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


近些年来 , 大家对于清代历史似乎都很熟悉 。 这要拜大量的通俗文化(各种清宫戏)所赐 。 譬如《步步惊心》 , 《甄嬛传》 , 《延禧攻略》 , 《如懿传》等 。 因此对于清代的皇帝们 , 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初印象 。 譬如出镜率较高的雍正帝 。
影视剧中雍正帝的形象 , 大多是以整天在后宫忙着与诸位爱妃娘娘谈恋爱 , 秀恩爱的宠妻狂魔形象而C位出道 。 然而 ,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如果你对影视剧中雍正的人设认真的话 , 那你就输了······历史上的雍正却是个妥妥的话痨 , 霸气的钢铁直男(不但对于下属官员下手稳准狠 , 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 。
01 “社会”四阿哥
雍正帝在嗣位之前 , 就十分关注民生 , 事无巨细 , 必定亲历造访体察 。 故而对各地征收地丁钱粮 , 其征入支出的账目了如指掌 。 诸如 , 江西省漕运粮食 , 应支付修理船舱及拉纤民夫等费用 , 均被胥吏克扣 。 自康熙十八年至四十五年 , 被克扣的铅银已达到五十一万余两 , 粮米六十一万石 。 雍正帝对这些账目的了解要比专司财政的户部还要清楚 。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 , 常在官场行走 , 因此对于官事不告示于民 , 热衷于暗箱操作 , 巧立名目 , 串票洗钱 , 等官场的各种舞弊和潜规则谙熟于心 。 后来继位后 , 曾对大臣讲:
“朕是在藩邸阅历世情四十五年 , 备尝世间辛苦才成为天子的四阿哥 。 朕非生长深宫之主 , 若怀轻朕之心 , 恐将来噬其莫及 。 ”“试思当今皇帝即昔日饱尝人世间酸甜苦辣之四阿哥也 。 ”

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
本文插图
康熙晚年 , 贪腐已成为官场的普遍现象 。 从位于官僚群体金字塔的顶点的天子的视角 , 无法轻易发现弊病之所在 。 但从横向的第三者视角观察 , 这些都清清楚楚 。 雍正到四十五岁为止的藩邸生活 , 恰好给他提供了得以客观 , 冷静 , 理性分析父亲康熙施政得失的独特视角 。
2 “独夫未必民贼”
【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康熙晚年 , 官场贪腐风气愈演愈烈 。 雍正对于官吏的腐败深恶痛绝 , 怒斥“官吏因缘作弊蠹国害民” 。 继承大位之后 , 着手“除弊方能立政”的改革 。 在全国开展清查亏空 , 治理官吏腐败 , 颇有章法 , 自上而下 , 全面察查 , 罪罚分明 , 严惩宽恕相济 。
雍正的清查并非流于表面文章 , 实施的举措也很到位 。
其一:遣能吏专责分查 。 建立由内阁大臣 , 分查大员 , 协查人员组成的三级钦派清查队伍 。 此可谓一大创举 。
其二:自首者宽免治罪 。 凡侵吞钱粮的官吏 , 准其自首 , 且从宽治罪 。 否则将严惩不贷 。 而且为营造社会舆论压力 , 清查惩办结果均予以公示 , 做到家喻户晓 , 让远乡僻壤都能知晓 , 由民众开展社会监督 。
其三:罚罪并则 。 贪污公款粮谷者 , 从严治罪 。 轻则罢官 , 重则处死 , 并追补亏空 。 (此处可结合红楼梦原型曹寅家族的衰败) 。
其四:查窝案 , 按责处置 。 官吏勾结 , 窝案居多 , 经办胥吏也一同追责 。
雍正“除弊”四年 , 先后查案达三百八十三件 , 肃贪成效显著 , 各省吏治渐清 , 达到奖廉惩贪的预期 。 除弊后 , 国库储银由八百万两骤增到五千万两 。 获得后世学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高度评价 。

