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_本文原题: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本文插图
展览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2020年5月20日在北京第二空间推出赵赵个展“白色” , 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
“白色”是赵赵在2020年的第一个个展 , 也是对仍在松美术馆展出的“绿色”的延续 。 与过去的西部三部曲(塔克拉玛干、沙漠骆驼、弥留)不同 , 这个全新的序列和故事 , 由颜色的变革开始 , 它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即时性 , 它的视野和指向的问题变得更加广阔和磅礴 , 作品中的时空也因此悠长久远 。 如果“绿色”是序曲 , “白色”便是赵赵这个全新举措中最重要的开篇 , 亦如颜色本身的象征 , 混沌之后的第一束白光 , 万事万物的纯洁之初 。
“白色”只有一件作品 , 一个元素 。 它由棉花引向一段天翻地覆的历史 , 又在艺术形式中将所有往事与象征隐退消失 , 直至白色本身的含义 , 包含所有 , 又万念皆无 。

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本文插图
展览现场
白色的笔记
(一)
和以前一样 , 故事先从棉花讲起 。 2016年 , 赵赵从塔克拉玛干回到北京 , 开始构思这件史诗性作品的展出 , 最初的想法之一是将电缆放在铺满棉花的地面上 。 然而这种展示似乎有些“浪费”和“委屈” , 出于对棉花的珍视 , 赵赵放弃了这一方案 。 从那时起 , 他开始酝酿将“棉花”变成全部的含义 , 一座宏伟的、唯一的花园 。
有棉花的地方 , 就有兵团 。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大的赵赵 , 对棉花有着特殊的情感 。 从初中到高中 , 赵赵参加了六年义务劳动 , “捡棉花”成为唯一的内容 , 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 “劳动”和“果实”的含义 , 因此在他的成长中显得与众不同 。 如今看来 , 棉花对于赵赵而言 , 既是他生活过的那片土地 , 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支柱 , 父辈人战天斗地讨生活的一段历史;又是赵赵成长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 枯燥而又乏味的时间 , 痛苦劳作留下的深深印记 。
亦如棉花在赵赵生命历程中的特殊位置 , 它等待着与赵赵开启一段全新的关系 。 2016年开始的西部三部曲(塔克拉玛干计划、沙漠骆驼、弥留) , 让赵赵离开北京 , 重返过去 , 为这段关系提供了一个重新回溯的契机 。 从那时起 , 棉花成为一个索引 , 一个白色的容器 , 不断的将赵赵的视线 , 推向远方 , 推向更广阔的历史和信息 。
“五月棉花秀 , 八月棉花干 , 花开天下暖 , 花落天下寒” , 这段马苏臣的诗句 , 讲述了棉花在清初社会中的重要位置 。 无独有偶 , 棉花在人类历史中 , 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显赫”故事 。 最初 , 棉花种植于东南亚、东非以及美洲中部 , 像是天赐之物 , 它给予传统文明自给自足的兴盛;直到英国人的出现 , 棉制品开始风靡整个欧洲 , 遥远而古老的东方 , 成为西方人眼中丰饶的“新大陆” 。 利润在哪里 , 资本就流向哪里 。 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对印度棉花的大规模贸易 , 最终这场贸易演化为一次殖民战争 , 印度正式沦为殖民地 。 之后 , 欧洲各国通过对物质的掠夺 , 利益最大化的追逐 , 在这些古老的新大陆各自“安营扎寨” 。 工厂、种植园形成了一条黄金产业 , 而对原材料的控制和掠夺 , 又最大的降低了成本 。 然而 , 劳动力成为第二个难题 , 直到“奴隶制”的出现 , 大量的非洲黑奴被运往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园 , 成为美国种族史上最血腥的一段往事 。 奴隶制 , 剥削原住民 , 帝国扩张 , 武装贸易 , 这些名词成就了机器和工厂 , 棉花也拉开了从战争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序曲 。 棉花不仅孕育了西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 , 还无声的控制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衰 。 文明和经济的重心从此偏移 , “东方”和“西方” , 落后和先进也具有了别样的意味 。分页标题
