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宝来|没有这3点,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了一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公开课:《家庭与夫妇心理学》 。 也许是名称翻译的问题 , 看的人不算多 , 但里面有趣和有用的信息其实很多 。
“你没有办法关心你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 这门课秉持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一贯作风 , 首先告诉我们真相 , 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 才有了后面的“怎么做” 。
亲密关系的经营从不是易事 , 我们只能不断地观察生活、提醒自己 , 以使关系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
以下是我从公开课里总结出的三点比较重要的原则:
一、做自己 , 是亲密关系中的定海神针 。
亲密关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 但它不是全部 。 一个健全的自我应当建立在几个不同的支点上 , 家庭、朋友、工作、兴趣爱好等 。
只有一个支点的生活注定会失衡 , 所以要警惕恋爱脑 。 这不是从经济学上“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风险角度考虑 , 而是基本上用力过猛的事情都不得善终 , 情深不寿就是这个道理 。
不孤注一掷 , 心态放松 , 反倒可以给关系发展更多的韧劲 。
另外 , 抛开亲密关系不说 , 成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 本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使命 , 是一个人生命力的终极体现 。
亲密关系应当成为两个独立的人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动力和保护伞 , 当我们累了 , 它给我们力量和慰藉 , 而不应当成为我们懒惰和放弃自我发展的温床 。
这也成为检视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好的关系让一个人的自我得以伸展 , 坏的关系让人失去自我 。
做自己 , 也意味着直面真实的自己 , 哪怕是不那么好的自己 , 也不要伪装 。
亲密关系是个隐藏人格的照妖镜 , 会激发出普通人际交往不会激发出来的性格阴暗面 , 逼着你重新认识自己 。 这是个反思自己过往经历 , 尤其是原生家庭缺陷的好机会 。
公开课中有一组数据:父母离婚的人 , 在自己婚后5年内离婚的比例 , 比父母未离婚的人 , 高70%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一方面他们缺少好的榜样 , 耳濡目染的可能都是些不正确的相处方式 , 另一方面 , 他们本身也会内化一些负面的、不利于关系发展的信念和性格 , 比如悲观、冷漠 , 再加之父母离婚已让他们对失败“脱敏” , 他们也更容易选择放弃 , 而不是努力维护 。
所以怎么办呢?我曾经看过一段话 , 觉得很有道理:“人长大通常会有两种人生模式:自动模式和觉醒模式 。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是幸福完整的 , 那你是幸运的 , 自动模式就足够了;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是残缺有问题的 , 那么你则要启动觉醒模式 , 否则 , 你的人生很难幸福 。 ”
只有仔细地、有意识地不断观察 , 反思 , 改进 , 付出巨大的努力 , 才能把自己从恶性循环的怪圈里拉出来 。 而这些 , 都必须基于你接受了真实的自己 。
之所以想强调这一点 , 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视自己 , 以为关系的失败只是因为没找到“对的人” 。 但如果不把非健康的图式从自己身上拔除 , 类似的问题只会反复出现 。

熊猫宝来|没有这3点,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本文插图
二、要客观 , 但有点滤镜也很有必要 。
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开心 , 有时候的潜在意思是:我希望你能让我开心 。 这差不多快成为判断对方是否是“对的人”的金线了 。
可是 , 就像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褪去 , 对方给你的开心 , 久而久之 , 也会变得习以为常而失去感觉 。
如果想和同一个人一直开心下去 , 或许有个反直觉的方法:想要两个人开心 , 首先你得自己开心 , 而不是反过来 。
公开课里分享了一个相处模型:A做了一件事 , B的动机、需求、目标、恐惧等共同组成了他的滤镜 , B透过这个滤镜对A的行为来进行解读 , 然后作出回应 , 同时A再通过自己的滤镜对B的回应加以解读 , 以此得出是否满意的结论 。分页标题
所以影响两个人关系质量的 , 除了对方的行为 , 还有自己对对方行为的解读 。
本身就不开心的人 , 通常会在解读上偏向负面思维 。 比方说 , 对方没有洗碗 , 可以解读为是对方忘记了 , 也可以解读为 , 对方就是想偷懒、不上心 。
当持续以后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 , 就会出现一个人有了积怨 , 而另一个人感觉自己总是被误解 。 慢慢的 , 两个人越来越不开心 。
这种负面思维习惯通常源于一个人过往的消极经历 。 要跳脱这个陷阱 , 只能切换到觉醒模式 , 尝试以旁观者的眼光看问题 , 更加谨慎、细致地对事情加以分辨 , 厘清哪些是自己的消极解读 , 哪些才是客观事实 。
这不等于给自己灌迷魂汤 , 即使对方做出恶劣行径 , 也要从正面的角度来帮忙洗地 。 而是在对方是个好人的前提下 , 我们可以尝试着 , 多把对方往好的方面想 。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 , 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预期实现” 。
当我们的想法是正面的 , 事情往好的方向发生的概率会更大 , 反之亦然 。 就好像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一样 , 我们的信念会在无意中指导我们的行为 , 也会潜在地影响周边的环境 , 最终让想法变成现实 。
所以 , 学习正面思维方式 , 首先能让我们自己变得开心 , 其次能让亲密关系变得幸福 , 最后还有可能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 简直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
当然 , 公开课最后也强调了 , 还是要将预期基于现实 , 然后在条件允许下 , 多戴上玫瑰色眼镜吧!