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
本文插图
所以 , 后来雍正帝驾崩的时候 , 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官员们大都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 包括坊间流传着雍正是被女剑客暗杀的传言 , 也可以被视为官僚知识阶层想法的影射 。 因为在他们看来 , 雍正帝确实是被诅咒“早点死才好的天子” 。分页标题
03 “高薪养廉”
清初 , 官员们俸禄少的可怜 , 低到甚至无力维持家庭生活 。 作为民政长官的巡抚 , 俸禄一年仅白银一百五十五两 , 在一两白银相当于六斗米的时代 , 在生活水准高 , 交际讲究排场的官场 , 无论如何都难以为继 。 至于地方政府的办公经费 , 由地方自主处置 。
于是 , “火耗”就成为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 。 所谓“火耗”:征收的赋税被熔铸成库银时 , 所折耗的银两 。 赋税银实际熔耗不过百分之一二 , 但地方官员竟加征高达二至五成 , 私纳侵吞的钱财令人咋舌 。
雍正上台后 , 着手进行改革 。 推行“火耗归公”“高薪养廉”政策 。 即将火耗列为正税 , 杜绝灰色收入私纳受贿 。 火耗所得全部上缴各省布政使司 , 再由各省提取部分耗羡充作养廉银 , 自上而下的分配给各级官员 。
用雍正的话讲:“取所当取不伤乎廉”;“用所当用不涉于滥”;“不可賐削以困民” 。
如果说康熙反腐倡廉 , 是强调清官效应 , 提倡官吏立德 , 清贫 , 坚守道德自律 , 是理想主义方式 。 雍正则是施之以利 , 取之有道 , 规范其行为 , 抑制过度欲望和私利膨胀 , 是实用主义方式 。
04 “乾纲独断”
雍正对于官场沽名钓誉 , 结交朋党 , 士人舆论评价非常厌恶 。 “昔者天下治道无二 。 唯命下之时 , 熟虑是否秉公持正 , 适中合理 , 至于旁意忌嫌亦奚暇瞻顾计虑耶 。 天下人无数 , 所思皆异 , 岂能缄其口焉 。 ”意思是:所谓舆论未必是公正的万民舆论 , 因此不可取信 , 万事皆在君主心中 。 别废话 , 一切交给我就行了!此即为“乾纲独断” 。
要达到此目的 , 对于朝政和官员情况的掌握尤为重要 , 雍正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达到 。 即密探和密折 。
在传统的官员给皇帝汇报工作的“题本”制度之外 , 雍正还开创了“奏折”即“密折”制度 。 所谓“奏折” , 就是各级官员给皇帝写的秘密信件 。 雍正要求不仅是总督 , 巡抚 , 包括布政司 , 按察司 , 提督 , 总兵 , 道员 , 知府都必须向天子上奏 。
作为地方官在赴任之前 , 知府以上的官吏会首先被召入宫 , 拜谒天子 。 天子除了对其进行恳切训谕 , 还特许其以后可以向天子呈递私密信 。 并赐予官员四个“折匣” 。 长八寸 , 宽四寸四 , 高一寸五 。 外涂黄漆 , 内裱黄绫 , 可以上锁 。 两把同样的钥匙 , 一把天子保存 , 一把交给官吏本人 。
如此苦心孤诣的设计 , 雍正讲的很透彻:“朕惟治天下之道 , 首重用人” 。 既要善用其长 , 又要防其变节 。 用人之长 , 是培植亲信的需要 , 防其变节是打击异己的必须 。 而密折就是制度上的保障 。
譬如 , 时任云南巡抚的宠臣鄂尔泰推荐王绍绪为广州总督 。 雍正并不以亲信荐人 , 便掉以轻心 。 下密旨令广州将军石礼哈留心探听 , 据实奏闻 。 与此同时 , 又密旨两广总督密折奏报 , 二者相互印证 , 直到多方密折一致 , 才决定任用 。 密折奏报不仅多方考察被荐者 , 而且在印证中督查考核者 , 这对于官吏的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
本文插图
▲雍正时期奏折
如果以为奏折只是走走过场和形式 , 那就大错特错了 。 给皇帝上奏折 , 不仅是官员的权利 , 更是义务 。 如果官员出现懈怠 , 敷衍的现象 , 也必定会遭到来自雍正的怒斥 。
“地方事宜如民情吏治 , 年岁丰欠何故未见陈奏一字?!”
“奏报如此怠慢甚属不合”
“尔居官惟务巧饰 , 通省岂无一件可闻于朕之事?!”
“朕悉于他处闻之 。 汝今何颜对朕?若云不闻不见 , 是乃无耳无目木偶人也!”
或者直接痛骂:
“下愚不移 , 无可救药 , 尔之谓也 。 ”
“即禽兽不如之谓也” 分页标题
“可谓丧尽天良 , 无耻之小人也 。 ”
“则为木石之无知 , 洵非人类矣 。 ”
密折制度犹如悬在各级文武官员头上的利剑 , 令人生死祸福难卜 , 无所适从 。 成为雍正处置官员的利器 , 更让朝臣感到恐惧 。
05 “勤政的话痨宅男”
其父康熙皇帝厌倦政事时 , 便去欣赏江南的风景 , 几次顺着运河巡幸苏杭地区 。 之后的乾隆也效仿其祖 。 唯独雍正皇帝丝毫没有空闲 , 只是偶尔到京郊的圆明园 , 一步都不踏出北京 。 夜里十二点才入睡 , 早上四点又起床 , 清醒的时候就完全投入到政事之中 , 没有片刻闲暇 , 可谓励精图治的典范
每天早上四点起床 , 读先帝实录和宝训 。 早餐后七点会见大臣 , 与之商议国事 。 接见通常会延续至午后 。 然后是召学者 , 讲解经书或历史 。 晚上则利用时间 , 批阅来自地方官吏的奏折 , 而且一定亲自书写回复 , 被称为“朱批谕旨” 。 每日要看奏折大概五六十份 。

