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_本文原题: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此前 , 小通向大家推荐了 , 无印良品的 MUJI BOOKS “ 人与物” 系列 文库本的第一辑:。
今天 , 我们再来看看该系列最新出版的第三辑 。 同样也是三个人物 , 不过 , 我们只先聊聊其中的一位 。
他就是 日本著名摄影师: 滨谷浩 , 玛格南图片社第一位亚洲成员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滨谷浩(1915-1999)
文丨林叶

被遗忘的风土摄影
当时我发现滨谷浩被选进这套书的时候 , 确实也很惊讶 。 因为滨谷浩显然是一个——从某种角度来讲已经被遗忘的摄影家 。 即便他是第一个亚洲玛格南成员 。
▍“人与物”系列文库本第三辑
玛格南的亚洲会员到现在也没有几个 , 日本到现在 , 除了滨谷浩以外 , 还有一个久保田博二 。 久保田博二我相信大家有所了解 。 他也拍了很多的中国风景 , 比如桂林山水等等非常出名 。
滨谷浩是第一位亚洲玛格南成员 , 他又是第一位获得哈苏摄影奖的亚洲人 。 哈苏摄影奖号称是摄影界的诺贝尔奖 。 恰恰今年又是一个日本摄影家 , 森山大道 , 获得了哈苏摄影奖 。 滨谷浩就是这么有成就的一位摄影家 , 但国内基本上很少看到他的作品了 。
我猜测他入选的原因 , 可能是他的摄影跟风土紧密联系 。 所谓风土 ,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于民俗摄影 。
重访桑取谷
滨谷浩1915年出生 , 据说十五岁就开始拍照了 。 他生于东京 , 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 。 在大城市生活 , 时间久了会有一种错觉 , 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 全都是由人造出来的东西所包围 。 我们会忘记很多 , 最重要的一点是忘记敬畏 ,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所处的风土 。
滨谷浩早期拍的照片 , 都是关于城市 , 在城市里到处游荡 , 拍城市里的一些照片 。 直到他1933年去到桑取谷 , 这个地方其实只有二十五户人家 。 这个地方是日本的“雪国” , 到了冬天 , 完全被雪封住 , 积雪比车还高 , 完全没办法交通 , 生活环境非常严酷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滨谷浩《前往雪洞的孩子们》 , 孩子们正将火盆带入洞中 , 一同庆祝小正月 。
他遇到恰好也前往那里的一个民俗学家市川信次 。 由于市川的影响 ,滨谷开始思考 , 人如何在这种地方生活?人类的文化如何对这样一种地方的人产生作用?怎么样才能让文化去帮助他们?他对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疑问 , 因为他去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完全用自己的经验无法理解的世界 。
事实上 , 他回到这个地方拍照时是1940年 , 为什么隔了这么长时间才去?那时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 所有的摄影条件都受到了限制 。 比如不准拍穿军装的人 , 不准拍二十米以上的地方等等 。 包括摄影的资源 , 像胶卷、冲印等等 , 也要被日本的军部统治 。
在这里必须提一个人 ,名取洋之助 。 他家中很有钱 , 是个纨绔子弟 , 在家不好好学习 , 就被送到欧洲去留学 。名取洋之助在德国学习摄影 , 把“报道摄影”带回到日本 。
那个时候 , 像《慕尼黑画报》《柏林画报》 , 销量也能达到两百万份 ,名取洋之助非常惊讶 , 就把报道摄影带回了日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 , 在多方面受到德国的影响 , 如包豪斯、新客观主义等等 。
所谓新客观主义 , 就是对绘画摄影、画艺摄影的一种反叛 。 在这之前 , 摄影是以绘画作为标准的 , 都是要贴近绘画 , 希望用摄影达到绘画的效果;但是新客观主义出现之后 , 强调的是摄影的机械性 , 也就是追求只有照相机能够做到的表现 , 摆脱照相馆的各种摆布等等 。分页标题
于是 , 摄影师到街头抓拍 , 然后去仰拍、俯拍 。 当然 , 我们现在会觉得仰拍、俯拍算什么呢?但是在那个时候 , 这可是一个新的发现 。
还有一种新事物是照片蒙太奇 , 把照片剪切起来拼贴 , 便有另外的表现 , 这在苏联得到了非常大的应用 。 包括在纳粹德国时期 , 他们都非常好地用在了国家宣传上面 。
名取洋之助把这一套都带回来了 , 他创立了一个图片社叫做 日本工房 。 但这个人有个局限 , 跟整个日本工房里的其他摄影家合不来 , 比如木村伊兵卫和伊奈信男 。伊奈是个理论家 , 但是 , 名取洋之助认为他没有经济价值 。 他创立的日本工房 , 主要是为国外通讯社提供照片 , 因此觉得理论家没有用 。
