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两表酬三顾 , 一对足千秋 , 古代人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高的评价 , 但是实际上从后人的角度看 , 这个计划有先天性的缺陷 , 从经济地理 , 军事技术 , 还有诸葛亮本身的论证逻辑来看 , 这个计划就有内在矛盾 。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妨先复习一下原文:
由是先主遂诣亮 , 凡三往 , 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 奸臣窃命 , 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而智术浅短 , 遂用猖蹶 , 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 , 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 , 豪杰并起 ,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 , 则名微而众寡 , 然操遂能克绍 , 以弱为强者 , 非惟天时 , 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 , 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 , 张鲁在北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 , 总揽英雄 , 思贤如渴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这一段战略分析在后世非常有名 , 但是实际上 , 这段分析隐藏了很多矛盾 , 也可以从本质上解释 , 为什么蜀汉政权难以最后成功 。
一.理性逻辑和道德评价的矛盾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管仲
首先 , 论学派渊源 , 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 , 继而为光禄大夫 。他性情刚正不阿 , 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 。所以从家学渊源上看 , 这个人属于法家 , 而且无论是辅佐齐桓公改革的管仲 , 还是帮助燕昭王强国的乐毅 , 都是偏向法家和兵家的政治人物 。诸葛亮从家学上看 , 也属于法家 。日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官民生活清苦 , 但是一切法度井然有序 , 也是证明 。所以诸葛亮在汉室兴亡的问题上 , 首先考虑的是刘备集团如何活下来 , 其次才是兴复汉室 。也就是实力是他首先考虑的问题 , 其次才是道德包袱 。
因此 , 刘备来的时候 , 说自己希望振兴汉室 , 信大义于天下 , 这很明显是一个道德评价 。而现实的诸葛亮先分析道:曹操曾经也是小诸侯 , 但是如今却可以由弱转强 , 几乎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 这一面说明实力更重要 , 第二说明是强弱可以相互流转 , 和道德并没有必然关系 。到这一步 , 诸葛亮是没有进行道德评价的 , 说明他没有道德包袱 , 但是后面的计划中却出现了道德性评价: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民心的向背 , 说到底还是实力是决定性因素 , 出秦川 , 出荆州的结果还没有确定 , 怎么就能说百姓心向刘备
当然 , 这里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给刘备画的大饼 ,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 , 就是诸葛亮和刘备集团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 。
二.和东吴战略的冲突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地缘思路上 , 东面的东吴已经强大到了只能联合 , 不能讨伐的地步 , 所以剩下的疆土 , 只有地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大部的荆州 , 还有地跨四川、云南的益州 。但是江东也会将这里作为统一南方乃至中原的基地 。分页标题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吴御林军
比如鲁肃的《榻上策》 , 就默认汉室不可兴 , 曹贼无法立即消灭 , 所以他建议逆流而上 , 趁着荆州地区局面混乱 , 拿下这里 , 然后通过这里的汉江和南阳盆地作为北上中原的战略要道 。而周瑜也有类似的战略谋划:“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 , 得蜀而并张鲁 , 因留奋威固守其地 , 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 , 北方可图也 。”
这2种规划 , 基本上和诸葛亮的谋划是冲突的 。所以如果没有亲蜀汉派人士的维系 , 隆中对迟早会在实现的过程中与东方面产生矛盾 。果不其然 , 在刘备夺去了同宗基业之后 , 孙刘两家迅速产生了矛盾 , 虽然一度因为曹操的威胁两家议和 , 但是最终还是翻脸 , 变成了白衣渡江和关羽的败走麦城 。
此外 , 天命这种不确定变量 , 居然成了实现战略规划的前提 , 这是逻辑链条中非常脆弱而致命的一环 。在任何时刻 , 如果逻辑链条中的一环不确定 , 那么下一环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 不确定性就越大 。而且不同人对于天命的理解 , 是不一样的 , 如何保证荆州地区的将领和蜀中汉朝中央的理解是一致的 , 本身也存在问题 , 这一点就被后来关羽的悲剧性结局所证明 。
三.人心向背 , 军事技术与经济地理上的缺陷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蜀汉北伐
再说到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 , 之前非常理性的战略分析 , 居然变成了感性的道德评价:“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种民心有变 , 用词模棱两可 , 一般是不可指望的 , 其实民心背后的默认的因素是硬碰硬的实力 。而且具体到东汉末年 , 当时的社会不是散沙化的个体 , 而是一个个宗族和门阀 , 如何收拢这些人获得支持才是关键因素 。黄巾起义已经动摇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和汉室的权威 , 在北方不断被曹魏安定的背景之下 , 曹操大兴屯田 ,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 , 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世家的政治和经济收买 , 这一事实 , 足以让隆中对里的“箪食壶浆”成为一个美丽的泡影 。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蜀汉弩手
从军事技术的角度看 , 南方的水军、弩手、山地步兵 , 还有北方的骑兵 , 北军南下学习水军的成本 , 比南军北上训练骑兵的难度要低很多 , 所以从曹操到曹魏到东晋 , 北方水军整体是在进步的: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势力在夺去了荆州刘表的故地之后:
“刘表理水軍,艨艟斗舰千數,操悉俘以沿江” 。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以此对孙权进行武力讹诈;但是在曹军在冬季南下作战 , 遇到了气候严寒、水土不服、瘟疫爆发的问题 , 最终数目庞大的舰队在黄盖的火攻之下战败 。之后 , 曹操、曹丕、魏明帝都有大举打造战船、组织水师或者御用船的记载 。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魏的虎骑
相比之下 , 由于气候和地形缺乏牧马之便 , 所以东吴和蜀汉的骑兵长期处于弱势 , 如果蜀汉还能通过后来归降的马超 , 姜维等和游牧民有联系的将领 , 以及白马羌 , 耗牛羌部族获得骑兵的话 , 东吴的马匹贫乏程度就更高了 , 史书中还有东吴和辽东公孙氏进行马匹贸易 , 东吴军队抢夺曹军马匹百余匹也能写进史书的情况 。所以磨平兵种差距方面 , 北方比南方更有利 , 这在日后会多次重现 。分页标题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超
具体到各个地理单元上的障碍 , 汉中到关中的山地 , 陇右和关中的岩阻 , 长江对于东吴的防御性保护 , 都其实很难突破 。
最后从当时的整个中国的人口经济形势来看 , 整个长江流域统一起来 , 都无法和黄河流域相抗衡 。战国时代的楚国基本上就是地跨荆州 , 益州 , 扬州 , 但是在秦国来回切换进攻路线的打击模式下最终灭亡 。这是因为除了荆州 , 益州 , 扬州的北方部分 , 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待开发状态 , 和先秦时代楚国的地广人稀没有本质区别 , 因此 , 就算吴和蜀汉组成一个南方大国 , 和北方相持的胜算也是不大的 。
四.小结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此梳理一下隆中对的逻辑:
1 曹操不可争雄-----2 东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3 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东和孙权----4 天下有变---5 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在第三步夺取荆州和益州时 , 就注定会和孙权产生冲突;而且天下有变不是一个固定变量 , 是一个不定变量 , 不确定因素很大 , 所以这一计划只能是纸面的提案 。

诸子百家|为什么说《隆中对》有致命的缺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一计划 本身就存在不定变量和致命的逻辑性缺陷 。值得感叹和敬佩的 , 就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 。