熊猫宝来|没有这3点,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本文插图
三、忘掉“有情饮水饱” , 把关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才可靠 。
前两点主要是围绕亲密关系本身来说的 , 但亲密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 , 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很大影响 。
公开课里有个很巧妙的比喻 , 说婚姻就像骑自行车 , 当行驶在平地上时 , 大家会骑得一样好 , 看不出谁更厉害 , 但当开始爬坡时 , 就能看出哪些人开始歪歪扭扭 , 哪些人依然可以稳定前行 。
不良的外部环境会让亲密关系经受考验 。 在面对挑战时 , 所有关系都会变得比在平路上更加困难 。
一项基于美国的研究结果:贫穷地区的离婚率是富有地区的两倍 , 不仅如此 , 贫穷地区的离婚来得比富有地区要早 , 即关系质量下降得更快 。 而且研究特地排除了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 调研显示 , 穷人与富人一样珍惜婚姻 。 所以 , 这个结果是很无奈的 。
学业不顺、失业、健康堪忧、人际关系紧张等 , 都会给亲密关系造成压力 , 使人的行为异化 , 导致关系变差 。 不仅如此 , 我们的不满会慢慢变成指向对方 , 怀疑是亲密关系本身出了问题 。
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
人是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 , 但大多数情况下 , 我们对于环境作用的感知非常微弱 , 几乎没有 。 于是我们在判断他人的行为时 , 倾向于把其归因到该人人格或他自身的问题上 , 而忽略了他所处的环境 。
公开课里说 , 唯一的解决办法 , 就是保持清醒 。 提醒自己 , 外部环境才是亲密关系的威胁所在 , 而非对方 。 但雪上加霜的是 , 压力之下的人要做到这个更加困难 。
所以 , 如果真想好好维护一段关系 ,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它暴露在这种恶劣环境下 。 尽可能地提高自身能力 , 改善物质条件 , 丰富社会资源 , 以此来增加关系对风险的对冲能力 。
“贫贱夫妻百事哀” , 不要让关系飘在空中 , 让关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 正如公开课里 , 老师振聋发聩的呐喊:如果可能的话 , 一定要变富!
如果此时关系正处在压力阶段下 , 首先还是得提醒自己 , 这是环境引起的暂时现象 , 不用过于放大 。 其次 , 回到第二点 , 保持正面思维 。 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 , 试着弹性地看待它 , 甚至困难时期酌情降低一点对关系的标准和期待 , 都是正常的 。 最后 , 回到第一点 ,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 给关系打地基 , 让它尽快强壮起来 , 走出困难期 。分页标题

熊猫宝来|没有这3点,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本文插图
就像前面所说 , 亲密关系是个需要持续经营的活儿 , 遇到合适的人才只是开始 。 它更像一个持续打怪的闯关过程 , 而且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关 。
虽然生活不是解数学方程式 , 按照步骤来总会得出答案 ,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学习 , 看看前人的研究结果 , 了解事情的大致发展规律 , 然后自己得到启示和借鉴 。
【熊猫宝来|没有这3点,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毕竟只有我们认真地对待过、付出过、努力过 , 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意 , 也能心态坦然 , 不留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