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_本文原题: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 , 亦是历史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这是哈桑对阿米尔一辈子爱的承诺 。
每个人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 , 它往更高更远的天空 , 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 。
但也正是这根丝线的牵引 , 它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际或者跌落尘埃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而当这根丝线被割断 , 要鼓起勇气去追寻那飘落在远方的风筝 , 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
人这一生也是不断犯错 , 错过 , 再用一生来挽回的过程 。 我们需要鼓足勇气 , 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筝 , 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 完成自我的救赎 。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 , 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 ”
“孩子们就是这样对付恐惧:他们睡觉 。 ”
“阿富汗有很多儿童 , 但没有童年 。 ”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 ”
上面这几句摘录 , 出自《追风筝的人》--一本在全球销量已经累积超过三千万的超级畅销书 。
为何这样一个背景、人物、情节都紧密围绕着阿富汗的故事能够打动全世界读者?近日 , 书评周刊采访人员专访了《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等书的作者、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 。
胡赛尼迄今出版了三本书 , 全部围绕阿富汗展开 。 在胡赛尼看来 , 要让世界了解阿富汗 , 首先要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活生生的阿富汗 。 真实 , 是胡赛尼在创作中最看重的元素:被真相伤害 , 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 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 , 后跟随父亲迁往美国 。 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 , 现居加州 。 代表作品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等 。 作品全球销量累计超过4000万册 。
卡勒德·胡赛尼:
让人们看见窗外阿富汗的国土 《追风筝的人》自2006年出版以来 , 一直好评如潮 。 2007年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 , 影片高度还原了小说 。 成千上万的人写过与之相关的书评和影评 。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个关于友情、亲情的故事 , 也不仅是一个人超越自己的故事 , 它是一个描写在政治动荡、种族冲突激烈的大环境下 , 小人物如何生存的故事 。 它既是小说 , 也是历史 。
是小说
12岁的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是一对好朋友 , 他俩整天形影不离 , 直到有一天 , 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胆怯使哈桑遭到欺辱 。 之后阿米尔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 , 渐渐和哈桑断绝了来往 。 26年过去了 , 时间改变了阿米尔的样貌、家庭和生活 , 但他对哈桑的愧疚却与日俱增 。
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 , 和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 , 对儿子阿米尔 , 他一直有很高的期许 。
尽管认为儿子软弱无能 , 但他还是不断创造机会 , 他替阿米尔报名参加了足球队 , 后来又带着他观看比武竞赛 。 去美国生活后 , 他从事着加油站工作 , 供养儿子上大学 , 希望儿子能够成材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而为了得到渴望的父爱 , 阿米尔也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 , 他佯装热爱足球、假装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 , 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风筝大赛的桂冠 。
其实正如父亲朋友拉辛汗所说 , 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本 , 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 他有自己要走的路 。分页标题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 , 都有自己的优势 。 阿米尔虽然个性敏感柔弱 , 却在写作上颇有天赋 。
在父亲不认同阿米尔时 , 是拉辛汗鼓励他:亲爱的阿米尔 , 最难忘的是你的故事饱含讽刺的意味 , 有些作家终其一生都对它梦寐以求 , 而你的第一篇故事就达到了 , 太棒了!
拉辛汗的鼓励 , 给予了阿米尔写作路上最有力的支持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阿米尔逐渐学会了按照自己的理性思考 , 来决定自己要走的路 , 他不再只做父亲喜欢和期待的事 , 而是做自己所擅长的事 。
当自我的思考同外部世界很好融合后 ,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
《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 , 其实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父母 , 他们期待着孩子能按自己为他们设计的轨迹走 , 却往往疏忽了孩子其实有着自己既定的人生轨道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而哈桑 , 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友谊”的内涵 。
当他和阿米尔遭到阿塞夫挑衅时 , 虽然他也很害怕 , 但为了保护阿米尔 , 他全力拉着弹弓吓退了阿塞夫 。
在被阿塞夫一伙人围截 , 要他交出风筝时 , 因为他知道这是阿米尔获取父亲认可的唯一途径 。 所以即便是被阿塞夫凌辱 , 他也依然守护着风筝 , 践行着自己对阿米尔的承诺“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在战火侵袭中 , 父亲和阿米尔逃亡美国 , 将房屋交给朋友拉辛汗看管 。 因为拉辛汗日渐衰老力不从心 , 他恳求哈桑帮忙 , 善良的哈桑接受了托付 , 最后却死在霸占阿米尔房屋的坏人枪下 , 誓死践行了对阿米尔的承诺 , “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哈桑虽是下人、地位低下 , 但他内心自有一片圣洁的天地 , 他无条件地支持着阿米尔 。
当阿米尔兴致勃勃拿着自己写的小说 , 念给他听时 , 他高兴地鼓掌:“阿米尔少爷 , 你太棒了 , 阿拉保佑你 , 你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作家 , 全世界都会读你的故事 。 ”
当阿米尔临阵退缩 , 不想参加风筝比赛时 , 他给他打气:“记住 , 阿米尔少爷 , 没有鬼怪 , 今天是个好日子 。 ”
当阿米尔问哈桑:“如果我让你吃泥巴 , 你会吃吗?”
