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前言:文明是以文字记载的历史 , 世界四大古文明仅中华文明留存 , 史官功不可没 。从夏商以来 , 中国古代的史官即以独立、客观的著史精神为中华文明记载了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对话、典章制度 , 让中华文明代代延续、有据可查 。反观印度 , 除了因历次的外族入侵导致国灭君亡 , 更悲惨的是文字、历史被焚毁 , 如同打断脊梁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中国史官制度的起源与分类
1、起源根据《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 , 执而记之 , 夏桀迷惑 , 暴乱愈甚 。太史公终古乃出奔如商 。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 , 暴虐百姓 , 穷其父兄 , 耻其功臣 , 轻其贤良 , 弃义听谗 , 众庶咸怨 , 守法之臣 , 自归于商 。”
从这个记录可以看出 , 夏朝的时候 , 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史官这个官职 。
商周时代 , 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 即是指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 , “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 , 其长官称“尹” , 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
2、史官的职责分类
史官的主要职责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种 , 即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 前者随侍皇帝左右 , 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且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 , 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
《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 分别为:大史 、小史 、内史、外史 、御史 。其中大史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 起到在神和王之间的沟通作用:新王登基 , 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会访问大史;大史还有权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 。
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写到:“大史掌国之六典 , 小史掌邦国之志 , 内史掌书王命 , 外史掌书使乎四方 , 左史记言 , 右史记事 。
《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 , 命百官箴王缺 。”
《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 , 佐大史 , 掌其小事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 。”《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 , 掌三皇五帝之书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史官记史的原则
1、史官记史 , 秉承独立性原则 , 为了坚持对历史的正确记载 , 史官甚至可以以生命来捍卫 。
西汉武帝以前 , 由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史 , 对于皇帝的言行起居和政务评价 , 连皇帝都不能察看 , 死后才可以公开 。
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君举必书”好传统 , 对帝王们的言行 , 随时记录 , 且都要"直书其事" , 不说假话 , "宁为兰摧玉折 , 不为萧敷艾荣" , 绝对不能"兰艾相杂 , 朱紫不分" 。
"夫所谓直笔者 , 不掩恶 , 不虚美 , 书之有益于褒贬 , 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 。
帝王和史官 , 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 , 一个要"直书其事 , 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 , 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 , 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 , 两个标准 , 南辕北辙 , 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较量的结果 , 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 , 屠刀强过笔杆子 , 史官们因此屡遭厄难 。
春秋时期曾有这样一则有关史官的故事:当时 , 齐国有一叫崔杼的大臣杀了齐庄公 , 为了避免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 崔杼恐吓当时的史官太史伯 , 要求他在史书上记载齐庄公死于疾病 , 面对恐吓 , 太史伯坚持写下了“崔杼弑君”的历史真相 , 于是 , 崔杼斩杀了太史伯 。分页标题
在当时 , 史官的职位是由一个家族的人世代相传的 , 太史伯死后 , 他的弟弟承袭他的官职 , 面对崔杼的恐吓 , 同样写下了“崔杼弑君” , 也被杀 。再然后 , 太史的第二个弟弟同样如实记载“崔杼弑君” , 同样被毒杀 。到最后 , 崔杼对太史伯的第三个弟弟说:“你的三个哥哥都因为同样的理由而死了 ,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而令他没想到的是 , 太史伯的第三个弟弟依然颤抖地写下了“崔杼弑君” 。
崔杼没有办法 , 只能放了他 。与此同时 , 从各地赶来的史官都拿着竹简 , 准备继承太史伯的遗志 。“秉笔直书”是史官的天职 , 尊重历史是史官的信仰 , 为了信仰史官们可以牺牲生命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崔杼没有办法 , 只能放了他 。与此同时 , 从各地赶来的史官都拿着竹简 , 准备继承太史伯的遗志 。“秉笔直书”是史官的天职 , 尊重历史是史官的信仰 , 为了信仰史官们可以牺牲生命 。
2、历史记载不是流水账 , 需要符合“惩恶扬善”的原则和封建道德
比如:孔子在编写《春秋》的时候 , 字里行间褒义贬义都非常明显 , 对好人赞扬与歌颂 , 对坏人批评 , 都写得很清楚 , 可见孔子也遵守惩恶扬善这一准则 。
