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_本文原题: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作者 | 珷玞
编辑 | 留木
社长的朋友小鱼 , 在男朋友出轨后 , 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天 , 她带着照相机 , 打卡了与前任经常去的10 个地方 , 发了朋友圈 , 留下一句“再见” 。
第二天 , 她收拾了两人多年的礼物和书信 , 打包了一个快递 , 寄到了前任家里 。
第三天 , 她卖掉了两人一起买的音箱 , 买了一个投影仪回家 , 邀请朋友去家里看了一场恐怖电影……
朋友都震惊于她的仪式感 , 可她说:“这就是我告别过去的方式 。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与卑微的自己告别
社长曾好奇地问过小鱼 , 带有仪式地分手 , 是什么样的感受?
她说 , 仪式感分手让她拥有“崭新的自我”。
得知自己被出轨的那一瞬间 , 小鱼其实陷入了很深的自我怀疑 。 那种被抛弃的无助和耻辱感 , 让她觉得自尊受到了践踏 。
可当她睁眼落泪到凌晨3点时 , 却越发厌恶自己卑微的模样 。 于是 , 她想到了借用仪式感 , 丢掉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
“别人都往前走了 , 你守着那废墟有啥用 , 你也要往前走 。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一周后再见到小鱼的时候 , 她已经剪短了及腰的长发 , 摘掉耳环 , 戴上发带 , 清清爽爽地在家练着普拉提 。
在日常生活中 , 她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小仪式”:饭后坚持慢跑5 公里 , 睡前给朋友打电话 , 汇报自己心态变化的情况 , 释放自己的情绪感受 。
心里的动荡和慌乱 , 仿佛就在这些仪式中被稳定了下来 。
她笑着说:“现在的我 , 是钮祜禄·鱼 。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其实 , 当我们遭遇分手 , 遭遇抛弃时 , 大脑中控制肉体痛感的神经会更加敏感 。 那些心痛的感受 , 与被刀刺 , 被针扎的生理疼痛 , 其实是类似的 。
然而 , 正是这些痛感 , 正是“恨”、“不甘”、“委屈”、“自我怀疑”的情绪 , 让我们沉湎过去 , 反复纠结那些细枝末节的回忆 , 难以前行 。
研究表明 , 当某个事件伴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时 , 人们往往会记得更久——这就是所谓的“放不下” 。
在这种时候 , “仪式”或许不是一剂复原的速效药 。 它看似轻微 , 很多时候无关对象 , 甚至只是个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和选择 。但它的确可以帮助你划出一条分明的界限 , 告诉自己 , 什么是过去的你 , 什么是未来的你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与曾经的爱人再见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 , 都有小鱼那样当断即断的勇气 。
有位博主曾经为了安慰失恋的粉丝 , 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在与前任分手后 , 她把自己失眠、低血压、胃病的消息分享在朋友圈 , 暗自期待对方会心怀愧疚前来安慰 。
结果的确如她所料 。
然而 , 对方仿佛只是在关心旧友 , 对于“复合”的事只字不提 。
病痛成为留住旧爱的唯一砝码 。 两人来来回回纠缠了三个月 , 期间 , 她一次次燃起希望 , 却又一次次失望透底 。
最终 , 她终于下定决心 , 斩断这藕断丝连的爱情 。
见面的地方约在了他们学生时代常去的一家餐馆见面 , 点的菜也是两人惯常爱吃的 。分页标题
酒过三巡 , 饭过五味 。 两人从学生时代的糗事谈到对这段感情的看法 , 开玩笑般地翻旧账 。 那些堆在心中的疑惑不解 , 和着酒意被一个个抛出 , 再一个个被坦诚地解答 。
最后 , 她轻轻抱了抱前任 , 真诚地说:“我们不要再联系了 。 ”
两人分道扬镳之后 , 她拉黑了对方 , 控制不住蹲在路边嚎啕大哭 。 那一瞬间 , 她觉得那些等着被人宣告结果的害怕、不安都随之消失了 , 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回了原处 。
她不需要再在朋友圈发一些只想让那个人看见的动态 。
那个曾经很重要的人 , 也经过正式的告别 , 被妥善安置在了过去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其实 , 很多时候 , 我们失恋后也会做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 或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去纠缠 , 或是跟前任继续保留暧昧关系等等 。
这些都是正常的 , 我们不用太苛责自己 。
心理学家认为 , 在一段感情中 , 情侣之间会随着时间累积 , 逐渐形成彼此共同的一套“人际认知系统” 。 所以 , 在分开的时候 , 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猝不及防地挖去了一角 , 无法填补 。
但是 , 一昧沉溺于过去 , 卑微地乞求回不来的人 , 或是仍然和不合适的人纠缠不清 , 都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害的 。
所以 , 如果双方状态允许 , 一个仪式感的告别 , 可以帮助两人重新划定一个清晰的身份边界 , 而不是继续纠缠不清 。
不妨问问自己和另一半:
双方觉得感情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否还有修复并复合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复合的可能性 , 要继续用什么样的身份相处?要怎么做 , 能将对双方的伤害减到最小?
