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_本文原题:【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羊皮筏子也作舟 , 一桨黄沙任我游 。 ”羊皮筏子 , 俗称排子 , 是兰州黄河特有的风景和特殊的运输工具 , 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羊皮筏子 , 早年用于运输 , 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 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 , 远远望去 , 就像一叶扁舟 , 人筏一体 , 随波逐流;近看则见紧贴水面的皮筏上坐着五六个人 , 随着波涛的起伏 , 颠簸而行 , 有惊无险 , 极富刺激 。

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本文插图
筏子客罗崇孝用羊皮筏子载着游客体验黄河漂流 。 杨世尧 摄
【历史溯源】
羊皮筏子 , 旧称“革船” , “九曲黄河十八弯 , 筏子起身闯河关 。 ”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 , 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 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 。 它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 , 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 , 适于短途运输 , 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 , 渡送两岸行人等 。
【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本文插图
筏子客罗崇孝背着羊皮筏子来到黄河边 。 隋先凯 摄
【制作方法】
古有“下水人乘筏 , 上水筏乘人”之说 , 关于制作羊皮筏子还有一段顺口溜“窜死一只羊 , 剥下一张皮 , 捂掉一身毛 , 涮上一层油 , 曝晒一个月 , 吹上一口气 , 绑成一排排 , 可赛洋军舰 , 漂它几十年 , 逍遥似神仙 。 ”
制作羊皮筏子 , 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 , 从羊颈部开口 , 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 , 不能划破一点地方 。 要做成羊皮筏子 , 最为关键的是加热羊皮、拔羊毛 。 加热羊皮是为了更好地拔去羊毛 , 或晒或烤 , 要保持温度的恒定 , 直到有臭味散发出来的时候才算好 , 后将烤好的羊皮脱毛 , 脱毛的时候很容易造成羊皮破损 , 所以要十分细心 。
将羊皮脱毛后 , 扎住头尾、肚脐、三肢 , 从外部扎一遍后 , 再翻过来从内部扎一遍 , 这样才能保证不会漏气 。 然后用嘴给羊皮里吹气使皮囊膨胀 , 接下来灌入食盐半斤及清水少许浸泡 , 再灌入胡麻油半斤 , 将皮的颈部、四肢用力扎紧 , 曝晒于烈日之下 , 曝晒的皮囊一般呈红褐色时即可充气制排组筏 。 而在其中的胡麻油粘度大 , 它的加入有助于皮囊的保养 , 食盐能使羊皮保持柔软 , 不易脆裂 。 在吹气时最好人力来吹 , 因人的气息较湿且富含二氧化碳 , 能够阻止皮内的软化 , 而用电泵打气不利于皮囊的保存 。
皮囊制作完毕 , 再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成一个方形的框架 , 用大约4根较粗的柳木和60根较小的柳木进行捆扎 。 将皮囊以4、5、4的排列形式扎在上面 , 一个羊皮筏子就制成了 。 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 , 吃水浅 , 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 , 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 , 而且重量很轻 , 便于携带 。
羊皮筏子虽是摆渡工具 , 但不能像船只那样放任在水里不去理会 , 还需要经常拿到岸上晒太阳 , 这是为了筏子的皮囊不腐烂 , 但不能过度暴晒 , 暴晒会造成皮囊爆裂 , 所以不用的时候还要每天在筏子上泼水 。

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本文插图
一名筏子客在黄河漂流前对羊皮筏子吹气 。 兰红光 摄
【非遗价值】
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 , 历史悠久的羊皮筏子承载了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 , 浓缩了黄河文化数百年来的历史价值 。分页标题
另外 , 羊皮筏子造型美观、独特 , 非常具有观赏性 , 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 , 离开了黄河水 , 依然展示着黄河文化的风采 , 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
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以及人文的生存状态 , 对后人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一笔文化财富 。

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本文插图
筏子客罗崇孝将羊皮筏子背到黄河边 。 杨世尧 摄

羊皮筏子|【边疆时空】非遗记忆 | 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本文插图
筏子客罗崇孝将羊皮筏子支起准备检查 。 杨世尧 摄
资料来源:***、中新社、兰州新闻网、中国甘肃网、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整理:张静 宋昱静
责编: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