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_本文原题: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 , 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极限运动爱好者安安在张家界天门山的一次翼装飞行中遇难后 , 网上很多相关文章里有一篇提到 , 同学都觉得“她很酷 , 和我们好像不在同一个世界 。 ”
看上去很酷 。 这是绝大多数人被极限运动吸引的主要原因 。 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 , 终于可以站在滑板或冲浪板上摆出几个像样的姿势后 , 就可以心满意足地结束对于极限运动的尝试 , 或者继而转向其他新项目的挑战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安安的意外让翼装飞行这项普通人闻所未闻的运动一时上了热搜 ,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极限运动从外沿到本质的质疑 , 出于人类对于自己不了解领域天然抱有的警惕甚至敌意 , 很多人对极限运动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 。
“他们没学到精华 , 只学了表面”
极限运动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 , 它最正统的代表是“三板” , 也就是冲浪、滑板、单板滑雪 。 因为这三个项目商业化程度更高 ,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极限运动向潮流文化的发展 。 时代越向前发展 , 人们对于极限的追求也变得更“极端” , 一些更危险、更刺激的项目应时而生 , 比如翼装飞行 。
当极限运动被引入中国后 , 失去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 一些可以被称作“本真”的东西 。 这种现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 就和很多舶来品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规律一致 。
“我们中国很多玩极限运动的人其实没有学到精华 , 他们只学到表面一些虚荣的东西 。 ”Michael Zhang告诉本报采访人员 。 在极限运动的圈子里 , 大家叫他“潮叔” , 他也被称为“中国极限运动教父” 。 1996年 , “潮叔”在夏威夷收购了一家美国冲浪品牌公司 , 从此进入了极限运动的领域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潮叔”
二十多年间 , 他接触过世界上很多从事不同项目的极限运动顶尖高手 , 也交往过不少国内的极限运动玩家 。 “区别是很大的 , ”他发现 , “国外那些玩家是真的喜欢 , 对于一项运动保持着一种激情 , 可以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 这是真正的极限运动发烧友 。但是在中国 , 人们对成为达人的兴趣远远超过对运动本身 。 很多人热衷于刷抖音 , 搞个几百万粉丝就很有成就感 。 绝大多数都是体验型玩家 , 在一个项目上拿到一张证书 , 就玩别的去了 。 ”
“潮叔”和中国很多冲浪俱乐部都有密切合作 , “每年去学冲浪的有1万多人次 , 但绝大多数就是站在板上拍张照就完了 。 还有滑雪 , 说起来近几年每年都有2000万左右滑雪人次 。 其实真相是什么?国内很多雪场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 , 你上雪拍个照就算1人次 。 ”
这种体验型心理 , 造成了很多中国极限运动玩家内心缺少了一种尊重和敬畏 , 这无形中犯了极限运动的大忌 。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极限运动项目 , 都是靠天吃饭 。 以登山运动为例 , 尤其是攀登5000米以上的高峰 , 每一次攀登前分析天气预报 , 再决定是否出发 , 以及能走多远 。 应当被尊重和敬畏的不仅是大自然 , 也包括前人和同行 。 “冲浪这项运动就很能体现出尊重的必要性 , 它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 。 ”“潮叔”介绍 , 比如离浪头最近的人有优先下浪权;尽量不抢浪 , 如果不小心抢了浪 , 要马上安全离开那道浪……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所有对大自然和规则的尊重的敬畏 , 归根结底 , 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
极限运动尤其需要尊重规则
极限运动是这样的:它看起来天马行空 , 其实尤其需要尊重运动规则 。 它和一般运动有相同之处 , 因为即使遵从规则并作足一切准备 , 即使你已经累积了多年的经验 , 偶尔还是会出现突发状况 。 但两者的不同在于: 在极限运动中 , 1%的突发情况落到你头上 , 很可能就构成100%的死亡概率 。分页标题
