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工科教授鄙视文科教授看苏式教育的泥潭
从理工科教授鄙视文科教授 , 看苏联式教育的泥潭这篇文章是张鸣教授前几年所写 。 和现在的文章相比 , 他那时候的文章更有可读性 。 我这倒不是在贬低张教授 , 因为我亦不得不如此 。 很多人 , 一提到文史哲就会想起子曰诗云 。 而对于孟德斯鸠、荣格 , 康德、卢梭、黑格尔这些名字以及名字后面的思想知之甚少 。 我本人是典型的理工科出身 。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指引下考进大学又走入社会 。 但今天的我 , 却在孜孜不倦的笔耕 。 既是为了他人 , 更是为了自己 。 因为我不愿意做一颗画地为牢的螺丝钉;而希望成为一个有独立灵魂的正常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 , 所谓的学科隔阂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 而传承于苏式教育体系的唯技术论才是根源 。 整个苏维埃制度下 , 人是蛋白体的工具 。 强调把人培养成最容易管理、最有效率的机器 。 人文和社会学科也变得不可能探索真理 。作者:张 鸣转载自微信公号群学书院1老早就有人发现 , 现在的中国学人 , 即使身为一个学科的大牌教授 , 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 , 可能是专家 , 但文化素养却不怎么样 。 中国文史哲的教授们在跟日本和韩国的同行交往中 , 发现人家多半能做几首律诗 , 往来应酬 , 但是我们的教授却做不到 , 强撑着做一首 , 也是张打油的嫡传 , 难免贻笑大方 。
2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 , 也许要稍微好一点 , 但总体上也是画地为牢 。 关键是互相看不起 , 每个学科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学科伟大 , 别的学科是垃圾 。
3画地为牢的最突出的表现 , 就是教授们不看书 。
4唯技术化的倾向 , 跟1952年以来 , 贯彻苏式教育体系有关 。按我们的过去的说法 , 就是齿轮和螺丝钉 , 但属于有技术含量的齿轮和螺丝钉 。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 , 理工科自不必说 , 即便是人文和社会学科 , 也不大可能去追求真理 , 探索真理 , 只是在真理已经确定的前提下 , 阐释和阐发真理 , 证实真理的伟大 。 允许你做的 , 也是技术性的工作 。
5原本学问也好 , 知识也好 , 除了具有实用性 , 更重要的是体现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探索 , 对自我的一种滋养和熏陶 。 不惟古代的琴棋诗画如此 , 现代的美术绘画音乐舞蹈如此 , 文学、历史、哲学也是如此 。对学问过于实用 , 过于功利 , 学问本身就被异化了 , 进而 , 人自己也被异化了 。 也就是说 , 人就不是人了 , 被工具化了 。 原本人的世界 , 就会因此变得十分可怕 。 极权主义滋生的土壤 , 实质上就是这种异化了的人群 。封闭的学问 , 就不是学问 。人文社科类的学科 , 研究的对象不同 , 但却都是有关人和人类活动的学问 。 有意地排斥别的学科 , 拒绝别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 把自己关在一个自己精心做好的笼子里 , 是做不好学问的 。做学问就像挖土井 , 不挖一个较大的面 , 是深不下去的 。 没有文化的学者 , 无非是说这个学者知识贫乏 , 古今中外 , 知识贫乏 , 从来就不是光彩的事情 , 但是 , 在今天的中国 , 却可以用专业性、技术性来为自己开脱 , 不仅开脱而且以自己的粗陋 , 傲视别人的博学 , 批评别人不务正业 。之所以能够如此理直气壮 , 在于我们的学界 ,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苏式教育熏陶 , 这么长时间的文化摧残 , 已经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新传统 。 一个过于强大的绝对的技术主义传统 。中国的学问 , 至今没有从这种技术主义里走出来的意思 。 而教育界长期技术官僚当政的现实 , 也强化了这样的现状 。 即使没有行政化的统治 , 这样的学界 , 走出自己的泥潭 , 也不容易 。
- X教授或万磁王由黑人演?好莱坞“黑化”停不下来
- 海棠秋色|西方强国没能解决的难题,却被中国教授攻克,技术领先一大步
- 都教授说房|从六万到三万,台三小学区房价变迁恰是福州楼市真实写照
- 杨灿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教授详解2020年招生政策
- 教授与作家
- 河南农业大学|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科研最快乐公益最满足
- 科学出版社|浙江大学梁新强教授团队:土壤胶体磷储存与流失阻控
- 怎么样看待郑强教授的127次掌声?
- 街头|非洲最干净的国家!街头没有一块垃圾,英国教授:比日本还干净!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越教授将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