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01 北朝时期豪侠组织的形成
永嘉(307-312)之乱以后 , 北方社会陷入长达百年的战乱 , 彻底地破坏了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建立起来的行使基层行政权力的乡亭组织 。 但是 , 没有能破坏掉自然形成的宗族组织 。
宗族组织能够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长期的战乱 , 使北方地区生产凋敝 , 交通阻塞 , 交换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 只有自然经济能够适应这一状况 。 而宗族组织正是植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 因而能赖以保存下来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同时 , 在基层行政制度暂时出现空白的情况下 , 汉族地主阶级必然要利用宗族组织 , 以其作为继续维持封建统治的工具 , 而农民为了不致于在战乱中转尸沟壑 , 也不得不依靠宗族组织的保护 , 这就使宗族组织不仅没有破坏 , 反而强化起来 。
宗族组织的强化 , 有利于豪族势力的发展 , 因此 , 地主豪强往往以宗族为基础 , 去扩展自己的势力 , 从而形成为宗主豪强 。
在没有一个长期存在的中央统一政权 , 没有较长时期的安定的社会秩序的情况下 , 宗族会在自然条件良好 , 适合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一定的区域内组合成为一种半封闭式的社会 。
不仅如此 , 为了抵御北方各游牧民族势力的不断携掠和其他汉族军事集团势力的骚扰 , 宗族组织往往还会建坞筑壁 , 组织武装自保 。 于是 , 在北方广阔的原野上便星罗棋布般地出现了大量的坞壁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坞壁模型
当时 , 江淮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汉族地区都布满了坞壁 , 其中尤以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省为多 。 据《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 , 后赵时期 , 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 。 上郡等地有垒壁三百余处;前燕时 , 冀州郡县有堡壁百余 , 众至十余万人 。 而《晋书·荷坚载记》也记载 , 前秦时 , 仅三辅地区就有坞壁三百余所 。
坞壁内的人数 , 少则几百家 , 多至几千家 。 大大小小的坞壁还相互勾联 , 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坞壁群 , 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
坞壁的领袖 , 即坞主 , 或由宗主豪强自封 , 或由他们互相推举而产生 。 他们在坞壁内建立起“号令不二 , 上下有礼 , 少长有仪”的封建秩序 。
当然 , 要建立一定的秩序 , 除了要利用宗族制度与宗族观念 , 利用坞主的权势与财力外 , 还要求那些担任坞主的豪强具备相当强的凝聚能力 。 而在乱世之中 , 具备这种凝聚能力者常常是那些所谓的豪侠人物 。
这样 , 在北方社会上就逐渐地盛行起豪侠精神了 。 02 豪侠精神的两个方面:侠义与尚武
爱行侠义的最典型例子 , 是后来力主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势力掳掠的英雄祖逖 。 《晋书·祖逖传》中记载得很明了:“逖轻财好侠 , 慷慨有节尚 。 每至田舍 , ………散谷帛以周贫乏 。 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 ”又称:“宾客、义徒 , 皆暴桀勇士 , 逃遇之如子弟 。 ”
有的宾客、义徒因故被官吏逮捕 , 祖逖就想方设法去解救他们 。 由祖逖的事例不难看出 , 慷慨轻财、周济贫困、遇下人如子弟、见危难相救等这些都属于当时所谓的侠义行为的范畴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祖逖 , 闻鸡起舞的典故就来源于他
在战乱时期 , 侠义行为是颇能笼络人心的 。 祖逖原居范阳道县(今河北省滦水县北) , 西晋亡后才率领乡党宗族南迁 。 后来 , 祖逖能够以其乡党宗族为核心 , 聚集一支强劲有力的抗击后赵的力量 , 与他平时能行侠义的作风是有很大关系的 。分页标题
又如 , 东魏时渤海(今河北省景县)人高乾的家族也以侠义著称 。 《北齐书·高乾传》记载 , 高乾父亲高翼“豪侠有风神 , 为州里所宗敬”;高乾本人“少时轻侠,数犯公法 , 长而修改 , 轻财重义 , 多所结交”;高乾三弟高量“招聚剑客 , 家资倾尽” , 因而“乡间畏之 , 无敢违忤” 。