“潮叔”回忆起发生在自己曾经合作过的一名跳伞教练身上的惨祸 。 “我之前帮人家做死亡训练营 , 带大家体验生死 , 组织他们跳伞 。 为了了解跳伞的危险度 , 我做了点调研 , 发现这里面讲究很多 , 比如跳伞教练员的体重要和他带跳的学员相配 。 如果学员180斤 , 教练员要轻点;如果学员120斤 , 教练员就要重点 。 而且每个人都有三顶伞 , 等于配了三道保险 , 是非常安全的 。 ”
当时“潮叔”和他的学员们都跳得很顺利 , 但一个星期以后悲剧突然发生了 。 带他跳伞的教练 , 之前已积累了一千多次跳伞经验 。 那天来了个美国大兵 , 因为他的妹妹来看望他 , 他想送她一份难忘的生日礼物 , 就选择了跳伞 。 这妹妹就是“潮叔”的教练带着跳的 , 但主伞没打开 , 副伞没打开 , 最后一个伞还是没打开 , 两个人于是都死了 。 “一般来说 , 教练员在上面 , 学员在下面 , 但教练员为了救她 , 和她倒了个个 。 最后尸体呈现出来的状貌就是教练员在下面 , 学员在上面 。 他当时是想用自己的身体去托住她 , 但最后两个人还是都摔死了 。 ”
这就是以极限运动为生的人必须承受的职业中的风险性 , 但这种风险性 , 其实不比其他运动的风险性更大 , 比如足球场上的猝死事件也时有发生 。 长期从事极限运动的人往往都有这份自觉 , 他们每一次向新的极限发出挑战时 , 都会和家人郑重告别 , 有些甚至留下了遗书 。 这一道程序 , 其实也是一个从事极限运动的人职业性的体现 。
“濒死体验一点都不美”
极限运动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 在极限运动中 , 有两种死亡 。 一种是死得其所 , 一种则是纯粹作死 。
“去年 , 美国有个顶尖的徒手攀岩选手失手摔死了 。 很多人都目睹了这一幕 , 电视里还实况转播了 。 ”“潮叔”也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一幕 , “人家爬了几百次 , 每一个动作脚怎么搁手怎么放 , 所有都是按事先规划来的 , 每一步前期走了多少遍 , 到最后都可以闭着眼睛去走 。 就是这样的准备 , 最后还是发生了意外 。 他太太后来哭着说 , 他选择走的这条路 , 是用最喜欢的方式结束生命 。 ”
然而大部分发生在极限运动中的死亡事件只能说是死得莫名其妙 , 而它们大都发生在新手身上 。 有些初级玩家会把死亡这件事和浪漫联系在一起 , 很可能是中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毒 ,有些甚至专为感受一种所谓“濒死的美感”而涉足极限运动的领域 。
“一点都不美!”韩子君说 , “经历过一次根本不想再经历第二次!”2016年和2017年 , 她分别从南北两侧登顶珠峰 , 成为中国第一名完成此举的女性 。 韩子君从2013年至今累计攀登了28座5000米以上的高峰 , 而这些年里 , 她前后经历过三次濒死体验 。 当死亡真的横在自己眼前时 , 无人有心情享受那份美感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韩子君
2014年7月份 , 她去新疆攀登7000多米高的慕士塔格山 。 “前期在山上拉练的时候 , 独自一人从一号营地滑雪回大本营 , 误闯进路线之外的山谷 , 差点掉进一个冰裂缝 。 我采取了紧急自救措施 , 把自己一点点挪到边上 。 如果当时反应慢 , 就直接进冰裂缝了 。 当时就我一个人 , 可能死在哪里都没人知道 。 ”
第二次发生在2015年的2月份 , 当时她和同伴在四姑娘山攀冰 , 其间经历了一次冰崩 。 因为天气回暖 , 在经过太阳暴晒后 , 大块大块的冰落了下来 。 “有一块就砸在我头盔上 , 整个人也被砸晕过去 。 过了几分钟清醒过来 , 发现头盔被砸爆了 。 ”如果再偏一点点角度她将当场被砸身亡 , 但她强调 , 幸亏当时下意识做了一个正确的保护姿势 。
同一年 , 韩子君刚踏上自己的首次珠峰之旅 , 就遭遇了尼泊尔大地震引发的大本营雪崩 , 19名队友中5人遇难 。 她后来描述当时的情景 , “原本在休息的我们突然感到地面剧烈晃动 , 冲出帐篷才看到雪和石头把整个天空变成了白色 。 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大规模的雪崩 , 而且雪崩是正冲着我们来的 。 跑了大概两三步就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我后背上重重推了一下 , 就摔倒在地 。 只记得当时好像有很多石头和冰砸在我身上 , 特别疼 。 ”这次雪崩给她留下了额头上8厘米的伤口、鼻梁和手肘的骨折 , 以及巨大的心理创伤 。分页标题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刚开始真的就是无知者无畏 , 做了很多想想后怕的事 。 ”但爬得越久 , 胆子越小 。 “探险不是冒险 , 随着经验越来越多 , 看到的风险越来越多 , 就会越来越小心 , 越来越怕死 。 我经常说自己在山上就是一个怂人 , 如果觉得这个路线往前走会有风险 , 那我就马上下山 , 我不会介意别人笑话我 。 每个人都有一个抗风险的底线 , 我要合理避免风险 。 ”
“看似疯狂 , 实则基于彻底的理性”
韩子君不是专业登山运动员 , 但从2013年至今 , 她花了8年时间只钻研登山这一件事 。
