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89年一个年轻的小伙卧轨山海关自杀 , 如果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 31年后这个文章便不会出现 。 但正正是这个人 , 写出了后世人活用了无数次的心底桃花源“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臆说古史|31年前,安徽小伙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名声大震】不知道这是一个内心世界有多美的人才能写的出的诗篇 , 宛如人间短暂停留的四月天 , 他的美好 , 纯真 , 如太阳般旺盛的生命力永远停留在那个平平无奇的早晨 , 伴随火车汽笛声呼啸而过 , 滚烫的鲜血漫出铁轨 。
有人说评论他生前无人问津 , 死后却名声大震 , 他的作品足以流芳百世 。 他是海子 , 那个已经走到自己“理想国”的海子 。
少年的他1964年3月24日 , 安徽的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 父母给孩子起名査海生 , 后来这个孩子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 叫做海子 。
海子出生在当地一个贫寒的农耕家庭 ,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 他的童年都是在那片在安庆市北郊田野中度过 。
父亲査正全贫农出身自小失学 , 不识字 , 靠过人的记忆力和毅力 , 一路走街串巷为乡里乡亲做衣服 , 二十几岁成了乡里有名的裁缝 。
母亲操采菊是富户出身 , 识文断字 , 爱文化 , 爱读书 , 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 , 毅然嫁给了穷出身的父亲査正全 。
在一个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 , 平常人来说温饱是最重要的 , 孩子能读书认得几个字就不错了;但是在一对父母看来 , 年幼的海子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 他有早慧:
小孩时对文字特别有兴趣 , 母亲抱着他一边拿着旧报纸一边教他认字、4岁便能背诵毛主席语录、村里大人讲过的故事海子听一遍就能记住 。
这样的孩子没有像“方仲永”一般被当成家庭生财的工具也没有被农务所埋没“泯然众人矣” 。 5岁那年 , 在父亲向熟人拜托下 , 海子送进了小学 。
希冀青年海子的天赋从小就体现了出来 , 自5岁入学 , 海子一路都成绩优异 。 10岁那年就考上了重点高中 , 15岁就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 , “这一只从农村走出来的金凤凰”、村里出了名的小神童 , 是十里八乡的香饽饽 , 更是这对农村父母的骄傲 , 大家都深信这个孩子将来大有出息 。
这位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资优青年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说过“那时的夜晚几乎像白天 。 ”他从未体验过的光亮得就连夜晚都像白天一般 , 他从来都没有体验过的感觉 。
从落后的家乡在坐着疾驰的火车来到充满了希冀的首都 , 来到全国精英 , 顶尖知识分子齐聚的北京 , 除了兴奋 , 喜悦 , 还有带着对未知前途的好奇 。
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 , 那么令人赞叹 , 宛如一棵瘦弱但挺拔的稻穗来到大都市想要深深埋下它的根 , 在这里汲取更多的养分 , 焕发生命结出更加圆润的稻谷 。
在大学期间 , 海子认识了骆一禾 , 毕业后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又结识了结识西川 , 他们三人别誉为“北大三剑客” , 他们的诗歌有热血高昂 , 也有冷淡苍凉 。
在海子的诗中 , 不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在他的诗歌“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
这位农村长大的天才诗人 , 把扑通在脸上的泥土看作一种最朴实的幸福 , 那熟悉的童年记忆和感觉 , 丰收的喜悦 , 蓝天白云黑土庄稼是最纯真的生活 , 生命的土壤都能焕发芬芳 , 如此简单平凡的意向诠释了海子对幸福的最高定义 , 他从来都认为生命是珍贵的 , 生命的意义无可否认 。
海子从大学到单位期间给家里写了好多封信 , 信里面不时分享着自己对乡下家人的牵挂 , 让父母不要太过辛劳 , 弟弟们要努力读书 。
在弟弟查曙明的回忆里 , 大哥是一个温和的 , 在生命中充满理想和爱的人:他会与喜爱武侠小说的弟弟有深入地交流 , 尊重弟弟爱好的同时鼓励弟弟好好读书 , 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路;
会向年幼弟弟介绍自己倾慕的人分享写下的情书;会花大价钱为家里置办电视机;会在其乐融融的家里答应父母要成家立业好好生活的人 。
生活中有他留恋的美好 , 他不是一个完全孤僻 , 与外界隔绝的“疯子”诗人 , 他渴望怀抱、温暖和情感 。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他有这样伟大的愿景 , 要写出了“民族和人类结合 , 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 在他的诗歌中看得见光明 , 看得见前路 , 看得见真理 。
理想现实海子固然是诗歌天才 , 但是 , 一路以来农村的成长经历 , 让海子和象牙塔以外的大都市生活格格不入 。分页标题
渐渐地海子察觉自己理想状态的追求与身边大部分人追求的丰盛物质有一种本质上的鸿沟 , 诗歌上的创作从高昂的热烈的焕发生命力的慢慢变成了孤独的绝望的甚至是破碎的 , 像一只不知何时已经远离了群体的孤雁 。
那张社会的大网 , 并没有将他网入其中 , 海子陷入了无法言喻的苦闷 。
数段感情的无疾而终、生活中大众对诗人和诗歌的鄙夷 。 1984年发表成名作《亚洲铜》以后 , 1987年 , 海子的诗大量发表于《十月的诗》 , 但他还是没什么名气 。
其他诗人对他的作品的蔑视、嘲笑让海子意识到 , 他的诗歌 , 他的才华 , 不被这个时代所承认;这个时候展现了另一个不同于家人心中的海子 , 他是孤僻的 , 是在空洞寂寞中创作的诗人 。
他居住的房子位于距离北京市区60多里地的昌平 , 推开窗 , 只看到莽莽苍苍的太行山余脉 , 他的房间里找不到收音机、电视机这些娱乐 。
他也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 , 不会游泳、跳舞 , 很难想象在这样“家徒四壁”的环境里能写出“原野百鸟啼鸣 , 鲜花怒放”的海子 , 实际上却近乎一无所有 。
诗人结局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的铁轨卧轨自杀 , 遗书上写到“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 , 我叫查海生 , 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
这个不被理解的 , 不被承认和肯定的 , 除了家人和骆一禾、西川两个知己好友基本没有了其他社会纽带的的落魄诗人走了 。
或许对他而言 , 死亡是迈向另一个国度的必经之旅 , 在那里没有那么多不容于他的世俗和无情 , 没有那些曾经的虚荣和鄙夷 , 有的是那只为他而盛放的春暖花开 , 死亡也可能是最平淡的事情 , 他热爱生命 , 但这选择结束生命的决定并不和冲突 。
海子死后 , 他的诗歌好友骆一禾的推行下出版成册 , 名声大震 , 全国人民都认识到了这个孤独敏感具有多面性的诗人海子 , 相比前生前的籍籍无名 , 死后的他用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影响了无数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景的年轻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 , 他的死与别人毫不相干 , 但他的诗歌却给了后世人不同的领悟与感触 , 他就是那个心中有桃源的海子 。
来源:(网络)
【】网址:/a/2020/0709/1594302930.html
标题:臆说古史|31年前,安徽小伙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名声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