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问题



消化性溃疡|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问题
本文插图
消化性溃疡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病名问题
【消化性溃疡|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问题】如单从症状上来认识消化性溃疡的话 , 其主要根据是胃部疼痛 , 又因为胃和心的解剖学位置很接近 , 所以古代医书中称胃和心下部疼痛的病症 , 可能有大部分是消化性溃疡 , 古代医书中类似消化性溃疡的病名有下面几种: 1.胃脘痛:据黄帝灵枢经云:“中脘穴属胃 , 隐隐痛者 , 胃脘痛也” 。 又云:“食则呕 , 胃脘痛 , 腹胀善噫 , 心下急痛” 。 据谢观氏解释:“胃脘 , 胃之内腔也” , “胃脘痛又名胃气痛” 。2.胃病:据黄帝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 , 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3.胃胀:据黄帝灵枢经胀论云:“胃胀者腹满 , 胃脘痛” 。4.胃脘癰:据黄帝素问病能篇云:“人病胃脘癰者” 。5.心痺:据黄帝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有积气在中 , 时害于食 , 名曰心痺 , 得之外疾 , 思虑而心虚 , 故邪从之” 。6.胃心痛:据黄帝灵枢经厥病篇云:“厥心痛 , 腹胀 , 胸满 , 心尤痛甚 , 胃心痛也” 。 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云:“气虚逆乘心而痛 , 其状腹胀 , 归于心而痛甚 , 谓之胃心痛也” 。 清徐灵胎又名为心胃痛 。7.脾心痛:黄帝灵枢经厥病篇云:“厥心痛 , 痛如以锥鍼刺其心者 , 亦令心痛 , 则心下急痛 , 谓之脾心痛也” 。 明王肯堂六科准绳及江瓘名医类案等书都又称心脾痛 。8.心膈痛:张氏医通云:“心膈大痛 , 发厥呕逆” 。9.饥疝: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云:“令食竟必饥 , 心为之痛 , 故谓之饥疝” 。上述病名都表示胃部心部或心下部有疼痛症状 , 但究竟是否为消化性溃疡 , 尚难断定 , 因为心胃部有疼痛症状的疾病 , 除胃病外最普通的尚有心疼痛和胆石痛等 , 心疼痛在古代医书中所指的真心痛颇为相似 , 如黄帝灵枢经厥病篇云:“真心痛 , 手足青至节 , 心痛甚 , 旦发夕死 , 夕发旦死” , 似乎可以和消化性溃疡鉴别 , 但是轻微的心疼痛 , 并无如此严重 , 故和消化性溃疡的鉴别仍有困难 ,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云:“胸痺不得卧 , 心痛彻背者” , 又云:“心痛彻背 , 背痛彻心” , 这种心痛恐怕也不是指消化性溃疡 。
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说问题
1.高级神经因素:中国古代医学中谈到许多疾病的原因时都强调高级神经因素(所谓七情伤) , 对消化性溃疡也如此 , 如黄帝素问五脏生成篇有云:“思虑而心虚 , 故邪从之” , 意思是说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 , 所以病患从此而起 。 明孙东宿新都治验记载:“族妹饮食入腹即疼痛 , 必尽吐出乃止 , 居常吐酸水 , 病从思虑而得” , 又称:“邵敬圃乃眷胃脘痛 , 由气郁而起” , 都说明用脑过度(所谓思虑)和情绪悒郁(所谓气郁)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 这些认识虽系从现象上推测出来的假设 , 但是祖国古代医学中早已注意到高级神经异常活动在疾病发生方面的重要性 , 这一点是值得重视的 。
2.饮食的因素:饮食不节能损害消化系的见解在祖国医学中很早就有 , 如黄帝素问痺论云:“饮食自倍 , 肠胃乃伤” 。 又认为饮食冷热不适 , 对肠胃也有害 ,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穀之寒热 , 感则害人六腑” 。 又有认为饮食过热 , 使胃中产生“死血”或“瘀血”而发生消化性溃疡 , 如朱丹溪(1281-1358)云:“假如心痛 , 有因平日喜食热物 , 以致死血留于胃口 , 作痛” 。 又明邓林医灯续焰亦云:“瘀血痛 , 痛在胃脘 , 或热饮食 , 或极呕吐 , 致伤胃脘” 。 综上所述 , 中国古代医学中认为脑力操劳过度、或胃酸过多(吐酸水、)或饮食过热引起胃壁血栓形成和郁血(所谓死血、瘀血)而诱发消化性溃疡 。
消化性溃疡在古代的发病率问题
中国古代关于类似消化性溃疡的病案记载 , 都散见于各种医药文献 , 但大部分病案记载都是经过选择的 , 没有把当时或某一医者所治疗的全部病例都加以记录 , 所以很难从这些记载中统计各种疾病的发病率 , 消化性溃疡当然也不能例外 , 查明代万历年间的太医孙东宿医案 , 关于各种疾病的记载比较普遍 , 所以把孙氏三吴治验、新都治验、和宜兴治脸三种医案当做统计资料 , 加以分析 , 结果三部医案共记载389个病例(内有重复一例) , 其中类似消化性溃疡的有16例(见表一) , 占全病例的4.12% , 16例类似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中女的有九例 , 占56.25% , 男的有七例 , 占43.75% , 可惜年龄的记载不详 , 无从统计和分析 , 54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