由于无法跟名取洋之助共事 , 这批人纷纷离开日本工房 , 以木村伊兵卫和伊奈信男为中心 , 创立了另外一个通讯社叫 中央工房 。 中央工房很快就得到了日本军部的重视 , 并提供资金要求他们来做国家宣传报道 , 这样就成立了 东方社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1940年的自由合同时代 , 滨谷浩第一次前往桑取谷拍摄 。
滨谷浩也是东方社的成员之一 。 但是要知道 , 为日本军部工作 , 受到严格的控制 , 是非常可怕的 。 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 有一位摄影师被命令跟随战斗机去拍摄 , 差点有去无回 , 经历九死一生才逃走 。
滨谷浩在中途就发现这个事情是不能做了 , 所以辞去在东方社的工作 , 毅然决然去了他一心向往的雪国 ,只有二十五户人家的桑取谷 , 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好多年 。 从1939年开始 , 一直拍了近十年时间 。 一直到1956年他才出了这本书 。
摄影要让人类理解人类
我们听到《雪国》 , 应该很熟悉 。川端康成有小说《雪国》 , 他后来给滨谷的《里日本》写了序 。 在那个时期 , 日本的摄影家、艺术家 , 包括设计师、文学家 , 他们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 沟通交流非常多 , 互相有很大的影响 。
回到这本《雪国》 , 我想要强调 , 这本书的最后几页没有照片 , 而是记录了这些照片拍的是什么 , 那些人在做什么 。 他从来没有去说这个地方有多美 , 这张照片有多美 , 没有任何抒情 。 他只是在记录 。
到一九八几年的时候 , 滨谷接受NHK的采访 , 提到记录是最重要的: 人类历史上 , 过几千年、几万年 , 艺术这个东西 , 真的不算什么 。 他只是希望能把他看到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雪国》中“创纪录的暴雪”一幅 , 记录孩子们踩着与屋顶等高的雪路上学 。
所以 , 在这里讲的摄影 , 可能跟我们很多时候想的摄影很不一样 。 我们看照片 , 往往说这张照片好看不好看 , 这张照片拍得好不好 。 好不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绝大多数说好不好 , 是指觉得看得爽不爽 , 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等等 。
也许你看这些照片都不觉眼前一亮 , 它只是记录了这些人的生活; 但恰恰是因为这种不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的照片 , 反而很耐看 , 经得起反复琢磨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小村暮雪》 , 收录于《雪国》 , 从岬角俯视的津轻小村 , 白雪无声飘落 。
二十五户人家 , 如何在这个地方生活了这么多年 , 而没有消亡 。 大自然是不会把人弄消亡的 , 只有人会把人弄消亡 。 后来 , NHK还有一部纪录片《消失的东北》 , 拍摄日本正在逐渐消失的农村 。
为什么说人会消灭人呢?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不留在这里 , 都跑到城市里去了 , 只剩下老头老太太 。老头老太太去世以后 , 这个农村就没了 。分页标题
我们看到滨谷拍的是小正月的祭祀典礼 , 这里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 。 这些照片并不是在拍滨谷浩对于世界的看法 , 而是在拍人在生活环境里的行为与认知 。 他们对自然保持着最大的敬畏之心 , 才可以生活下来 , 才能活得舒服、幸福 。
如果大家了解无印良品的理念 , 应该是不会少看到这个理念:大自然的恩惠 。 我们对自然必须要有感恩之心 。 这是人与自然直接相触的结果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小正月迎新木》 , 在桑取谷 , 是正月初次进山伐木的仪式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他在1956年通过中央公论社发表的一幅“插秧女”的照片 , 引发了公众对于贫苦农民劳动条件的关注 , 迫使政府拨款改善富士山地区插秧女的劳动条件 。
这是一个所谓的风土的问题 。 我们必须提到和辻哲郎 , 他是个哲学家 , 写过一本书叫《风土》 。 他认为 “风土是对某一个地方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的总称” , 最重要的一点包括人自己 , 都是属于风土的一部分 , 而且“我们是在风土中发现我们自身 , 在自我了解中完成自己的自由形成 。 ”
我们经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 , 问题是把人与水土变成了相互对立的关系 。 即使不是相互对立 , 也是“他者”关系 , 水土是养人的 , 而事实上人也在养水土 。 所以强调风土这个观念的时候 , 它不是把人从环境里割裂出来 , 而是把人放在环境里做思考 。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影响这个世界 , 而世界的每一个变化都在影响人 。