再比如 , 《唐书》是五代时期刘昫 , 张昭远等人编写 , 到了宋朝 , 文坛宗师欧阳修认为《唐书》只是对历史事件按顺序进行排列 , 没有观点、没有态度 , 于是就上书朝廷 , 在朝廷的支持下 , 新《唐书》编写完成 。和《旧唐书》相比 , 《新唐书》在之前的基础上 , 增加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 , 并且将其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 , 好人坏人都有评价 , 一目了然 。
史官们并不是把历史事实放在第一位 , 满足于记流水账 , 而是要让历史记载有观点、有立场 , 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史官的地位变化及与皇权的关系
中国史官的地位变化有几个标志性事件 。
1、在周朝及以前 , 史官承担着观天象订历法、敬神灵的职能 , 是王与神之间的沟通桥梁 。史官认为自己是代天记史 , 歪曲历史就是对上天的不敬 。所以史官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信仰 , 这才铸就了史官的骨气与正气 。
2、春秋战国以后 , 礼崩乐坏 , 史官的独立性不断受到王权的挑战 。到西汉武帝时置太史令 , 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 , 其子司马迁继其任 。后以汉武帝残害太史公司马迁为标志 , 史官成为了普通的文官 , 而太史不复掌史事 , 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即便如此 , 司马迁仍然在遭受残酷的宫刑后于狱中撰写完成《史记》 , 此书的文体文风成为后世千年史官著史的典范和圭臬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后世到唐太宗以前史官的变迁如下:东汉时 , 以他官掌史官之事 , 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 。三国魏明帝置史官 , 称著作郎 , 隶属中书 。晋时 , 改称大著作 , 专掌史任 , 并增设佐著作郎人 , 隶属秘书 。宋、齐以下 , 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 。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 。十六国、北朝 , 大多设有史职 , 或有专称 , 或杂取他官 。其体制、名称 , 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 , 而皇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 , 故史官当中 , 名家辈出 , 被誉为“史官之尤美 , 著作之妙选” 。其间 , 关于起居之职 , 魏、晋以著作兼掌 。北齐、北周 , 著作、起居二职逐步分开 。隋炀帝时 , 以著作如外史 , 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分页标题
3、到唐太宗时 , 更是打破了皇帝不得查看起居注的惯例 。起居录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 , 早在周已有 , 那时称为“内史” 。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 , 皇帝皆无权干预 , 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 。
?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维护皇权美化统治而暗示史官(房玄龄)对玄武门事变进行篡改 , 自此开所谓“正史”修造历史的先河 。唐设立史馆 , 以宰相为监修 , 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 , 以他官兼领 , 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 , 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 , 称直史馆 。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徵、朱敬则 , 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吴兢 ,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 , 著名诗人杜牧等 , 都先后参与史馆工作 , 并担任各种修史职务 。唐初 , 于门下省置起居郎 , 后又在中书省置起居舍人 , 分为左右 , 对立于殿 , 掌起居之事 , 故有时也曾称为左右史 。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馆 , 以备修史之用 。

名著典籍|为何印度没有历史?因为他们没有中华独有的“史官”制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玄武门之变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 , 各有史职 。辽有国史院 , 金有国史院和记注院 , 元有翰林兼国史院 , 明以翰林院掌史事 。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 , 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 , 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 , 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
从以上材料看来 , 即使是入主中原的草原民族统治者也很注重修史 , 清朝直到灭亡也没有停止这个工作 , 未完成的史料被后人整理成《清史稿》 。
4、体制内史官修订的为正史 , 自唐以后野史迭出 , 是因为正史常常伪造;同时 , 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断降低 , 独立性更不断受到皇权的干扰 。
鲁迅先生说:自太史公以后“中国史书便成为帝王将相的家史学” , 当然 , 这句话不是完全对的 , 但至少说明了一点 , 自太史公后 , 史官们在史书中的记载内容开始忌讳本朝君王 。野史于是成为正史的补充与对照 。
但中华史官制的一个好的惯例是:每个朝代结束 , 史官都会把本朝历史记载存放太庙 , 新朝的史官会将之取出后 , 在当朝皇帝的命令和支持下编撰前朝历史 。
从这点看来 ,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历史、懂得借古鉴今的学习型民族;史官制度为古老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是绝世仅有的文明制度 。结语
中国的史官制度从夏商时期建立到清朝结束 , 从未中断过前朝历史的记载和总结;秉笔直书、不受干扰是史官可贵的品质 , 因此保证了历史记载的客观性 。皇帝对此制度虽然恨之入骨 , 却又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依赖史官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制造历史依据 , 从而使得这一制度留存数千年 , 为世界文明所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