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时文|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_本文原题: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朝花时文|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本文插图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 , 他创立的“意义疗法” , 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 。
【朝花时文|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弗兰克尔一生共出版了39部作品 , 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被翻译成34种语言 , 销量超过千万册 , 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一 。 《何为生命的意义》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
《何为生命的意义》首版问世于1978年 , 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 。 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延伸 ,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 , 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 , 进而面对现实 , 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
真的有“生命的意义”这回事吗?
先谈一谈在我1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 那时我的科学老师在教室里的桌椅间走来走去 , 并教导我们说:从本质上讲 , 生命只不过是一个人体燃烧的过程 , 一个氧化过程 。 我跳了起来 , 没有经过他的准许就向他扔过去一个问题:“那么 , 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了 , 他回答不出来 , 因为他就是一个还原主义者 。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帮助那些陷入精神泥潭的人们 , 他们对于生命的无意义感明显感到绝望 。 我在一开始就说价值观正在消失 , 因为它是通过传统来传播的 , 而我们的传统正面临着衰退的危机 。 尽管这样 , 我仍认为有可能找得到意义 。 现实总是以具体的形式出现 , 并且每种生活情形都是独特的 , 因此每种情形的意义也必然与众不同 。 所以 , 意义甚至不可能通过传统进行传播 。 只有价值观才会因传统的衰退而受到影响 。
有人可能会说 , 本能是通过基因实现传递的 , 而价值观是通过传统来传递的 , 不过意义有其独特性 , 它总是要通过个人自己去发现而得来 。 正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 , 就算所有的价值观都消失殆尽 , 经过这样的发现之旅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 , 也是有可能的 。 简而言之 , 价值观会消失 , 但意义必将永世长存 。

朝花时文|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本文插图
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的景色 。新华社 图
不过 , 这样一种对意义的发现之旅要怎样开始呢?克拉姆博指出 , 寻找意义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完形感知的过程 。 我对此有不同的意见 , 因为“完形感知的过程”这个术语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从某个背景中感知出某个完整的画面来 。 可对于寻找意义而言 , 我们正在感知的是一种已经根植于现实的可能性 。 具体来说 , 这是一种对我们所面临的情况采取行动的可能性 , 如果有必要的话 , 是一种对现实进行改造的可能性 。 由于每种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 , 其意义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 , 因此在承认意义瞬息万变的前提下 , 我们得出结论:“对某种情况采取某种行动的可能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利用机会来实现某一情境下固有的或蛰伏已久的意义 , 我们就会与它擦肩而过 , 并且永远不会再有下一次机会 。
但是 , 只有可能性——那种对现实做些什么事情的机会——是瞬息万变的 。 一旦我们将某个情境下的可能性实现了 , 我们就实现了这一情境下的意义 , 从而将可能性转变成了现实 , 而且是永远地将其转变成了现实!这样一来 , 它就不再受任何不确定性的影响了 。 我们已经将它拯救到了“过去”之中 。 没有什么事情或人可以夺走我们存放于“过去”中的东西 。 在“过去”中 , 所有事情都是无法挽回、不可修复的 , 一切已经在永恒中得以保存 。分页标题
毫无疑问 , 人们通常只看到瞬息万变所带来的坏影响 , 却看不到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事情完成了 , 作品创造出来了 , 该爱的人爱了 , 该遭受的苦难也勇敢地经历了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们也许就能理解前人在《约伯记》中所说的——他“必寿高年迈才归坟墓 , 好像禾捆到时收藏” 。
意义是独一无二的 , 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 但它永不缺席 。 生命永远不会缺少意义 。 可以肯定地说 , 只有我们承认 , 除工作和爱外 , 还有潜在的意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 上述那句话才是可以理解的 。 当然了 , 创作一个作品、做好某件事情、体验某种东西或者与某个人相遇 , 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发现意义的过程 。 但永远不要忘记 , 即使是最无助的受害者们 , 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 , 也有可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 因此 , 重要的是 , 去见证人类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 那是将悲剧转化为个人胜利的过程 , 是将一个人的窘境转化为一种人类的胜利的过程 。 当我们不再可能对某种境况做出改变时——比如说身患一种已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癌症——我们就陷入了必须改变自己的境地 。
耶胡达·培根(Yehuda Bacon)所记录的话语可以完美地表达这一点 。 他是一位以色列雕刻家 , 年轻时被囚禁在奥斯威辛集中营 。 他在战争结束后写了一篇文章 , 我想引用里面的一段话给大家看看:“作为一个男孩 , 当时我想:‘我会告诉人们我看到了什么 , 希望他们会因我的经历变得更好 。 ’但是人们并没有什么变化 , 甚至也没想过要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 。 很久以后 , 我才真正理解了苦难的含义 。 如果它能使某人变得更好 , 它就是有意义的 。 ”

朝花时文|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本文插图
2016年1月27日 , 在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 几支鲜花摆放在“死亡墙”边 。 当天是面积最大、罪恶最为深重的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解放71周年纪念日 。 1945年1月27日 , 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 。 2005年11月1日 , 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 , 一致通过由104个国家共同发起的一项决议草案 , 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新华社 图
最终 , 他认识到了他所受苦难的意义——他改变了他自己 。
改变自己往往意味着成长 , 意味着自我超越 。 我想向大家传达的是“生命无条件地具有意义”这一秘密 。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意义的第三种可能性 , 甚至在苦难和死亡面前也可以找到意义的可能性 。 这一想法始于我的一个直觉 。 而这一想法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地方 , 产生这一想法时我还只是个高中生 。 不过在那之后 , 有很多作者用严格的实验程序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 这些作者运用测试和统计学方法证实了:意义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不管性别如何、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智商多少、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生长环境如何、性格结构怎样 。
所有的这些变量都不能显著影响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找到意义 , 也不能影响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实现意义 , 而且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程度上也会促进或抑制意义的实现 。 尽管有这么多的变量 , 但从原则上来讲 , 人们仍然可以在任何前提下接触到意义 , 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 。
可以肯定的是 , 意义疗法治疗师不可能直接告诉来访者意义到底是什么 , 但是他至少可以向来访者展示:生命都是有意义的 , 而且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意义 , 甚至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隐藏着自身的意义 ,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上书房栏目)
这是“朝花时文”第2345期 。 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 。 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 。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 , 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 , 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 不接受诗歌投稿 。 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 , 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 。 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