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人们认为孔子是创办私塾的第一人 。 私塾一直是我国古代民间办学的重要形式 。 顾名思义 , 私塾就是指私家学塾 。 不过很多人可能都理解错了 , 中国古代并没有私塾这一叫法 。 而是在近代开始 , 才产生了私塾这一概念 。 洋务运动兴起之后 , 新式的公立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 为了将其与传统的私家学熟区分开来 , 私塾的叫法才应运而生 。 私是指私家 , 塾是指学塾 ,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并且我们传统观念中认为是孔子最早开设了私塾 , 然而 , 事实也并非如此 。 孔子只是使教育下移 , 私家办学才逐渐兴起 。 因此孔子只能说是私学教育的发起人 。 其实早在孔子之前 , 学塾就已经产生了 , 甚至私塾也可能是在孔子之前产生的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孔子
尧舜和夏朝的庠序 , 中国教育制度的雏形
中国最早的教育理念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尊老思想 。 相传舜帝统治时期 , 尧弟异母的弟弟契 , 被任命为组织教育的官员 , 这里契主持的是什么教育已经无从考证 。 后来契去世了 , 舜帝感慨世事万千、岁月流逝 , 于是就打算开设“庠”这一学校 , 来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 , 使人们能够老有所养 , 教化人们尊老爱老 。 庠的设立 , 既体现了舜不辜负契教化人心的教育主张 , 也体现了上古时期人们对老年人尊重的优良传统 。 这可能是现今所考证的最早关于教育的记载了 , 后来夏朝将“庠”校不断发展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舜帝慈孝
夏朝有三种学校——庠、序和校 。 庠继承了舜帝时期学校的特点 , 是教育人们尊重老人的圣地 。 而序和校则是夏朝新增设的两个学校 , 夏朝的序和庠一样 , 同样是养老的地方 。 序在夏朝被分为东序和西序 , 后来“庠序”就成为了教育和孝敬的代名词 。 夏朝的教育体制中最有特点的是“校”的设立 , 它属于一种地方教育机构 , 不归属于中央管制 。 私塾的前身就蕴藏在“校”里 。 “校”起初是人们养马的场所 , 后来逐渐发展为习武练兵之地 。 不过“校”也遵循着道德的教化功能 。 夏朝的教育内容有人伦道德、宗教教育以及军事教育等 。 人们可以在庠、序、校三种学校中学习骑马射箭 , 驾车舞蹈 , 识字道德 , 祭祀礼节等等 。 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 , 在夏朝时就已经酝酿出了雏形 。 不过夏朝关于教育的记载 , 大多见于史书 , 未有任何考古发掘 , 人们关于教育的考古发掘 , 最早是在商朝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大禹治水开创夏朝
商朝:礼乐教化和“塾”的最初形态
商朝是奴隶制高度发展的时期 , 在现今考古出土的文物中 , 已经证明了商朝有一定成熟的教育制度 , 史书记载商朝有“庠”、“序”、“学”和“瞽宗”4种学校 。 庠序是继承于夏朝 , 也是两所养老的院校 。 不过商朝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发展和补充 , 商朝对“庠序”的不同有着明确的划分:庠既用来养老 , 也用来对于青年人进行孝道的教育 , 并且增设了尊重兄长的教化 ,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悌” , 在孝悌的教育基础上又增设“射箭”一门 , 现在考古发掘的商代甲骨文 , 就有关于“庠”教人射箭的记载 。 序除了养老之所外 , 还会教育人们射箭的礼仪 , 以及尊卑长幼的等级思想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商朝雕塑乐舞
商代的瞽宗主要学习的是礼乐 。 瞽宗原来是商朝的宗庙 , 商朝人选择精通礼乐的文官在这里教授贵族子弟礼乐制度 。 曾出土过一块殷商甲骨文 , 上面写着:丁酉卜 , 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 , 其教戒 。 这里的“戒”就是指人手持戈 。 因此可见 , 商朝的学校不仅仅教人礼乐的思想 , 也教人们习武射箭 。 并且是殷商统治者往往在重要的事情上才会占卜 , 而这块出土在学校的卜辞 , 可见殷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 卜辞中的多国指的是殷商周围的国家 , 当时殷商周围的邻国 , 也多派出国留学人员来到殷商学习 。 可见商代学校发展的发达程度 。分页标题
除此之外 , 商朝甲骨文考古发现关于教育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发现了“塾” , 裘锡圭在考察殷商发掘的甲骨卜辞中 , 发现有多处提到了“塾”这一概念 。 “塾”不同于“庠序” , 它不是专门用来教育的场所 , 而是设在屋子门口旁边的一块小地 。 塾的叫法是怎么来的呢?清朝的文字学家顾震福解释说:大臣拜见君主在门外 , 就在门外与君主议论更为详熟的应对之策 , 因此“塾”也通“熟” 。 后来“塾”不仅成为了宫廷中商议问题的地点 , 也成为了家庭中长辈对年轻人提供意见的场所 。 这就是古代私塾的最初形态 , 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 , 塾也就在商代开始真正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甲骨文“塾”
西周:学在官府?私人家塾已经出现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 , 一整套完整的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了 。 西周时期中央设有辟雍、东序、瞽宗、成均、上庠等学校场所 , 其中辟雍是教育天子的地方 。 这些学校主要以教授礼乐、兵器、道德为主 。 并且这些地点还是供贵族子弟聚会、游玩的公共活动场所 。
周公为了巩固西周初年的政权 , 总结了殷商的灭亡的经验 , 从而制定出了一套典章制度 , 被称为之“制礼作乐” , 这一套以道德为核心的制度 , 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调 。 以德治国占据了主导地位 。 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 , 为西周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 而教育也因此偏向了道德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周公
因此 , 因为受到西周时期“学在官府”这一概念的影响 ,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孔子之前的学校都是在官方的 , 孔子因此成为了创办私学的第一人 。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 其实在西周时期 , 私家学塾的就已经产生了 。 《礼记·学记》记载西周教育制度是:古之教者 ,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 “家有塾”有两种解释 , 一种是认为家指的是二十五家为一组的“闾” 。 不过《周礼》中记载:五家为比 , 五比为闾 , 四闾为族 , 五族为党 。 也就是说周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家这一概念 。 因此《学记》和《周礼》的家应为同一含义 , 就是指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家 。 虽然此时党的教学依然无法脱离官府 , 主持教学的是告老还乡的官员 。 但是 , 在重视全民受教的西周 , 私家教育已经颇为兴盛了 。 所以西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在官府 。 而孔子在教育界最大的作用 , 就是私人办学的兴起 。 而至于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制度之说 , 恐怕有待进一步明确 。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
本文插图
清末私塾
结语:
综上可见 , 孔子并不是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之人 , 甚至在春秋之前私家的学塾就已经兴起了 。 在西周那批告老还乡的官员是否已经兴办起了私学?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历史佐证 , 但是从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崇尚 , 以及西周对地方管理的不完善 , 私学在西周产生也是有可能的 。 前人栽树 , 后人乘凉 。 至少可以确认的是 , 孔子是在西周家塾发展的基础上 , 逐步开展的私学教育 。 任何历史结论在没有充足证据证明之前 , 都不能妄下断言 。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 , 但是他并不是打破“学在官府”的第一人 , 也很有可能不是私学创办的第一人 。
参考文献:
《史记》
《礼记》
《尚书》
【宇哥看历史|春秋之前的教育发展:并非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制度】《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