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_本文原题:警惕自毁 , 确保“反脆弱”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反脆弱》这本书中文简体版引进于2014年 , 是一部充满着火药味的思想笔记 , 可以形容是“荒谬的真理” 。 该书体量不算小 , 我也是最近拉拉杂杂用了将近一周才读完 。
可以说阅读这本书需要有点自信和定力 , 随时接受作者的智识吊打和道德凌迟 。 我认为这样的书并不是教材那种要全文背诵 , 也不是可以拿出去附庸风雅显得自己很时髦 , 而是以此为基点 , 自己安安静静多去思考 。
就拿健身来说吧 , 当然我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拍照好看的花架子 , 干起活来完全弱鸡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优秀且应景 , 适合所有人的作品 , 尤其是被“软封”帝都居民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先说一下作者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 按照偏官方介绍 , “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名漫游者 , 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咖啡厅里冥想” 。 他早年曾经从商 , 目前是纽约大学特聘教授 。 曾在纽约和伦敦交易多种衍生性金融商品 , 也曾在芝加哥当过营业厅的独立交易员 。 代表作《黑天鹅》几乎脍炙人口 , 尤其2020显然就是一个“黑天鹅年” 。
也解释一下“反脆弱”的概念 。 这里的脆弱 , 不是说心理情绪上的感伤脆弱 , 而是“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 , 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 , 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 。 ”
本书的副标题英文是 ,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 中文副标题是 ,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 我个人认为作者并没有倾向性的功利化追求 。 如果看完了全书 , 会意识到作者 极力反对逐利 , 而是强调道德和伦理 。
这本书重要的价值所在 , 是鼓励读者思考 , 特别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反思 。
比如 , 针对信息的“信号”(有价值部分)与“噪音”(无价值部分) 。
一个感受 ,在商业和经济决策中 , 对数据的依赖导致了严重的副作用 。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 数据空前丰富 , 你在数据中陷得越深 , 错误数据的比例就越高 。 我们很少讨论数据的一个属性 , 即大量数据实际上是有害的 , 即使是中等数量的数据也是有害的 。
至少十多年来 , 我对数据/数据分析的认识一直在变化 。 一方面 , 数据是互联网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 , 我们有太多办法创造数据 , 用数据讲故事 , 迷失在数据之中 。 当数据从重要参考指标 , 成为唯一指标之后 , 这种简单化、以及对于数的癫狂迷恋 , 恰恰使得一切成为通往奴役之路 。
而数据没有错、甚至数字本身都没有意义 , 错的是人的简单化 。 而继续往下深挖 , 恰恰就是一个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思维冲突 。 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 不是完美的 , 就不会走向极端和绝对 。 当崇拜数字成为大众狂欢 , 只能助长数字的造假 。 因为科学所能彰显的真理一面 , 本身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 也不为权力改变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尽管帝都之前多达几十天无新增 , 但病毒也没有完全被消灭 。 今天开始媒体报道有专家指出 , 此次爆发前至少一个月已经潜伏了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很多反思堪比《皇帝的新衣》里那个无辜孩童 。
比如 , 大部分人对于“新”的痴迷 。
作者说 ,新事物狂热症和独裁成为一个爆炸性的组合 。 建筑物自诞生后常常会出现变化 , 就好像它们需要缓慢地进化以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契合 。
采用了“年轻”的技术 , 你行动起来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 。 这揭示了一种逻辑错误和心理偏见 。 它歪曲了一代代人不断贡献所累积的力量 , 使人产生一种幻觉 , 即新一代的贡献要远胜老一代——而事实上 , 从统计数据来说 , “年轻”的技术几乎毫无作为 。
作者进一步解释说 ,在这么多技术驱动型的现代化事物的包围下(包括滑雪板、汽车、计算机 , 计算机程序) , 我们似乎更关注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而非共性 。 我们甚至迅速厌倦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 并不断寻找升级版 。 之后 , 期待另一个“改进版”的新产品 。 这种购买新产品 , 最终又对其失去新鲜感(尤其是与更新的东西比较时) , 并期待购买更新款产品的冲动被称为“跑步机效应”。
说到手机 , 我发现还真是这样 。 以前会追苹果发布 , 后来用到6和7 , 觉得蛮好的 , 用坏之前不会因为多一个人脸解锁之类小功能再更换 。
而 鉴别真伪的尺度 , 则是时间 。
“反脆弱性”意味着旧的事物要胜过新的事物 , 而且是远胜新的事物 , 这可能与我们的直觉不符 。 能生存下来的事物必然是满足了一些(通常是隐性的)目的 , 时间能够看到这些目的 , 但我们的眼睛和逻辑思维能力却无法捕捉它们 。
在高歌猛进、不做点什么就会产生“人生虚度”焦虑的当下 , 也是一个很好反思自己“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的好时机 。
举个例子 , 基本国情决定了 , 平时一定要屯东西 。 我也是今年春节回国隔离了几天 , 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完全改掉了自己过往不屯生活用品的“优良传统”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不要以为自己距离超市便利店进就没有问题了 , 最后两百米铁门一关 , 我也没办法长翅膀飞出去 。 而且没有道理可讲 , 二月份有天我出门被社区保安三个成年男子在电梯间拦下拿走出入证 , 就问了如果隔离不许下楼出小区 , 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答复是“我们也不知道” , 只能自求多福 。
这是早上在朋友圈看到熟人发的图 , 快递凉凉了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也有pyq发文说 , 在北京南站看到出京的人(尽管要携带核酸测试证明以及大部分会被14天集中隔离)比进京的人多 。
当然耐人寻味的事 , 也一直在发生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无论如何 , 免于恐惧的自由 , 是所有人 , 尤其是有产阶级最大的向往 。
也有一些跳出来说“风凉话”的 。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回到主题 。
《反脆弱》是一本深刻又丰富的书 。 如何区隔信号和噪音?作者给出了最终的指导原则 , 依旧是时间 。
时间可作为噪声的清洁剂 , 把所有言过其实的作品都扔进时间的垃圾桶 。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呢?作者举例说 , “ 我的信息 , 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 , 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 , 而不是我 。 ”
今天微博热搜恢复了 , 看到了一个名字:唐家三少 , 特别魔幻现实主义 。分页标题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坦白说 , 我没有看过这个作者的任何作品 , 但是对他的一些言论深表震惊:

摩登|警惕自毁,确保“反脆弱”
本文插图
作为一个为数不多的80后全国政|协委员 , 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用他的网文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
请点“在看”
“ 分享和转发 , 是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