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导语:在东汉史上 , 有这么一位农学家 , 他一生清贫 , 即便踏上仕途依然是"贫愈薄" , 死的时候"家徒四壁立 , 无以殡敛" , 但因为其"才美德高" , 时人为之"树碑颂德" , 这个人就是崔寔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大部分人都崔寔印象都停留在《四民月令》
对于崔寔 , 大多数读者的印象都保留在其所著农书《四民月令》 , 以至于后人崔寔的"农学家"身份印象掩盖了其史学家 , 政治家的身份 , 更是忽略了其另一部著作《政论》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崔寔的重要著作之一《政论》
《政论》是崔岩的重要著作之一 , 在这本书中几乎囊括了这位下察民情 , 关心民间疾苦的崔尚书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 。
《政论》对于当时东汉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 皆有反映 , 对于后世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政治问题有着莫大的帮助 , 但由于年代久远 , 原书已经散佚 , 存今仅有五分之一的内容 , 零散的存在《后汉书》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文献中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崔寔《政论》残存于其他古籍当中
今天我们就残存于各古籍中的《政论》余书 , 窥看崔寔对于东汉后期政治腐败 , 法令废弛的末世现象提出怎样的手段来解决政治困局 。 一、东汉危机——皇权衰微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自秦以后 , 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 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始终贯彻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 , 思想文化的变迁也围绕着皇权进行 , 形成了"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 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的格局 。
因此对于如何进行社会治理 , 挽救社会危机成为了当朝士大夫的首要政治目标 , 也是出世入仕的终极理想 。 崔寔生逢东乱世 , 社会的黑暗以及政治体制的崩坏使得封建王朝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东汉末年 , 社会动荡
那么东汉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我们来看看 , 东汉经历短暂的汉光武帝中兴后 , 迎来了一段时期的社会安定以及经济发展 , 但是到了汉和帝以后 , "权归女主 , 外立者四帝 , 临朝者六后" , "委事父兄 , 贪孩童以久其政" , 导致从藩王中挑选出的皇帝在宫中没有根基 , 在加上皇后以及外戚等势力干涉 , 致使东汉上下打着皇帝的旗号 , 却行结交党羽 , 打压朝臣之事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地方割据也是东汉的危机之一
皇权未能得到有效的维护 , 外戚宦官的斗争无疑是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以至于州郡开辟了除幕僚掾吏的制度 , 造成多元化的君臣关系 , 东汉末年地方长官"令长守相不思立宫 , 贪残专恣 , 不奉法令 , 侵冤小民" , "违背法律 , 废忽诏令" 。
对于这种乱象 , 马端临认为根源在于"人主昏庸 , 戚、阉相继秉政" , 何焯认为"宽纵权戚奸阉 , 严于清流 。 "
那么对此 , 崔寔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东汉中期开始的政治腐败 , 让士人们表现出对社会政治强烈的焦虑以及不安 , 以至于当时政坛上出现一阵"批评主义" , 崔寔就是这阵营中的一员 , 在崔寔的《政论》中 , 极具色彩的宣扬了他的观点——对于西汉以来 , 统治者对于儒家王道古法的崇尚展开抨击 , 对于儒家政治提出质疑 , 并对于原形峻法极力推崇 , 以至于许多人将他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因此在《隋书·经籍志》中将崔寔的《政论》归入法家一类 。 二、是"儒"是"法" , 王霸之道 分页标题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 , 崔寔挑战儒家的权威性 , 他的著作《政论》也被认为是法家的作品 , 那么他算是传统的儒士吗?看看古人对崔寔是如何评价的 , 宋朝的罗璧对于崔寔在《政论》中提出的"参以霸政" , 其认为是崔寔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大势 , 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王权政治中皇权势弱作出的一项"弥补性"措施 。
