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_本文原题: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文学地理学前驱、普鲁斯特研究学者安德烈·费雷提出:“作品并不仅仅在时间里诞生 , 而且在地点里诞生 。 ”
无论从写作者还是阅读者的角度 , 文学总有一个空间维度 。 这种空间是一种镜像 , 与现实有一个审慎的距离 , 更贴近浮在城市空中的某种气氛与情绪的真实 。
北京意味着繁华与现代:错综的宽阔马路 , 高耸的写字楼群 , 林立的奢侈品商店 , 盛开在路中央的月季 。 好像什么都可以在这里被实现 。 但在这之下 , 还隐藏着一个庞大而沉默的部分 , 他们沉在繁华之下 , 是一座城市的地基 。
外来人口在北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 这些人的生活和北京这座城市一样 , 驳杂、多元 。 他们的分布构建了另一种北京地图 。 文学记录了他们的奋斗与失落 , 绝望和希望 。
有关北京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某种分裂:一种是老北京般的慵懒、传统、琐碎而余裕;而另一种风格却显出了不安、变动 , 也暗含着入侵者一般勃勃的野心和悲壮 。
1
繁华深处——王府井
北京是空间 , 也是时间 , 时间铸在空间里 , 体现为城市的变动和与之相伴的人的命运流转 。
北京总是在变 , 《北京时间》中 , 作者荆永鸣发出这样的感叹:
北京的时间比乡下的时间过得快 , 在遥远的记忆中 , 乡下的时间总是被老土墙挡着 , 那是一寸一寸地挪 。 北京就不一样了 。 太阳就像挂在陀螺上 , 一转就是一天 , 一转就是一个月……
这是全书开篇第一句 , 也被打在书封上 。
这种变动将人的命运抛掷 ,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繁华缝隙中的外乡人 。
东长安街上 , 交织着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 , 这里聚集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缩影 , 但延伸进去的小胡同承载着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旧与慢 。 它们与繁华近在咫尺 , 却毫不沾边 , 里面容纳了住着人的煤屋子 , 夜里睡满了人的小餐馆 , 墙角的烧饼摊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在城市中心王府井 , 延伸进去的小胡同承载着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旧与慢 。
“我”所在的这条胡同里共有九家餐馆 , 其中七家是外地人开的 。 “我”和妻子从北方老家来 , 也开起了小饭馆 。 “我们”睡在四平米的房间里 , 隔板外就是店里伙计睡觉的地方 , 欲望在夜里滋生却只能压抑下去 。
可以想象 , 北京的夜晚是那么的迷人 。 宽阔的大街上车水马龙 , 森林般的高楼大厦 , 处处炫耀着霓虹灯的深夜之美 。 然而 , 近在咫尺的一切都属于别人的奢华 , 是别人的热闹 , 和我这种北京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
与其说“我”是留在北京 , 不如说是留在北京的胡同里 。 店在胡同里 , 租的房子也在胡同里 , 生活曲折逼仄也像是胡同尽头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北京时间》 , 荆永鸣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版
繁华之处主宰着城市的变迁 , 而“我们”却从不是变迁的推动者 , 而是顺从者 。 “我们”共同见证了北京的时间 。
这时间体现在他们的生活里 , 也体现在胡同的变迁和消失里 。 而他们也被动地随之跌宕 , 被浪潮送到某个地方 。
这座城市是怀旧的 , 一砖一瓦都勾连千年 , 却也是健忘的 , 一个门脸 , 一级台阶都留不下 。 胡同见证了他们的脸面和尊严 , 辛苦和汗水 。 胡同消失后 , 旧日故事无处可寻 。
作家宁肯说:“城市是时间的容器 。 ”
那么人便是容器中的颗粒 , 淹没在了时间中 。分页标题
2
“奔跑”与“奔跑”——中关村
中关村是高科技中心和高等学府聚集地 。 这里有无数人朝圣的梦想 , 是中国信息科技的最前沿 。 这是一片“奔跑”着的区域 , 天才和精英们在这里聚集 , 一个个奇迹翻新时代 。 宁肯的《中关村笔记》记录了这种“奔跑”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中关村笔记》 , 宁肯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版
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 , 从数学家冯康开始 , 记叙了中关村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传奇故事 , 如柳传志和联想、王志东和新浪、王选与“千年之约”、王永民与汉字输入、程维和滴滴、吴甘沙和智能驾驶、苏菂与车库咖啡等 , 为中关村的风起云涌留下文字形象 , 做了注脚 。
