继无人而消失 , 现在还为人所知的怕就是津派的竹影法师 , 剩下的大多是在修复古书路上的默默无闻的匠人们 。
“鲁班凳”“木制小猪佩奇”“将军案”不用一钉一胶 , 全凭传统木匠技艺制作小玩意儿的“阿木爷爷”或许是祖辈里面最忙的爷爷 , 孙辈的完全就靠他的一双手 , 但木匠可不是只做小玩意儿的 , 任意一个看过木工榫卯结构的都会大呼惊奇 , 这也是木匠不需要钉子的原因 , 古时候哪有那么多铁器来做钉子 。 俗话说:“木匠祖师是鲁班 , 家伙学成载一船 。 ”家伙太多 , 学的人少了?
家具既然可以用木头做出来 , 怎么就不能编出来?竹编、柳编、藤编......植物的柔韧性给了人类灵感 , 竹筐、凳子、椅子、竹篾、柳条箱、笊篱、针线笸箩、炕席等 , 可能只有你想不到的 , 没有竹藤没法编的吧 , 如果用竹条做个刷锅的 , 就会很开心的吧 , 只是如今都是不粘锅 , 为了护着那不粘层也要远离竹条刷?
小时候过年都会在窗户上贴窗花纸 , 大红色的窗花纸满满的都是喜庆 , 那时都是人工剪制 , 似乎窗花纸上都能透着一股剪刀上的铁锈味儿 , 慢慢的机器代替人工 , 还是同样的窗花纸 , 有着不一样的偏方 。 真正的剪纸可不单单窗花纸、喜庆这么简单 , 作为一项传承的艺术 , 观赏、装饰、收藏 , 都能有它的身影 。
小时候做过风筝没?现在还会做吗?你做风筝是为了玩 , 有人是把它当事业 , 我们在电视剧常能看到纸鸢 , 古时或者也会称“鹞” , 就像天空中飞翔的雄鹰 , 它寄托了我们飞向天空的心愿 , 风筝最开始被做出来可不是为了娱乐 , 而是军事工具 , 就像飞鸽可以传信 , 木鸢可是能刺探军情 , 获取信息比飞鸽更易操作、控制 , 如今各式的风筝层出不穷 , 让唐僧师徒飞上天未尝不可 , 只是少了份竹香 。
网上有段100年前的北京街头视频引得一片火爆 , 全因AI修复了100年前的黑白视频 , 而且几乎还原了当时的色彩和样貌 , 让我们了解曾经变得更有可能 , 科技的似乎无所不能 , 倘若有一天AI修复了一本极难修复的古书、做了个犹如鲁班再世的木工、用竹藤编着栩栩如生的小玩意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 , 是我们都乐见的画面 。

孔夫子旧书网|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
本文插图
【孔夫子旧书网|远去的老手艺:我们的匠心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