滨谷浩的这本书 , 在我看来就是他灵魂的浓缩 。 他始终在想 , 什么是日本人?我们跟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是民俗摄影的重要性 , 当一个国家被军国主义 , 被专制主义绑架的时候 , 它会告诉我们“我们的根源是什么”;当一个国家被侵略、被占领 , 整个文化被洗掉的时候 , 它还提醒我们 , 这个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
摄影师是透明的创作者
拍完《雪国》后 , 也就是1956年、1957年 , 滨谷浩又拍了 《里日本》 。 所谓的“里日本” , 是靠日本海这一边 , 而不是靠太平洋这边 。 这个里日本的“里” , 有很多的理解 。 内心也叫里 , 一个文化的内部也叫里 。
所以在我看来 ,里日本可能体现的是日本内部的精神 。 通过摄影把它表现出来 , 让我们知道 , 我们原先是这么生活的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进村的尼姑》 , 收录于《里日本》 , 日莲宗的尼姑敲着团扇太鼓 , 引来孩子围观 。
《里日本》这本摄影集花的时间没有十年这么长 , 因为后来拍照的条件相对好一些 。 在我看来 , 滨谷在那个时期已经开始寻找日本文化的根源了 。《雪国》《里日本》都是在非常时期拍摄的 , 一个是军国时期 , 一个是日本被占领的时候 。
美国曾对日本灌输美国文化 , 当然也带来了自由民主 , 如今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各种政客粉墨登场 , 却仍能够正常运行 , 不至于被某一个利益集团完全绑架 , 这是日本必须得感谢美国的原因 。
但是 ,整个日本都出现了美国化的现象 , 按照美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 所谓美国生活方式简单的来讲就是 三个S , 一个就是屏幕Screen , 一个是性Sex , 一个是体育Sports , 用这三者来完全取代日本既有的文化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环美自驾游 , 滨谷浩在潘汉德公园的嬉皮士聚会 , 和年轻人交流 。分页标题
在当时 , 滨谷浩去拍日本民俗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 , 就是 东松照明 。 滨谷浩跟土门拳是同一代的报道摄影家 , 而东松照明是土门拳的弟子 。 东松照明1930年出生 , 在他成长过程中 , 从童年到少年 , 亲眼目睹了日本如何变成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 如何被轰炸 , 最终战败 , 被洗脑的过程 。
所以东松照明一生的摄影创作 , 就是去寻找日本性是什么 。 所谓日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 , 也就是滨谷浩思考的什么是日本人 , 什么是日本文化这个问题 。 因为 只有找到这个 , 才能对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全面的、摧枯拉朽式的文化上的淘洗与更迭 。
我们的文化 , 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 , 或者说一个民族的精神 , 它到底在哪里?它是写在纸上、到处宣传的东西吗?事实上 , 所有的文化最终都沉淀在我们的身体里 , 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行为实践上面 。 我们在生活中遭遇问题 ,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 这就是文化 。
最根本的文化 , 是一种很难取代的东西 。 爸爸妈妈是这样教我的 , 爷爷是这样教爸爸妈妈的 , 每一代人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生长出来的 。 这个东西长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里 。 这些行为不需要大脑思考就能反映出来 。
这就是摄影的作用 , 摄影并不是直接诉诸思想的 。树木希林去世前的最后一部电影《日日是好日》 , 里面有一个年轻的姑娘 (黑木华饰演)学习茶道 。 里面所有的规定都特别严格 , 脚要怎样迈 , 要走多少步 。
树木希林说 不要问为什么 , 脑子想的就是错的 , 你要让身体一点一点地去掌握 。 只有你做到了 , 你的身体做到了 , 才能真正说我懂了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滨谷曾用打印机复印自己的手 , 标注“这年身高167厘米 , 体重55公斤” 。