“虽然我是业余的 , 但我最近三年的7、8月份都是在阿尔卑斯山区做训练 , 每年12月、1月也一直在欧洲做攀冰和滑雪的训练 , 保持自己的体能和状态 。 ”和其他运动一样 , 每次攀登高峰前都需要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 “就算爬5000米 , 也要提前三个月作准备 。 爬珠峰就更不用说了 , 我花了两年时间来作准备 。 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 , 每周去健身房跑步至少三次 , 中间也会参加一些越野跑的比赛 , 每年也要登一些山 , 在登山的过程中训练自己 。 还有攀冰和攀岩 , 这些都是准备 。 ”
不光体能训练 , 她还学习所有和登山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学习冰川课程 , 包括怎样通过冰川 , 如果不幸掉到冰裂缝里面怎么样实施自救 。 以及上雪崩课程 , 考美国的雪崩证书 , 掌握在雪山里攀登的时候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风险最小的路来避免雪崩 。 这是在尼泊尔遇到雪崩之后去学的 , 因为你在攀登中遇到的情况越来越多 , 需要的技能也会越来越多 。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地出发 。 最好的例子之一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徒手攀岩选手是Alex Honnald , 他也是去年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FREE SOLO》的主人公——世界上第一个以徒手攀岩的方式战胜了酋长岩的人 。
在极限运动中 , 公认最危险的项目就是徒手攀岩 。 同样从事极限运动的人将徒手攀岩选手目为“神人” , 普通人则把他们看成疯子 。 Alex曾说过 , “我不是疯子 , 徒手攀岩也并不是疯子的举动 。 ”这话可以在那部纪录片找到注脚 , 我们在片中看到 , Alex针对这次攀登进行了各项细致的方案设计和规划 , 作足了准备 。 更不用说他多年如一日进行攀爬训练 ,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 当自己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 , 就开始一周去攀岩馆五次 , 每次在那里爬上数小时 。
所以那些看似疯狂的行为 , 实则是基于彻底的理性 。 但很多所谓的极限运动玩家只学去了外在的疯狂 , 这可能是致命的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在安安遇难后 , 有部分圈内人士认为 , 虽然她年轻的生命结束得如此仓促让人感到惋惜 , 但从专业角度来看 , 她称不上是一个严肃的极限运动玩家 。 我们看到她在极限运动领域五花八门的经历:18岁学单板滑雪;19岁在巴厘岛学习水肺潜水 , 考出AOW潜水证;20岁学习自由潜和冲浪 , 通过AIDA自由潜四星考核;21岁玩室内跳伞;22岁开始学习翼装飞行 。
这样的经历在外人看来非常丰富 , 令人羡慕 , 但在专业的极限运动玩家看来 , 她缺乏对某一个项目真正的热爱和激情 。 “你学任何一项运动 , 没有五年根本没法入门 。 真正钻的人 , 几十年如一日练习一个项目 。 ”我们可以看到 , 她独立跳伞500多次 , 其中高空翼装飞行次数超过300多次 。 看起来次数已经足够 , 但这些飞行基本集中在迪拜 , 这是世界上跳伞最安全的地方 。 因此 , 她其实极为缺乏实操经验 。分页标题
在这个前提下 , 她却选择了张家界天门山 , 这里被公认是翼装飞行最具挑战的地方 。 此前 , 此地已经发生过两起翼装飞行者坠亡事件 , 且两人在这一领域都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 。 如果不是为了配合拍摄纪录片 , 她应该不会作出这个贸然的选择 , 但不得不承认 , 这是一次逞强之举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无知者无畏 , 但命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无知而给予其特殊照顾 。

新闻晨报体育|与死亡如影随形的极限运动,绝不应该为了酷而酷
本文插图
笔者后记……
因为极限运动很酷而被吸引不是错 。 从初中开始玩滑板 , 有近20年滑板经验的洪元元告诉我们 , “‘酷’是吸引每个人接触这项运动的本源 , 我玩滑板的第一感觉就是看上去太帅 , 想耍酷 。 但其实这是外在 , 当你沉浸进去 , 通过不断失败获取了点滴的成功 , 这才是内在重要的东西 。 我们看到有些人穿很贵的装备 , 衣服鞋子都是新的 , 不玩滑板的人会觉得他们看上去很酷 , 但核心圈会DISS这些人 , 国外针对他们有个专门的词叫POSER , 就是装腔作势的人 。 ”
极限运动的精神内核在于在于挑战那些看似的不可能 , 不断激发出自己内在的潜力 , 把自己的极限一寸寸往前推进 。 但是 , 在这个过程中 , 一个人首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 ,自己什么能力 , 心里应该有点数 。
撰文:沈坤彧
图片:受访者本人提供、网络
编辑:陈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