《中关村笔记》记录的是奔跑着的日新月异的中关村 。 但那不是中关村的全部 。 它还有另外的面目 。 在庄严的人大东门外的天桥上 , 地面上贴着的小广告如同补丁 , 一群妇女动作隐秘而迅速地拽住行人 , 低声问:办证吗?笔挺街道某个不起眼入口进去便是曲折的胡同 , 隐藏着狭小的出租屋 , 那里见不到阳光 , 几十块钱换一张单人床位的一夜使用权 。
《跑步穿过中关村》里 , 写了另外一种“奔跑” 。
敦煌的跑带着一种悲剧感和荒诞感 。 他是个办假证的 , 从局子里出来后因为碰到夏小容 , 成了卖假碟的 , 他在中关村的灰尘和人潮里跑 , 跑着给客户送碟 , 跑着逃避警察的抓捕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跑步穿过中关村》 , 徐则臣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他在中关村落脚到一间“比他高不了一尺的小棚屋” 。 这里接驳了无限的可能性 , 会见到在老家永远见不到的人和景色 。 他从出租屋出来 , 穿梭在北大校园、中关村的高楼之间 。 这里堆积了太多的梦想和欲望——和灰尘一样多 。
只是有人的梦想是留下 , 而有人的梦想是离开 。 夏小容的梦是回老家 , 老公孩子热炕头 , 生命稳稳地落下 。
坚持留下来的 , 心里总有一个希冀 。 很多时候不是那么明确 , 或者过于具体 , 也或者和虚荣有些暧昧不清 , “不能回去让人笑话” 。 但虚荣也是尊严的另一面 。 人有时候很容易满足 , 只需一个小小的点或者执念支撑着 , 就能挨过很多艰难的日子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中关村:这是一片“奔跑”着的区域 , 天才和精英们在这里聚集 , 一个个奇迹翻新时代 。
敦煌最终在奔跑中失足 。 他终于被捕了 。 表面上看 , 这是因为他要帮夏小容救旷山 , 但实际上 , 这无非是干这一行必有的结局 。
警察跑到他跟前时 , 他听见手机响了 , 是七宝给他设置的曲子《铃儿响叮当》 。 摸了两下才在地上找到手机 , 七宝在电话里大喊:
“敦煌 , 你这王八蛋 , 我在医院里 , 我怀孕啦!我要杀了你!”
然后他的手被警察举起来 , 连同手机和七宝的声音 , 吧嗒 , 锁进了手铐里 。
在“奔跑”着的中关村朝着绝路“奔跑” , 这让人感喟 , 却绝不是反讽 。 北京不会嘲笑任何为生存所做的努力 , 也不会放弃任何人 。
徐则臣在创作谈中写道:
“有朋友把集子翻阅一遍 , 看得泪目 , 问我:他们只能失败吗?我答:他们失败了吗?”
3
幻梦陨落——北五环
在石一枫的文学版图里 , 北京北五环外有一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这里受政府资助 , 有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二十余家 。 陈金芳的公司置身其中 。 她做艺术生意 , 打着艺术的幌子 , 本质上是“低买高卖” , 做着投机的买卖 。 “三言两语涉及‘业务’的时候 , 她嘴里蹦出来的不是百八十万的数目 , 就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号 。 ”这种虚假繁荣 , 是在陈金芳生长中一脉相承的 。分页标题
上学时候她用烙铁烫头发 , 穿从不知哪里捡来的一高一低的高跟鞋……少女时拙劣地要跟上城市步伐的伎俩 , 在她成年后愈发纯熟 。 “我”重逢陈金芳时 , 她已改名为陈予倩 。 衣着艳丽精致 。 但她自己心里也清楚 , “也就表面变了 , 其实还挺土的”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世间已无陈金芳》 , 石一枫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从前的陈金芳一直是边缘人 , 寄居在姐姐姐夫家 , 在大院里 , 在班级里 , 她土气 , 大家都疏远她 。 但真正让大家厌弃 , 同时也是后来使她走上悲剧的 , 恰恰是她拼命要够到不属于自己的“体面” 。 她在这条路上一意孤行 , 成年后她伪造身份 , 非法集资 , 沉溺在不属于自己的虚荣中 , 直到走上绝路 。
北京让人开眼界 , 长世面 , 也会让人生出“为何我不能如此”的疑惑 。 当你仰望天堂时 , 你才身在地狱 。 有些人认命 , 有些人反抗 , 陈金芳是一个激进的反抗者 。
“都闹腾了多少天了?他们家把她轰出去 , 她就窝在院里墙角睡觉……说是宁死不走 。 说来也是 , 外地人来了北京谁愿意走呀?在这受苦也比回家强……”
她拼死也要留在北京 。 在艰难的时日里 , “我”的琴声给过她救赎 , 但也成了她一生悲剧的引线 。 我和她 , 外来人与老北京 , 有天然的距离和矛盾 , 却又因为倾听与演奏 , 有了特殊的默契 。 艺术仿佛是城市的另一种特权 , 于她而言却是塞壬的歌声 。 她的起起落落都和艺术有关 。 和豁子闹掰是因为她死活要买钢琴 , 发迹后又做起了艺术品投机买卖 , 但可悲的是 , 她始终都没有真正触碰到艺术的核心 。 艺术是理想 , 是城市繁华的一种象征 , 也是悬在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以后的一路上 , 她都以一种剑走偏锋的姿态攫取想要的一切 。 她一直在付出惨痛的代价 。
但她错了吗?她还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呢?
