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胆管癌治疗新突破!载药囊泡临床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的胆管癌 , 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 , 是目前全球消化系统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 近期 , 这一治疗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 。 7月6日晚23:00 , 天津医科大学南开临床学院(以下简称“南开医院”)王西墨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 。
文章展示了中国科学家首创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的一项临床应用成果:其对胆管癌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被视为全球胆管癌治疗领域的全新突破 , 可能让中国科学家在恶性程度极高的胆管癌治疗领域具备领跑全球的基础 。

治疗胆管癌治疗新突破!载药囊泡临床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本文图片
【治疗胆管癌治疗新突破!载药囊泡临床研究登上《Nature》子刊】南开医院院长王西墨、主任医师张晖讨论患者治疗情况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 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 , 突出表现在消化道肿瘤 。 胆管癌在消化道肿瘤占比约3% , 属于罕见病的一种 , 发病率相对不高 , 但恶性程度仅次于胰腺癌 , 对患者影响严重 , 病死率和手术复发率比例超过50%-70% , 被视为另一个“癌王” 。
数据显示 , 在美国 , 胆管癌每年新发病例约1万人左右 , 亚洲区域胆管癌患者更多 , 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 。 中国是世界上胆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发病率逐年上升 , 临床方面预估每年发病人数不少于10万人 。
在生物学表现上 , 胆管位于胆汁引流和肝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位置 , 因为解剖位置特殊和胆管癌肿瘤组织的“外壳”坚硬 , 胆管癌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 一旦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 , 患者基本面临“无药可医”的局面 , 且生存质量差 。
文章第一作者、南开医院张晖主任指出 ,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针对胆管癌治疗的标准化疗方案 , 仅有专家共识 。 现有专家共识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 , 但因胆管癌患者前期症状表现不明显 , 当出现梗阻性黄疸明显症状就诊时 , 胆管癌大多已进展到中晚期阶段 , 此时仅有20%不到的患者有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 而胆管癌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 , 对医生技术水平要求极高 , 并非所有医院都可开展 。 目前针对中晚期胆管癌的的胆管腔内治疗 , 只能通过放置导管或支架解决胆道梗阻 , 并没有针对肿瘤本身的治疗 。
“临床上目前只能用胰腺癌或消化道肿瘤的化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 , 且疗效不佳 , 故无法成为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 。 ”张晖介绍 , 长期以来 , 临床界不断探索新治疗方法 , 希望改善这种临床治疗格局 , 但均难达满意疗效 。
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是一项基于细胞外囊泡来源的、具有天然特性的创新性肿瘤治疗技术 , 它将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囊泡 , 与微量的化疗药物结合后 , 将化疗药物富集于囊泡内 , 并激活免疫反应 , 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
中国科学家创新研发出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 , 已开展了为期5年的临床转化 。 2015年 , 天津市南开医院开展了载药囊泡治疗胆管癌的临床转化 , 该团队以20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类型患者生存期一般在3-6个月) , 经治疗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 约30%的患者影像学显示胆道梗阻部分缓解 , 约有50%患者首次疗程治疗后黄疸症状减轻、肝功能有所恢复 , 排便颜色由陶土色转为正常的黄色 , 随访患者中生存期最长达到21个月 , 大部分患者饮食状况、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 。 在安全性方面 , 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 无腹痛、恶心、呕吐等其它不适症状 , 安全性表现良好 。
据悉 , 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已在深圳市获批上市 , 同时该技术在深圳市和广东省内多家医院同步开展各类临床合作 , 其中 ,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合作的《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已全新启动 。分页标题
胆管癌只是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的适应症之一 , 据介绍 , 该技术的产品管线已涵盖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腹水、肺癌、食管癌等实体瘤及其并发症 。 其对肿瘤细胞杀伤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 , 已获国际20余篇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刊登 。 该技术临床转化进展迅速 , 除了深圳外 , 在湖北、河北、安徽、湖南、山东、天津等省市也获批上市 , 开展临床应用 。
【采访人员】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