他回答:“如果你要求 , 我会的 。 不过我怀疑 , 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 。 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对于阿米尔来说 , 哈桑不过是他无聊时的一个玩伴 ,一个唯命是从的仆人 , 他不仅骨子里瞧不起他 , 还时常捉弄他 , 甚至还嫉妒哈桑分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
在恤孤院落成前一天 , 父亲欲带阿米尔和哈桑去喀尔卡湖 , 阿米尔却谎称哈桑有事无法前去;
当阿米尔目睹哈桑为自己捡风筝而遭人欺辱时 , 他不是为哈桑挺身而出 , 而是寻求自保;
为了不让自己遭受良心的谴责 , 他甚至建议父亲辞退哈桑父子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即便如此 , 哈桑却一直视阿米尔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 他对阿米尔真诚相待不计回报 , 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 一个小小的孩子内心的隐忍强大得如同一个成年人 , 这也是哈桑的人格魅力所在 。
《追风筝的人》一书的主线是阿米尔出于性格中的弱点 , 导致哈桑被人欺负 。 二十多年过去了 , 阿米尔始终无法释怀 , 最终他突破了自己的弱点 , 用行动帮助哈桑的儿子逃离苦海 , 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 。
这是小说 。
亦是历史
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一直是宗教纷争之地 , 在这里生活着两个种族 , 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 , 他们是派别不同的穆斯林 。 普什图人是逊尼派 , 而哈扎拉人是什叶派 。 故事的主人公正好属于不同的派别 。 一张图片看懂书中种族、宗教与主要人物的关系: 分页标题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信仰不同使得前者迫害和剥削后者 , 哈扎拉人似乎生来就低人一等 。 这也是哈桑被欺负的主要原因 , 因为种族不同 , 他从小就要遭受不公平待遇 。 以阿塞夫为首的一帮小混混在欺负哈桑时 , 轻蔑地称呼他:“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
《追风筝的人》时间跨度很大 , 从1975年到2001年 , 在此期间 , 喀布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电影中 , 喀布尔在七十年代初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 , 家禽、烤鱼、牛羊、刨冰、果蔬……市集上人来人往 , 热闹非凡 。 但这一切在1978年结束了 。
1978.4
在苏联支持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军事政变 , 推翻了前任政府 , 成立了民主共和国 。
1979.12
苏联派遣8万人的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 , 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 。
书中对于这两个历史事件 , 作者这样写道:
我们的生活方式 , 即使尚未全然终结 , 那也是苟延残喘 。 正式的终结是在1978年4月 , 其时政变发生 , 接着是1979年12月 , 俄国坦克在我和哈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扬威 , 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死亡 , 开启了如今仍未过去的、血流成河的时代 。这场阿富汗战争长达十年 , 导致大约100万阿富汗人死于战火 , 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 阿米尔和他的父亲正是其中一员 。
1981年 , 阿米尔跟随父亲离开故土 , 逃到美国 , 阿米尔在美国读完高中和大学 , 成为美国公民 。 而哈桑和留在喀布尔的同胞 , 远没有他们那么幸运 。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1995年 , 掌权后的塔利班在政治上施行独裁专制和政教合一的政策 , 经济上不顾国计民生问题 ,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 如女子要戴面纱、男子严禁刮胡子、严禁偶像崇拜等 。 他们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残酷迫害哈扎拉人、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现代化 。 阿富汗在其统治下每况愈下、疾病横行、民不聊生 , 成为是当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
在书中 , 作者回到阔别23年满目疮痍的家乡 , 曾经繁华的商业街雅德梅湾已经面目全非:
雅德梅湾已变成一座巨大的废墟 。 那些尚未被彻底摧毁的屋宇赤条条竖在那儿 , 屋顶破了大洞 。 墙壁嵌满火箭炮的弹片 。 整个街区已经化为瓦砾……我看见在那些犬牙交错的砖石废墟中 , 有座没有窗户的破房子 , 儿童在里面玩耍 。 自行车和骡车在孩子、流浪狗和一堆堆废物中穿梭 。 城市上方是灰蒙蒙的尘雾 , 河那边 , 一道青烟袅袅升上天空 。面对这一切 , 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一阵悲哀向我袭来 。 重返喀布尔 , 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愈的老朋友 , 却发现他潦倒凄戚、无家可归、身无分文 。作为哈扎拉人 , 哈桑和他的妻子死在塔利班的枪管下 。 这时 , 阿塞夫已经变成了塔利班头目 , 他像当年对待哈桑一样残暴地对待哈桑的儿子 。
在民族危机和宗教冲突双重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 童年是残缺不全的 。 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正是千千万万在苦难中的儿童的代表 。 从小被同龄人欺辱、长大后被塔利班头目玩弄 。 离开喀布尔又困难重重 。 绝望的索拉博竟然选择了自杀 , 幸运的是 , 阿米尔救回了死亡线上的索拉博 , 也使自己变成了如同父亲一样正直、勇敢的人 。
残酷的大环境不是网上的图片 , 不是历史书中的记录 , 它活生生地影响着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 。 《追风筝的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 将战争、宗教、种族等抽象重大的课题渗透进几个小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 , 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 也是它多年来畅销不衰的原因 。
更多精彩 , 请锁定《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 分页标题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
本文插图
保存图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本周四(06.11)20:00 , 《紫荆说》第十四期带你共读《追风筝的人》 , 让我们一起 , 思维创新 。
//书是灯 , 读书照亮前行的路
//书是桥 , 读书接通彼此的岸
//书是帆 , 读书推动人生的船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 交谈使人清醒
《紫荆说》第十四期——时间
2020年6月11日20:00
《紫荆说》第十四期——主讲人
北京紫荆创新农业研究院班主任——周倩
《紫荆说》第十四期——费用
【阿米尔|紫荆说第十四期||《追风筝的人》:是小说,亦是历史】限时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