“我只是想活得有点人样 。 ”这是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
北京给了她关于改写命运的承诺 , 却没有给她正确理解其意义的机会 。
4
深入隐私角落——千家万户
外乡人所经历的北京图景 , 以职业为线索 , 很多呈现为点状分布 。 比如保姆这个行业 , 从业者多为外地人 , 他们深入到北京的一户户家庭里去 。 这些家庭涵盖各种阶层、职业、形态 , 是城市百态的折射 。 职业特征让他们得以窥探这个城市最隐私的角落 , 同时也被城市窥探 。
刘庆邦的北京故事便选取了“保姆”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 。 保姆通常是城市的外来者 , 她们与雇主(通常为本地人)之间的相与 , 更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找不着北 保姆在北京》 , 刘庆邦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版
这是由一系列故事构成的短篇故事集 。 里面的保姆们形象各异 。 作者一方面借其眼睛 , 窥视北京人最私隐的角落:
打扫卫生是钱良蕴作为保姆的一项工作 , 通过这项工作 , 她同时获得了走进齐叔叔和兰阿姨夫妇卧室的权利 。 这样的卧室 , 无疑是都市中人隐秘的一角 , 或者说一些家庭的隐私就藏在卧室里:
另一方面 , 也从雇主的眼打量保姆 , 看见其作为外来者的野心和欲望:
在一定意义上讲 , 钱良蕴之所以选择到北京当保姆 , 就是为了深入都市的内部 , 深入家庭的内部 , 以掀开都市中人隐秘的帷幔 。
作为一个外来人口占绝大比重的、传统与新变交织并行的城市 , 北京的特征从不在单纯的某一面中体现 , 这个城市的实质呈现在冲突、对立和差异中 。分页标题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北京——传统与新变交织并行的城市
这种冲突 ,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曾做过极为恰切的譬喻 。
守护神看着带着不同出身和风俗的宅神穿墙而来;而宅神则要跟衰败了的豪华宫殿里傲气十足的守护神争抢地盘 , 与铁皮破屋里火气大疑心重的守护神设法相处……哪怕是去年刚刚来到的宅神 , 也认为自己是城市的灵魂 , 并相信自己离开这里时会把莱安德拉一同带走 。 守护神则认为宅神是不速之客 , 是令人厌烦的侵略者;真正的莱安德拉是他们的……在那些家伙离开之后仍将继续留下来 。
宅神就像是外乡人 , 守护神是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的本地人 。 可城市既不是宅神的城市 , 也不是守护神的城市 。 保姆和雇主 , 外来者与本地人 , 互为镜子 , 共同勾勒完整的北京样貌 。
这一点在序言中作者刘庆邦说得很清楚:
是保姆在北京 , 也是北京在保姆 。 当然了 , 归根结底 , 是我在北京 , 北京在我 。
5
分割的日与夜——西郊
在《说文解字》中 , “郊”的含义是:“距国百里为郊 。 ”它意味着距离和边缘 。
但在北京 , “郊”兼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性 。 从空间来说 , 住在西郊的外来人多在城中心工作 , 每日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往返 。 他们的梦想和生存之基在城中 , 而睡眠中的梦与生活皆留在西郊 。 于是日和夜也是割裂的 。
但这种艰辛尚且是规律而体面的 。 西郊也同时容纳诸多“偏离”和“歧途” , 一些人的一天从日落开始 。