只是数百年前 , 棉花在南印度海种植时 , 人们并不会意识到 , 这个培育了数千年的农作物 , 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 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是“珍妮纱纺机” , 世界上第一个工厂是棉纺织工厂 , 近代的工作制度也是诞生在棉纺织业中 。 在日常生活中 , 柔软、吸汗、温暖的棉质衣服 , 是舒适居家的代名词 。 在严酷的冬天 , 棉花成了最值得信赖的衣物 。 在纽约的期货交易所 , 棉花是交易员最关心的商品之一 。
直到2000年后 , 中国、印度的棉花产量占世界的一半 , 全球棉花的种植、加工的重心再次回到1780年前 , 棉花产业的中心地带 。 当还是少年的赵赵 , 在一望无垠的棉花地里采摘时 , 他并不知道眼前的“花朵”孕育着什么样的历史 。 直到多年后 , 赵赵的身份和视野的转变 , 这段记忆才会被重新打捞和加工 , 它的模样 , 它被赋予的认识和意图 , 才变得如此不同 。

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本文插图
展览现场
(二)
2020年 , 赵赵开始实施全新的计划 , 酝酿了多年的结晶 , 为观众提供一个创造性的结构 。 在这个结构中搭建的棉花 , 既是柔软的、温暖的、安全的材料感受 , 和他的个人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又是一段段有着不同指向和属性的历史 , 与劳动、经济、资本有关的广袤信息 。 赵赵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Chinese Garden》 , 一处建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东方园林” 。
《Chinese Garden》是建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园林的统称 。 例如 , 纽约大都会的明轩 , 慕尼黑的芳华园 , 英国的燕秀园 , 西雅图的西华园 , 温哥华的逸园等 , 这些园林有些建于上世纪初 , 一段掠夺史刚刚结束后 , 东方情调风靡欧美的时代 。 有些建于80年代后 , 作为历史的新关系 , 两国或是城市之间的文化“礼物”而出现 。 无论何种原因 , 《Chinese Garden》承载着一段几经轮回的历史 , 它即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某种想象 , 也是华人寄托相思和遥远历史的“衣冠冢” 。
“距离”是《Chinese Garden》中另一个最为重要的信息 , 赵赵将棉花堆成长短不一的1.2米×1.2米的条块 , 这些条块组成了Chinese Garden另外一层含义“迷宫” 。 在棉花组成的迷宫中 , 所有的距离、间隙都是1.2米 , 所有的关系和结构也都是1.2米 。 1.2米是基数 , 是可以无限叠加或是递减的基础 。 1.2米是这座白色花园中人和人的间隔 , 国际惯例中最常用的安全距离 , 1.2米也象征着东西方之间不断变幻的距离 。
赵赵为观众设计了一座有着私人安全空间的公共花园 , 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心理和法律上的最佳距离 。 观众行走其中 , 重复又严密的秩序 , 等距又无差别的关系 , 宛如一个白色的镜像世界 , 为这座花园平添了几分纯洁和神秘的情感 。 像是设计之初 , 梵文一样的迷宫 , 多少有些宗教意味 。 或者说 , 这座花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关于“距离”的微缩景观 , “距离”成为它最重要的信息点 , 最核心的体验 。
这个“距离”是对关系的讨论 , 它既是东西方的 , 也是历史的、政治的 。 由距离开始 , 人类产生了文明、美学和思考 。 在动物世界中 , 距离是动物间彼此生存的领地 , 当两个动物之间的的距离小于1.2米时 , 一场搏斗即将开始 。 而在人类之间 , 距离组成了不同的人、城市、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 从最微小的单位 , 人和人之间的亲密接触 , 情人、陌生人之间的舒适距离;城市中车与车之间的间距 , 到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国家之间的边界 , 制度之间的差异、比较、冲击等 。 在社会中 , 一切科技、文化、政治的发展 , 即是不断的缩短距离 , 消弥障碍 , 寻找最大的普遍性和快捷性;在城市中 , 一切规则和秩序 , 都是通过对个体之间安全、有效的距离控制 , 来维持集体的高速运转 。分页标题
亦如造园 , 棉花、距离、空间 , 一条条井然有序的通道 , 或是某种“空”都成为设计和控制的一部分 。 “中国花园”在它的故土 , 在如今的现实里 , 却完全按照西方的逻辑、工艺和哲学所建造 。 在这个花园里 , 传统美学和文人的遗梦早已消失 。 展厅地面的白色胶带 , 替代了旧时的青苔和浮萍 。 可以快速搭建、拆解、移动的钢架 , 替换了亭台楼阁的柱础、圈梁、飞檐 。 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工业文明的美学 , 取代了古人造园的林泉之心 , 就连棉花这个从不属于园林中的“花朵” , 西方人眼中的“利益” , 却也在赵赵的中国花园里处处盛开 。