由于高乾家族以“豪侠立名” , 因此便有一大批所谓“率性豪侠”者追随他们 , 这些人后来成了被北齐神武帝高欢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与高乾家族同时的赵郡柏(今河北省隆尧县尧山镇)人李元忠也以侠义闻于当世 。 据《北齐书·李元忠传》记载 , 李元忠家族一向富实 , 他的家中有不少人在乡里放债求利 , 李元忠每次知道后就将那些债券烧掉 , 因此乡里人都很敬重他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该传又记载道:东魏末年 , “盗贼蜂起 , 清河有五百人西戍 , 还经南赵郡 , 以路梗共投元忠 , 奉绢千匹 。 元忠唯受一匹 , 杀五羊以食之 。 遣奴为导 , 曰:“若逢贼 , 但道李元忠遣送 。 ’奴如其言 , 贼皆舍避”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这段记载较前述事例更为具体 , 它生动地说明了 , 在政治动荡 , 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从的情况下 , 豪族的侠义作风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庇护作用 。 如此 , 侠义风尚能够提高豪族的威望并为人们崇尚与追求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显然 , 行侠义者除了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外 , 还需要有武功作为资本;况且 , 要担任坞壁那样一种武装自保性质的社会组织的首领 , 也必须具有比较高强的骑射本领 。
所以 , 北方的豪强之中善于骑射者是不乏其人的 。 祖逖就是在习武上下过大功夫的 , 我们从众所周知的闻鸡起舞的典故中不难了解到这一点 。
上述的另外几个侠义之人的武功也是不弱的 。 《北齐书·高乾传》记载:高乾曾“招纳骁勇 , 以射猎自娱” , 他的骑射功夫应该是不差的;高昂则“幼稚时便有壮气 , 长而做傥 , 胆力过人 , 龙眉豹颈 , 姿体雄异” , 而且“专事驰骋 , 每言:‘男儿当横行天下 , 自取富贵 , 谁能端坐读书 , 作老博士也!’”
后来他终于成为高欢手下的一员战将 。 《北齐书·李元忠传》称李元忠“兼好射弹” , 虽然没有具体描绘他的武艺 , 但从他后来随高欢起兵之事来看 , 其武艺也绝非一般 。
此外 , 还有一对兄妹值得一提 , 那就是《魏书·李安世传》中记载的李波兄妹 。 李波是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县东南)地区的豪强 , 北魏太和年间他率领他的宗族与相州刺史对阵 , 结果大败官军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
本文插图
当时 , 在周围地区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来赞美他们:“李波小妹字雍容 , 赛裙逐马如卷蓬 , 左射右射必迭双 , 妇女尚如此 , 男子那可逢!”
读过这段歌谣 , 李波小妹的飒爽英姿的神态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 李波小妹的武艺竟如此精湛 , 李波及其宗族内的男子便更不待言了 。
大约在北朝时期 , 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 , 这首诗歌不仅大多数古代文学作品集必得收辑 , 而且如今的学生读本也常常选入 , 它十分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代父从戎的女英雄的故事 。
她“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桥 , 寒光照铁衣” , 哪有一点娇媚造作姿态 , 分明是侠义胜过男子 , 尚武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形象 。 木兰的故事是否虚构 , 当时是否确有其人 , 以及她属于哪一个民族等等 , 已经很难考证清楚了 。

唐宋衣帽间|侠义与尚武:北朝时期的豪侠精神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但是 , 这则故事能够在那个时代产生并广为流传 , 已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时尚了 。
侠义与尚武构成了豪侠风尚 , 这种风尚在战乱频频发生的社会环境中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族的凝聚 , 有利于组织生产和武装自保 , 有利于小范围内的相对安定 。
比如《北史·李灵附李显甫传》载:“(显甫)豪侠知名 , 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 , 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 , 显甫为其宗主 。 ”
李显甫是一个很典型的宗主豪强 , 他依靠“豪侠”而“知名”于世 , 并借此而集合李姓数千家开辟了方圆五六十里范围的土地 。 从这块土地位于殷州西山脚下和被命名为“李鱼用“不难看出 , 它是一块依山傍水 , 有鱼有粮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 。 可见 , 豪侠风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 。
然而 , 当整个社会由衰转盛并逐步走向统一的时候 , 豪侠风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会逐渐减弱 , 乃至走向反面而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消极因素和封建割据势力的催化剂 。 不过 , 这是北朝之后才明显地出现的现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