在北京的西郊 , 半下午太阳渐渐西沉的时分 , 巨大的槐树阴凉笼罩着平房的屋顶 。 四个年轻人醒来 , 爬上屋顶 , 摆上小桌小凳 , 一副扑克牌就打发到了天黑 。 他们的工作只属于夜晚:
四个人干一样的活儿 , 晚上出门到大街上打小广告 , 就是拿支粗墨水笔 , 在干净显眼的地方写一句话:刻章办证请联系××× 。 ×××是传呼机号码……只能晚上干活儿 , 怕抓 。 城管和警察小眼滴溜溜乱转 , 见一个抓一个 。 后半夜他们就睡了 , 就算繁华的中关村大街后半夜也没几个醒着的 , 我们俩就在墙上、公交车站牌上、天桥上、台阶上甚至马路上放心大胆地写字 , 盖印章 。 环卫工人擦掉了我们再写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北京对他们吝啬 , 只给了他们一个拥挤的平房床位容身;但也对他们慷慨 , 他们都很年轻 , 这城市很大 , 大到似乎给他们许诺了无限可能 , 至少是许诺了一个宽广的梦境:
我(木鱼)喜欢夜里 。 后半夜安静 , 尘埃也落下来 , 马路如同静止的河床 , 北京变大了 。 夜间的北京前所未有地空旷 , 在柔和的路灯下像一个巨大而又空旷的梦境 。 自从神经衰弱了以后 , 我的梦浅尝辄止 , 像北京白天的交通一样拥挤 , 支离破碎 , 如果能做一个宽阔安宁的梦 , 我怀疑我能乐醒了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北京西郊故事集》 , 徐则臣著 ,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 收录了《屋顶上》《轮子是圆的》《六耳猕猴》《成人礼》《看不见的城市》《狗叫了一天》《摩洛哥王子》《如果大雪封门》《兄弟》等九篇作品 。 讲述了北京西郊一座院内居住的一群外乡青年人——木鱼、行健、米箩、宝来、咸明亮、小叶、王枫等在北京的生活和追寻 。 北京给了他们宽广的道路 , 也给了他们绊脚的绳索 。 在偌大的北京 , 他们成长 , 迷惑 , 终究发现自我 。
最终有些人留下了 , 有些人离开了 , 他们在西郊相遇 , 然后四散 。 《屋顶上》中宝来的梦想是:
开一个酒吧 , 花川广场这样的 。 墙上可以写字 , 想写什么写什么……等不到的 , 找不到的 , 留着地址啥的 , 就当通讯录了 。 挺好 。分页标题
北京太大 , 太快 , 人常常就失散了 。 有些人离开了就没再回来 。

北京|外乡人北京文学地图
本文插图
北京西郊地铁线
徐则臣在创作谈里写道:“除了我 , 留下来的都算上 , 一桌牌局怕也难以凑齐 。 他们离开是必然的 。 ”
走和留是外乡人北京故事的一大母题 。 这个母题天然孕育着“走”与“留”的缝隙——也就是“分别” 。
前阵子有首歌很火 , 叫做《你不在北京》 。 留和走都是一种选择 , 是面对生活的权谋与策略 , 但它也带来了诸多离散和遗憾 。 走了的留不下 , 留下的回不去 。
风流云散 , 是常见的北京故事 。
北京在文学意义上 , 主要体现在人 。 王城如海 , 在汹涌浪潮里 , 是人的欲望、纠缠、梦想和记忆浮成特殊的地图 。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里有这样一句话:“马可在一座城里 , 看见某人在广场上所过的一生或一个瞬间 , 而这一生或一瞬也许就是他自己的……”
这或许是城市的意义 。 城市的意义在于遇见 , 遇见他人 , 遇见可能 , 而最终是为了遇见自己 。
而文学为随时翻新的城市留下一点证据和痕迹 , 供人回望或翻阅 , 让人能看到:有人曾在那里 , 那样地生活过 。
而他们的生活 , 也许也是你生命中的某个部分 。
—END—
撰稿 | 张 林
编辑&排版 | 叶桂杰
图源网络 ,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