在我看来 , 摄影就是这样 。 它并没有表现什么 , 去说我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 , 看这个动作多潇洒 , 多么有力量 , 这个角度多有冲击力 , 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都狗屁不通 。 因为这些都在修改我所看到的客观现实 。
至少在滨谷浩这种理念下的摄影 , 以记录为主要目的的摄影 , 他肯定不是要表现“我” , 而是要让“我”变成一个透明的机制 , 让我看到的东西穿过我的身体 , 穿过我的镜头 , 展现在将要看照片的人面前 。这是记录的本质 , 创作者是透明的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滨谷浩《潜像残像》 , 1990年12月 。 “我认为照片就是一种残像吧 。 当这种残像完成时间的累积 , 足以呈现空间的辽阔时 , 照片的精妙作用就会显现 。 ”滨谷浩如是说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滨谷浩《潜像残像》 , 1971年 。 他认为:“新闻采访人员团受邀访华时 , 报道称看见了『盛装的中国』 。 如果可以的话 , 我想看见『便装的中国』 。 ”
我希望是一个“不思想”的摄影家
有很多时候 , 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的民俗摄影 , 他其实要表现 , 你看这个民俗服装好漂亮啊 。 要从这个角度拍 , 从那个角度拍 , 这个构图非常完美 , 这些东西其实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
这不等于说不需要任何技巧 ,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做了很大量的训练 , 而这样的训练都只是为了让他在看到这个客观现实的时候 , 在第一反应下表现它、拍摄它 , 而不是在那个时候表现“美” 。
民俗摄影要把这种技能内化到拍摄者的身体 。 最终 , 不经思索就选择了这个角度 , 不经思索就如此去观察对象 , 才记录了客观现实 。
所以 , 我还要强调风土的概念 , 人本身是个风土 , 我们的身体 , 它是一个跟自然一样的东西 。 我们所吸收的东西 , 都需要我们经过全身上下所有的细胞去消化 。所有关于技术的训练 , 最终都要变成与自己身体的交流 , 让我的身体去认识这个世界 。 其实这就是世界跟我们这个人本身的一种融合 。分页标题
摄影这个东西 , 在滨谷浩的作品里 , 我能感受到的就是这样的 。 用他自己的说法 , 有人说我是一个思想的摄影家 , 而我希望是一个“不思想”的摄影家 。 这“不思想”不等于他不思考 , 而是不能让观念先于经验 。 也就是说 , 要让思想和观念后置于经验 。 人在环境中 , 去认识、体验、感受 , 再去思考 。 这也是滨谷浩作品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 。
滨谷浩的文字也是 , 他没有谈什么理论 , 也没有过度地渲染 , 非常朴素 。 我觉得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罗兰·巴特所说的 “文学的零度” 。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 , 虽然它是一个摄影家的书 , 摄影家的散文 , 但它能提供的视角 , 可能是很多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所不一定能够提供的 。

日本通|亚洲首位玛格南摄影师:人是风土的一部分
本文插图
▍滨谷浩 , 生于东京 。 曾任职于东洋写真工业公司 , 1937年成为自由摄影师 。 1960年 , 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首位亚洲摄影家 , 记录下日美安保斗争 。 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 曾入选《本世纪伟大的摄影家》(弗里茨·格鲁贝尔著)一书 。

本文作者:林叶
译者、写作者、评论家、视觉文化研究者 。
点击下图 , 下单每满3件 , 立减15元
《 “人与物”系列文库本 》
第三辑
[日] 秋冈芳夫、伊丹十三、滨谷浩
良言经典永相伴
做不受时代喜好影响的长寿书籍
本文的作者林叶老师非常喜欢文库本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我已经不知道已经跟多少家出版社的编辑提议 , 希望能看到成千上万的文库本出现 。 因为在我看来 , 文库本是给真正看书的人做的书 。 我有时候不明白 , 为什么硬要买一本老厚老厚的书 , 然后拿出去永远看不完 。 ”
让我们思考一下 , 手机为什么会占领我们这么多时间?
现在去日本 , 尽管多数人都拿着手机 , 但在车厢里还是能看到大把的人拿着文库本在读 。 我们的灵魂需要放在一个有文化的、能承载的容器里 , 整个人才安心 。
书是最好的一个容器 , 而文库本的书是最合适的一个容器 。
小通书屋 618特惠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点击图片购买
欢迎留言 , 和小通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