希望对方如何与共同好友对方家人相处?相同的场合(如同学会) , 是否能接受对方出现?
最重要的 , 是面对自己的感受 , 与对方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补全未完成的执念
很多时候 , 仪式感并没有特定的形式 。 它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它会给你带来一种心理感受:“这一刻是与众不同的” 。
它给我们带来一种庄重的体验 , 给我们带来一种“完成感” 。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未完成情结” 。
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时 , 却突然被告知自己失去了权利 , 自然会感到不甘、懊悔 。 于是 , 那些没有做完的事 , 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或需求 , 那些被强行中断的爱恋 , 就会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缺口” , 带入人生下一个阶段 。
我们遗憾、惋惜 , 潜意识地牵挂这些愿望 。 久而久之 , 这些“未完成”的缺口 , 就会变成我们的一种执念 。
恰巧是仪式 , 给了我们将缺口补全的可能 。
借用这些仪式 , 失恋的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短暂的掌控感——让自己从结束的感情中抽离 , 给未完成的期待一个特定的结尾 ,让自己明白“一切都会过去 。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社长曾在青甘环线的旅行中碰到一个女孩 。 她总是带着甜甜的微笑 , 在各个景点先自拍一张 , 再举着一张小小的相片 , 把背后的山川湖色一并收入镜头 。
后来 , 大家才发觉 , 那是一张合照 。
那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在青海湖 , 导游坐在湖边 , 开了瓶啤酒 , 随口问那个女孩:“你怎么想到来西北旅游的?”
她楞了一下 , 说:“这其实是我的分手旅行 。 我和我男朋友在一起八年 , 去青海旅游一直在我们的愿望清单上 。 ”
导游有一些尴尬地道歉 , 女孩却笑笑说:“没事 , 我现在很平静的 , ”她打开一听可乐 , 顺手掏出那张照片 , “也许是执念完成了 , 我觉得我现在好畅快 , 好释然 。 ” 分页标题
再后来 , 她的朋友圈发了那些照片 , 精巧地拼接起来 , 文案是:“下一个旅途 。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把“事故”变为“故事”
每一场分手 , 都是一次“事故” , 它打碎生活的平静 , 让人无所适从 。
我们不必去逃避痛苦 , 甚至在感到特别无力的时候 , 可以放任自己“丧”一会儿 。
但人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 我们也可以用更崭新的眼光 , 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 。
删掉聊天记录 , 丢掉旧衣服 , 整理一次房间……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 , 将过去割裂、封存 。
随着时间流逝 , 也许那些曾经刺痛我们的回忆 , 会随着我们探索边界的延展 , 给予我们新的意义 。

社会学了没|把“事故”变为 “故事”:如何有仪式地分手?
本文插图
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重新审视那段被封存的过去 , 接受其中不好的部分 , 同时也承认 , 我们曾拥有的快乐 , 以及成长 。
那些痛苦的“事故” , 会逐渐地 , 变成我们过往无数人生经历中一个浓墨重彩的“故事” 。
也许正如唐人在《放妻书》中所说的:一别两宽 , 各生欢喜 。
1、 Clark, J.A. How to use psychology to get over your ex as soon ashumanly possible.2015
2、 Harris, C., Barnier, A., Sutton, J., & Keil, P. Couples associally distributed cognitive systems: Remembering in everyday social andmaterial contexts Memory Studies, 2014(07):288-291
看社没的仪式感当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