只是白色 , 满目的白色 , 曾经在宋徽宗看来:“定瓷芒 , 弃之不用”的颜色 , 成了整个花园的唯一基调 。 而在西方文明中 , 白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 , 它可能是政治的、激进的、恐怖的 , 但又可能是纯洁的、空洞的、隐匿的 。 白色既有 , 也无 , 它是一个笼统的概括 。
然而 , 这座结构上完全“西化”的中国花园 , 却也有某种东方禅机 。 赵赵把每一个观众置入到白色“画面”之中 , 当他们进入花园的那一刻 , 就已然成为一个道具 , 成为花园里的一棵树 , 或是一只鸟 。 在这座花园中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棉花和观众一起成就了崭新的《Chinese Garden》 。

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本文插图
展览现场
(三)
《Chinese Garden》有着浓郁的东方风情 , 我们能轻易的从这个名字中感受到一个他者身份 , 一个由十六世纪的传教士开始 , 多次殖民和贸易革命后 , 热爱“李小龙”和“宫保鸡丁”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 。 它是古老中国和遥远东方的象征 , 是东方和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 只是一个是承受者 , 一个是压迫者 。
如今 , 《Chinese Garden》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概念 , 成为作品名字时 , 却多了一层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 那些开在花园里的棉花 , 既不是东方园林里的产物 , 也不是西方人传播的文明 。 安全的距离 , 简易的结构 , 耀眼的白色所携带的故事 , 让棉花的现实指向变的无比暧昧和含混 。 它所触及的那些充满幸福与血腥 , 暴力与金钱 , 兴盛与衰败的往事 , 像是花絮 , 尘埃 , 在这座现代版的中国花园纷纷扬扬归于一途 。
赵赵敏感的捕捉并表达这一切 , 他不仅抓住这稍瞬即逝的时空情绪 , 还给予这种情绪更大的历史框架和现实指向 。 被审美化、浪漫化的中国花园 , 早已荡然无存 。 我们的距离再也不像东印度公司绕行好望角般遥远 , 我们无需再从传教士和流浪作家笔下了解世界 。 在这个花园中 , 虚构的想象早已远去 , 简易的结构 , 密集的填充和成包的棉花 , 是劳动 , 是收获 , 也是罪恶;是纯洁 , 也是金钱 。 这个花园再也不是文人的寓言世界 , 遁世的桃源 , 它早已成为一个距离严密 , 规划整齐的现代工厂 , 一个看似只有白色 , 却包含着红与黑 , 罪与罚 , 白痴和救世主的花园 。
从古老的中国园林到如今坐落在北京的《Chinese Garden》 , 这一切进化 , 既是一部浓缩的人类历史 , 又是感知本身 , 一个艺术家的本职工作 , 虔诚地将它呈现给观众 。 花园里 , 一切都是白色 , 它象征着所有 , 也象征着虚无 。 它既切断了过去 , 又不指向别处 , 此刻一切静默如谜 。
或者 , 它只是属于赵赵私人所拥有 , 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

赵赵|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赵赵个展《白色》:一个少年距今遥远的记忆
本文插图
展览现场
(四)
“庭树不知人去尽 , 秋春还放旧时华 。 多情唯有池中鲤 , 犹为离人护落花” 。 唯有这种意境幽美 , 物是人非而又芳华易逝的诗句 , 才足以描述这座《Chinese Garden》带给观众的感受 。分页标题
无论作品饱含着何种信息 , 也只是隐匿的解读 。 遥远的历史总会被忘记 , 逝去的苦难总有另一种救赎 , 一时一地的故事都会被消磨 。 但这种证明故事精神的形式 , 反而会永恒 。 当观众不断的涌入、驻足、离去的时候 , 时光中 , 一切历史 , 一切旧时中国所象征的深意与过往 , 也一并退去 。
在一片白色中 , 我们成为一处白茫茫的风景 , 犹如在观赏一幅幅挂于墙上的水彩 。 晃白的天地间有些照眼 , 花园中有时形单影只 , 有时三五成群 , 有时又显得熙熙攘攘 , 多了些惹人的吵闹 , 仿佛这人世间来来往往的浮萍与往事 。
这般“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形 , 让印象显得比故事更精准 , 感知远比观点和信息更迷人 。 我们无法概括 , 更不能用三言两语总结 。 《Chinese Garden》让我想起一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
看 , 这便是白色 , 虽由人作 , 却宛自天开 。 (文/崔灿灿)
来源:艺术中国ArtChina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