尽管崔寔的学说中透露着浓厚的法家气息 , 但是在他的政治思想上体现出的依旧是"儒、道、法"三家特征 , 至于其为什么会被放在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 我认为是崔寔在当时的"儒家氛围"下提出对儒家的质疑 , 要知道西汉以来统治者便奉行儒家的宽厚爱民 , 崔寔的"霸政思想"中蕴含的强权色彩 , 是对治国最高理念的挑战 。
但这并不能改变崔寔底子里是一名儒士 , 他在《政论》中提到:"孔子对叶公以来远 , 哀公以临名 , 景公以节礼 , 非其不同 , 所急异物也 。 "这是崔寔的儒家底子一个很好的体现 。 三、东汉承三百年之弊病——百王之弊
崔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 , 认为"承百王之弊" , 这是汉朝三百年来造成的弊病 , "百王"并不是真的指"百王" , 而是指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的地方豪强实力膨胀 , 从而对中央政府形成威胁 。
这也是东汉王朝不可避免的问题 。 为何这么说呢?西汉建立之初 , 便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体系 , 其目的是为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 避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局面 , 并且有利于分散诸侯的力量 , 在战时也能防止出现地方军队孤立无援的情况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七国之乱 , 地方割据祸根显现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的 , 地方诸侯王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富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也为文景之治作出了贡献 , 但是地方的强盛与诸侯王对天子惟命是从的假象蒙蔽了汉帝 , 放松了对地方诸侯王的警惕 , 从而造成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
即便这件事最后得到了解决 , 但是弊病已经存在 , 就必然会有爆发的时候 。 东汉建国的最大助力就是地方豪族强宗对于刘秀的支持 , 东汉建立以后官僚体系就进入了一支新的力量——地方名门豪族 , 在中央政府上形成儒学师门——地方势力——政治官僚三大群体 。 这时候的中央政府的话事权已经微不足道 , 因此崔寔在《政论》中用"政多恩贷"来形容当时的政治 , 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中央政府对于各个阶级的妥协 。

远山朽林|站在主流对立面的思想家崔寔,对于东汉乱世他有何见解?
本文插图
刘秀上位得益于地方豪强的支持 , 但也引发地方势力膨胀的问题
对于这种问题 , 崔寔看的是十分清晰 , 他具有前瞻性的指出 , 东汉王朝的"百王之弊"并不是汉代才出现的 , 而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 崔寔在《政论》中指出了"凡天下所以不理者 , 常由人主承平日久……或见信之佐 , 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 , 言以贱废 。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 , 智士郁伊于下 。 "四、崔寔思想的前瞻性与可行性
崔寔在《政论》中对于东汉的弊病作出深入的剖析 , 同时也表达的治世的渴望 , 毕竟先秦以来 , 士人无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 而汉朝承接秦 , 对于秦的灭亡有着深切的体会 , 因此当时汉朝政坛最盛"纠秦" , 并将秦灭亡最主要原因之一认为是严刑峻法 , 因此在西汉时期 , 政治一大特色即为"仁政" 。
崔寔则认为 , 随着时代的演变 , 治国之略不能一成不变 , 尤其是在东汉时期 , 社会败坏之下 , 依旧盲目的实行"仁德之治"未免太过于不合时宜 。 因此在《政论》中崔寔认为面对如此乱世不能再墨守成规 , 必须要"恢复"严刑 , 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 而崔寔也指出了在太平之世则不应该动用严刑峻法 。
但由于崔寔过于强调乱世严刑的重要性 , 以至于在推行"德教化民"的汉代遭到了主流人士的批评 。分页标题
就《政论》的内容而言 , 其中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东汉内政的弊端 , 从问题本身解决问题 。 例如崔寔的考绩用人择贤救人的思想 , 是对前人的总结 , 也是对救世理念的践行制定的具体措施 , 因此崔寔的思想在当时获得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
宋朝在推行久任法时 , 就是参考了崔寔的考绩用人择贤久任的思想 , 这是对崔寔思想前瞻性的一个有力佐证 , 也证明了其思想的实用性 。
结语:虽然崔寔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响亮 , 但他敢于站在主流的对立面 , 为治世法比奥自己的言论 , 这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 崔寔的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坐而论道 , 更不但单纯学术的"假大空" , 后世用实际证明了崔寔思想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