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壹姐说
其实不光是道歉 , 还有争论、拒绝、反对……所有带否定意味的动作 , 都是我们多数人缺席的功课、欠下的学分 。 喜欢正能量当然没什么错 , 但如果总是刻意回避 , 甚至难以承受这些带有“负能量”的正常人类行为 , 指向的多半是虚弱的自我 , 俗称“玻璃心” 。
道歉、争论、否定不是负能量 , 不能好好道歉、无法就事论事地争论、认为否定就是翻脸 , 才是负能量 。 吊诡的是 , 后者反而能借助“正能量”的大旗 , 遮挡那些碰不得的伤疤 , 藏身“隐秘的角落” 。
其实我们自己就是“中国式道歉”的受害者 , 如果不带着觉察和同理心 , 很容易转身就把亲生的孩子再变成新一轮的受害者 。
壹姐: 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辅导员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本文插图
?
文 | 高高
来源 | 张德芬空间
最近在网上看到“中国式道歉”这个话题 , 先发几条对话让大家感受一下:
1.我妈从不会跟我说对不起 , 她给我道歉的方式 , 就是喊一句“吃饭了” , 要不然就是说“洗个手过来吃饭吧” 。
2.我爸不会给我道歉 , 他道歉的方式 , 就是吃饭时给我疯狂夹菜 , 跟我说“多吃点” 。
3.我老婆给我道歉的方式 , 就是说:“饭在锅里 , 我上班了 。 ”
4.我妈:我这么做是不对 , 但我不也是为你好吗?
5.“我都道歉了 , 你到底还要我怎样?”
6.我爸软硬兼施地催婚 。 我说希望他能尊重我的选择 , 他这样我压力大 。 我爸急了 , 起身离开 , 不愿和我同席吃饭:“我跟你道歉 , 你以后就知道我是对的了 。 ”
看完这些对话 , 可以总结出国人有着两种特别的道歉方式:
1-3——含蓄式道歉:不说对不起 , 但是用行动表达 。
4-6——转折式道歉:毫无歉意 , 道歉后面的转折才是真正要表达的 。
对于含蓄式道歉 , 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 你得需要迅速从道歉人的行为里读到他是在道歉 , 并且愿意从对方的台阶上下来 , 才不至于进一步发生冲突;
而对于转折式道歉 , 就真的气得人吐血 , 妥妥地二次伤害 。
今天我就想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国人不能好好道歉 , 以及又是为什么我们执着于要求别人道歉呢?
好好道歉 , 意味着什么?
1.我错了 , 意味着我糟糕至极
如果一个人早年和抚养者的互动中 , 经常因为做错事而遭受对他整个人全面的否定或贬低 , 他就会逐渐形成“我做的事情等同于我整个人”的信念 , 一旦承认是我做错了 , 那么我这个人就是糟糕的 。
糟糕的人放在关系里 , 就变成了不配拥有关注和爱 , 继而激发的是被关系抛弃的恐惧 。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本文插图
2.道歉意味着示弱
不管是含蓄式道歉还是转折式道歉 , 都在表达着我不想让自己去到弱小的位置上 , 因为弱小会带来迫害感和羞耻感 。
在早年只能依靠抚养者生存的阶段 , 如果有过很多被抛弃和被嫌弃的经历 , 弱小就连接着很多由此带来的糟糕的体验 , 比如被迫害感和羞耻感 , 以至于现在避免让自己体验到弱小 。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本文插图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3.不好好道歉 , 制造一种更加纠缠的关系
好好说一句 , 对不起 , 我错了 , 有没有感觉边界变得清晰一些了;
而不能好好道歉 , 不把愧疚清楚地表达出来 , 也不让对方的愤怒彻底消解 , 这些情绪在关系里逐层叠加 , 就制造了一种更加纠缠的关系 。分页标题
文化是倾向于融合而非分离的 , 宁愿在关系中受苦 , 也不愿意划清界限 , 因为糟糕的关系也好过没有关系 。
所以 , 不能好好道歉 , 本质上和对关系的依赖有关 , 一旦道歉了 , 意味着我不好、我弱小 , 由此会激活丧失关系中客体的爱的恐惧 。
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被道歉?
来访者c早年和父母的互动中 , 经常被教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和妹妹发生冲突 , 或者和邻居小朋友吵架 , 妈妈总是先去判断谁对谁错 。
如果是她的错 , 妈妈就会严厉地斥责她 , 如果不是她的错 , 她才会得到妈妈的一点认可 , 慢慢地她就形成了用对错来感知自己和世界的经验 。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本文插图
后来她开始学习心理学 , 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些依据来证实她妈妈当年的做法是错误的 , 她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妈妈辩论 , 她很想得到妈妈的道歉 , 但是她也抱怨道:“他们是不会和我道歉的 。 ”
经过几次的讨论和探索 , 她发现想要父母道歉 , 一方面想让父母也体验一下在错的位置上的感受 , 那是她曾经体验过的 , 弱小和屈辱感 。
一方面她想表达的还是对父母的需要 , 但由于羞于看见自己对父母的需要 , 要道歉这种高浓度发生情感连接的方式让父母和自己发生关系 。
这样看 , 要对方道歉和不能好好道歉的本质相同 , 都是关系的未分化 , 用一种“你欠我的、我欠你的”的方式 , 伪装了和妈妈之间没有割断的脐带 , 维持着边界不清的关系 。
你消受得起好好的道歉吗?
