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沈阳城|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_本文原题: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 , 当年什么样?
盛京1625~1644年为后金 (清)都城 , 即今辽宁 省沈阳 市 。 明 洪武二十年(1387) , 曾在此置沈阳中卫, 属辽东 都指挥使司管辖 。 天命 六年三月 , 努尔哈赤 占沈阳 。 四月 , 由兴京 (辽宁新宾)迁都东京 (辽宁辽阳) , 十年又迁都至盛京(辽宁沈阳) 。

沈阳城|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本文插图
7200年前人类在此农耕渔猎 , 繁衍生息 , 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属地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分天下为36郡 , 这里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 , 称为“侯城” 。 唐代改称“沈州” 。 辽代 , 向沈州移民 , 并修筑土城 , 生产随之发展 。 金代 , 仍沿用“沈洲”之名 。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 , 改沈洲为“沈阳路” , 归辽阳管辖 。 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 , 以中国传统方位论 , 即“山北为阴 , 水北为阳” , 故改沈洲为沈阳 。 从此 , “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如今史料上 , 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 , 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 , 沈阳为陪都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 , 沈阳又名“奉天” 。

沈阳城|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本文插图
天命十一年 ,努尔哈赤 死 ,清太宗 皇太极即位于此 , 扩建沈阳城并营建宫殿 。 天聪八年改沈阳为盛京 。顺治 元年(1644) 清军入关, 定都北京 , 盛京改为留都 。 陆续设户、礼、兵、刑、工五部 , 各部设侍郎 , 置内大臣为总管 , 留守盛京 。 三年 , 改内大臣为镇守 昂邦章京。康熙 元年(1662) , 改镇守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 。 四年 , 改称镇守 奉天 等处地方将军 。 乾隆十二年改称 盛京将军, 主要负责当地军政 事务﹐并兼管 奉天府尹 事务大臣﹐监督府尹 。 光绪三十三年 (1907)罢盛京将军 , 改设巡抚 。

沈阳城|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本文插图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记载:“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 , 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督建沈阳城 。 ” 这里的“城”特指“城墙” , 明时城墙建成后 , 城墙周长9里10步 , 高2丈5尺 , 城以中心庙为中心点 , 内为驻兵 。 明洪武21年建设沈阳城墙主要用于抵御北部 蒙古族 、 女真族 的军事攻击 。 这是建造沈阳城墙的最初目的 。 据记载 , 嘉靖22年(公元1543年)扩建沈城 , 北侧“ 安定门 ”更名“镇边门”(九门 , 就在 白塔小学 对过) , 加固后的北门军事防御能力更强 。 公元161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 , 在后金与明代的数年征战中 , 沈阳 明城墙 除北门外 , 几乎全部被毁坏 。

沈阳城|大清最早的都城盛京,当年什么样?
本文插图
如今 中街 的道路格局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 , 中街路、沈阳路与 正阳街 、 朝阳街 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道路基础上扩建的 。 四条道路将 故宫 围在中间 , 与四条道路相对应的就是八个进出城的城门 , 即“ 八门对八街 ” 。 城的东向 , 北为 小东门 (内治门) , 南为 大东门 (抚近门) 。 城的南向 , 西为 小南门 (天佑门) , 东为大南门(德盛门) 。 城的西向 , 北为 小西门 (外攘门) , 南为大西门( 怀远门 ) 。 城的北向 , 西为小北门(地载门) , 东为 大北门 (福胜门) 。分页标题
盛京即今天沈阳地区 。 从清兵入关到定都北京 , 盛京一直处于战略要地 。 作为“陪都” , 盛京还担负管理东北的使命 。 长白山因被当作祖先发祥之地禁封起来 , 一封数百年 。 但在康乾两朝 , 又辟为皇家射猎的围场 , 辉发古城就在其列 。 “盛京围场”全境包括今海龙、辉南、东丰、东辽(西安县)、西丰等5县 , 共划出105围 , 海龙、辉南二县占20围 。
努尔哈赤进沈阳后 , 没有立即着手修建 , 而是向西进攻 , 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 。 后金对沈阳城墙的再次修建 , 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 。 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建设新城 , 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朝的四门改为八门 , 八旗军各守一门 , 城市通道由明时的 十字街 变为井字街 。 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 , 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近 , 有幸在清时得以保留 , 成为第“九门” 。 此时老沈阳城内除故宫外 , 还有汗王宫、11座王府、六部衙门、庙宇等 。
清朝入关后 , 又于1680年(康熙十九年) , 在城外增筑关墙 , 高七尺五寸(2.79米) , 周围三十二里四十八步(16.080公里) , 面积为11.9平方公里 。 为不规则的抹角圆形 , 夯土筑造 , 设八个关门 , 关门较简单 , 砖砌二个门柱 , 上有一横枋 , 上盖为起脊灰瓦 。 八关即八个边门 , 即:抚近门外大东关的大东进门 , 内治门外小东关的小东边门;德盛门外大南关的大南边门 , 天佑门外小南关的小南边门 , 怀远门外大西关的大西边门 , 外攘门外小西关的小西边门 , 福胜门外大北关的大北边门 , 地载门外小北关的小北边门 。 这样 , 沈阳城就有了“八门”、“八关”的区划.从城墙到关墙之间的地带叫做“关厢” , 当时住在关厢里的多是所谓“伊彻满洲” , 即新满洲 。 明确划分八旗居住界限 , 抚近关内及大东关为镶红旗界 , 内治门内及小东关为正红旗界 , 德盛门内及大南关为镶黄旗界 , 天佑门内及小南关为镶蓝旗界 , 怀远门内及大西关为镶白旗界 , 外攘门内及小四关为正黄旗界 , 福胜门内及大北关为正蓝旗界 , 地载门内及小北关为正白旗界 。 康熙、乾隆年间 , 城垣、城楼、角楼又经过重修扩建 , 使沈阳城更加雄伟壮观 。
这就是沈阳的第一次扩城 。
外郭墙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 , 在如今的万柳塘公园处 , 由于遇到湖水 , 圆形的郭墙沿着水岸修筑 , 相应地向内凹进去一块 。 郭城的建立使沈阳城更加完善了 , 因为历史上从周朝起 , 城池都是内墙外郭 。 但沈阳内方外圆的格局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城市布局 。
从清定都沈阳这一天起 , 沈阳城才有了系统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 , 即所谓内有“井”字型大街的方城 , 外有圆郭 , 四方有四个塔寺 , 方城与圆郭之间有八条放射状的大街的格局 , 整个城平面像一个车轮的形状 。 这种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 这种格局也可以说是沈阳城最早的规划 。 过去有人说这种格局是依据太极八卦学说设计的 , 即城内的中心庙为太极 , 钟鼓楼为两仪 , 东西南北四座塔为四象 , 八座城门为八卦 , 圆形的外城象征天 , 方形的内城象征地等 。 实际上内城的方型是汉族城市模式的具体体现 , 而外城的圆形则更表现的是满族游牧民族聚集地的建筑形式 , 内外城的结合是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
至光绪末年 , 大东、小东关门皆摧圮 , 瓮城上的城楼亦先后颓废 , 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二层或一层 , 只是小西门仍保留三层原貌 。 在小西边门重建一座门楼 , 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 。 50年代初期 , 为方便交通 , 八座城门陆续拆除 , 今“八门”、“八关”已无存 。 (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