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学|安徽作家||【孤独的守望者】◆於道发


_本文原题:安徽作家||【孤独的守望者】◆於道发
作者简介
於道发 , 男 , 七十年代生人 , 安徽南陵县人 。 笔名 , 飞花逐月 。 1997-1998年在鲁迅文学院普及部函授两年 , 南陵县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校园漫步》等 。 曾在《佛山文艺》《春谷》《鸠兹鸟》《南陵报》等报刊及《西散原创》《同步悦读》《家乡》《黄河文创》等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评论、散文、小说、现代诗若干 。

齐鲁文学|安徽作家||【孤独的守望者】◆於道发
本文插图
孤独的守望者【原创】
——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北大才子王伶花(蔡恒平)在他名动江湖的《古金兵器谱》中说 , “说实话 , 我从未觉得《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什么 , 但《九故事》令我欲罢不能 。 ”二十八年前 , 也就是公元一九九二年 , 我在县城读书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我在新华书店买下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 那只是我无数次购书行动中的一次随机行为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
这本塞林格的作品集虽然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 其实它是塞林格作品的合集 , 由《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和《木匠们 , 把房梁抬高些》三部分组成 。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 , 但是篇幅不长 , 只是一个中篇小说的容量 。 《九故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 《木匠们 , 把房梁抬高些》是一个中篇小说 。 这本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中的一本 , 《麦田里的守望者》由施咸荣翻译 , 这个译本非常有名 。 《九故事》则由多人合译 。
一九九二年 , 我还是一个学生 , 讲真 , 对于战争题材的《九故事》 , 实在是毫无兴致 。 呵呵 , 二十八年后 , 我才明白 , 没有阅历的人 , 是读不懂《九故事》的 。
《麦田里的守望者》倒是一个晚上就读完了 , 也许是霍尔顿的生活和我的学生生涯相去甚远 , 实在对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认同 。 但是 , 小说中有一处写他偷偷溜回家 , 叫醒妹妹菲芘 , 他对妹妹说 , 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 , 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 , 我是说——除了我 。 我呢 , 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 ,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 , 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 , 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 。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 , 把他们捉住 。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 ”
这一段描写 , 倒是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 这一段其实也是这篇小说的题眼 , 是少年霍尔顿内心纯洁的一面的真实呈现 。 和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 , 贾宝玉希望冰清玉洁的女儿们永远生活在大观园内 , 不受外面丑恶现实的侵扰 。 两者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 麦田和大观园就是霍尔顿和贾宝玉心目中的伊甸园 , 是霍尔顿和贾宝玉保护孩子们和女儿们最后的堡垒 。 然而 , 这注定了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梦想 。 悲剧的真正意义在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红楼梦》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都是悲剧 。
《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一点让人另眼相看的就是小说成功的塑造了霍尔顿的小妹妹-- 菲芘 。 这是我读过的小说中写得最好最真实的儿童形象 , 没有之一 。 我不知道作者塞林格真实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位小妹妹 , “菲芘”不像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 , 作者塞林格的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原型 , 即使不是他的亲妹妹 。 “菲芘”塑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点 , 就是她对她哥哥霍尔顿的态度 , 与周围的人 , 霍尔顿的同学 , 霍尔顿的师长 , 以及霍尔顿的父母 , 对霍尔顿的态度 , 拉开了距离的缘故 。分页标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 , 我几乎明年都要拿出来读上一遍 。 每一次 , 读到菲芘拖着大手提箱要跟霍尔顿一起去西部流浪 , 以及之后她跟霍尔顿赌气时的可爱神情 , 都让我泪流满面 。 老菲芘-- 她的世故与童真 , 她的善良与爱心 , 她对霍尔顿毫无偏见的关爱 , 每一次都让我坚硬的心脏变得柔软无比 。 每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菲芘 , 都让我想到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 , 躲在门后对小偷怀有深深同情的林英子的影像 。 这是中国文学中 , 唯一可以拿来和“菲芘”相媲美的儿童形象 。
塞林格的笔触在描写霍尔顿的家人和描写霍尔顿的师长或同学时截然不同 。 塞林格在描写霍尔顿的家人时 , 不管是霍尔顿的哥哥 , 弟弟 , 亦或母亲 , 祖母 , 尤其是描写他的小妹妹菲芘时 , 塞林格的笔调温情脉脉 , 让人动容 。 而描写霍尔顿的师长或同学时 , 厌恶讥讽之情 , 溢于言表 。 讽刺 , 夸张 , 无所不用其极 。 尤其是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回家 , 在火车上偶遇欧纳斯特* 摩罗的母亲那段 , 实在让人忍俊不住 。 塞林格天才一般的幽默感 , 在此处展现的淋漓尽至 。 至于招妓那一段 , 实在是全书最大的败笔 。 既想耸人听闻吸人眼球博得关注 , 却又虚伪做作地自证清白 。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 , 生动活泼 , 幽默风趣 , 塞林格尤其喜欢运用夸张手法:“你可以拿把椅子砸在我父亲的脑袋上 , 他都不会醒来 , 可我母亲就不一样 , 你哪怕在西伯利亚咳嗽一声 , 它都能听见你的声音 。 ”“还有那张其大无比的床 , 总有十英里长十英里宽 。 ”“她总有五千本笔记本 。 ”等等 , 书中比比皆是 。
【齐鲁文学|安徽作家||【孤独的守望者】◆於道发】多年以后 , 我才发觉 , 霍尔顿满嘴脏话 , 不求上进 , 几次被学校开除 , 而且小小年纪学会抽烟、酗酒、乱谈恋爱甚至找妓女 , (除了找妓女 , 显得夸大其词外 。 )表面上看 , 霍尔顿实在不是我们常说的 ,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 但是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这样的学生虽然只是少数的存在 , 不只是在我们的下一代零零后身上 , 其实当年在我们身边 , 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同学存在 , 只是不在我们的圈子之内 。 现在 , 回头去看 , 只是简单地以分数去界定那些“霍尔顿们”不是“好学生” , 是何其的浅薄无知 。 对“霍尔顿们”是何等的不公平 。
所以 ,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年轻人中获得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 它不只是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 它也深刻的展示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 大西洋彼岸一代少年儿童的真实面貌 。 人性都是想通的 , 《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们后来的一代代人从中获得了滋养 。
虽然塞林格被世人奉若神灵 , 但他却喜欢离群索居 。 他就像霍尔顿一样 , 不被世人理解 , 孤独的活在人群中 。 塞林格的婚姻和美国另一位作家 , 一九四九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喧哗与骚动》的作者福克纳的婚姻 , 几乎如出一辙 。 功成名就后 , 他们最后都如愿以偿地娶到了所爱之人 。 然而 , 结局却不美妙 。 (我有时候在想 , 在琴* 迦拉格和萨丽* 海斯之间 , 霍尔顿更爱谁多一点?然而 , 老菲芘光芒万丈 , 琴* 迦* 海斯的样子模糊不清 , 尤其是琴* 迦拉格 , 好像根本就没有出场 , 只是出现在霍尔顿的回忆以及他与别人的谈话中 。 )这是作家的不幸 , 却是读者的大幸 。 否则 , 我们今天也许就读不到这些惊世之作了 。
主编:罗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