曾奇峰老师说 , 一个孩子如果早年经常被打脸 , 那么你现在去抚摸他的脸对他来说就是创伤 。
同样地 , 一个没有和原始客体完成分离的人 , 你和他道歉 , 你让纠缠的关系一下子变得清晰 , 他未必可以消受 。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本文插图
话还没说完 , 妻子捂着耳朵说:“我不听 , 我不听 , 你就是不爱我了……” , 丈夫一脸茫然失措……
妻子就是要停留在关系中受害者的位置上 , 她的防御机制已经不适合接受爱意 , 更适合于在一个对立的 , 排斥的 , 充满敌意的环境里存在 , 也就是始终以一个抱怨的受害者身份存在 。
虽然痛苦但熟悉 , 你让她接受道歉 , 她会觉得那不是自己 , 那些曾经受伤的感受又如何安置 。
还有一个来访者T , 有一次和爸爸在微信里吵架 , 说她爸爸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 每次见面或者打电话都是不停地说自己的负面情绪 , 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承接 。
我问她你想向爸爸传递的是什么呢 , 她说我想让他知道他错了 , 并且很想和他划清界限 。
爸爸给她回了微信 , 大概意思是现在不知道怎么和她相处了 , 父母白养她了 , 不但不能理解她的意思 , 最后还加了一句教育:养儿应知父母恩 。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
本文插图
来访者非常生气 , 她好想回一句:没有恩 , 都是恨 。 但是她也纠结到底要不要回 , 这么回了之后爸爸不知道又要说出什么话来 , 她怕会让自己更加愤怒 。
当我问到她想回复的目的是什么呢 , 她沉默了很久之后说 , 我好像很想改变他们 , 但是他们真的改变了 , 真的和我说他们错了 , 我能消化得了吗?
说到这里她感觉很难过 , 难过里也有放下的释然 , 原以为自己要的是和父母分离 , 实际上表达的内心想要融合的愿望 。
父母只不过读懂了我们的潜意识 , 并且很配合地不向我们道歉 , 因为我们和父母吵 , 要的不是分离 , 而是依赖 。

尹建莉父母学堂|中国式亲子关系:比“我爱你”更难的,是说“对不起”!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有意义的道歉
如果你也曾执着于让对方向你道歉 , 那么应该先问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 如果看到自己对道歉的需要后面隐藏着纠缠的需要 , 或许就会减少一些执念 。 看到这样一则关于道歉的故事:
“北漂的第二年 , 我失恋 , 加上长久加班透支身体 , 我准备在家休养一阵 。 母亲来北京照顾我 , 可嘴上毫不留情 。
她对我的挫折教育持续二十多年 。 不看好我在北京的工作 , 说我赚的不够花的;
不看好我的前任 , 嫌他个子不高;
我分手 , 她说:我早看他不靠谱了;
分手后我养了条狗 , 她又说:连自己都养不好 , 还养狗呢?
无法忍受她一直打击我的说话方式 , 我和她长谈了一番 。 在此之前 , 因为压力太大 , 我去做了心理咨询 , 咨询师说:
因为家庭里父母长期的否定和打压 , 我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 在感情和工作上拼命付出 , 希望验证自己的价值 , 但不管恋人对我多好 , 别人给了我多大的肯定 , 我都对前景悲观 , 觉得自己配不上 。
我把这些告诉母亲 , 那晚 , 她写了一封道歉信给我 , 写了两页便签纸 。 她和我说对不起 , 希望我能对未来有信心 , 不然她永远没法谅解自己 。
青春期的时候 , 我们为一些事情争吵互不让步 , 最后母亲说:好 , 是我错了 。 我错就错在把你生下来 。
写道歉信的这一年 , 她53岁 , 我25岁 , 我也没有再责怪她 。 只是当初如果我们能好好沟通 , 是不是不会有那么多伤害和遗憾 。 ”
——摘自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这个女孩或许在表达:道歉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 真正需要的是妈妈能够明白我的感受 , 而不总是以她的感受为中心 。
当妈妈愿意离开自己的感受 , 去体会女儿的感受 , 当她能够体会女儿的低价值感和悲观 , 她才能够说出一句不含敌意的对不起 , 而女儿也能够接受到这样的歉意 。
关键在于 , 我们在关系中受伤 , 我们还能不能坚持成长 , 像故事中的女孩不再与妈妈的关系里继续要求道歉 , 而去建立新的关系(比如和咨询师的关系) , 放下了才会得到 。
而如果我们伤害了他人 , 我们也有能力离开自己的感受 , 愿意去容纳对方的感受 , 这时不管道歉与否 , 对方都能感受到你和他之间真实的连接 。
作者介绍
高高 , 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 心理学研究生 , 多平台心理专栏作者 , 2岁男宝妈妈 , 用文字与人心共振 , 公众号:高高爱心理 (ID:ggaxl001)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 ID:tefenchangpubl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