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
本文插图
“朕立志以勤先天下 。 天下凡大小臣公奏折悉皆手批 。 大概外来奏折晚批者十之八九”“卿之报告虽为千字之长文 , 朕亦无一不从头至尾览阅完毕 。 此者亦系灯下所批 。 ”“因卿奏内有恐惧彷徨之语 , 援笔书此以谕 。 时夜已过半矣 。 ”
有时 , 雍正的朱批回复 , 比官员奏折文章本身还要长数倍 。 甚至对于官员行文中的错别字 , 或是用词不当之处 , 还会圈圈点点 , 给以改正 。 放眼望去 , 满篇都是大红字体 。 可谓用心良苦!
雍正十年 , 皇帝决定把自己的朱批谕旨付梓出版 。 全书直到乾隆初年才最终完成 。 而且据记载 , 出版的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 在宫中保和殿的东西两庑中 , 带有雍正朱批的奏折数倍于此 , 堆积如山 。 仔细观看雍正的朱批 , 行文语言逻辑清晰 , 使人读后颇有畅快淋漓之感 。
06 “辩论战斗值爆棚”
雍正六年 , “投书案”发生 。 该案的主角是曾静 , 张熙师生俩 。 曾静是康熙时的秀才 , 举仕未果 , 便以读书授徒为生 。 毕生崇拜浙江学者吕留良 。 吕留良是清初省思明朝亡国 , 批判君主专制的领袖人物 。 后坊间盛传雍正打击年羹尧的流言 , 以及取代年羹尧执掌西北兵权的岳钟琪为岳飞后人的传闻 。
于是 , 曾静异想天开 , 派遣徒弟张熙赴陕投书 , 劝岳钟琪兴兵反清 。 后岳钟琪告密 , 雍正帝以谋反罪将曾静 , 张熙逮捕 。 于是 , 雍正亲自参加并主持了此案的审讯过程 , 其雄辩的口才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得以展现 。
针对曾静直率的列举出责难雍正的二十七条 , 雍正逐条解释清楚 , 证明其是凭空捏造 , 接着在询问曾静对他的解释的意见 , 曾静最终俯首认罪 。 特别是针对曾静提出的“清朝是异族统治者 , 所以不是正统的君主 , 汉人没有对其尽忠的义务” 。
雍正辩驳道:
“君主乃天命所归 , 此亦正如中国圣人所教导 。 是天命所归之君不分汉人还是异族 。 我朝虽为异族 , 却无有我朝仰承天命得国之正者 。 我朝兴于满洲 , 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 。 且明之天下丧于流贼之手 。 天命传于我朝 。 非我亡明 , 明自取灭亡 。 明使生灵涂炭 , 我朝为拯救生民而治中国 。 纵观历史 , 得天下之正者无过于此 。 若因是异族则不可 , 经书之中不亦记载舜 , 汤皆为东夷之人 。 汉人因蒙古人是异族而鄙视之 , 蒙古人亦蔑称汉人为蛮子 , 如此相称乃后世至卑至陋之见 。 忠义乃中国圣人所教万事不变之教训 , 为超越民族的 , 有价值之道 。 ”

老王历史言词|雍正背后的形象居然是这样?
本文插图
▲《大义觉迷录》
后来雍正帝把他与曾静的辩论编撰一本书《大义觉迷录》 。 在这本书中 , 可以看出 , 曾静招架不住雍正帝尖锐的反问 , 称自己是“弥天重犯” 。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 , 最后雍正竟然对其予以赦免 , 让其活命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